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還劍湖的古蹟都是漢字

還劍湖就在我們下榻的旅館旁,是河內眾多大小湖泊中最著名的一個,位於市中心,南北狹長,呈橢圓形,面積約12 公頃,湖水清澈如鏡,幽雅嫻靜,岸邊有筆塔、和風塔、水榭等古建築,湖中有玉山祠、棲旭橋、鎮波亭和龜塔等勝蹟,是河內第一風景區。還劍湖的面積在河內算不上大,最大的西湖(不是杭州西湖)面積有500多公頃,是還劍湖的數十倍,為河內第一大湖,湖周圍有鎮武觀、鎮國寺、金蓮寺等古蹟,同樣也是河內的著名勝景。歷史上還劍湖和西湖就有“劍湖煙水西湖月”的美稱。

河內還劍湖的古蹟都是漢字

還劍湖邊坐一坐

游完巴亭廣場參觀胡志明故居和三十六行街後導遊安排了半天時間自由活動,於是就我們就決定到還劍湖看看古蹟。

還劍湖原為珥河(紅河)支流,後因其北、東兩面水道淤塞而成為湖泊。李、陳兩朝時被稱為綠水湖,後來因此湖被作為操練和檢閱水軍的場所而改名為水軍湖,還曾一度改稱左望湖。相傳1418年,黎朝太祖黎利在藍山起義前於湖中撈得一把刻有“順天”二字的寶劍,後來他用這把寶劍打敗了敵軍,建立了黎朝。十年後的一天黎太祖在湖上乘船遊玩時,突見一隻金龜浮出水面遊向船邊,向黎太祖說:“敵軍已被打敗,請大王還我寶劍。”話一說完,就銜走了黎太祖腰間的寶劍往湖底潛去。黎太祖與群臣非常驚訝,以為是神仙現身,為了表達對金龜的尊敬,湖名從此被改為還劍湖。後來又傳說此劍被仙人送還,插在湖裡,劍把留在水面上形成了湖中一個小寶塔,因塔在湖中龜丘上而得名龜塔。塔雖不高大,但挺拔而立,塔影碧波,為還劍湖增色不少。

河內還劍湖的古蹟都是漢字

龜塔

需要說明的是黎太祖的這個傳說與中國有關,他所處的時代是明朝,他的所謂起義在明廷就是叛亂,正是在這次動亂中明朝統治者決定退出安南,於是越南得以再次立國。

在還劍湖北面的玉山島上有一座古寺玉山祠,是河內名勝之一,玉山島呈圓形,因看似玉石而得名。島上的古寺也因島得名,建於18世紀黎朝末年,始建時名叫玉山寺,是中式古建築。阮朝紹治三年(1843年)被毀重建時改寺為祠,供奉關帝、文昌帝君、興道王陳國峻三聖。

玉山島與湖東岸相連的是棲旭橋,這座木拱橋是1865年阮朝文學家阮文超主持修葺玉山祠時架的,並在附近建鎮波亭,築筆塔和硯臺。筆塔因頂狀如毛筆得名,建在湖東岸的桃腮山上,高5層。硯臺建在筆塔下通往玉山祠的入口處,是一塊墨硯形的大石塊。筆塔大門由4根石柱構成,頂端也均為毛筆狀,中間通道兩邊較高的柱子上有漢字楹聯:

臨水登山一路漸入佳境 尋源訪古此中無限風光

兩邊較矮的柱子上也有楹聯:

立人標表開人徑 度世津樑覺世關

大門兩邊屏牆上還有兩個紅色的福、祿大字,意味著到此境福祿無邊,上有橫額“玉於斯山仰止”。這一路進去都有對聯,越南古蹟與中國的一樣,到處都是漢字楹聯,書法也有相當的造詣。只是現在的越南已經廢棄漢字而用拉丁文,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看得懂。

再向裡走,我們看到大門右邊牆上繪有一條騰雲駕霧的龍,左邊牆上是一隻呼嘯而來的虎。上面分別用篆書寫著“龍門”和“虎榜”,上有楹聯三副,內容都是勉勵人們攻讀詩書,金榜題名,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從唐代開始,屬唐朝郡縣的越南(當時稱安南)有很多讀書人通過參加科舉被錄取當官,唐德宗時,安南讀書人姜公輔不僅考中進士,後來還憑著才學當上宰相,成為一時美談。越南獨立後的李朝崇尚儒學,修建文廟,祭祀周公、孔子,於1075年舉行第一次開科取士。後來開科取士就成為了越南歷朝歷代選拔人才的辦法,因此跳“龍門”登“虎榜”就成了越南讀書人的追求目標,以致這個開科取士的科舉一直到1919年才由法國總督跟越南皇帝出面宣告廢除。

河內還劍湖的古蹟都是漢字

玉山祠

再前行就是與筆塔相呼應的硯臺,門為拱形,上有楷書“硯臺”二字。穿過硯臺拱門,走過棲旭橋便是玉山祠,“玉山祠”三字用紅色楷書大字題寫,上方有“影動龍蛇”四字,兩側分書“山高”、“水清”,祠正門上也有楹聯,由於一路進來楹聯太多就不再細看。據說石塔與玉山寺、還劍湖、老城區合成“筆、墨、紙、硯”的形象,這就需要想象了。

玉山祠供奉的三聖中,關帝就是關羽,這個很熟,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東南亞一帶都有供奉他的廟。文昌帝君自古被稱為文曲星,是莘莘學子、文人雅士膜拜的對象。這兩位聖人都是中國人,想不到也是越南人心目中的聖人,可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興道王(1213-1300)原名陳國峻,越南陳朝南定美祿縣即墨鄉人,皇族出身,陳朝重要將領,是地道的越南聖人。他曾在1285年、1287年兩次率軍擊退蒙古人的入侵,成為越南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因受封為“興道王”,故此稱為陳興道。此外,陳國峻對於古代越南的軍事學甚有建樹,撰有《檄將士文》、《兵書要略》等軍事作品。

無一例外,這些古蹟以及傳說敘事都是以漢文、漢字的形式表達,觀賞中沒有一絲障礙感,讓我們一直以為是置身於國內的某個景點或者寺廟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