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和“姐”有什么区别?

新月新语录


一对夫妇,生了有男有女五个孩子,都长大了。有人问他们:“你家兄弟姐妹几个呀?“回答:“我家姊妹 五个,弟兄三个,姐妹两个,”请问长者,这样回答对不对。盼赐教。


手机用户2752141281


姊和姐的区别表现在方言里,各地可能不一样。

姐和姊,单用的时候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姊,不用在称呼上。

但姊妹和姐妹有区别。“姐妹”,就是姐姐和妹妹,可能不止两个人,但一定是姐姐和妹妹,都是女性;而“姊妹”,是指兄弟姐妹。

例如,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姐姐最大——说起来家里兄弟姐妹构成的时候,就是“我家有三姊妹”;我和我姐姐单独走在一起,需要指代“我们”这个意项并表明我们的关系时,就是“我们姐弟俩”。

另外,有些方言没有“妯娌”这个词,就会用“姊嫂”来表妯娌和姑嫂关系。小姑子和嫂子、大姑子和弟媳、兄弟媳妇之间,都用“姊嫂”这个词。

以我们那儿的方言来说,就是这些区别。别处可能不一样。


止0X


“姊”和“姐”到底什么区别?至今好多人搞不清楚!


本篇峰子哥就来和大家讲讲二者的“前世今生”,说说二者的异同之处。


一、先说“姊”


《说文解字-卷十二》:“姊,女部,女兄也。”


女兄,指同父母或只同父或同母,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子,女兄即代表“姐姐”之意。


  1. 姊,读音zǐ,同“姉”,最早见于甲骨文(或金文);

  2. 姊妹,是最常见词组,搭配意思是“姐姐和妹妹”;

  3. 人们常说“姊妹几个”,是指一家兄弟姐妹几个,不但指女孩;

  4. 古时书面用语“姊”,对女士的尊称;

  5. 姊(也同“秭”)古时五经算术的一个计量单位;

  6. 姊丈,意思指姐姐的丈夫,也就是姐夫。

  7. 父之姊妹,称“姑”;母之姊妹,称“姨”。

  8. 在古时某时期,也曾出现过“呼母云姊“现象,如母姊。

  9. 数词,代表 10 的 24 次方,1兆兆。


二、再说“姐”


姐 ,从女从且,且亦声。“且”本义为“加力”、“加强”,“女”与“且”合起意为“加力女”。本义:加力女、女帮手、女助手。引申义:家族中年龄较为接近父兄的女人。


  1. 姐,读音Jiě,一般习惯“姐姐”重复连用,指先于男孩出生,则男孩称之为“姐”;

  2. 指亲戚同辈中年龄比你大的女子(但不包括可以称“嫂”的人),如舅表姐、姨表姐、姑表姐,一般都可称“姐”;

  3. 姐,古时某些区域(比如川蜀地区)代表“母亲”之意。《说文解字》载:“姐,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从女,且声。”

  4. 姐指“女助手”,指一个家庭中可以成为父兄帮手的女性,古时通常指母亲或长女。

  5. 姐 (jiě),姐妹,安徽庐江县一带方言“姐”仍读zi。

  6. 代表尊称,常常称呼一个女人为“姐”,如张姐、李姐。

三、总结异同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纵然一个汉字,也蕴藏着一个小世界。


相同点:


  1. “姐”和“姊”共同点,都代表家庭一种角色关系。

  2. 经千百年演变,如今“姊”的最常用意思,已与“姐”接近,都代表“姐姐”之意。

不同点:


  1. “姐”字比“姊”字,使用相对更高频,更口语化;

  2. 姊妹和姐妹,包含范围就不一样,比如一家姊妹几个,包含兄弟姐妹,而问一家姐妹几个,仅指姐姐和妹妹。

  3. 区别表现在各地方言中,同胞、血缘、地域特色,不尽相同,各表一枝。


好了,峰子哥就先聊到这里,这下大家清楚了么?


