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挖掘黄陵,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你怎么看?

风萧萧285537696


在明十三陵中,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都葬在定陵之中,而定陵也是十三陵中唯一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允许后,被发掘过的陵墓,在陵墓打开后,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那么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定陵鸟瞰图)

1956年,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和历史学家郭沫若牵头,将一份《关于挖掘长陵的请示报告》送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手中,由于国家领导人认为开挖帝陵能促进对国家文化的研究,便同意了这个方案。

不过,由于长陵在开挖后,一直找不到地宫的入口,再加上当时各方面条件也不成熟,于是经过讨论,决定退而求其次,发掘晚于长陵修建,地表建筑完好的定陵。

定陵的主人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

朱翊钧自10岁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他年少时,一切政务均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张居正是一位改革先锋,在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下,明王朝的经济和军事都得到了显著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朱翊钧亲政之初,一开始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因此一度出现了“万历中兴”的格局。然而,由于在立太子一事上,与内阁产生矛盾,竟罢工不上朝长达30多年。

虽然疏于朝政,但朱翊钧依然将皇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并未发生宦官干政和权臣争权的现象。这自然也引起后世对明朝历史研究的兴趣。

定陵是朱翊钧在位第十二年时开始修建的。

它占地面积达到了18万平方米,在陵墓前面,有宽阔的三进院落,后面则是高大的宝城。在陵墓的正门前,修建了3座汉白玉石桥。过桥后,便是高大的碑亭。在亭的周围设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据史书记载,定陵耗资800万白银,耗时6年才完成,是十三陵中最大的3座陵园之一。

(朱翊钧画像)

1956年5月,发掘定陵的工程正式启动。

由于大家都没有挖掘古墓的经验,吴晗和郭沫若等人,只能雇佣当地的农民用锄头等工具进行开挖,这样盲目地挖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找到了地宫的入口,不过,一堵金刚墙,又横在了他们面前。

当时,那些被雇佣的农民议论纷纷,有说金刚墙的里面藏有飞刀、毒气啥的,越说越玄乎。一些农民甚至想要放弃开挖走人。后来,还是在领导的思想动员下,才留了下来。

然而,怎么拆卸金刚墙呢?

这对于郭沫若等人来说,依然是没有经验和借鉴的对象。所以只能强拆,于是他们将金刚墙上方沉重的石条砖一块块抬了下来。直到拆出一个通道后,才算是打开了沉封了300年之久的墓门。

经过查看,他们最终在后殿的棺床上,看到了三具朱漆棺椁。这里面分别躺着万历皇帝、孝靖皇后和孝端显皇后。

在帝后的棺椁里,置放着数量巨大的殉葬品,包括金器、银器、珠宝、金冠、凤冠等,另外还有帝后身上的锦衣、绸缎、腰带等。

其中,光是在孝靖皇后的棺椁中,就发现了数百件珍贵金器。而皇后身上穿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更是一件世间难得再见的珍品。

而万历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不仅做工精致独特,同时上面还缀着真金丝线和孔雀羽等,更是绝代奢华的极品。

除此外,在棺椁的周围,还放置着29个红木漆箱,里面放满了各种金银玉器、谥宝和木俑等殉葬品。

经过清点,这些珍贵的文物竟多达3000多件。

(挖掘现场的工作人员)

消息传出后,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可遗憾的是,当时在文物保护上的经验不足,许多丝织物被粗暴地裱糊起来,在裱糊的过程中,还加入了大量的防腐剂,甚至有些丝织品都没有辨认出正反,就被刷在了韧性大的纸张上了。而在袍服的处理上,则加入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软化剂。结果很快,丝织品和袍服都变硬发黑,被损坏掉了。

除此外,由于工作人员中有非专业人员,在处理文物时,不小心给精巧细致的文物造成损坏也不少。

特别是一些纸质书籍,本来刚出土时,就没有得到精心的保护,再加上长期装在纸箱里,放在研究室里,所以风化起来很严重。

文物的损失,已经让人很心痛了。那么,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会得到幸免吗?

