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屏山:彝乡“老黄牛”耕耘出麻柳村脱贫攻坚八大变化

屏山县麻柳村位于乌蒙山山麓,与凉山州雷波县接壤,在屏山县最西面,距屏山县城约130公里,是屏山县78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幅员29.11平方公里,海拔600—1915米,山高坡陡、地形破碎、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耕地2921亩,林地40739亩,辖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14户1922人(其中彝族266户1385人,占72%),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522人(其中彝族贫困户71户381人,占73%),贫困发生率达27.16%,“七类”人员11户29人,特困供养人员11户11人,低保户73户316人,残疾人40人。

麻柳村脱贫攻坚难度特别大,主要致贫原因为:一是因病、因残、因学、缺劳动力、缺技术、信息闭塞;二是民族习惯的差异,彝汉语言交流的障碍,青壮年村民也多为文盲或半文盲,“等靠要”思想特别严重,无科学种养技术,没有外出务工技能;三是基础设施脆弱,无支柱经济产业,“三州三区”具有的致贫原因几乎都在这里交织。

在屏山县屏边彝族乡麻柳村,有这样一位扶贫驻村干部,2015年3月以来,他一直坚守在基层脱贫攻坚一线,他把驻村当住家,把村民当亲人,紧扣精准扶贫要求,走遍麻柳村每家每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聚精会神抓发展,一心一意促脱贫,圆满完成了一个个艰巨繁杂的工作任务,麻柳村脱贫攻坚发生八大变化。他就是屏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麻柳村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原驻村第一书记、常务副组长、队长)。麻柳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觉罗明贵”,这是彝族同胞们为廖明贵起的彝族名,这代表彝族同胞们接纳他为家支的一员。在彝族同胞的心目中,他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任劳任怨地推进麻柳村脱贫攻坚事业,让党的惠民春风吹拂吹遍麻柳村民。2018年2月22日,宜宾日报头条以“记一名老黄牛似的资深铁腕执法食药监人”为题,报道了他狠抓食品药品监管和扶贫帮扶工作的先进事迹。2019年5月6日,今日头条中国网城乡中国和简讯天下等几家媒体头条以“四川屏山县:甘当彝区脱贫攻坚一线‘老黄牛’的廖明贵”为题报道了他扶贫驻村帮扶的先进事迹。2019年10月9日《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表彰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奖的决定》(川脱贫领发〔2019〕8号),表彰廖明贵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10月15日他参加全省在泸州举行的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接受表彰,是宜宾市唯一授表彰的扶贫驻村干部。

2015年以来,在廖明贵的带领下,通过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彝乡麻柳村旧貌焕新颜---干部素质大提升、基础设施大改变、种养产业大发展、农民收入大翻番、人居环境大变样、群众观念大转变、民族融合大团结、社会帮扶大参与,圆满实现104户贫困户522人脱贫和整村脱贫退出。

干部素质大提升——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与各岗位职责,落实“五个一”驻村帮扶、乡村组干部和扶贫帮扶包户干部责任,选优配强村组班子,党员干部培养教育等。5年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预备党员1名、转正党员1名,现有党员20人、纪检员1名,后备干部3名、扶贫助理员1名,村干部在读大专3人,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35人,评选表扬(彰)党员干部先进个人35人次(其中省级表彰2人,县级表扬9人次)和处理通报违规违纪党员干部1人。干部主动将建房、低保等到户项目、重大项目规划实施、公共资金使用等群众关心的各项惠民政策信息在公开栏张贴或通过会议、广播、微信群等形式予以公开,上述重大事项通过党员干部会议或村民(村民代表)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增进干群关系融洽。

基础设施大改变——新硬化村组公路22.3公里,新建泥结石公路16公里、西宁河车行漫水桥1座,形成组组通公路的交通网络;跨西宁河车行桥建成通车,彻底解决西宁河西侧800余群众汛期涨水就近过不了河的历史性问题。麻柳塘防洪堤建成投入使用,保障了聚居点56户农户的住房安全。麻柳塘等5处人畜饮水管网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1300余人安全饮水品质。500㎡村“1+6”党群服务中心和1500㎡文化广场建成投入使用。