峰子奇观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姊”和“姐”的最基本的含义相同,都是表示同父母或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比自己年龄大的女性亲属的称呼。但是从造字法来说,“姊”和“姐”,其中有一个是正宗血统的,有一个是山寨的,你能分辨出来么?

一、“姐”字解析

读音jiě,形声。从女,且声。本义:母亲的别称。

看见没有?这个字最早的意思不是指同辈,它是古代四川一带的方言,蜀人称母为姐 [mother]。

有什么依据呢?

见《说文解字》:“蜀谓母曰姐”。 段玉裁注:“方言也,其字当蜀人所制。”

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姐”字用作表示“女兄”呢?据我考证,大概在宋朝时期。

南宋有一位学者叫做吴曾的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绍兴三十二年他编了一本笔记文集《能改斋漫录》,里面记载说:"近世多以女兄为姐,盖尊之也。"大概意思是说:近来多叫女兄为“姐”,大概是对女兄的尊敬——当做妈一样对待!

二、“姊”字解析

读音zǐ,形声字,本义:比自己先出生的同胞女子。如:“大姊”、“二姊”。

《说文解字》解释:姊,女兄也。《尔雅》解释: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

所以说,这个字是现在“姐姐”的正宗称呼。

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课文,南朝《木兰诗》就有:“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个字也 用以称同辈而比自己年长的女子。如:表姊、堂姊等。

三、答案总结:

  •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明白了:“姊”字比“姐”字出现得早,而且是正统的“女兄”之意;而“姐”字的本义是指母亲,作为“女兄”之意,是在宋代以后的事了,这是主要区别。

  • 此外,现代汉语中,“姐”的含义变得更丰富,称年纪和自己差不多的女子可以叫“姐”,同辈女性的敬称也可以叫“姐”,甚至妓女的称呼也有叫“姐”、“小姐”的,但这些场合统统不能叫“姊”!

明白了么?更多相关知识,欢迎关注【麓风轩】


麓风轩


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姊”字在兄弟姐妹当中为大,一般三人以上比如,姐,弟,妹们,统称为“姊妹”关系。而兄为大比如兄,弟,妹,则称作“兄妹”们或“兄弟”们。这种称呼也可多指。而“姐”字一般称为“姐弟”和“姐妹”关系。“姐妹”众多的也可称为“姐妹”们。而这个“姊”字,就是通常我们常称呼“子妹们”,“子”代表男,那为什么不用这个“子”,而非要用这个“姊”字呢?在平辈当中有这个“子”字,意义就不同了,“子”是从上往下差一倍的意思,所以就用这个“姊”字,代替了这个“子”字。“姊妹们”是不是比这个“子妹们”更合呼逻辑。再者一说称“姐弟们”没了“妹”,称“姐妹们”没了“弟”,称“姊妹们”就都有了。


岁月静好7684209691403



“姊”和“姐”,既没区别又有区别。

没区别。

第一,所谓没区别,是说这两个字,在现在来说,都是通常理解的“姐姐”的含义,早生之女为姐。

第二,这两个字,都由同一个字派生而来——“姉”字。小篆写如下—— 《说文》中,收了这个小篆字,音zǐ。解释为,“女兄也。”《尔雅.释亲》里说,男子谓先生为姉,后生为妹。

请注意,当时是从男人的血缘角度来定义姐妹的。

更早的时候,《诗.邶风》曰:“问我诸姑,遂及伯姉。”——姉,是父亲的姐姐,也就是姑姑。

这也是从男人的血缘关系来定义的。

由此可知,首先,周代,已进入父系血缘相承的社会,一切血缘亲属关系,由男子来定义;其次,姉,是先为姑,后为姐的——人们的交往中,有这样的亲属关系需要用具体的汉字来表达,就把“姑”、“姉”分离,各表各意了。

