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現在所有國產的汽車,對比美日韓德合資車(進口車除外),究竟處於什麼水平?

三國曹阿瞞


看到這個問題忽然讓我想起昨天跟我上高三的兒子之間的一段對話。開完高考報名說明會開車帶兒子回家的路上,3+3選物化生的兒子跟我說,現在提倡的純電新能源車並不節能也不一定環保啊?我們課上說:化石能源發電效率才百分之四十幾,再加上電力傳輸轉換最後到車輛上的能量損耗比燃油車燒油的效率還要低。另外,鋰電池和電解液都存在重金屬汙染的可能性,所以它既不節能也不環保。

聽了這段話讓我想了半天才婉轉的回答這樣一個準成年人的問題。我說:首先,清潔能源電力的比例在逐漸增加。其次電動車解決短期局部地區空氣汙染問題是有效果的。第三,電池汙染問題只能說明它現在不成熟,未來會有改善。第四從國家層面講,新能源政策可以解決就業並拉動GDP。第五是國家現在不是沒錢,而是需要盤活資產。雖然新能源不成熟,但通過政策引導把錢合理的花出去的做法,在國家層面上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說到這裡他也似乎明白了,某些東西看上去並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盡相同。

之所以看到問題想起這樣一段對話,我只想說現在的年輕人是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想法了。

說回汽車。國產車其實包涵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合資車大部分全球同步車型基本與國外同期的技術水平是相同的。只是因為要適應我國相關的法規和國情在細節上做出一定的調整。比如加長軸距,走量車型用小排量發動機為主,取消中大排量發動機和柴油車型等等。整體來說,只要是全球車型基本上與國外同款車均處在同一水平。不太和諧的是某些所謂的中國特供車。這種車在國外沒有同款,僅在國內才有。厚道一些的廠商採用同平臺拉皮做特供車,無非是佔領細分市場。缺德點的則是用老底盤平臺,老發動機和老技術拉皮裝小鮮肉。

至於自主品牌的車則是魚龍混雜。你可以在在售車型裡找到二十年前的老底盤老技術拉皮的車。也能找到完全自主開發的新平臺,甚至是堪與國外品牌媲美的產品。

客觀的說,自主品牌車大多數仍然與國外主流品牌存在一定差距。底盤平臺技術,除個別廠家真正是自主開發的全新平臺外,絕大多數車型所用的底盤仍然是仿製翻版的水平。底盤調校,同樣是廠家大部分需要依靠老外來幫助。無論是交給人家調還是挖牆腳,把老外弄來自己旗下操刀。

發動機技術,中小排量發動機進步較大,賬面數據和可靠性都非常喜人。但新技術的應用仍然落後於國外大廠。比如閉缸技術,可變壓縮比等技術基本在自主發動機中還未出現。現款發動機實際裝車油耗仍然偏高,當然這個問題不僅僅是發動機來背鍋,屬於綜合問題。國內大排量6缸以上的發動機基本還是空白,除了紅旗有實用化的機型外,其餘各家基本都是白版。至於紅旗的大排發動機就不多說了,明白的也都明白。

變速箱技術,AT自變箱雖然有東安,盛瑞兩家可以提供6和8AT,但卻是連自主車企任何一個大廠都不願意採購的現狀。cvt目前據我所知鋼帶仍然是需要進口。雙離合變速箱,本身雙離合就不靠譜,自產乾式靠譜的幾乎就沒有。溼式雙離合能媲美AT或cvt的基本應該也沒有。只是雙離合因為技術門檻低,基本上與國外產品差不太多。除極個別的雙離合能做得還可以外,大多數雙離合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不咋地。至於AMT不說也罷。手動變速箱比好的還是有點距離,使用上大部分還是可以的。

車體結構,國產車普遍輕量化做得比較差。整車超重也是導致油耗偏高的罪魁之一。結構強度經過中保研三批測試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是相當嚴重。目前自主車企量產車中能拿到除可維修性外全是G的只有一個領克。該測試不僅暴露了國產合資車減配問題,同時也暴露出自主品牌在結構安全性上存在的問題。

汽車配件,世界十大主流汽車配件供應商中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我國作為汽車產銷第一大國卻沒有一家能進入十強的配件供應商,實在是非常痛心的事。也從側面可以看出來,我國是汽車大國但仍然算不上汽車強國。

