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数十年前

那些无处不在的篾制品

曾是一代老泸州人记忆中的“乡愁”

随着时代的发展

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的大量出现

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竹篾制品渐渐消失

篾匠也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如今的泸州

还有多少人在坚守这门手艺?


//耄耋之年老篾匠 “声名远播”意料外//

近段时间,新报记者走访了几个镇街,原以为会看到许多门前摆着竹篾、老艺人忙着编织各种竹编的景象,没想到问了几户人家,都说早就没做了。而街上卖的各种各样竹制品,大多也是批发而来。几经询问后,记者在龙马潭区特兴街道,终于见到一位老篾匠依旧坚守着这门老手艺。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他叫封大国,今年82岁,从小就跟着祖辈学习编篾,二十多岁便开始了他的篾匠生涯,至今已与竹子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在他家爬满青苔的院坝里,堆满了或长或短的青竹,晾晒着许多已被劈成两半的竹片,还有些许尚未完工的半成品。记者的探访让封师傅很是意外,而意外之余,他也很开心,原来自己也“声名远播”了。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封师傅家门前晾晒着许多劈成两半的竹片▲

//手上功夫是一绝 道道工序有讲究//

竹器美观大方,牢固结实,经济适用,但是制造手工却相当复杂。竹编的讲究,从选竹开始。“只有五六年的野生竹才密度刚好,够韧。”封师傅告诉新报记者,从砍竹、划竹、劈片、削条、剖篾,再到起底、编织等,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全在手上。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划竹▲

封师傅说,劈篾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一手握刀,一手扶竹,一根偌长的竹子,需要用不同样式的篾刀对其不断对剖、劈片削条,以变成极细的篾片及篾丝。从青篾到黄篾,一片竹竟能劈出八层篾片。“不仅要轻薄,剖出来的篾片还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厚了不匀,薄了不牢,这全凭手指的感悟与把握。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与竹为伴六十载 竹艺生涯不止步//

别看封师傅已到耄耋之年,可依然身手矫捷、精神矍铄,他一边与记者分享自己多年的心得,一边用篾刀将已经破开锯好的竹子剖成竹篾。一根根粗大的毛竹,在篾刀的一进一退中,剖出不同的篾片,再剖成篾条,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透露着老人多年练就的高超技艺。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剖篾▲

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个小锯,一条尺子,通过老人的一双巧手,或编或织、或拉或穿,一天时间,一件件精美的竹器便在他手中诞生。可以是筲箕、筛子、簸箕,也可以是背篓、竹篮、箩筐等。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几十年来,封师傅始终如一、日复一日与竹为伴。从砍竹到编织,再将编好的竹制品背到街上去卖,无一不是自己独自完成。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封师傅家里堆满了各种工具和半成品▲

对于篾匠来说,终日与竹子、篾刀为伴,被刺伤、割伤是家常便饭。就在五年前,封师傅在划竹时,左手食指不小心被竹子夹断半截。但这并没有阻挡他的篾匠之路,尽管已经年迈,他依然闲不下来,终日在竹子间穿梭不停,连老伴、儿女也劝不动他。“我这辈子都在干这行,在做不动之前,能多编一个就多编一个吧。”老人一双苍老褶皱的手上布满了老茧,写满的是他整个竹艺生涯。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老人一双苍老褶皱的手上布满了老茧▲

//精美竹器惹人爱 结实耐用还环保//

虽然市场上买卖竹制品的人群越来越少,但是封师傅的“货”一直供不应求。除了少部分自己家用,大多数竹制品,封师傅会在赶集时背到镇上去卖了换点烟酒钱。“家里没有存货,基本是编一个卖一个,还经常有提前预定的,镇上有些商家卖的竹制品就是出自我的手里。”老人得意地说道,一个背篓无论大小均卖50元一个,过年的时候还会涨到80元一个。虽然现在衣食无忧,赚的也不多,但是封师傅依然放不下这门老手艺。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封师傅编的背篓周正精细,深得顾客喜爱▲

由于他编制的竹器精细美观,深受邻里和顾客的喜爱。“封师傅的手艺在我们这村都是出了名的,他做的背篓周正又好看。”封师傅的邻居周勇告诉记者,“老篾匠”可不是浪得虚名,他的好手艺是大家公认的。而谈及技巧,封师傅说,所有的奥妙均在一双手上,“编的时候先想好样式再下手,慢工才能出细活。”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封师傅大大小小的篾制工具▲

除了美观,周勇还说到,与当下盛行 的塑料制品、金属制品不同的是,竹制品不仅环保透气,还结实耐用,“要是保管得当,用三四十年都不成问题。一条篾席也可睡到老,越睡越清凉。”

//竹编技艺传承难 乡愁记忆何处寻//

在几十年前,篾匠这门行当还挺吃香,是一份体面且可养家的职业。据封师傅回忆,数十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用到竹制品,自己和大多数篾匠一样,经常走街串户,为东家编制竹制品。“80年代的生意最好,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活,养家糊口全靠这门手艺。”封师傅说道。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技术与新材料不断出现,干农活的少了,那些曾经必需的生活篾制用品也几乎被淘汰。买的人少了,做的人自然也少了。曾经风风火火的传统蔑匠手艺不光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也不再是年轻人所要寻找的谋生门路了,原本从事篾匠这门老行当的人也大多数都另谋出路。封师傅告诉记者,泸州现在从事这门手艺的已经越来越少,而且他们大多都已年迈。“因为辛苦,赚的也不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门活。”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街头卖的各种各样的篾制品▲

如今,各种篾制品虽不如从前兴盛,但也不愁销路,向往返璞归真的人们又开始青睐这些老物件。市民黄路告诉新报记者,现在市场上卖的篾制品大多是比较精致小巧的竹编工艺品,每次看到都会勾起他儿时的回忆,“买回家不仅可以当作日用品,也可以收藏装饰,不少人购买是因为情怀。”而这些竹编工艺品,对编制的精细要求也更高,打磨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劳心又劳力,许多都出自机器“之手”。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精致小巧的竹兜曾是多少人儿时的回忆▲

时过境迁

封大国这一辈之后

古老的篾匠手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这一门曾经给人们生活带来幸福感的手艺

未来的路在何方?

//////////

请看酒城新报第369期20/21版详细报道▼▼▼

泸州82岁老篾匠,一辈子守一门手艺~可敬

新报记者 罗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