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假到慘不忍睹”,大學博物館頻陷“贗品”風波背後的深因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44期,原文標題《大學博物館為何頻陷“贗品”風波?》,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藏品“假到慘不忍睹”,大學博物館頻陷“贗品”風波背後的深因

後母戊鼎,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視覺中國供圖)

韋一笑是重慶大學的學生,在開館前幾個月,她所在的學生組織有機會讓成員提前參觀了這座博物館,因為校方希望學生組織未來能夠與博物館多開展合作。說起那次參觀經歷,韋一笑回憶,“博物館裡有專門的老師為我們講解,看起來跟普通的博物館也比較接近,保護措施做得挺好。我記得當時經過一個走廊,燈光特別暗,老師還跟我們解釋,這是為了保護那些藏品特意調暗的。”

如今,重慶大學虎溪校區門口仍可以看到寫有“重慶大學90週年校慶”的花壇裝飾,但開館於90週年校慶紀念活動前幾天、位於藝術學院後面的重慶大學博物館已閉館。重慶大學曾於10月15日中午公開回應,將“成立專門工作組,對該情況進行核查”,並迅速關閉了該博物館。截至發稿前,重慶大學尚未公示其調查結果。

10月14日,江上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表《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這篇文章時,他並未想過會激起這麼大的反應:原本只有三四百個朋友關注的公眾號,一夜之間暴增五六千粉絲,文章閱讀量也達到近百萬。

在文章中,他戲謔地調侃裡面仿製秦始皇陵銅車馬的改裝版銅車馬“戰國錯金六乘馬車”,比秦始皇座駕還多了兩匹馬;名為“商代獸面紋牛鼎”的藏品仿造的是國家一級文物“後母戊鼎”;高達一米多的巨型銅燈,看上去有些像海昏候墓出土的“漢代雁魚銅燈”,卻比原物大了十倍有餘;一個“元青花人物紋罐”,仿造的是南京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還有造型源自“鮮于庭誨墓駱駝載樂俑”的“乘駝胡人伎樂俑”,前者同樣也是一件國家級文物。

記者到現場時,已經無法親眼看到文章配圖中的這些“文物”,但博物館門口的一張“重慶大學博物館參觀路線導引圖”中,仍標示著上述不少“重點藏品”:戰國錯金六乘馬車、元青花人物紋罐、乘駝胡人伎樂俑……一位業內人士根據文章中的照片告訴本刊:“這些仿製品十分拙劣,一眼假。”

藏品“假到慘不忍睹”,大學博物館頻陷“贗品”風波背後的深因

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內的兵馬俑,一號銅車馬(視覺中國供圖)

真偽鑑定之疑

“民辦博物館裡出現一兩件似是而非的東西,我們多數會一笑了之。但在一所大學博物館裡,出現如此大規模的贗品,這是無法接受的。”江上說。他愛好收藏,向來痛恨將假文物包裝成“真文物”的“國寶幫”,陸陸續續發表過一些抨擊“國寶幫”的文章。這次,因為在重慶收藏圈聽到很多議論,甚至有朋友開玩笑要發起去重慶大學博物館找“真貨”的比賽。他出於好奇,特意前去參觀,回來後和往常一樣在自己的公眾號上寫了這篇觀感,“當作小範圍的交流”,沒料到卻突然暴紅,“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說我是別有用心,好像也沒錯”。

現在人們想知道的是,這麼大規模的個人捐贈動議從何而起?重慶大學博物館對捐贈藏品的評估程序是怎樣的?

