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滅亡後,項羽和劉邦都是如何對待秦國降兵的?

曾嘟嘟


秦國能夠滅六國一統天下,就是因為他們當時擁有天底下最會打仗的部隊。那秦朝滅亡後,這些驍勇善戰的秦軍究竟去哪了呢?當時劉邦率先攻入秦國國都,所以將三秦京師麾入自己營下。但在項羽的強壓下,劉邦只能暫時交出三秦的軍權,不過隨著楚漢戰爭劉邦逐漸佔據優勢,最終三秦還是回到了劉邦身邊。所以說最後能夠擊敗項羽,還是有秦軍一半功勞的。只能說項羽沒能把握機會,讓劉邦能夠鹹魚翻身。



秦國的軍隊,曾被六國稱為“虎狼之師”,其戰鬥力在當時可謂“無敵”;加之秦國實行“軍功爵”制,全國的青壯年人口幾乎無一例外都參加了軍隊,故其規模也不在話下。那麼,在秦末天下大亂之際,這支秦軍都在什麼地方?

當時由秦國控制的軍隊,大致可分為三支:一支是之前征服嶺南後留守的軍隊,簡稱為“南部軍”,一支是屯駐在長城沿線主要防備匈奴的“北部軍”,還有一支是駐守關中、負責保衛首都的“京師軍”。



秦末起義爆發後,位於東南方向的楚國故地反抗最為激烈,以至秦國本土與嶺南的交通幾乎斷絕。而駐守在此的南部軍採取了“保境安民”的策略,封鎖了五嶺邊界,隔絕了與北方的聯繫,完全沒有介入到當時的戰爭中。至秦二世三年,南部軍統帥趙佗宣佈獨立,建立南越國。南部軍也因此保留了下來,再未離開嶺南半步。

其次是北部軍。這支部隊可以說是秦軍的精銳所在,且數量眾多:秦始皇三十二年,始皇帝派遣蒙恬統領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奪取了河套地區,並設置九原郡,實行移民屯田,修築長城要塞,常年駐軍。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說的“胡人不敢南下而木馬”當是指此事。



秦末之亂時,北部軍奉命南迴參與平叛,在這個過程中,北部軍“先勝後敗”:在王離的統領下,北部軍首先平定了趙國和燕國地區的叛亂,而後與章邯軍會合,擊潰了圍城的楚軍,並殺死楚軍大將項梁(項羽的叔父)。但在之後與項羽率領的楚軍主力在鉅鹿決戰時被大敗,主將王離被俘。自此秦軍在戰場上徹底轉為守勢。

而最後的這支“京師軍”,“身世”要複雜得多。秦末之亂時,京師軍一直留在關中負責京師地區的防衛和皇帝的保衛。至秦二世二年,陳勝部將周文率軍攻入關中,在首都咸陽東郊的戲水地區被屯駐在此的京師軍擊退。這也是這支軍隊第一次參與秦末的戰事。此後,京師軍並未乘勝追擊,而是繼續留在關中,始終也沒有捲入關東的戰事。



秦二世三年八月,劉邦的軍隊攻破武關,進入關中。九月,秦軍在嶢關附近阻擊劉邦失利。至此,秦國大勢已去:漢元年十月,秦王子嬰開城投降,劉邦接管了秦國本土的政權和領土,京師軍也順次被接管,成為劉邦軍隊的一部分。

十二月,項羽統領四十萬聯軍進入關中,與劉邦展開決戰架勢。在之後的鴻門宴上,劉邦表示臣服項羽,將之前所接管的秦國都交給項羽處置,包括京師軍各部。翌年二月,項羽分封天下,為防備劉邦借關中東進,項羽將原秦國關中地區分為雍、塞、翟三國,即“三秦”,而原先的京師軍也被編入“三秦”的軍隊中。



同年八月,劉邦大將韓信統率漢軍“明出子午,暗渡陳倉”,反攻關中成功,塞國和翟國投降,雍國也在不久後被滅。至此,之前編入“三秦”軍的部分京師軍再次回到劉邦的軍中。

劉邦在佔領“三秦”之後,在各個方面繼承了舊秦國的政策,“撫關外父老”;並以此為根基,東進與項羽爭奪天下。自此,隨著戰事的開啟,舊秦國的將士、來自秦國的兵員,源源不斷地加入到漢軍,成為漢軍的一大來源。漢軍的人員結構也由此發生了重大而深遠的變化。