种养产业大发展——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注重“长短”结合,成立种养专合社4个,带动贫困户80余户,其他农户100余户。整治产业公路6公里,新建产业公路10公里。新发展茶林竹3000亩,李子600亩、猕猴桃100亩,新安装杀虫灯50盏。年出栏生猪1200余头、仔猪4000余头,牛20只左右、羊200只左右。积极实施东西扶贫协作产业发展项目,茶叶500亩、花魔芋150亩、林竹3000亩、500头规模生猪代养场1个等产业项目。集体林地承包、专合社股权量化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达2.3万元,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农民收入大翻番——5年来,种养产业已大投产见效,实现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500元;每年组织动员外出务工450人左右,实现年劳务总收入1500余万元,年人均收入在7800元以上。5年来,麻柳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即2013年5435元、2014年6115元、2015年8499元、2016年9389元、2017年9941元、2018年10357元、预计2019年在11000元以上,实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翻番。

人居环境大变样——95户贫困户513人和97户非贫困户446人安全住房在聚居点建房113户554人(场镇59户302人和麻柳塘56户252人,其中贫困户53户300人〈其中易地搬迁31户177人〉)、易地搬迁散居自建4户19人、危房改造49户279人(其中贫困户25户135人)、维修加固26户107人(其中贫困户13户59人)等方式解决。实施人行便民桥2座,“三建三改”160余户,安装太阳能路灯70盏,新建垃圾池13个,发放垃圾桶60个,设置保洁、护林等公益性岗位60个,开展环境卫生户评比,切实改善群众居住和环境条件。新建1套广播系统和文化室并有效运行,组建1支文娱队并取得良好成效和优异成绩。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

群众观念大转变——认真落实省委“四必到四必访”、县委“凡节必过”,通过“六进”农户(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健康卫生、种养技能、“六好”标准、环保扫黑)、人文关怀、参与监督、能力提升、示范引领、培训教育、参观学习、评先评优、批评惩戒等措施,坚定群众跟党走的信念,提升群众感恩意识。针对村民文盲半文盲多,“等靠要”思想严重,特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不辍学,每年新入学大中专学生在20人左右,推动移风易俗。邀请市县医疗专家到村开展免费义诊送药与健康讲座,市县农业畜牧专家到村讲授种养技术,组织中青年群众参加技能培训,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每个重大节日举办扶贫文娱慰问活动,每季度开展脱贫发展、环境卫生、勤俭节约、孝老爱亲、邻里互帮、遵纪守法等“六好”农户评比表扬共415户次,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鼓足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逐步形成脱贫攻坚比、学、赶、超新风气。

民族融合大团结——狠抓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实现民族团结和谐进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宗教事务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宗教信仰,积极争取民族惠民政策,大力实施民生项目,加强矛盾纠纷调解处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实现大事不出村小事出组。近四年多来,没有彝汉冲突,社会治安良好,实现民族融合大团结。

社会帮扶大参与——每年动员1-2家爱心企业到村捐款捐物累计达30余万元,市县市场监管局累计协调和捐款近160万元。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到村开展免费义诊送药活动惠及300余人为贫困群众送药7万余元。每年引进大学生志愿者到乡村开展暑期支教等帮扶活动,惠及学生500余人次。引进自贡森瑞商贸股份有限公司到村开展林竹加工,宜宾五尺道公司到村开展结对帮扶和接受贫困劳动力进厂务工,屏山县菜多多食品有限公司到彝乡开展食用笋加工合作等。

如今,麻柳村组班子强了、住房和饮水安全了、硬化路桥通了、产业兴了、群众致富了、学生不辍学了、就医不难了、生态更好了、民族团结了、治理更有效了……而廖明贵想起父亲、儿子、妻子和自己的疾病就是愧对。2015年3月,他接受党组织安排的扶贫驻村任务时,年幼的儿子刚做完心脏手术,需要他的陪伴;年迈的父亲瘫痪在床,需要他的照顾。2015年12月3日晨,他在农户家中走访,妹妹打来电话哭着说:“哥哥快回来,爸爸死了。”2016年2月23日,他妻子因患胆石胆囊炎12年,长期吃药再也不能控制住疼痛,在县中医医院做手术,这时他在去麻柳的扶贫路上,妻子住院期间全由亲戚照顾。2015年底起,他长期出现严重头昏头痛、睡不着觉等症状,他认为可能是累了点儿,并没有在意。2016年9月,他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诊断患有三级高血压、心脏病、肾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为抓紧抓实麻柳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早日实现脱贫目标,他没有退缩,仍然坚持“五加二”“白加黑”,全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何芳 高学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