重慶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工作年報顯示,2015年5月,重慶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吳應騎提出向學校捐贈藏品建設重慶大學博物館及文博研究院。重慶大學是一所側重理工科的985高校,至今未設有文博學院和歷史學院。2015年12月25日至27日,基金會邀請國內14位博物館建設及文物專家就吳應騎擬捐贈藏品進行評估,並對籌建重慶大學博物館和文博研究院的可行性進行論證。

重慶大學的新聞網站對這件事情進行了報道,上面寫道:“中央美術學院前黨委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盛楊,北京電影學院文物修復與鑑定專業教授胡德智,中國國家博物館專家喬萬寧等表示吳應騎藏品種類齊全,數量眾多,體系完善,部分藏品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社會學研究價值。”現在這條新聞已被刪除,但網友仍能從網站上“爬蟲”找到。

緊接著在2016年1月,吳應騎曾在接受龍華網採訪時表示,他將為博物館捐獻300餘件收藏,“都是經過相關專家鑑定的,非常珍貴的文物佔到60%以上”。三年後,也就是今年2月25日,重慶大學舉行了捐贈藏品的移交工作協調會,移交藏品共計342件,其中青銅器22件,陶和瓷器161件,玉器159件。

“我們被邀請去重大就是為了見證吳應騎先生捐獻藏品這麼一件事情。”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副教授曾陸紅是重慶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顯示的名單上的14名專家之一,他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說,“我不是鑑定專家,從事的專業是美術史論和藝術品市場研究,找我去也不是要我去鑑定什麼。”

“重慶大學舉辦了一場座談會,我們談的是博物館建設的問題,沒有談作品的鑑定。致於鑑定,博物館收藏應該有它自己的程序。捐獻作品並不是說捐獻者捐贈,博物館就一定接收。應該是博物館組織專家來鑑定,認可了,然後捐獻者再捐獻。”曾陸紅回憶,當時自己是應米潔的邀請出席,米潔是吳應騎的大女兒。而且這場行程安排僅為一天,“上午先看展覽,下午再開會”。

曾陸紅說2015年的活動後他與重慶大學再無聯繫。而今年發生的這次展覽事件,他也是從網絡上得知的。但他個人認為,“這次展覽中如果說出現了一些贗品,我個人覺得不是吳先生的本意。而且這個展覽也不叫文物展,叫造型藝術展,等於是把他收藏的東西,從造型藝術這個層面進行展示,跟文物展示,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如果認為從美術的角度去解釋這個問題,就可以避開藏品的真偽,這是不可能的。”重慶大學老師陳維明向本刊表達了他不同的態度,“因為第一,藝術品也有真品贗品的差異,就是原作和偽造品;第二,如果真的想準確地傳達中國古代文物的造型藝術,也可以做高仿複製品。在文化遺產領域,這有個專業術語叫‘原真性’或者‘真實性’,裡面涉及好幾個要素。那麼對於這種可移動文物,首先應該是材料的真實性。它得是宋代或者唐代的東西,然後再有形式的真實性。如果無法展示文物的原物,就應該在複製的時候儘可能採取相同的材料,並忠實地再現原物的形式和外觀,這樣也能達到美育效果。同時還必須標明是某某文物的複製品才行。所以現在這個說辭是不可能站住腳的。”

“重大並不是沒有相關專家,比如高等人文社科研究院、藝術學院和建築學院,就有文化遺產與歷史研究、博物館展陳設計等研究方向。”陳維明認為學校在籌建博物館方面的確缺乏經驗,但其責任在於博物館前期籌備的過程中,並未召集校內的專家學者參與其中,“我們不說集思廣益讓公眾都參加,但至少相關專家能夠廣泛參與。應該策劃一個什麼主題的博物館?能通過哪些渠道向社會、向校友公開徵集藏品?然後通過正規的專家鑑定評審,哪些文物能定級別,哪些不能,哪些能夠展出,哪些必須淘汰。但這麼一個過程,現在全部直接越過了”。

風波的兩個焦點

這次輿論的中心,一個聚焦點是捐贈者吳應騎。

事情發生後不久,吳應騎的小女兒吳曉妮便對外宣稱,目前吳應騎身體抱恙已入院治療。吳應騎今年74歲。在重慶大學的官網上,對他的介紹寫著:“198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直接受業於啟功、徐邦達、謝稚柳等名家,又與李可染、劉開渠等大師交往甚篤”,主要著述有《怎樣鑑定當代中國畫》《怎樣鑑定中國古代瓷器》《怎樣鑑定中國古畫》《在大師的巨構前—吳應騎美術論文集》等。