項羽與秦人:天生的仇人

除了上述所說的人員結構的變化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秦人對項羽的態度。

早在秦末大亂之初,就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而楚國也是最早開始反抗秦國統治的地區之一。由此可見,楚人的反秦傳統可謂由來已久。

做為楚國貴族的後代,項羽對秦國的態度可以說是國恥家恨皆有之。項氏一族做為楚國的世襲貴族,反秦的“基因”可以說世代相傳;而在起義之後,項羽的叔父項梁在定陶被章邯率領的秦軍擊敗並陣亡。這使得項羽又對秦國多了一份“殺親之仇”。



此後,每當項羽擊敗秦軍後,對待俘虜的態度可以說是“趕盡殺絕”:鉅鹿之戰後,項羽於新安坑殺了二十多萬秦軍;而在佔領關中之後,他又“引兵西屠咸陽,殺秦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取貨寶婦女而東”——等於說在咸陽來了個“三光政策”。


項羽的種種殺降和擄掠行為,使秦人對他好感全無;而他的恐怖行徑又增加了秦人對他的仇恨。所以,項羽兵敗自殺時,衝在最前的幾乎都是秦人:這既與劉邦軍隊中的人員結構有關,也與秦人對他的仇恨密不可分。而這,也是我們在談論盛衰成敗時常常說的“得民心者得天下”。


溪仔x


項羽坑殺秦軍降兵

在關鍵性的鉅鹿決戰之後,戰敗的秦軍統領章邯統領20餘萬殘軍投降了項羽,兩軍合併後從河北一路進軍到河南洛陽西面的新安縣,就在這裡“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於城南”。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諸侯吏卒異時故徭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

簡單來說就是,當初秦朝統治期間,“秦中吏卒”奴役“諸侯吏卒”,此番秦軍被迫投降,“諸侯吏卒”立即展開報復行為,反過來開始奴役羞辱秦軍降兵。這些降兵心中不滿,紛紛打主意準備逃回秦國,消息傳到項羽耳朵裡以後,其輕易做出了一次坑殺降卒20萬人的愚蠢決定,從此失盡關中人心,使劉邦得以佔據關中,並以此為根基奪得天下。

劉邦大膽起用秦軍舊部,得到真心回報

劉邦靠著“約法三章”得到了關中父老的鼎力支持,但即便如此,橫亙在關東六國民眾和老秦人之間的心理障礙依然無法逾越。滎陽大戰時,為了迎擊來勢洶洶的項羽騎兵,劉邦精心挑選了李必、駱甲二名將領統軍迎敵,但二人堅辭不受,聲稱“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臣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

作為被劉邦親自挑選的將領,又出自戰國第一強兵“秦國銳士”,李必、駱甲必定是驍勇善戰的將領,只可惜他們的秦軍出身難以令軍中其他將士信服,只能非常明智的當場拒絕了任命。不過,這兩人也沒有辜負劉邦的知遇之恩,他們以左右校尉的身份出戰,最終一舉擊破項羽騎兵,得勝而回。


南飛雁1988


秦朝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其統一大業是以關中的老秦國為根據地、吞併六國來完成的。於是,在秦朝內部以函谷關為界,就出現了兩大地域之間的不平等。“關中”秦人,上至統治集團的高層,下到一般吏民,均以征服者自居,對關東吏民多有欺凌奴役之舉。

久而久之,關東之人對“關中”秦人就產生了極深的隔閡甚至仇視。在秦國的高壓統治下,關東民眾長期“怒不敢言”,但隨著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秦朝統治動搖,這種長期受到歧視而產生的仇恨就如決堤之水一般,迅速蔓延開來,導致了可怕的“報復”行為。

項羽坑殺秦軍降兵

在關鍵性的鉅鹿決戰之後,戰敗的秦軍統領章邯統領20餘萬殘軍投降了項羽,兩軍合併後從河北一路進軍到河南洛陽西面的新安縣,就在這裡“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於城南”。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諸侯吏卒異時故徭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 簡單來說就是,當初秦朝統治期間,“秦中吏卒”奴役“諸侯吏卒”,此番秦軍被迫投降,“諸侯吏卒”立即展開報復行為,反過來開始奴役羞辱秦軍降兵。這些降兵心中不滿,紛紛打主意準備逃回秦國,消息傳到項羽耳朵裡以後,其輕易做出了一次坑殺降卒20萬人的愚蠢決定,從此失盡關中人心,使劉邦得以佔據關中,並以此為根基奪得天下。



