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坠入虚无又守护纯真——透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少年矛盾心理

既坠入虚无又守护纯真——透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少年矛盾心理

近期,《少年的你》热映,置身紧张的电影情节之中,观众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柔软青葱但同时又灼热难耐的青春岁月。

电影中周冬雨饰演的陈念与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在阳台上眺望夜景,小北问陈念有什么愿望,陈念说:“读书,考试,上好学校,变成最聪明的人。可以的话保护世界。”

小北紧接着眼神坚毅地看向陈念,说:“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仿佛是面对着世界宣誓,两个孩子相视一笑,此时此刻,他们就是彼此的堡垒。青春看似甜美,实则残酷,二人在成长的道路上相携,自学如何变成大人这一课。

而谈及“守护”这一话题,68年前,一部风靡一时的畅销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也表达过自己对于保护他人的愿景。

他就是霍尔顿·考尔菲德——美国作家J.D.塞林格所写经典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当中的主人公。

既坠入虚无又守护纯真——透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少年矛盾心理

不管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还是《少年的你》中的小北,少年的特质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得十分明显,而既堕入虚无又渴望纯真的矛盾心理更是贯穿作品始末。

小说借少年霍尔顿之眼,揭示出成人世界的虚伪与精神荒芜

《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借少年霍尔顿之眼,深刻犀利地剖析了成年人肤浅虚伪的一面。这本书虽然只有十几万字,且叙事的时间跨度极短,但小说问世后引起的轰动却是巨大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它出版于1951年,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经久不衰,在各地畅销榜上占有一席之地。

全文以回忆的口吻展开,主人公霍尔顿是一名只有16岁的中学生,他出身富庶,长得也比同龄人高,但是他对于在潘西中学安稳上课毫无兴趣,他讨厌老师、同学、功课等学校里的一切,经常功课不及格以至于屡次被学校开除。又一学期结束,霍尔顿5门功课中有4门不及格,还是难逃被开除的命运。

而霍尔顿与老师谈话完毕后回到宿舍,得知同学斯特拉德莱塔与其喜欢的琴·迦拉格约会等事情,霍尔顿与斯特拉德莱塔起了争执打起架来。鼻青脸肿的霍尔顿走在寂静又寂寞的走廊上,做出了一个决定:离开这里回纽约。

但是他回到纽约之后不想回家,只得住旅馆,在街上游荡。不管是霍尔顿在学校的见闻,还是他在纽约短短3天所经历的,我们都能通过他的视角看到:彼时的成人世界是虚伪且精神一片荒芜的。

(一)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事,目光短浅

霍尔顿去向他的历史老师老斯宾塞告别,闲谈中,霍尔顿自己心里想到:“人们总以为某些事情是完全对的。我压根就不理这个碴儿,除非有时候人们说我,要我老成些,我才冒起火来。有时候我的一举一动要比我的年龄老得多——确是这样——可人们却视而不见。他们是什么也看不见的。”

是啊,大人们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事,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然而真相是怎样他们充耳不闻,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眼前利益。

霍尔顿虽然不爱上课,但他并非排斥读书,他阅读从图书馆借来《非洲见闻》,看《还乡》《人类的枷锁》《永别了,武器》,看战争小说和侦探故事,还看其他经典的文学作品。他看书并不少,且有自己的见解:“真正有意思的是那样一种书,你读完后,很希望写这书的作家是你极要好的朋友,你只要高兴,随时都可以打电话给他。可惜这样的书并不多。”

但是没有人来关心霍尔顿读什么书,没有人关心他的内心世界。大人们只关心考试成绩如何、球赛成绩如何、能否顺利毕业……真正能影响孩子一生的谈心,几乎是没有的。

既坠入虚无又守护纯真——透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少年矛盾心理

(二)看人下菜碟,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历史老师老斯宾塞不怀好意地问霍尔顿之所以离开之前的学校是不是也是因为被开除的?霍尔顿觉得即使说了真正的原因,老斯宾塞也不会理解,但他还是诉说了他离开爱尔敦·希尔斯中学最大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的周围全都是伪君子。

爱尔敦·希尔斯中学的校长老哈斯见到开着汽车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就趋炎附势、点头哈腰地上去握手攀谈;但若是见到穿着粗布麻衣,长相稍胖或粗野的家长,他就只是假惺惺一笑,象征性地握一下手。

而霍尔顿现在所处的潘西中学,也不乏假模假式的这一类人。从潘西毕业的校友奥森贝格做殡仪馆生意发了横财,答应别人把家属好好埋葬,实则私自往河里一扔,钱还不少收。在外逢人就说自己信奉上帝,虚伪地装作一副虔诚的样子,实则背地里干尽了投机取巧的坏事。