据当时参与发掘的工作人员回忆说,打开棺椁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体已经腐烂,但骨架完好,且头发尚有光泽。

然而不久后,正逢上文化大革命,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也未能逃过一劫。

在红卫兵的组织下,他们将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堆放在广场上,同时又将帝后的画像等一并和尸骨堆放在一起。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批斗会上,在一阵喧嚣的革命口号后,红卫兵们纷纷用石头狠狠砸向帝后的尸骨。很快,帝后的尸骨就成了残骸。

就在此时,人群中有人突然尖声叫道:“为了革命彻底,烧了它们。”

人群也跟着兴奋不已,认为不如此,便是革命不彻底。所以他们找来柴草堆放在3具残骸上,并燃起了熊熊大火。

火焰像无数火蛇一样紧紧包围住残骸。不久后,残骸和草木灰便混为一团,再也分不清彼此了。

(参考史料:《考古中国: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


张生全精彩历史


1956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学者吴晗力主,郭沫若、沈雁冰等支持下,试图挖掘明十三陵,以揭开十三陵所藏有的巨大历史秘密。为此拟定《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上呈中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皇陵计划。

请示报告最后到了周总理的手上,很多专家以时机不成熟提出反对意见,最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点头之下,周总理原则上同意,但是还是请历史学家赵其昌(后任首都博物馆馆长)加以指导。

长陵是朱棣的陵寝,大而丰富,考古价值极高。但考古所成立不久,认为以目前的能力和条件,发掘长陵难度较大,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决定先发掘一个形制类似、规模较小的陵墓“试掘”,考虑到定陵时间比较晚,而且万历在位的时间最长,藏有的宝藏可能比其他的要丰富,对他进行开发,可以更好的为其他墓葬做出参考。

动工发掘是1956年,在1958年时,正式宣布“定陵打开”。

在清理过程中,最先清理的是孝靖皇后,她是“一月天子”朱常洛的母亲,熹宗朱由校时才迁葬进定陵。可能是迁葬缘故,她的棺早就腐烂。然后是和万历一起下葬的孝端,最后是万历,二人楠木棺淳,朱漆,保存完好。

万历皇帝并非平躺在棺椁内,而是呈七星形状,(尸体摆放方式是古人故意而为的,以期待帝王将来能够顺利升天)。

通过对万历皇帝骨架的研究发现,万历皇帝身高在1.64米左右,左脚短且有点跛,这也与符合史书上记载万历皇帝是一位有点瘸腿的矮胖子。

这给我们解开了万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的百年困惑,很有可能是因为其严重的腿疾不方便其上下朝。同时,贵为天子,为了皇家的威严,是不想让人民看到自己的如此形象。

陪葬的金银玉器、珍珠瓷器、文玩书画、绫罗绸缎数不胜数,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当时的考古技术落后,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保护措施,比如很多精美的丝织品,因为装裱反了,再也无法看到它的正面,而是只能看到内里。其中最珍贵的一件龙袍被氧化之后,当时的工作人员竟然用粗劣的软化品涂抹在龙袍上面。在短短几个月之后,整个龙袍已经发黑变脆。因为塌方又有大量精美文物毁于一旦,更别说陵寝墙壁上那些精美的壁画,也因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失去了他原有的色彩!

最惨的还是三位正主的尸骨,当时考古都是为了要宝贝,开棺之后万历皇帝的尸骨无人理睬,等珍宝收拾完了,万历皇帝和两位嫔妃的尸骨被送进了国家博物馆陈列,供人参观。

1966年8月24日,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从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限取出,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斗,十余名大汉抱起大石块先将尸骨砸烂,继而点火焚烧,在紧接而来的倾盆大雨中荡然无存。 而万历皇帝的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虽然历经几百年,但因本身质地坚硬,仍然完好无损,但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

据说当年参与定陵考古发掘的人,以及后来私自捡拾万历棺椁的村民,后来的结局都不太好。

郭沫若在尝到挖掘定陵的甜头之后,数次提出要挖掘其他皇陵,其中包括秦始皇陵、以及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周总理驳回了其申请,并强调在没有完善的发掘技术之前不能再发掘任何古墓,不可重演定陵的悲剧,如此才使得没有更多的古墓遭到破坏性发掘。

为此我们要对敬爱的周总理深深鞠一躬,如若不是周总理及时叫停皇陵的开掘申请,现在我们除了博物馆里那些瓶瓶罐罐,真的就啥也不剩了!


