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买基金的?可能你自己也不知道......

投资者中,总是流传着一句话“买基金不如炒股“,对不对?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怀疑,在小联看来,这句话既对又不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呢?因为这句话缺少了决策主体的信息,结论自然是模棱两可。

你是怎么买基金的?可能你自己也不知道......

下面就一起来探讨一个理性投资者是如何做基金购买的决策。

1)为什么选择基金,而不是自己投资?

作为理性人,只有当基金有希望获得比自己投资更多的收益,人们才会选择基金来进行投资。我们来分析一下个人与基金投资的收益与成本:

l 收益

基金由于采取分散投资的方式,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会降低潜在的收益,而个人投资者由于资金量相对较少,操作方面灵活性要高的多。因此,个人投资的潜在收益上限和亏损的下限都要高于基金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投资的潜在收益或亏损分为两个部分:

一方面取决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即投资收益率:投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与投资有关的信息资源越丰富,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从这个层面上来看,

显然基金更具有优势,普通投资者在投资能力上普遍弱于专业投资者

另一方面取决于投资者的本金大小:在相同投资收益率的情况下,投资的本金越多,最终投资的潜在收益或者亏损越高。

l 成本

基金投资的显性成本包括基金管理费、申购和赎回费用、利润分成等,不同的基金会依据投资方式、规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费率,但是这种费用是基金投资无法避免的,因为投资者需要支付费用来获取专业投资者的投资能力为自己所用。

个人投资的成本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方面取决于个人投资者的时间成本或机会成本:这是最容易被人所忽略的部分,在委托基金经理进行投资以后,投资者可以将原本用于获取与基金经理相同甚至更高收益所花费的时间,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从分工效率的角度来说,个人投资者在自己专业的领域能够获得更多的潜在收益;

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人投资者的基础或悟性:投资者投资基础越差,需要提高到专业水平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高。如果说工作收入能力决定了单位时间成本或机会成本,那么投资基础将会觉得总的时间成本或者机会成本。

因此,一般投资者选择投资基金,无非有以下原因:

ü 基础薄弱,投资能力提升到专业水平的希望太遥远;

ü 可投资本金太少,短期不划算;

ü 基金的费用相对较低,可接受;

ü 工作时间紧迫,且工作收入相对较高;

2)没什么选择这只基金?而不是其他基金?

在衡量自身条件,并决定以基金的方式来进行投资以后,投资者还将面临着如何选择基金的问题,同样可以从收益和成本的角度来分析:

l 收益

一只基金未来能够获取的收益主要分为主动和被动层面,也就是常说的阿尔法和贝塔收益

贝塔收益主要取决于基金的投资标的以及方向,一旦选择以后,未来的系统性收益范围就可以大概确定。以医疗基金为例,只要未来医疗快速发展,不同的医疗主题基金都会因此而收益,只是受益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而决定受益程度的就是阿尔法层面的因素,主要决定因素是基金管理人,因为基金管理人可以通过精选标的、分散目标、仓位管理来控制基金的风险以及未来的潜在收益。基金管理人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基金经理本人,另一个是其背后所依据的团队,也就是基金公司本身。

l 成本

基金业成立已经20多年,基金的买卖和持有费用是投资基金的主要显性成本,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费率已经大幅度下降。但在不同的基金中,其费用还是有一些差异,其中被动指数型基金的费率相对较低,而主动性基金的费用则相对高一些。

基金投资的隐形成本则为机会成本,市场方向多样,投资了一个或者多个方向以后等于默认放弃了其他方面的投资机会,如果看错,等于损失了一些投资收益。

因此,一般投资者选择某只基金,无非有以下原因:

ü 看好某一个具体的投资方向;

ü 看好基金管理人;

ü 对基金公司非常信任;

ü 没有太多其他更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