劉邦大膽起用秦軍舊部,得到真心回報 劉邦靠著“約法三章”得到了關中父老的鼎力支持,但即便如此,橫亙在關東六國民眾和老秦人之間的心理障礙依然無法逾越。滎陽大戰時,為了迎擊來勢洶洶的項羽騎兵,劉邦精心挑選了李必、駱甲二名將領統軍迎敵,但二人堅辭不受,聲稱“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臣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 作為被劉邦親自挑選的將領,又出自戰果第一強兵“秦國銳士”,李必、駱甲必定是驍勇善戰的將領,只可惜他們的秦軍出身難以令軍中其他將士信服,只能非常明智的當場拒絕了任命。不過,這兩人也沒有辜負劉邦的知遇之恩,他們以左右校尉的身份出戰,最終一舉擊破項羽騎兵,得勝而回。



甩的補藥補藥得


二者都有屠殺秦軍的記錄。

1.項羽-新安坑殺:

鉅鹿之戰後,秦軍統帥章邯久戰不勝,恐獲罪秦二世,遂攜部眾投降項羽。

項羽雖連戰連勝,卻也陷入缺糧的困境,降卒卻多達二十萬之眾:如果解除武裝,任其迴歸秦地,將來恐怕再次為敵;如果就地收編,糧草匱乏,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的消耗,而且一時無法有效控制,可能成為內患。

所以,項羽選擇了屠殺,從兩難中解脫出來,卻也背上了“殺降不詳”的詛咒。

這與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後,白起坑殺趙國二十萬降卒,是同樣的戰爭手段。

2.劉邦-穎陽屠城:

劉邦從南路攻秦,於穎陽遭遇城中軍民的頑抗,久攻不下,損兵折將。

但城中兵力薄弱,終因寡不敵眾,被劉邦攻克。

劉邦為了樹威,警告西進路線上秦軍城池,遂殺雞儆猴,對穎陽的軍民進行了屠殺。

由於規模較小,也非不義的殺降卒,還有成王敗寇的史家原則,這次屠殺被淡化了。

3.劉項合作-城陽之屠:

楚懷王初立,項梁為主將,項羽和劉邦分兵攻伐秦軍,下城陽,屠之。

4.屠殺:沒有純粹出於發洩怒氣的,背後是主將的各種考量,最後得出的方案。


橫海史話


項羽坑殺秦兵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當時糧草短缺,而項羽痛恨秦人,更擔心秦兵造反,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他們全殺啦!我們參考一下秦國沒統一六國時,秦趙兩國的重要戰役“長平之戰”的結果就能看出項羽的目的,由於白起在長平坑殺了40萬趙軍,趙國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從此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同時代其他各國,極大的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在冷兵器時代人是戰爭中最重要的的資源,所以消滅敵國的有生力量是古代戰爭的最有效方式。但項羽和白起都因為坑殺而背上千古罵名! 劉邦為了收腹秦國百姓的民心,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1-殺人者要處死 2-傷人者要抵罪 3-盜竊者也要判罪”。這個約法實際上是約束劉邦屬下軍隊的,要讓秦國百姓放心,劉邦的軍隊是仁義之師,不會胡作非為。和項羽入關後燒殺略搶瘋狂報復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 只能說性格決定命運!在楚漢相爭長中,項羽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但太過剛直,又是寧折不屈的性格,加上剛愎自用,用人不善,直接導致了他自刎烏江的悲壯結局!劉邦處處受挫,但他處事圓滑,善於識人用人,拉攏人心,最終劉邦卻成為了大贏家,建立了大漢王朝!


倔強的柚子


項羽害怕和怨恨秦軍一夜之間全部坑殺

項羽對秦兵是怨恨的,同時他也是害怕秦軍的,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了章邯帶領的二十萬秦軍,使得秦軍提到項羽就害怕,但項羽同時也害怕秦軍。

項羽之所以要坑殺秦軍,而不是放秦軍解甲歸田,是因為項羽害怕秦軍的力量,秦軍的力量和凝聚力項羽是見過的,當年秦軍跟著始皇帝東巡,項羽就前過了秦軍的力量,在自己的伯父被秦軍殺掉時,項羽也看到了秦軍的可怕的,對於秦軍項羽怕他們的力量,同時也怨恨他們,所以在分封天下時把章邯他們分在秦國故地。