美丽青春您真痘



答:不是挖掘黄陵,而是发掘定陵。

发掘定陵这事儿,说起来,那真是,唉,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话说,1955年,著名历史学家、考古界名宿郭沫若突然提出,为了更好的研究明朝历史,应该发掘明十三陵。

郭沫若为什么对明陵这么感兴趣呢?

民间有种说法,说郭沫若是明太祖朱元璋岳父郭子兴之后;又说,自郭子兴死后,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郭天叙、郭天爵都是被朱元璋害死……

其实,民间的说法并不靠谱。

郭沫若之所以对明陵感兴趣,主要是明陵保护得好,还没被盗贼光顾过,反观唐、宋、清诸陵,尤其是宋陵,都被荼毒过了。

实际上,郭沫若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陵。

不过,《史记》里记载,秦始皇陵里埋有大量水银,一旦这些水银出土,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堪设想。

所以,郭沫若的目光瞄准了气势最为恢宏庞大的永乐皇帝的长陵,他联合起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人,发起了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但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等人都认为文物保护技术还不成熟,难以对皇陵进行妥善完好的保护,发掘会成为大破坏。

这些反对的声音虽然没能阻止郭沫若的行动,却也给了郭沫若提了个醒,长陵是十三陵之首,宝物最多,还是先挖别的陵墓,练练手,积累好经验,回头再掘长陵不迟。

于是,发掘目标转移为了明神宗的定陵。

1958年,定陵墓门被成功打开,果然,由于文物保护技术还达不到相应水平,定陵里面大量文物受氧化而惨遭破坏,无数奇珍异宝顷刻间灰飞烟灭,让无数有识之士痛恨惋惜。

西方雕塑家格拉西莫夫曾为北京博物馆修补和制作过古人类头骨的模型,有修补和保护古人尸骨的经验,并且,他当时就在中国帮助工作,他生怕发掘出来的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毁,主动请求由自己来做修补和模型复制。

但有关方面谢绝了格拉西莫夫,转将这三具头骨送往中科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进行修补和模型复制。

结果,万历帝、后三具人体石膏模型被制作成了地主公、地主婆的形象。万历头戴瓜皮金丝小帽;两位皇后穿红着绿,涂脂抹粉,让人不忍直视,算是彻底被毁了。


覃仕勇说史


1957年,深埋地下三百三十七年的定陵地宫重见天日,接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被工人丢弃到陵外山沟,后被村民捡走。九年后,地宫中的三具尸骨被拖到博物馆广场门前砸碎焚烧,最终万历与两位皇后尸骨无存。

现在的定陵地宫中,棺床上摆放的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的复制品。棺椁可以再复制,但尸骨却永远无存。万历定陵的发掘,代价是惨痛的,不可挽回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定陵惨遭厄运的整个过程。

起初悲剧的主人公并非定陵,而是朱棣的长陵。当时历史学家吴晗,联合郭沫若、沈雁冰等人向文物局请示发掘长陵,目的是寻找《永乐大典》。当时的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及副所长夏鼐提出反对意见,但未被采纳。

长陵由于面积较大,墓道口一时难以找见,于是专家决定先以规模较小的定陵来做试验性的挖掘,定陵的厄运由此到来。定陵的发掘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破土到进入地宫整整耗时一年,考古在当时就是个陌生的领域。

考古队从陵墓宝城开始挖掘,两小时后在宝城内侧的石条暴露出来,石条上写着“隧道门”三个字。吴晗和夏鼐随后判断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十多天后,在地下四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用城砖平铺的砖墙。

这便是通往皇陵地宫的第一条“砖隧道”,由于当时经验不足,考古队用了近一年时间才找到地宫的指路石。发掘工作才有了巨大的进展,随着地宫坐标的确认,考古队员终于解开心中谜团,指路石的作用可见一斑。