就汽車產業來說,我國汽車產能是過剩的。行業部門已經因產能過剩多次發出預警。一面是擁有巨大產能,一面是極低的出口量,這說明國產車大部分都是依靠國內市場消化,很難拓展國際市場。自主品牌急需的是一場徹底的洗牌和兼併。將眾多廠商從做市場搶市場,大力投資做表面功夫上徹底拉回來。轉變為認真造車,注重技術研發,技術投入上來。畢竟汽車技術是需要高投入的,華為在研發投資中已經排名全球前二十,這也是它為何能做強的原因。在研發投入前五百中有大量汽車企業的大名卻唯獨沒有任何一家中國車企。沒有投入你怎麼能變強?有限的研發投資你都去搞公關請水軍,請老外設計外觀內飾,請人家幫你調校底盤了,留給開發新技術的還有多少呢?

當然,抱怨歸抱怨,問題歸問題,這也僅僅是一廂情願的事。畢竟這麼龐大的一個產業相關上下游產業更是難以計數,隨便說說聊聊都是沒問題的。放大的國家層面和經濟層面上正如開篇的對話一樣,這樣做是否符合國家利益,地方利益和眾多從業人員的利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在目前大環境下,自主車企技術層面談超越仍然是夢想,技術差距仍然會長期存在。



路過喵星的汪


13年駕齡,開過幾十種車,去年年底開始考慮給老婆買臺車接送孩子用,當時家裡一臺混雅,一臺570。考慮20以內的合資,試駕了標誌本田豐田就那樣吧,魏派哈佛長安配置高底盤舒適厚重隔音比合資好,動力更強內飾更好。缺點是動力總成標定不成熟,因為這個靠經驗積累,當然油耗也高。然後開了吉利ge很驚豔,開始對吉利感興趣了。其實我一直開本田,7-8代2.4雅閣,rb3奧德賽。

ge好看坐進去豪華大氣舒服,銷售多次邀請試駕就開了輕混,這一開不要緊,不僅行駛質感比我雅閣強,加速能力也不差。高轉速引擎聲浪比十代雅閣都好聽,是那種有節奏的咕嚕咕嚕聲,我家老奧迪2.4就這聲音,而且比雅閣聲音純淨,音量也更低!配置和設計就不說了,大家都看得到,價格又低,隔音完爆雅閣凱美瑞,隔音和座椅舒適性和皇冠比都強,我朋友車就是皇冠,然後就在糾結phev和mhev,品牌基本就吉利了,也打算試駕其他國產,其實就是對國產另眼相看了,但是試駕了哈弗和魏派,長安的cs85,奇瑞的瑞虎8這些以後都不滿意,最後目光又回到吉利身上,老婆相中了繽越那小車還有chr的外觀,也試都去駕了,繽越任何時候給油就抬頭給油就竄,內飾的用料很一般,畢竟很便宜,但是設計做工都很棒,空間很大,配置很高還很實用,還有nvh這些的都比chr強。就準備買繽越了。然後看見星越上市。又去試駕,星月的舒適性不如博瑞ge,但是架空感受很好,而且是SUV車型老婆比較偏向於這種車。就買了幸運。開到現在。真的很滿意。噪音很小。方向盤手感很好,座椅很舒服,配置很高,有都是很實用,而且開起來低扭很棒,爬高架超個車什麼的,兩千轉左右就已經有非常充足的扭矩了,我特別喜歡這種幾乎沒有什麼聲音,但是就能輸出很強的動力的感覺。引擎拉到三千轉聲音都非常小。雖然只是1.5t版本沒有那臺2.0t那麼猛,但是在運動模式下中高轉速依然有很棒的推力,中低轉速的扭矩釋放給人很爽快的感覺,開起來比2.0t的還要輕快有力,48v實際感受體驗真棒。

還有領克當然更好!所以國產車全面完善高級好開的就是首選就是領克,其次吉利星越和ge。這幾款車比同價位合資強很多,比同檔次合資高級感更高,底盤調教水準彷彿間,動力總成標定水準比大眾強。實話實說,不信就自己去體驗。最好對比。



頁sure


國產車感覺挺好的,我小叔買的吉利博越兩年半了,正常保養,一點毛病都沒有,而且在陝西、甘肅、四川之間來回跑,動力也好,有一次冬天在甘肅的一段上山路,有點積雪,很多車跑不起來,我小叔開著把很多車丟後面了,我今年也提了一臺星越,開著感覺挺好,動力足,內飾也高級,唯一感覺不好的就是市區油耗有點高,我開都到12個了,高速差不多7個左右的油還行,不過身邊都說合資車好,買車還是要自己喜歡