根據“天眼查”顯示,吳應騎及其家人名下有多家文化藝術公司,包括重慶劉開渠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重慶國立美術研究院、重慶國立美術研究院國立畫廊、重慶當代美術設計研究院、北京劉開渠藝術研究院等。其中重慶國立美術研究院的經營範圍包括藝術品諮詢,零售瓷器、工藝品等;重慶國立美術研究院國立畫廊涉及工藝美術品銷售。

據瞭解,重慶大學博物館的現任館長吳文廈是吳應騎的兒子,展覽部主任則是吳應騎的兒媳。當我們針對此事聯繫吳應騎的女兒吳曉妮時,她回覆:“一切以重大的調查結果為準。對於我父親造謠誹謗的人我們已經啟動了司法程序,相信法庭會給大家最正確的答案。”

輿論的另一個聚焦點是,為何不斷有高校博物館陷入贗品風波的新聞出現?

近幾年來,高校接收捐贈,興建大學博物館頻登熱搜。2015年6月,國內高校首個以陶瓷藝術為主題的大學博物館在浙江師範大學開幕,180餘件展品大部分是由浙師大美術學院一位退休教師捐贈,在一片掌聲中網友很快指出,藏品“假到了慘不忍睹、令人髮指的狀況”。2016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校友邱季端向母校捐贈了6000件古陶瓷藏品,稱其包括從兩漢魏晉到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窯口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精品。北師大宣佈,學校在此基礎上將成立北京師範大學邱季端中國古陶瓷博物館,但隨後這批藏品便被業界人士質疑為“贗品”,並被多家媒體報道事件經過。

“每一所大學都應該有一座博物館,這對於大學的發展是很有益處的。”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曹宏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談道:“但問題是如果一個大學什麼收藏都沒有,這個博物館就很雞肋,可能會想辦法用藏品去填充,就會出現操之過急的情況,容易造成各種問題。所以大學應該是先有了自己的特色收藏,再去建博物館,這樣比較合理。”

那麼大學博物館究竟如何接受捐贈藏品?這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規範標準。曹宏以自己所在的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為例解釋道:“首先要看這批捐贈是不是和我們館的收藏宗旨相符,比如我們是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那我們肯定只收藏與這兩類相關的藏品。其次,我們要考察這批藏品的來源是不是合法,保證它的來源清晰,流傳有序合法,排除法律上的問題。然後,第三個程序就是要看這批藏品的真實性,這需要成立一個專家鑑定委員會。比如這批藏品是瓷器,我們就需要根據藏品的數量,請五到六位本領域與瓷器研究相關的專家,一件件去做鑑定,確定它的真實性準確無誤。這三個條件都符合了我們才會去接收。此外還有一些法律上的文件,比如讓捐贈人提供來源合法相關證明,並且需要簽訂捐贈協議等。”這樣的一個流程通常要耗費數月時間,但曹宏表示,“一般我們會讓意向捐贈人先提供文物的多角度照片,請兩三位專家在真偽上做一個初步的篩選。如果看照片就不對,便會婉拒”。

而據此前重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嚴小紅回應,重慶文物局尚未收到重慶大學博物館的設立備案申請,也未收到重慶大學博物館的舉辦展覽備案申請。曹宏解讀,大學博物館隸屬於教育部,但在專業上接受文物局的業務指導,“這就需要工作人員對博物館的運營管理比較瞭解,熟悉《博物館條例》《博物館職業道德準則》和各項國家政策,這確實需要一些專業知識。所以目前在教育部沒有一個專門部門管理大學博物館的情況下,需要大學博物館主動去當地文物部門備案,接受文物局的管理。比如,在建館前可以先去文物部門諮詢,接受文物部門的專業指導,新建一個博物館需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需要準備什麼文件,需要辦理哪些程序。這樣才能合理合法地建造一座博物館,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應受訪者要求,韋一笑、陳維明均為化名。感謝實習生郜超、趙怡寧對本文的貢獻)

《三聯生活週刊》最新封面“陳寅恪:史心和人心”

喧囂時代,給靈魂一個棲息之地,《三聯生活週刊》帶你體會閱讀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