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思考,在地性实践

全球性思考,在地性实践

江南文脉论坛举办地无锡市拈花湾

“全球化”与“在地化”这对矛盾,是当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命题。一方面,国际的、政治的现实,越来越显示出一种理性的、反复自我确认的霸权;一方面,知识界里流行的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倾向,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政治正确”,也助长了分崩离析的社会形势。

全球化意味着“求同”,而在地化意味着“存异”,所以,当我们大谈地方文化的“特殊性”时,就必须要警惕“在地化”或“全球化”的单一视角:既承认各种文化传统的自主权,也要承认世界义理难以“定于一”的现实,努力寻求彼此之间的沟通以及视域之融合。

10月29日,江南文脉论坛的两场高端对话,“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意识与精神家园”,实际上正启发我们思索这个问题。

历史长宜放眼量

过去,我们常常把“江南”视为一种“地方特色”,却很少理解它的世界性的意义。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科技一体化、地球越来越小、时间距离消失、空间距离越来越短,现在是一个地球村,人类为什么要交流?因为有差异,没有差异就没有交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的多样性或者说多元性是一个天生的命题,似乎是一个最浅显同时又最深刻的道理。

江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人们可以看到这片土地、阳光和水构成的环境之下,这里的人会把自己的生活发挥到一个什么样的极致。这里是中国的“天堂”,是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全球化的今天,江南是一种梦中的江南,实际的江南当然并不完美,但它代表的是理想国,是乌托邦,是桃花源,是中国人的追求。这种追求有它的普遍意义。

全球性思考,在地性实践

江南文脉论坛现场的艺术展

莫斯科国立大学全球进程系教授T.L.Shestova表示,地方性的文化对于当地的环境来说适用性更强,通用的文化或者江南文化是当地文化适用性的体现,江南文化体现于人与人的和谐、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和谐、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同时,江南文化也为其他地区的“教化”树立了样板。

中国人民大学讲席教授谢地坤则提醒人们要把视野拉得更大,必须要处理好全球文化、民族主义、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关系。康德就提出了“世界公民”的概念,他作为一个德国人不可能不爱德国,为什么又提出世界公民观念?因为他看到其他民族、文化也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曾经同情拿破仑、支持拿破仑革命的人,比方说黑格尔,对拿破仑入侵极端反感,黑格尔有很著名的一句话,“拿破仑不过是马背上的精神”。他的意思是,我才是哲学王,法国人暂时可以打败德意志,但是不可能真正征服德意志。

江南文脉论坛背后,人们不能忘记七八百年前蒙古人把整个汉族赶到海里去了,几万人在崖山跳海,所以在日本、韩国有一句话叫“崖山之后无华夏”。这也是提醒人们看待历史、现实的长远眼光之重要。

君子和而不同

如果说,我们现在已经迈入了新轴心时代,那么,过去那种西方启蒙精神宣扬的文明范式,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而取而代之的,也绝非福山的“历史终结”所期望的那样,美国一枝独秀,也并非亨廷顿的“文明冲突”所显示的那样,地缘政治不可动摇。技术的全球化虽然助长了各个角落休戚与共的共识,却没能达成整合融会的大同世界。

“君子和而不同”,对话依然不可或缺。

美国哲学家史威德勒曾以莎士比亚戏剧化的方式表达“不对话,即死亡”(Dialogue or Death)的态度,他呼吁“在不同文化传统之间,我们要寻求沟通”。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强调,历史才是最真实的过去,我们要学会从五千年人类文明史看过来,去理解现在和未来起码几十年间不同的文明之间这种冲突、交融、碰撞、矛盾。

而在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对关系中间,中国应该能够提供更多的智慧,为什么呢?

从大的比较的角度来说,西方文化相对比较重视人和物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以西方自然科学特别发达,而中国相对比较偏重人和人的关系,并且用人和人的关系来处理人和物的关系,所以中国人文社会的学问相当丰富,这个是比较的角度。

全球性思考,在地性实践

江南文脉论坛分论坛的论文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曾有一个活动,由北京奥组委和山东相关部门发起,面向全球华人征集“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经典”,最后评选的结果令人思考。第一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了,朋友之道,如何相处?第二句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兄弟之道是什么?第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和而不同、君子政治。第四句话,德不孤,必有邻。第五句话,礼之用,和为贵。

这五句话,人类很难实践,这真的只是一种理想,但是这种理想,激发了很多的人,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可。上个世纪70年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比较了6000年文明历史、20种文明以后,接受日本记者采访,记者问他,如果你再生为人,你愿意生在哪个国家?他说我愿意生在中国,因为对于人类的未来来说,中国可能能够提供更多的智慧。1988年,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说,将来要到中国才能发现未来的契机。

因此,问题不是完全出在技术的发达程度,3G也还可以用,电脑开机10秒钟能工作还是开机1分钟能工作,这不是核心的问题,人和人能不能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理想、想法,应该为政治、为话语权取得一种理解和共识,才是真正的作用。我们这里谈道,他们在说器,器和道之间是吻合不起来的。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荣智慧

排版 | 一点点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