6雪域6


客觀的說,在都不偷工減料的情況下,至少落後20年。汽車這東西不大,卻是考驗的一個國家的製造業綜合水準。這其中包括,冶金,材料熱處理,材料機械加工,防腐噴塗。橡膠,電子科技等等各個領域。我是開數控機床的,我們廠用的小鬼子80年代末的機床比國產的確實好很多。而國產機床的好多零部件也依賴進口,例如某國產數控車床刀架是意大利的。

幹活的傢伙事兒不行,你覺得能造出好東西嗎?

還有就是製造工藝團隊。老外的工藝技術人員至少是從業30年的人才能當工藝,我們都是大學畢業生,有時候編制的加工工藝讓人發笑。

一點帶面。我們確實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就目前國內的用車需求,國產車足可以滿足使用要求。因為在國內一個車也就開十來年就基本審不過了。


做點有意義的事兒45708746


現在中國人的心中,還是覺得國產車就是不好,這種偏見,在這一代人心中很難抹去,畢竟,印象這種東西是會跟一輩子的,但是現在10-15萬的車,國產跟合資,已經非常接近了,甚至有的已經超越了合資品牌,但是為什麼覺得國產的差,因為在一開始之前,你就給他貼上了不好的標籤

現在的零件已經是全球購了,合資的車也是中國人,中國的生產線製造的,10-15萬的車上,真的沒有什麼區別,核心技術不會用到這個價位,這個價位的車,合資跟國產一樣,就看你是喜歡性價比高的,還是要面子要個合資品牌了,再者說了,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不捨的花錢的企業,沒有造不好的車,奇瑞的蔚來ES9,在紐北賽道上一戰成名,包括前途,紅旗的S9,國產是可以造的出好車的,只是用心不用心罷了,有很多人,一旦買到了合資車,打心底裡就覺得這是好車,這也好那也好,有點小毛病也好,一旦買到了國產車,一有毛病就覺得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病





疾風哈撒尅


不吹不黑,那些天天說合資車好的,好像合資車就是他親爹親孃,我的長安cs75市內高架可以開到5.3,哪個不服來曬曬!開著車拍的,不容易啊!



嚮往江恩


差距很大,不要不懂工業體系就信口開河,國內沒有一家車廠,看清楚重點是沒有任何一家國產廠廠商具備完整汽車研發生產鏈條上每一個關鍵環節都具備的工業體系。說白了就是都還在買配件攢車,汽車這玩意不是你家小孩玩的積木,不是簡單的配件簡單堆砌就能達到理想的使用條件的,現在一些規模化的國內廠商用的造車平臺也都是國外汽車生產廠商上一代或者淘汰的平臺。國產車要走路還很長,但是我們能看到國內一些廠商的大規模研發投入,我也相信總會有一天能夠趕超那些外國品牌廠商的。但是什麼事要客觀,現在不行就是不行,有差距就得承認,有差距不丟人,我們在努力,就怕那種對工業一知半解屁也不懂的腆著臉裝胖子,嘴還硬,那是誤國。


Wayne49946028


本人長安CS35,五年十萬公里,螺絲沒動過一顆,連剎車片都還是原裝的,經常跑國道,油耗就不好說了,二百元跑五百三十至五百五十公里之間,一點六自吸排量,手豪,近期打算挨車,如果不為面子考慮仍然想換長安,長久平安嘛!


黑衣男人2


二三十萬以下的車有啥技術含量?差別無外乎也就是成本有差別,昨天跟老婆走在路上還討論,她覺得合資車好,結果看了很多品牌,真沒幾個順眼的,外觀多少都不順眼,唯一區別就是品牌車型不同,很多合資車如果換成國產牌子肯定能被噴死。



天行健7791864


我第一臺車是韓系的起亞福瑞迪,開了5年,毛病不多,但總感覺不行,我就置換了一臺國產VV7,感覺各方面比韓系車好得多。結論:目前國產車與韓系車水平相當,甚至超過韓系車,與德系,美系車還是有差距,日系車在節油技術方面要好於國產,但在不久的將來,國產車一定會被大眾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