“姉”字,由甲骨文的下面这个字演化而来—— 其为声旁,组成了多个字,包括姉字。

姉,是通过隶变,由小篆演变而来的。后来进一步演变,成为了姊这个写法。同样路径演变而来的,还有姊、秭、笫、胏、㾅等字。

“姐”,其本字也是“姉”。《正韵》言,“姐,组似切”,就是说,其最初也发zǐ音。

有区别。

《说文》说,“姐,蜀人谓母曰姐。”段玉裁注曰:“方言也。其字当蜀人所制。”

说得很清楚了,姐,是四川那边的方言,把母亲叫姐,根据这个称呼,那里的人再造了这个字。

这个字,以“且”为声旁,“子野切”,现在就发jiě的音了。小篆里,姐的字体亦有变化—— 其实,姉和姊,也有母亲的含义。

北齐太子,称其生母为姉姉。宋高宗赵构和皇后吴氏聊天,称自己的母亲为姉姉。

这也证明,姐的本字为姉,称母为姐亦来自姉字。

姐姐,宋以后也被作为妇女的统称。《古今杂剧.陶学士醉写风光好》辞云:“姐姐,间别无恙?则被你想杀我也!”至今,不少地区还有这样的习惯,见了女性不管大小,都叫“姐姐”。

但实际上,姐一直没有丧失姉之含义。宋洪迈《夷坚志.贾廉访》曰:“当时遣仆驰白姐姐及贾郎”。这个姐姐,与姉姉同。

总结一下。

第一,姊和姐原为一字——姉,发音也一致。

第二,姉的原意是父亲之姐——姑;后成为先生之女——姐;姉,还曾是母亲的别称。

第三,隶变过程中,姉变为了姊。

第四,姐,本字是姉。根据方言发音,新造了姐这个字。

第五,姐在方言里是母亲别称,这个字义也来自姉。

第六,姐作过妇女的统称。

第七,姐,一直没有丧失姉作为“姐姐”的含义。

大约明清以降,随着白话的流行,姐逐渐替代姊成为了主流语言和文字。

另外,古音与现在有区别。这里标出的读音,都是现代音。


一老沈一


其实很简单。

用一句话可以揭示其中缘由,汉贼不两立。

姐指的是沿海支,女且就是代表沿海支的男性生殖器崇拜和龟崇拜。姐这个语音来源于蝎子,蝎子是代表全体黄种的鱼钩蝎子文化。后来沿海支老二支系抛弃了内陆支老三支系苗蛮和老大支系乌拉尔后蝎的称呼就归了沿海支。于是双方结了梁子成了仇敌,为了表达汉贼不两立,于是内陆支称呼蝎子时就用拉果、拉拉果之类,其实拉果是指后来代表内陆支的轩辕黄帝用一只脚的蘷牛皮做军鼓,军鼓用车拉着,就有了轩辕拉鼓一词。黄种人都是鱼钩蝎子文化,所以就用拉鼓代替蝎子一词。并且把蝎子融入到与内陆支养狗人狗叫声有关的萬字和黄字里。

同样的文化在沿海支与内陆支里表述不一样的非常多,比如男性生殖器的龟崇拜主要是沿海支的,沿海支采取剃秃顶戴龟壳小帽。而内陆支则施行不剃发,梳发髻。其实也是龟崇拜的男性生殖器文化。苗族的芒勾是蒙古一词的来源,但其实芒勾是青帝太昊伏羲祭司勾芒。伏羲时代是全体黄种亲如一家的时代。后来发生纷争分离,但文化上不可能完全不一致,于是就采用换名、反念、换形式这样办法来继承。内陆支后来主导中国,于是有了君子与小人之分,其实小人指的就是沿海支。因为沿海支带领着两支矮黑群体,C系和D系,并且有更多混血。这就使得内陆支曾经用不大来表述小这个意思,比如布达拉宫的布达以及布达佩斯的布达都是小的意思。青和蓝有区别,但其实蓝出自内陆支养狗人,因为最早犬科动物都称狼。狼图腾其实就是内陆支的图腾,汉族的儿郎、苗族的廊议都是这个来源,苗瑶就有蓝姓。之所以不用青,就是因为要不一样。只不过后来西周时全面学习雅言,将汉字书面语变成口语,所以就使得更早期的汉语被继承了。但是在一些词汇上明显有流派差异,比如把解、介读成该,六原本读陆,后来读牛音。都是流派原因。