大家都嘲笑、斥责霍尔顿的不务正业,却看不穿这些虚伪成人的丑恶嘴脸,或者说,他们因为利益牵连,即使看穿了也假装没看见。霍尔顿敢于戳穿这一切虚伪,不得不说他比大多数人都要坦荡。

既坠入虚无又守护纯真——透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少年矛盾心理

(三)只注重感官享受,精神世界荒芜

霍尔顿在纽约的3天游荡,见证了各式各样红灯绿酒的堕落人生:电梯工毛里斯欺软怕硬、贪婪又懦弱;在紫丁香厅酒吧里喝酒的女人们假模假式,自私地让霍尔顿一个人掏腰包;维格酒吧里的人们浮华度日、虚掷生命……在霍尔顿眼里,这些人都只注重感官享受,哪怕是看戏这种比较靠近精神世界大门的活动,也被拿来进行夸张、虚伪、势利的谈话和附和。

人们堕入享乐主义的无尽虚空,精神世界一片贫瘠荒芜。

“我那时都哭出来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哭,可我的确哭出来了。”在见识了太多装腔作势、游戏人生的他人的生活之后,有那么一瞬间霍尔顿感到孤独与难过。游荡的这3天,他在偌大的纽约城找不到安身之处。

既坠入虚无又守护纯真——透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少年矛盾心理

既坠入虚无又守护纯真,少年通过与世界对抗来寻人生使命

整部小说充斥着霍尔顿少年式的愤怒与焦躁,字里行间时不时出现的脏话也成为这部小说出版伊始被诟病的地方,但正是这种青少年的口吻与说话方式,引起了少年群体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许多青少年读者内心有着同霍尔顿一样的困惑与愤怒,霍尔顿做成了他们想做的事。这说明T.D.塞林格深入地探索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而在所有的愤怒语言之外,小说也不乏温馨柔软的描述——那便是霍尔顿关于妹妹菲芘的回忆。一提到菲芘,感觉整段文字的气质都与之前的截然不同。

在霍尔顿眼里,妹妹漂亮可爱、欢快懂事。一个愤世嫉俗的少年面对妹妹,突然变得内心柔软、充满怜爱,这是一种对比,也是小说的巧妙之处。

既坠入虚无又守护纯真——透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少年矛盾心理

霍尔顿作为一名未成年的少年,有着极强的少年特质,而这个特质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不稳定、矛盾。一方面,他以自身的堕落来反抗周围整个成年世界的堕落,他被当作差生开除出学校,在对纽约红灯绿酒生活的试探里坠入虚无的深渊;另一方面,他又渴望纯真,他看透了成年世界的虚伪与精神荒芜,拒绝长大,想守护住内心最赤诚天真的那一方净土。

如他同菲芘所言自己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愿景:“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这一段话是点题之精华,也是最让人动容的描述。少年之眼所看到的世界,是虚假微笑背后的贪婪、不堪与贫瘠,这就像那悬崖峭壁,有的孩子长大成人会坠入这欲望的深渊,

而霍尔顿的追寻是想通过自己的守护来为世界多留住一份真诚与真心,他守在悬崖旁,防止孩子们堕落,这是他心中理想,更是他同这个浮华世界所做的最倔强的抵抗。

既坠入虚无又守护纯真——透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少年矛盾心理

而小说的结尾,也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怕自己因感染肺炎死去惹妹妹伤心,霍尔顿决定偷偷回家一趟。妹妹在收到哥哥纸条后也拖着行李箱要离家出走,霍尔顿最终没能狠心离去,他回归了家庭,但不久之后他得了一场大病,在疗养院中度过了大段光阴。

有人评论说霍尔顿最终还是与世俗妥协,乖乖成长为一个大人;也有人评论说霍尔顿追寻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化为泡影,精神与现实的矛盾拉扯着他,他彻底崩溃,倒在病房。

无论是哪种想象,小说都早已在结尾戛然而止。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历久弥新,直到今天都具有教育意义:物质世界再丰富,精神世界的荒芜也会导致人的畸形,想要稳定进步,就必须关注人的内心与精神需求。

既坠入虚无又守护纯真——透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少年矛盾心理


《少年的你》里,陈念说:“高考完,我们就变成大人了,但是,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蓝色大门》里,孟克柔说:“三年、五年以后,甚至更久更久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

成长道路上,每个人都会经历由青春期迈向成年期的阵痛,有疑问、有反思、有抵抗、有追寻,而若再遭遇《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个物质高速发展但精神极度匮乏的社会,这种疼痛会更剧烈。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使命,或许反抗与追寻让霍尔顿经历了痛苦,但越过痛苦认清了自己作为“守望者”的使命,这可能就是所谓苦难所带来的财富与价值吧。

既坠入虚无又守护纯真——透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少年矛盾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