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国平║都江堰

散文:王国平║都江堰

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西部,天府的源头,坐落着一座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2000多年来,它指挥着一江东流不尽的秦时水,穿山越谷,直达广袤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清流千里,膏润万顷,孕育了天府之国,编织着锦绣四川。

它就是水利史上的奇迹、建筑史上的杰作、科技史上的华章、文明史上的丰碑,它的名字叫做都江堰。

翻开那些发黄的,一页页泛着水声的书页,掀开那些深埋于岷江两岸的秦砖汉瓦,拨开那一丛丛枯了又荣,荣了又枯的水草,流淌了数万年的岷江在历史深处唱着古老的歌谣,从遥远的雪山之巅奔流而下,蜿蜒而至,然后,一个又一个高高的浪头打湿了2000多年甚至更加久远的岁月。

远古时期,兴于西羌的大禹就将岷江作为他治水的试验田,开创了“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治水思想,进而推广九州,惠及华夏。随后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等蜀王也对岷江水患进行了治理,为后人治理岷江奠定了基础。

然后,人们开始静静地等待一位大智慧的治水者出现。

公元前三世纪,这个人来了。他的面目有些模糊,他的身世有些遥远,但他的步伐与信念却无比坚定。

他就是李冰!

大约在李冰担任蜀郡太守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74年),他开始着手修建都江堰,岷江出山口那片平坦的区域成了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修建者多达十万人。李冰则以蜀郡太守和治水工匠的双重身份成为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师。风声、雨声、江水声、劳动声和关于水利工程如何选址、择材、建设的讨论声、争吵声组成了天地间最美的交响。

18年后的公元前256年,都江堰建成,这一杰作注定要震惊世人。李冰没有刻意地改造自然,而是独具匠心,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实现了人、地、水和谐统一。尤其是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三位一体、首尾呼应、道法自然。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散文:王国平║都江堰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都江堰畔时,依然能遥想彼时的壮景。我们仿佛能听见那一声声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号子,比振聋发聩的涛声还高亢,比缠绵悱恻的情歌还婉转。我们依稀看见了那些遥远而又清晰的身影,他们拿着粗糙的工具在河边反复测量,在简陋的模型面前反复试验,在汹涌的江水边皱着眉头苦苦思索……而智慧的李冰站在岸边,他的手很小,小得只能握住一把长锸;他的手很大,那一江狂放不羁的惊涛骇浪也只能在他的掌纹里乖乖地流淌。

我们的祖先何其智慧,他们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即使到了今天,都江堰依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它开创了中国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辉煌篇章,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文明划时代的杰作。

毫无疑问,都江堰的创建者李冰不仅是一位勤政为民的官员,同时也是追求精益求精、敢于创新创造的大国工匠。

都江堰建成后,原本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秦国因为有了蜀郡这样一个富庶的战略后方,国力与日俱增,成为当时中国疆土上最强大的王国。公元前223年,秦军“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予之地为黔中郡”,并在两年后统一了全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此时,而都江堰的千秋功绩才仅仅开始。

在随后的2000多年岁月里,都江堰凭着它对蜀地多情的灌溉和滋润,富庶的四川不仅养育了众多的天府儿女,而且还曾多次赈济全国性灾荒,因此成为中国大后方。都江堰不仅丰厚了源远流长的巴蜀文明,同时衍生了博大精深的天府文化。“深淘滩,低作堰”等治水理念和竹笼、杩槎等河工技术至今沿用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杨升庵、李调元、巴金等都是喝着都江堰水成长起来,走向世界的文化巨人……

都江堰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如果我们仔细地审视一下世界各地的水利工程,不难发现许多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越来越小,甚至废弛。

而都江堰是个例外,两千多年过去了,它的功能不仅没有萎缩,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灌区不断拓展,从最初的80万亩发展到今天的1089.6万亩,成为水利史上的奇迹。

这得益于历代“李冰”在继承“创新创造”的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在传承“造福于民”的李冰精神,正是因为有了文翁、诸葛亮、高俭、吉当普、卢翊、施千祥、阿尔泰、丁保桢等历代“李冰”和当代“李冰”们的认真维护、修缮和拓展。才有了天府之国两千多年的富庶和繁荣。

东流不尽秦时水,西望长陪太守祠。丁宝桢祠堂前的这副对联,成为历代李冰和当代李冰的生动写照。

因为李冰对四川的杰出贡献,他被蜀人奉为“川主”。因为都江堰的多情滋润,它被誉为“天府之源”。衔草结环,饮水思源,为了铭记和感恩李冰率众建堰的丰功伟绩,自汉代开始,人们便利用清明春灌之机,举行盛大的放水仪式,以此缅怀李冰、追慕先贤。感恩都江堰,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每岁清明,都江堰灌区的人们,手捧丰收的五谷,怀揣感恩的泪水,从尘封已久的岁月走来,从长势丰茂的田间走来,从炊烟袅袅的家园走来,他们循着都江堰的水迹一路默默地走来。他们到来,只为了祭一个人,拜一江水。

然后,像饱满的水稻对着大地垂下感恩的头一样,向这一江干净的水深深地弯下腰,用方言说一声“谢谢!”

作者简介:王国平(1976— ):四川江油人。著有作品十余部。作品曾入选多种选本、《语文》试卷及“5·12”大地震诗歌纪念墙。策划发起中国田园诗歌节。参与创办大型诗刊《芙蓉锦江》。作品曾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奖、金芙蓉文学奖等。现居四川都江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时代职工文学创作院院长、都江堰市知联会会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