之后的发掘工作比较顺利,金刚墙很快被拆了小口,接着考古队员小心翼翼的先后打开三道石门。这三道石门分别是前殿、中殿和后殿的大门,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三具棺椁就安放在后殿的棺床之上。

三具棺椁都施过红漆,椁用松木制成,棺由金丝楠木制成。椁大都腐朽倒塌,万历和孝端皇后的棺木保存尚好,孝靖皇后的棺木因迁葬的缘故,已腐朽得难以复原。清理工作是从孝靖皇后的棺木开始的。

孝靖皇后是在下葬十一年后迁葬到定陵的,孝靖棺随葬有成匹的锦缎,还有不少金银器和两副首饰。她的棺椁周围放有玉石、青花梅瓶,棺椁上还放有木制的旗幡,棺中仅存骨骼。接着是清理孝端皇后的棺椁。

孝端皇后上盖缎被,下有四层褥垫,头戴黑纱棕帽,上身着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足蹬黄缎鞋。孝端皇后也仅存骨骼。最后就是万历的棺椁,棺内塞满了各种陪葬品,其尸体也已腐烂,仅存骨骼。

这三具考古价值极高的金丝楠木棺椁,不知因何原因,最后竟然被工人扔到陵外的山沟丢弃,后来被村民捡走。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和衣料最后全部碳化,定陵丰富的陪葬品,使得七年间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地宫重见天日的九年后,定陵的厄运也随之到来。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揪出,连同许多的帝后画像及影片资料等被抬到门前,先是用石块将尸骨砸碎,然后架起木柴进行焚烧,最后在雨水中回归自然。

当时捡走万历棺椁的群众,也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年万历和两个皇后的楠木棺椁被扔进陵外的山沟后,随后就被附近的农民一抢而空。其中有一对老夫妇,急忙请人用楠木制作了两具棺材,结果半月内夫妇先后离奇死亡。

在裕陵村,也有一对年轻夫妇捡到一块厚实的金丝楠木板,便找人做了两个躺柜,摆放在堂屋里。村里人嫉妒的说,皇帝的东西可不能随便用,小心搭上性命。夫妇二人根本没当回事,结果却让村民一语中的。

有一天,二人从地里回家,发现四个孩子不见了。夫妻俩找到堂屋时,发现躺柜边放着四双鞋子。两人赶紧打开柜盖,发现四个孩子挤在一起,早已死亡。而且孩子的手指根部都渗出了血渍,柜壁也有很多抓过的痕迹。

当地公安机关对孩子的死因作了详细分析,得出“系缺氧窒息死亡”的结论。在随后的几年内,夫妻俩又生了几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高中刚毕业,也是趴在躺柜上神秘地死去,最后据说是因烧煤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最后人们对这两个朱漆躺柜,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发现在柜盖和柜壁间有个铁钩,柜盖盖严后可以锁上,孩子们就是钻进躺柜里打闹时,柜盖突然自动落下,挂钩正好挂住,里面的人只能被活活的憋死。

万历棺椁和尸骨全部被毁,被毁前医学工作者仅对万历的尸骨做了一些简单化验。除了得出万历是一个跛脚皇帝及牙齿得过蛀牙的结论外,对于他的死因以及其他化验都没来得及进行和分析,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损失和遗憾。

定陵发掘完毕后,当时的一些人如郭沫若等紧跟着提出了继续发掘明长陵的申请,但被总理严肃拒绝。之后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也成了考各界的一条原则。

(复制棺椁)


野史也是史


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鲁迅先生。

毫无疑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发掘万历皇帝陵墓,背后最直接的推手便是大文豪郭沫若。

万历皇帝作为明朝时期争议最大的皇帝,一直以来都备受历史学界和政治界的讨论。开挖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便成为了郭沫若考古发掘的第一个皇陵。

在得到了上级指示之后,郭沫若便率领考古队进入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然而考古发掘从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为了找到定陵的墓道,考古队就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随后终于找到了通往地宫的墓道。这点比起来盗墓贼确实逊色了许多。

