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的收入及住房情况

众所周知,目前老百姓的收入已与房价严重脱节,几年前莫言获得诺奖时,曾表示要用奖金在北京买套房,有人替他算了一下,按当时价格,如果在北京黄金地段购房,赫赫有名的诺贝尔奖金只能买套100多平的普通房。

但在几十年前的民国年间,像莫言这样的文化名人收入非常高,他们过着优裕的生活,不仅吃穿不愁,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买套豪宅也是小事一桩,他们的幸福生活常常让后人感叹不已。

康有为的收入和房产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保皇派和改良派人物。进入民国后,康氏收入颇丰,在上海、杭州和青岛有多处豪宅别墅,他晚年往来各地,过着奢侈的豪华生活。

民国文人的收入及住房情况

康有为青岛故居

康有为晚年名下的房产主要有四处,分别是上海的游存庐、莹园,杭州的一天园和青岛的天游园。

游存庐是康氏1921年所建,位于上海愚园路34号,后改为192和194号。园内有两幢西式楼房和一幢五开间的中式楼房。园内另有一间古色古香的“竹屋”,外竹内木,盎然成趣,是康有为养身怡性和招待宾朋的所在。

1926年初春,康有为在游存庐开办“天游学院”,开坛讲学。一年后,北伐军挥师北上,康有为知道自己不能见容于南方,便匆匆离沪去青岛。据康有为女儿康同璧回忆:“先君离沪时,亲自检点遗稿,并将礼服携带,临行前,巡视园中殆遍,且曰:我与上海缘尽矣。以其相片分赠工友,以作纪念,若预知永别者焉。”

莹园是康氏在沪上的又一所私宅,建于1922年。莹园临吴淞,可远观东海日出,风景十分漂亮。康有为曾专为此园著诗一首:“白茅覆屋竹编埔,丈室三间小草堂。剪取吴淞作池饮,遥吞渤海看云翔。种菜闭门吾将老,倚槛听涛我坐忘。夜夜潮声惊怕岸,大堤起步月似霜。”

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莹园筑成仅一年左右,康有为就将其卖给了日本人。

1920年代初,康有为在杭州西湖丁家山建了一座湖边别墅,丁家山原名一天山,故此园被命名为“一天园”。园子占地30多亩,有桥廊、池塘、茅亭、假山、紫藤棚、葡萄架,还种有樱花、红梅、菊花,特别是园内广植玫瑰,盛开时漫天锦绣,灿若烟霞。一天园虽然地势不高,却能俯瞰西湖全景,令人赏心悦目,康氏甚喜此园,笔下记述颇多,有《一天园记》《一天园诗十章》等多种诗文留世。

青岛天游园是康有为最后生活的地方,如今已被辟为“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供游人和后辈瞻仰、纪念。园子地处青岛市福山支路5号,原是德国胶澳总督副官的住所,是一座标准的德式老洋房。1923年康有为游览青岛时曾住过此楼,对这座房子很满意,后来便买了下来,更名为“天游园”,每年都率妻妾子女来此避暑消夏。1927年3月29日,康有为去一位朋友家做客,回家后腹如刀搅,疼痛异常,延至31日凌晨不治身亡,青岛天游园成为这位近代文化名人的殒命之处。

康有为不但房产众多,其日常开支也非常庞大,他的这些钱来自何处呢?

据史料记载,康有为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宪政党提供的活动经费。学者陈明远在《康有为的经济状况》中介绍,康有为作为宪政党党魁,长期接受宪政党供给。有次保皇会在海外募得基金一百万美元,就曾以10万美元给康有为作游历各国“考察政治”之用。

二是海外华侨的捐赠以及大官僚、大军阀对康氏的馈赠。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康氏在青岛去世时,仅山东军阀张宗昌就送了3000大洋作为安葬费用。

三是书法润格收入。康有为的书法很受人们欢迎,达官贵人雅士名流趋之若鹜,康有为有时应接不暇,便让弟子刘海粟模仿自己的字体写字,自己只管签名、盖章,师生之间的流水作业倒也配合默契,天衣无缝。

据史料记载,康有为的书法润格如下:“中堂七尺者三十圆,每减一尺减二圆,每加一尺加二圆;小横额三尺内二十圆,磨墨费加一(圆)。”据说康氏仅此一项就月入1000多大洋。

除此之外,康有为还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来获取经费。康有为的这些经济活动很有成效,不但让自己和家人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还拿出一部分来资助了学生和友人,可谓一举数得。

周氏兄弟的幸福生活

鲁迅(周树人)和弟弟周作人民初都在北京生活,鲁迅在教育部做事,周作人在大学教书,他们兄弟的收入和住房代表了那个时代文化人的基本情况。

民国文人的收入及住房情况

周氏兄弟

鲁迅到北京后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佥事,后兼任第一科科长。当时民国文官分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四级,国务总理、总长及各省督军之类由总统直接任命的官员为特任官,各部次长为简任官,各部科长和地方上的县长为荐任官,最低级别的科员是委任官,鲁迅担任的佥事和科长就属于荐任官,相当于今天的副司局或县处级公务员。