劉邦招降秦軍壯大實力

劉邦從小路打到咸陽,一路對於秦軍是招降,而不是項羽那樣的坑殺,因為劉邦本身實力就小,急需兵力壯大自己。

在秦國滅亡之後劉邦帶走自己在路上招收的秦軍回到了封地。

同時任用秦軍,得到秦軍的信任變為漢軍,這樣他的實力有得到了提升,這時劉邦當時需要的。

這也就決定了他不會像項羽一樣坑殺秦軍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總體看,項羽坑殺20萬秦降卒,是殘暴之舉。但是從年齡看,項羽28歲,陽剛過重,有勇無謀。再看劉邦,52歲,人過中年,老油滑。二者在採納謀士意見時:鴻門宴上項羽見劉邦示弱,說話奉行,頓生好感,不聽范增意見,執意不殺劉邦,這是年輕人意氣之事;徒愛虞姬,足見有情之人;愧對江東父老,不肯過河,這也是年輕人的意氣。這些說明項羽是有情有義的人,唯獨太年輕!心態,見識均年輕!劉邦並不好到哪裡去!攻進函谷關時,他也是想到金銀財寶一股腦兒的佔有,只是他手下謀士張良等人,奉勸他要給秦人留下好印象,爭取得到秦人支持,建議不要動財物,封存好應對項羽;對秦人約法三章;善待秦皇。這都是老油條,有社會閱歷,經驗的人,能接受明士的指點。項羽入咸陽後,又把秦皇黑殺了,范增也離他而去。一個沒有政治經驗的輕率之人,又意氣用事。兩廂對比,一個衝動魯莽,一個世故圓滑,政治前途就有定論了!所以對待秦降卒和秦人的態度,也就一個殘暴,一個仁慈。


明史可以知興衰


始皇帝嬴政創建了秦朝,一統六國.可哪成想區區15年後秦朝就滅亡了.造成秦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農民起義軍最為重要.其實大家都知道,起義軍到最後,以項羽的楚軍和劉邦的漢軍最為強大。

那麼在歷次的大戰中, 項羽和劉邦都是如何對待秦國降兵的呢?我們用史實來回答。首先,我們來說明一下當時六國人對待秦人的態度,因為秦國以函谷關為界,西邊的 “關中”秦人和關東的六國人民。關中秦人上至統治集團的高層,下到一般吏民,均以征服者自居,對六國人民多有欺凌奴役之舉。久而久之,六國之人對“關中”秦人就產生了極深的隔閡甚至仇視。在秦國的高壓統治下,六國之人長期“怒不敢言”,但隨著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秦朝統治動搖,這種長期受到歧視而產生的仇恨就如決堤之水一般,迅速蔓延開來,導致了可怕的“報復”行為。

項羽坑殺秦軍降兵

鉅鹿之戰後,戰敗的秦軍統領章邯統領20餘萬殘軍投降了項羽,兩軍合併後從河北一路進軍到河南洛陽西面的新安縣,就在這裡“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於城南”。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諸侯吏卒異時故徭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

簡單來說就是,當初秦朝統治期間,“秦中吏卒”奴役“諸侯吏卒”,此番秦軍被迫投降,“諸侯吏卒”立即展開報復行為,反過來開始奴役羞辱秦軍降兵。這些降兵心中不滿,紛紛打主意準備逃回秦國,消息傳到項羽耳朵裡以後,其輕易做出了一次坑殺降卒20萬人的愚蠢決定,從此失盡關中人心。


劉邦大膽起用秦軍舊部,得到真心回報

劉邦靠著“約法三章”得到了關中父老的鼎力支持,但即便如此,橫亙在關東六國民眾和老秦人之間的心理障礙依然無法逾越。滎陽大戰時,為了迎擊來勢洶洶的項羽騎兵,劉邦精心挑選了李必、駱甲二名將領統軍迎敵,但二人堅辭不受,聲稱“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臣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作為被劉邦親自挑選的將領,又戰果第一強兵“秦國銳士”,李必、駱甲必定是驍勇善戰的將領,只可惜他們的秦軍出身難以令軍中其他將士信服,只能非常明智的當場拒絕了任命。不過,這兩人也沒有辜負劉邦的知遇之恩,他們以左右校尉的身份出戰,最終一舉擊破項羽騎兵,得勝而回。

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得到了三秦大地所有軍民的擁戴,在楚漢戰爭中有了一個非常穩定的大本營,所以能夠戰勝項羽,取得最終的勝利,建立大漢朝。