沿海支恶心内陆支的文化遗留了很多,比如跳梁小丑就是指内陆支。内陆支恶心沿海支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小人和店小二、二都是恶心沿海支老二支系的。由于后来民系分离、迁徙、返回、和解等等原因,就使得中国文化里对立的两个派别主观立场的文化和词汇都很多。

姊妹和姐妹就是由于不愿意用姐这个词二重新缔造了姊。子这个字在古文化里非常重要,在古埃及神像里大多都拿着这个子字。子其实是指七仙女的子孙,父黄母白的混血。但沿海支被表述为小子,就是孙。子和孙最早应该是平辈,后来才规定为孙为第三代。中国很多文化都是很有规制的,唯独辈分称呼各地都不一样,有的同样的称呼对象却不同。比如姥姥在北方是外婆的意思,在南方是佬是爷爷的意思。叔叔和耶耶在汉语里是一个意思,但耶耶与爷爷又不是一个辈分。可见由于纷争,历史上没有统一好亲人辈分的这些称呼,很乱。子和孙也是其中之一,内陆支称子,沿海支称孙。有人以为子姓属于殷商,其实殷商只是内陆支黄白联姻联盟的一个分支,整个内陆支苗蛮系都是子。否则湖北的秭归地名就不合理了,《诗经》里的之子于归就可能是之孙于归了。羌系也属于子这个体系,就像日耳曼是七仙女族群的父系后代,属于沿海支,所以他们大量有杰克逊、弗格森这样后缀的名字,森就是孙,同时也是生的意思。孙悟空就是日耳曼,打不过二郎神,但却是与沿海支老二支系联盟的人。金箍棒就是男性生殖器崇拜。

沿海支继承了黄种早期蝎子文化蝎这个语音,于是有了沿海支夏人的夏桀,有了日耳曼的桀们一词,有了他们去到西部的突厥一词。以至于他们的奴隶军团也称突厥和羯人。高加索G系目前看就是黄突厥的奴隶军团,羯人就是黄突厥大鲧后裔O1带领奴隶军团进入中国,所以在北方汉族里留下了一点点G系基因。后来的沙陀人,大概率是与哈萨克黄突厥有关的大鲧后裔。我还有一些别的证据,这里暂时不说。所以内陆支使用姊代替姐字,就是因为历史伤痛引起的。不食嗟来之食原意就是内陆支被抛弃后悲惨时刻仍然下决心不要沿海支的姐来之食。只不过奇怪的是黄种是父系,但代表黄种兄弟的姐妹变成了女性称谓。这又是另外的原因引发的。


國病


这个还能上头条?不是中国人都普及十年教育了吗?就是普及到八年也不至于拿这个上头条啊,要是文言文上头条可以理解,这么简单的东西还能上头条?不就是姊是书面语,姐既能做书面语又能做口语吗?有的中国文字约定俗成的用法是不能改变的,比如母亲,妈妈,妈,母亲是书面语,不能用来做口语,妈妈只能做十二岁以下男子和女儿也就是未成年人用的口语,妈是单词,既能做书面语也能做口语。还有些即使是大学教授都会弄错的比如作,是作什么的名词,而做是正在做什么,的动词,它俩使用是不一样的,比如作妖,东北话念zuo第二声,就是上声不是平声,而工作就是名词是第四声,是去声,这些那些专家教授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不知道还总搞错,说明你对中国文字的声调都是空白。我在大连住,大连所有方言我都知道,来了近二十年了,但大连本地人对他们的方言写成文字都是一知半解,我为什么能这么快就能弄明白,我仅仅是个初中还没毕业的农民工,我对中国语言文字非常痴迷,在校学习二百个学生我总能排前三名,尤其对文言文最感兴趣,人说读书不求甚解,等于白读,我非常赞成这句话。


