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摺扇為何不如明代扇?

清代的摺扇為何不如明代扇?

明代,是文人文化發展的巔峰期,在這個時期,文人的審美依然能夠強有力地引領市場潮流。如我們上期所說的摺扇。在明代,文人們將扇骨視為一個人的風骨,因此,選擇材質不僅會考慮到其質地,更要有內涵。

清代的摺扇為何不如明代扇?

拾尚商城·絲綢風景摺扇


但到了清代,由於是滿族統治,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其文化和中原的自然有所不同。受其影響,扇子也出現了很多變化。可以說,明清兩朝的扇子幾乎是向著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發展。

清代的摺扇為何不如明代扇?

拾尚商城·雙鳥望花摺扇

摺扇原本只在中原的文人中流行,但出於鞏固政權的需要,清代的各代帝王雖然都是滿人,卻都十分重視漢文化的研習,他們朗讀經典,揮毫潑墨,文化造詣亦頗深。

摺扇,作為書畫藝術的載體之一,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人意趣令不少文人雅士趨之若鶩。因此,深諳漢文化的清代帝王們自然也對摺扇傾注了不少關注。


在清代,皇家的直接參與大大推動了扇面書畫藝術的蓬勃發展,在乾隆嘉慶年間,上至皇宮府邸,下至鄉紳酸儒,幾乎人人都有一把摺扇。可以說,在這個時期,摺扇文化達到了鼎盛。

清代的摺扇為何不如明代扇?

拾尚商城·金絲楠木滿花摺扇


在明代,扇骨提倡大雅不雕,講求“以輕為貴,以素為雅”。但到了清代,統治階級的審美喜好漸漸壓過了當年風頭正盛的文人喜好,摺扇的製作與裝飾日漸繁複。

原本素雅不雕的摺扇扇骨漸漸成了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極盡雕刻鑲嵌之能事的扇骨。甚至,為了便於裝飾,展現雕工,扇骨的尺寸也在加大,這看似便於扇風的修改似的扇子整體看起來頭重腳輕,拿著也不似從前輕巧方便。

雖然,相比從前,清代的扇子從做工上更甚於往昔,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精雕細刻的扇子匠氣太重,缺乏文氣,工藝雖然進步了,但卻是審美水平的退步。尤其扇子的外形變得粗大笨重,完全失去明代文人那般文質彬彬的氣息。

清代的摺扇為何不如明代扇?

拾尚商城·印度小葉紫檀摺扇


不僅如此,清代扇子的實用性也在不斷加強,而曾經“風骨”、“文氣”的象徵意義卻在減弱。

以扇子的裝飾品為例。

在明代,扇子的裝飾僅限於加個扇墜罷了,但到了清代,由於清代滿人要騎馬,為了保護扇子都要在外面加一個扇套,再懸上鉤子,跟筷子、刀一起掛在腰間,以便攜帶和使用。

說了這麼多缺點,那清代扇子真就沒點可說的優點了?

那倒也未必。

在清代,由於金石學家的參與,摺扇的製作終於得以進入一個新格局。從清代中晚期開始,金石學家們會在扇骨上刻畫很多金石圖案來豐富扇骨的藝術性,並與扇面書畫相呼應。這就為原本匠氣十足的扇骨增加了些許文氣,也讓這個集書畫於一體的文雅藝術品得以成為完整展現文人文化的媒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