石間撿史


秦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吞併了其他六國,建立了秦朝,然秦朝對六國百姓多有欺凌奴役之舉動,故而關東六國對秦人產生了極大的仇恨,在秦國統治下,六國百姓苦不堪言,這種仇恨積壓久了就成了報復的行為。

項羽直接坑殺秦國降兵。鉅鹿決戰之後,秦國將領章邯統領20萬殘軍投降了項羽,軍隊屯積在新安縣,因為當初秦國統治期間,秦人多次羞辱楚軍,此次秦軍被迫投降,楚軍立即展開報復行為,開始羞辱秦國降兵,這些降兵紛紛準備逃回秦國,被項羽聽到後,其做出了一次坑殺秦國降兵20萬之舉動,此舉令其人心喪失人心,使劉邦有機會為統一天下打下根基。

劉邦重用秦軍舊部。滎陽大戰時,為了迎擊氣勢洶洶的楚軍,劉邦大膽重用了李、駱二位將領,李必、駱甲二人開始堅決不受,怕自己是秦人,劉邦不相信他們,但是劉邦非常明智的堅決信任他們,而這二位將領也沒有辜負劉邦對他們的信任,奮起反擊楚軍並一舉擊敗項羽橫掃天下的騎兵。

所以為君者,要對天下百姓仁慈,只有天下歸心,才能一統天下。


絕塵的時光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布衣皇帝,48歲起兵反秦,8年內從土匪逆襲成為一代帝王,開創了威名赫赫的大漢王朝,一生充滿傳奇。下面陽光舊事錄就和大家一起回顧劉邦是怎樣贏得秦人鼎力支持的。

一、善待子嬰,收服秦國精英



漢元年10月,新年伊始(秦制,以十月為歲首),劉邦兵至霸上(今西安東),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為自己的西征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劉邦手下將領建議殺了子嬰,劉邦不許,並解釋說:“懷王派我入關,正是因為我寬容。並且秦王已經投降了,殺他不吉利”。劉邦自我標榜的寬容讓擔驚受怕的秦國王族、文武百官和精英分子鬆了一口氣,不再擔心會受到欺凌,自然對劉邦感恩戴德,劉邦輕而易舉的收穫了貴族精英分子的認同和追隨。

二、秋毫無犯,收服民心

劉邦領兵進入秦都咸陽,見到府庫奢侈、秦宮美女如玉,一下就迷了心智,想留在秦宮奢侈享受,被樊噲和張良勸止,還軍霸上。

接著,劉邦約束部下不得燒殺搶掠,避免了大軍過後滿目瘡痍的慘劇,大家請自行對比項羽屠殺襄城、屠殺齊國和入咸陽造成的慘劇,足以發現大軍過境的可怕。秦人們看到劉邦軍隊紀律嚴明好感大增,也為逃過大軍欺凌暗自慶幸,對劉邦充滿了認同。

三、約法三章,基層宣傳,秦人傾心

劉邦回到霸上,就開始思考怎麼確立在秦國的存在、建立管理制度在並贏得支持,他把眼光盯在了地方豪傑和宣傳上。

11月,劉邦召集各個郡縣的父老、豪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和偷盜者有罪。”接著盡去秦國苛法、秦國任命的官員一切如故、承諾絕不侵暴秦地。約定完畢,劉邦派人和秦地官員一起下鄉宣傳。

百姓們不僅沒有受到傷害,反而得以去除秦國苛法、休養生息,人人歡喜,主動進獻牛羊酒食給劉邦軍隊,劉邦又以軍食充足、不願勞費百姓的理由拒絕了,秦人格外開心,唯恐劉邦不做秦王。

對手項羽自作孽,把秦人推向劉邦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項羽的殘暴格外的襯托了劉邦的寬容,把秦人徹底的推向了劉邦。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成名,之後又成功招降了章邯的20萬秦軍,但是因為擔心秦卒再反,設計坑殺了這些降卒,和秦人結下無可挽回的血仇。入關後,項羽殺秦王子嬰、焚燒秦宮、屠殺咸陽,導致秦人對他恨之入骨。項羽自知無法在關中立足,只好把關中一分為三讓三名秦軍降將管理,而自己帶兵返回了彭城,而把劉邦打發去漢中做了漢王。



劉邦回定三秦後,秦人全力支持漢軍,成為劉邦最堅定的支持力量和軍隊來源。最終,灌嬰帶領的秦人騎兵在烏江逼死項羽,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勝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