然而由于设备落后,以及考古常识的缺乏,当地宫的宫门打开之后,人们蜂拥进万历皇帝的陵墓之中,万历皇帝的定陵的地宫之中,安葬着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尸体就躺在各自的棺椁之中,此时的考古修复技术尚不完善,因此考古队找来了两个雕刻,专家为其复原生前相貌,毫无意外,修复后的的身材相貌即不符合历史事实。



1966年,万历皇帝的尸骨被一群年轻人拉到一处广场,公开砸烂,并且与地宫中的一些文物一起被焚毁。而曾经用来装殓万历皇帝和其两位皇后的棺椁也被推下悬崖摔烂。

万历皇帝定陵的发掘,毫无疑问,由于缺少专业的考古知识,而使得文物遭受了一定的损坏。万历皇帝的尸骨的出土,让我们破解了一个困扰了世人几百年的问题,那便是万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很有可能是因为其跛脚的原因。


身为天底下最高贵的皇帝,是不愿让臣子们看到自己跛脚走向龙椅的。这样既有损于皇家的威严,同时也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因此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关心政事,只是潜心在自己的寝宫之中办理朝政。因此才使得万历在位的48年期间,国家机制运行良好,整体上而言,万历皇帝还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明朝皇帝。

这一历史谜团便是通过开挖定陵使得我们了解到了历史的真相。那么有关其他皇帝的历史秘密,是否都藏在其身后的地宫之中?尤其是大家最喜欢谈论的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但是发掘秦始皇陵墓的条件一直不成熟!



珞珈山的猫


1956年—1957年,我国的考古学者们对定陵进行了有计划的考古发掘,而定陵也成为我国唯一一座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寝。随着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棺椁被打开,考古人员发现,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已经腐烂,但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通过对万历皇帝骨架的研究,人们发现,万历皇帝的左右两条腿长短不一,也就是说,万历皇帝生前患有严重的腿疾,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跛脚皇帝。由于当时的技术有限,再加上整个发掘过程急于求成。深埋在黄帝陵墓几百年的文物,刚刚发掘出来就立刻被氧化。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龙袍,当时的工作人员不懂得如何保护。他们看到龙袍被氧化之后,他们竟然用粗劣的软化品涂抹在龙袍上面。在短短几个月之后,整个龙袍已经发黑变脆。而当时除了出土一大批被氧化严重的文物之外,万历皇帝和他两位妃子的棺椁也被挖了出来,然后被摆进了博物馆供人参观起来。这就是万历皇帝和他两位妃子遗骸的最开始处理方法,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万历皇帝和他两位妃子的遗骸却遭遇了另一种惨烈的下场。随着一个恐慌年代的出现,定陵博物馆遭受到了愤怒人群的打砸,而在那一场肆无忌惮的打砸中,万历皇帝和他两位妃子的遗骸被人放火焚烧了起来,在经历过焚烧之后,他们的烂骨仿佛无足轻重的垃圾一样,随意地被丢弃。


小金说房产


目前为止,最引人注目的是秦始皇皇陵,和乾陵,很多人纳闷,为什么不开呢?我可以告诉你,因为第一大悲剧定陵。

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陵寝,里面除了万历,还有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动工发掘是1956年,在1958年时,正式宣布“定陵打开”。


实际上,起初发掘的陵寝不是定陵,是朱棣的长陵。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陵寝大而丰富,考古价值极其的高。但是考古所才刚成立不久,没什么经验,压根无法发掘出长陵。

