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熊猫之都:华西坝熊猫传奇


「读城」熊猫之都:华西坝熊猫传奇

儿时的黄玛丽与熊猫潘多拉在一起

在旧时成都的华西坝,每当名叫潘多拉的熊猫在草坪上玩耍,市民们会纷纷赶来,一睹萌容,一时间,这成了时髦之举。

黄玛丽的故事

加拿大女孩黄玛丽与华西坝和成华区斧头山都有着不解之缘。

缘分起始于民国。那时候,成都有所教会学校——华西协合大学,学校创建于1910年,民间称为“华西坝”,也有人叫着“五洋大学”,因为它是由英美加三个国家的五个教会联合创办的。这所学校的博物学与人类学都将探查西部高山大川与民俗风情列为题中要义,学校曾数次以地利之便捕获大熊猫,并进行过早期圈养,应该是全世界第一所接触大熊猫的高等学校吧?大学取名“华西”,在其校史中如此表述:“华西(这里包括甘肃、西藏、贵州、云南、四川)是亚洲的角逐场所,四川是中国最大的、人口最多的、最富饶的省份,控制了四川,便控制了全中国”。洋人们所罗列的“华西”省份,居然囊括了陕、甘、川三个大熊猫野生栖息地。传教士是有眼光的,从发现熊猫到现在,成都所具有的这种辐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它是中国西部的文化重镇,也是通向熊猫栖息地的最佳中转站。如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再次成为熊猫研究和熊猫文化的重要中心,历史的嬗递与重现因地域与文化优势成为必然。

「读城」熊猫之都:华西坝熊猫传奇

熊猫与发现者戴维的照片


「读城」熊猫之都:华西坝熊猫传奇

四川邓池沟戴维纪念馆的戴维雕像 雷文景/摄

1938年初夏,黄玛丽就是在华西坝第一次见到了大熊猫——那个超级可爱的活的“玩具”。她清晰地记得,她曾与姐姐一起,将这个名叫“潘多拉”的小家伙抱上一个藤椅,好奇地观赏,柔情地抚摸。烂漫与可心从此便在印在了心上。2008年,时光已过去了71年,情怀难舍的玛丽重回华西坝,并来到成都熊猫基地再次拥抱了自己的童年记忆。3年之后,玛丽又一次飞临蓉城,在大邑新场华西坝老照片展览中,出示了当年她与熊猫的合影,并为一大群中国小朋友讲述自己与大熊猫的故事。令人惊讶的是,时光又过去了5年,玛丽已经年届九旬了,这位痴迷熊猫的老人又再次来到了熊猫基地。这一次,成都人给了玛丽一个巨大的惊喜: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当年她抱过的潘多拉“复活”了!这神奇的一幕发生在2016年11月8日的晚上,那天,好客的成都人设宴款待玛丽,还邀请她通过热感成像技术与当年的潘多拉再次合影,对玛丽而言,这一“玄幻之旅”恐怕是她一生的至乐了。

与玛丽在2016年一同来到成都的尚有另外16名加拿大老人,他们都是华西坝洋教师的子弟,同在当年的教会子弟学校——加拿大学校(Canadian school)读书,他们幽默的简称自己是“C·S的孩子”。同玛丽一样,他们大部分人也都是熊猫的“骨灰级”粉丝。他们告诉记者:“圆滚滚的潘多拉总是很调皮,就像生活在成都熊猫基地的这些大熊猫一样,总喜欢爬到很高的地方,我们总是要搬梯子爬上去才能把它抱回来” “一到出太阳的那几天,我们都会带着潘多拉到大草坪上放风,它很享受那里的阳光” “每当潘多拉在草坪上玩耍时,成都市民都会蜂拥而至,甚至邻省的官吏也会来一睹潘多拉的呆萌可爱,一时间,来华西坝看大熊猫成了成都的新民风”。

「读城」熊猫之都:华西坝熊猫传奇

在华西坝出生的Marion(左)和姐姐Enid与熊猫潘多拉在一起


「读城」熊猫之都:华西坝熊猫传奇

华西坝的CS孩子与熊猫在一起


昨日熊猫映像

在漫长的时日中,潘多拉的故事被“CS”孩子留存在脑海中,也保存在一本由他们提供照片编纂的图书《成都,我的家》中,其中有关大熊猫的图片竟有20张。这些“图像的历史”明确记载了这只大熊猫幼崽从新老主人交接,到远渡重洋去到美国的全过程。一年之后,华西协合大学又将另一只取名“潘”的幼仔熊猫送到了布朗克斯动物园,不过潘完全不能适应圈养生活,仅仅一年之后便夭折,而比它先到美国的潘多拉则幸运一些,它于1941年5月13日去世,成为1949年之前在国外存活时间最长的大熊猫。

在华西协合大学的历史中,中西文化交流是始终如一的主题,外籍教授丁克生、中国籍教授李明良等人不仅引进过西洋的乌鸡黑、荷兰奶牛等诸多品种,也将中国的动植物介绍到了西方。在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上,有关民国时期中国西南边疆的动植物考察论文触目皆是,受聘学校博物馆的英国人叶长青即撰有《大熊猫栖息地》一文,此文应该是对大熊猫栖息地的早期研究文字。

「读城」熊猫之都:华西坝熊猫传奇

华西坝的洋教授葛维汉曾数度深入大熊猫栖息地


「读城」熊猫之都:华西坝熊猫传奇

早期西方探险家与它们捕获的大熊猫

事实上,潘多拉和潘的捕捉也是合作的“成果”。1938年3月,纽约动物协会一位理事迪安·塞奇向纽约大学建议,如果能通过成都的教会学校捕捉熊猫应该是理想的途径,因为他们有专业的采集人员,也熟悉当地的民情风俗,和中国政府也有着良好的关系,而纽约方面则以资助华西协合大学电影胶片、学术刊物、科学仪器等教学资源来交换。美国人的判断是正确的,这项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时候,华西协合大学在成都已经立足了20多年,培养出来不少中国通,大学博物馆馆长、美国人葛维汉即是熟悉中国西部边民的出色人类学家,对中国西南边疆的人类学、博物学的考察有着开创之功,他在1928到1929年之间,即于四川穆坪(今宝兴县)搜集到一张熊猫皮张。1942年,他又“抓住两只大熊猫并将它们作为中国政府送给美国的礼物送到了布朗克斯动物园”。这两只熊猫曾在华西坝圈养过,一些在华西坝生活过的老先生就有着抹不去的记忆,曾就读于华西坝的郭祝崧先生曾回忆说:

“1942年,中国送美国一对‘潘达’(羌族、嘉绒藏族语音)暂时放养在华大的加拿大子弟校内,由丁克生老师负责” “消息一传出,市民成批拥进华西坝,希望观赏一下”。那时候,朝气蓬勃的大学生郭祝崧酷爱摄影,还是商务印书馆香港《东方画刊》的特约摄影记者,面对这样的尤物,他自然想将之留在他的镜头之中。无奈农业组组长、加拿大人丁克生一口拒绝,郭即与学校的摄影师张静波略施小技,他缠住丁老师闲扯,张则以查看房舍是否需要检修为由,蒙住校工,进入熊猫的饲养房拍了十多张照片,据郭说,那些照片后来还在华西坝足球场展览过。

「读城」熊猫之都:华西坝熊猫传奇

第一次中外合作研究大熊猫的外方首席专家夏勒博士

可惜在时光漫漶中,这批珍贵的图像史料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相较之下,来自加拿大的“CS”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得以与童话般的大熊猫亲昵无间,图像和记忆都没有褪去往昔的温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