按照《民国中央行政官官俸法》规定,佥事为四等4级官俸,月薪280元。当时北洋政府财政紧张,工资不能全数发放,鲁迅1912年8月30日日记记载:“下午收本月俸百二十五圆,半俸也。”后来政府财政好转,薪水足额发放,鲁迅月薪300元左右,此外还有稿酬和大学兼课的收入,总数大概400元上下。

1917年4月,经鲁迅推荐,周作人从浙江绍兴中学到北大国史编纂处任编辑,月薪120元;后来周作人担任了北大文科教授,月薪升到240元,此外还有稿费等其他收入。这样算下来,兄弟两人每月大概收入600元以上,据《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记述:“北京1911年至1920年大米每斤3分钱,猪肉每斤1角至1角1分……植物油每斤7分钱。”从这份物价表可以看出,鲁迅兄弟每月600多元的收入购买力还是不低的,在当时属于高收入阶层。

1919年周氏兄弟合资买了八道湾一所“三进”大四合院,房价和装修一共花了4000多块大洋,其中房价3500元、中介费173元、税款180元、水管费115元,还有若干其他支出。

八道湾这所房子只花了周氏兄弟大半年的薪水,这在今天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1923年7月,周氏兄弟失和,鲁迅随即搬出八道湾。据《鲁迅日记》记述,1923年10月30日,鲁迅联系“购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胡同21号房宅事成,议价800银元”,这是鲁迅在北京购买的第二套房产。

这座小院占地近400平米,有3间北房,3间南房,东西各2小间厢房,鲁迅朱安夫妇和母亲三口人居住,非常宽敞。这所房子一共花了1000银元(其中200元维修费),此时教育部虽然经常拖欠工资,但买套小四合院对于鲁迅来说还不是什么难事,也就三四个月的工资而已。

张恨水的经济状况

张恨水是民国时期最有名的畅销小说家,按收入计算,他在当时稳坐作家富豪榜的榜首。

张恨水1919年来北京时没有固定收入,属于“北漂”一组,寄居在潜山会馆。后来,张恨水相继担任了天津《益世报》、芜湖《工商日报》驻京记者,并为多家报刊撰稿,一天要写“好几千字”,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每月也有了200元左右的稿酬。1924年,张恨水在北京未英胡同租了一处大院子,并将家人搬来同住,这是张恨水在北京的第一所房子,月租30元,从此他有了一个安定的住所。

民国文人的收入及住房情况

张恨水与家人在一起

1924年后,著名报人成舍我在北京相继创办了《世界晚报》和《世界日报》,邀请张恨水担任两报的副刊主编。办报之余,张恨水创作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在晚报连载,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又先后写了《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先在报纸连载,然后出版单行本,张恨水很快成为全国知名的当红作家。

1930年,张恨水在上海结识了世界书局总经理沈知方,沈请求出版张的《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并开出8000元的天价稿酬(其中《春明外史》4000元稿费一次付清,《金粉世家》4000元稿费四次付清)。此外,世界书局还向张恨水约了四部书稿,每部稿酬1600元,限一年内交稿。这样张恨水一年内便可以从世界书局拿到6400元的稿费,张伍在《忆父亲张恨水先生》中这样写道:“(父亲)平均月收入在500银元以上,跟当时胡适教授的经济状况达到同一水平。”

收到世界书局稿费后,张恨水用4000元在大栅栏买了一所大宅院,这所房子有大大小小七个院子,遍植花木,十分舒适。张恨水与他的两房夫人、三个子女和四位兄弟姐妹共同住在这里,生活豪华,陈明远在《鲁迅时代何以为生》中如此描述:“他(张恨水)的书斋在丁香花旁,书斋东边是他开辟的花圃,更特地用200银圆培植了他最喜爱的菊花。他常同来访的友人在花丛中赏菊,一边喝茶一边闲谈,有时还做菊花锅,饮酒赋诗,共赏秋色。”

在此期间,张恨水还认识了一位名叫周淑云的女中学生,周淑云是张恨水的忠实读者,对张非常崇拜,张也很喜欢她,两人陷入热恋,和快便在外租房同居。张恨水给周淑云改名为周南,后来周南一直陪伴着张恨水,直到1959年去世。

张恨水和周南的家在大方家胡同12号,据说曾是前清状元府邸,雕梁画栋,精美异常。这是张恨水在北京的第三处住宅,月租只有40银元。

1920年代中后期至抗战爆发这段时间,是张恨水的黄金时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此间完成的,当然其经济收入也达到了一生的巅峰,这从他的住房和日常生活中即可看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