于是,打算拿明十三陵某陵练练手,之后再发掘长陵。经过探测,隐隐发现定陵的墓道,加上定陵所在位置,方便而安静。天赐良机,这样,开始发掘定陵。


在清理过程中,最先清理的是孝靖皇后,他是后面“一月天子”朱常洛的母亲,熹宗朱由校时才迁葬进定陵。可能是迁葬缘故,她的棺早就腐烂。

定陵的棺淳,朱漆,棺为楠木,淳为松木。只有万历和孝端的棺淳保存完好。之后,是和万历一起下葬的孝端,最后是万历。

骨骼出来,立即修补。再就是极其丰富的陪葬品。遗憾,由于技术的落后以及经验的不足,很多文物都被毁坏了。比如那有机质文物,一旦遇到迅速流动的空气,迅速氧化。当时有个鲜艳的彩陶,照相机快门的时间,什么也不剩。


wg开始,定陵难以逃脱,打倒封建迷信嘛,很多文物在这次动荡中毁坏。目前,定陵里除了那些石制,其余就是仿制品。

各种批斗下,楠木棺淳被扔下山沟之中,被农民砍了,有的当家具,有的做棺材板子。很奇怪,棺材刚做好,老太太就死了。没福分呗。

一声令下,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骨骼伴随着燃烧的木柴“噼里啪啦……”化为灰烬,送入到自然当中,尘归尘,土归土。

有了定陵这次教训,帝王陵坚决不动……所以,秦皇陵和乾陵的发掘应仔细考虑。


史小二记


其实对于一件未知的东西很好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比如经常就有人问偌大的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打开看一看,里面肯定是奇珍异宝、机关重重,想想就让人激动,但是在激动之余你应该想一想当年郭沫若所带领的团队挖掘定陵后的惨剧,真是让人惨不忍睹,所有的东西因为环境的改变瞬间变得面目全非,而这些所谓的考古学家也只能看着,没错就是看着。



看完之后估计就是涕泗横流吧,普通人有好奇心也就算了,这专门的考古学家怎么也一股脑的就知道往里钻呢?所以这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等等东西都丢失了,现在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仿制品,对于历史研究已经毫无意义。在皇陵中其实除了大量的文物之外还有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其实也是具有研究的意义的。



但是随着棺木被打开,加上原本尸体保存的就不是特别的好,打开之后发现已经腐败严重,但是骨架头发保存的还比较好,因为开始文物被大量的破坏,在打开棺木之后也就没有多动,后来就进行了所谓的修复工作,但是因为技术有限,修复也弥补不了什么东西了,还找了雕塑来仿制人物,但是效果相差太大。



那么后来这些尸骨去了哪里呢?原本就经历一次考古洗劫之后的定陵,再次天降横祸,1966年,定陵被一群疯子闯入之后,活生生的把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尸骨给拖了出来,还有大量曾经的照片、画像、重要资料等等被他们一把火给烧了,还有质地良好的棺木居然被扔到了山沟里,真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史中醉


这场郭沫若主导的国家行为,也就是万历皇帝定陵的“抢救性”开掘,我不做任何评论。但我要对敬爱的周总理深深鞠一躬,如若不是周总理及时叫停皇陵的开掘申请,现在我们除了博物馆里那些瓶瓶罐罐,真的就啥也不剩了!

毕竟那场不算意外的浩劫中,多少文化瑰宝毁于一旦,包括万历帝后的尸骨,想来就觉得可惜

不过彻底否定这场挖掘也不对,毕竟通过考古发掘,揭开了很多历史谜团;可是权衡一下利弊,只能是让人再次感慨和叹息


考古达人?掘墓狂魔?这场“抢救性”发掘到底有何意义?

关于郭沫若同志,我不愿多说。毕竟他的诗歌写的还是相当可以的,政治头脑也算是比较发达,个人情商也算是高的可以,只是每当想起此人,总有种说不出的厌恶感,可能是个人喜好问题吧!

关于定陵的开掘,我想老郭也不是那么单纯的只是想一开眼界,毕竟对历史有过研究的人都知道,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位,可以说是非常让人感兴趣的存在。无论是他的生前身后事,都让很多人津津乐道,而除了卷帙浩繁的史书和满嘴跑火车的野史杂谈,其陵寝成为研究并揭开他真实面目的最佳工具

郭沫若在主导开掘定陵后,是有一定的收获的,也侧面揭开了很多历史谜团。比如万历皇帝不上朝,很有可能是因为他腿脚不方便,因为通过他的尸骨检测发现,他一只腿不太好使,有严重的关节炎。

而出土的大量文物,也都见证了这位昔日帝王的衣食住行和明朝的经济繁荣、技艺发达。这应该是定陵开掘最积极的意义了吧!虽然这很牵强,毕竟但凡考古发掘,这些都是常规收获!