用户4209684412847


假如你有个年龄比你大的女同事,平时你会喊她王姐,今天早上见面你跟她打招:“王姊,早上好!”包管这位王姐一头黑线。

姊和姐这俩字,看起来貌似是都指比自己年龄大的同辈女性,其实区别也是很大的。

有个电视节目叫《汉字解密》,就曾专门做了一期关于姊与姐区别的节目,邀请文学院教授进行了解析。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用语,使用普遍以使用姐字问多。但实际上,姐字来源于方言。在古代,指代比自己大的同辈女性时,最早和最正宗的字是姊妹的姊。

姊,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说文解字》中说,“姊,女兄也”。意思是姊指姐妹中年龄比自己大的那位。

我们都熟悉的《木兰辞》中,多次使用了姊,“小弟闻姊来”“阿姊闻妹来”。这里的姊都是姐的意思,但是那时姐字还没有通用。

姐字,最早是四川一带方言中的词汇。《说文解字》中注明,“姐,蜀谓母曰姐”。啥意思?就是说蜀地一带的人,称呼母亲时叫姐。这个说法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有点意外,姐,最早居然是母亲的专用词。

后来,这种用法逐渐扩大到了整个江南地区。明朝学者方以智著作的《通雅》中写的很清楚”江南呼母为姐“。清朝学者段玉裁也对这种称呼进行了考证,得出的结论为姐字是蜀人创造的。

虽然现在发生了大反转,姐已经逐渐取代了姊,但是这俩字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1.姊一般只在特定方言中使用,像本文开头说的那种情况,在办公室里突然来一句王姊,确实不妥。

2.姊有时是泛指,指代的范围比姐宽广。姊跟妹组合在一起时,往往不专职女性,还包括男性。例如,经常在拉家常时会问别人,”你家姊妹几个?“”我一个姐姐,一个弟弟。“这时的姊妹,不仅包括同辈的女性,还包括同辈男性。

3.姐经常叠用为姐姐,姊一般是不重叠使用的。

4.姐可以用于某个职业或群体,姊不可以。例如飞机上的漂亮服务员叫空姐,叫空姊就别扭了。称呼年轻漂亮的女孩可以喊小姐,虽然现在这个时代在街上随便喊女孩小姐,很可能会被胖揍。喊人家小姊就不知所谓了。


南京老張


关于“姊”,有书君小时候听得挺多。

有书君少时居乡间,和姐弟们一起走,就经常会听到邻人寒喧:“您几姊妹去哪儿啊?”又听见祖母在祖父去世后,哀哀哭泣:“你怎么去了,姊妹……” 无独有偶,在客家话中,也有“我有三姊妹,一个阿姊,一个弟弟。”似乎这个“姊”包含了兄弟姐妹的意思。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来仔细探究一下。

汉语词典里,姊有两种解释:1.姐姐,2.女兄。

由此可见,姊除了表示姐姐外,还可以表述为女性的兄弟。除了哥哥+弟弟的组合不能称之为“姊妹”外,其他各种兄弟姐妹都可以表述为“姊妹”。

但是“姊”这个称呼是古汉语,多用于书面语,从前乡间用得较多,而今客家人口语中也在用,大概是因为乡间用语保留了比较多的古意吧。

再来说“姐”。

就现代语境而言。这个词就比较无歧义了,一般都用来指比自己年长的女性,自家姐姐,邻家姐姐,但在古汉语中,比如元代戏曲中,“姐姐”还有别的意思,它所称的其实是自己的女儿。

所以,就“姊”和“姐”而言,这两个字的涵义有相同的部分。都有指代比自己年长的女性的意思。但细究起来,“姊”的含义要宽泛一些,也多用于书面语,而“姐”在口语中用得更广,且在古汉语中有自己女儿的意思。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