草草收场的考古发掘,和盗墓没什么两样!

万历皇帝耗费800万两白银,用了整整十八年打造的豪华寿宫,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被彻底翻了一遍,我想如果他泉下有知,估计要气的跳起来!

的确,定陵出土的大部分文物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它的全部!有多少文物因为保护不当而被毁坏。那些光亮如新的丝绸在接触氧气后迅速碳化破碎,因为塌方又有多少精美文物毁于一旦,更别说陵寝墙壁上那些精美的壁画,也因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失去了他原有的色彩!

甚至说,好不容易保留下来的文物,也因工作人员的不细致和不专业,遭到了不该有的待遇。比如很多精美的丝织品,因为装裱反了,再也无法看到它的正面,而是只能看到内里。像这样的悲剧,是说不尽的,每每想起我总是握拳做义愤填膺状

帝后遗体的处理是妥当的,只是后续的突发事件让人猝不及防

老郭这人,虽然考古方面不太靠谱,但至少不是什么浑人,他还是规规矩矩的给人皇帝三口放回去了,当然该拿走的也是一点没少拿

当所有人都以为这场失败的挖掘已经不会再有什么损失的时候,灭顶之灾还是来了。伴随着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破四旧的浪潮也扑向了万历皇帝的定陵。不仅陵寝前的墓碑被人泼上了红色的油漆,帝后遗体也被那些狂热的少年们抬出寿宫,抛到了深山之中,在一堆火焰中化为灰烬!是的,你没听错,是一把火烧掉了!虽然今天我们提倡火化而不是土葬,但那会儿这么做可一点道理都没有

当然,同期遭受这样待遇的不止万历皇帝一家,但论级别来说,他应该是遭受不公待遇中最高的一个了

时至今日,无数人捶胸顿足,为定陵的悲惨遭遇痛心疾首,也为万历皇帝的遭遇打抱不平,所以罪魁祸首郭沫若也成为了众矢之的

郭沫若在尝到挖掘定陵的甜头之后,数次提出要挖掘其他皇陵,其中包括秦始皇陵、以及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结果是令人欣慰的,就是无一例外全部被否决,但他仍乐此不疲,坚持不懈.....

其实,定陵和万历的悲惨遭遇,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正是由于郭沫若水平不行,挖掘失败,才让皇陵开掘的步伐戛然而止,如果当初是妥善保存、保护挖掘,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帝王陵寝被开掘,而那场几乎寸草不生的浩劫,势必也将波及到更多

所以说,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苦了万历一个,但也算是幸福了更多人吧!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朱翊钧,史上所称的万历皇帝,明朝第13位皇帝,系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1572年,10岁时开始当皇帝,到1620年病死,在位长达48年。万历是其年号,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先后有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定陵即为他与两位皇后的合葬墓。


关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他们的尸骨据说被当时的古人类研究所复原,穿成了一个整体,留在定陵的一个库房里。

1966年文革时期被毁于定陵广场。当时被红卫兵拿到定陵广场用石头砸坏,砸坏后又放了一把火。据说烧了一半的时候,天空下了大雨,把尸骨又浇灭了,骨灰顺着定陵广场流走了,所以今天这个尸骨已经无从查询。当时定陵烧帝皇尸骨,被定为昌平区文革期间三大案之一。

关于棺椁,在定陵博物馆建成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被从后山推了下去,当时这个金丝楠木的棺椁,还挺完好的。这件事传到北京考古所,当时考古的一位巨匠夏鼐(nài)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联系博物馆让其寻找,找遍后山也没有找到。

挖掘皇陵本就是一件争议性很强的事情,也有损阴德。皇陵的挖掘其中利弊个人不下定论,但后面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大的。陵内大量的珍宝无法得到保存,许多重要的文物都没得到保护遭到破坏。皇陵中许多神秘文化信号和文化现象都未被成功记录,对于后人来说,这是一件无法预估的憾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