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加持前置倉,用戶可以上微信,買永輝的“菜”

騰訊加持前置倉,用戶可以上微信,買永輝的“菜”

11月2日中午,永輝到家的官方微博發出一條訊息,“聽說今天福州人民的微信紅了,在你們的微信支付裡,有人在裡面找到我了不?”不在福州生活的人肯定一頭霧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騰訊加持前置倉,用戶可以上微信,買永輝的“菜”

原來,現在打開通過微信客戶端,依次通過“我-支付-騰訊服務-智慧零售”的路徑,即可訪問"騰訊智慧零售小程序"。11月2日,作為騰訊智慧零售最緊密的合作伙伴,福州的永輝到家進入首批灰度測試名單。

這究竟意味著什麼?也許可以把這件事通俗的理解為,現在在福州你可以上微信買菜了,永輝到家幫你送到家。就是這麼回事。當然,目前僅限於福州地區。

“買菜”是個最直觀的場景,但是這件事背後的意義並不僅於此。我們不妨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下。

騰訊下場前置倉賽道

首先,從現在流傳出的圖片來看,騰訊智慧零售小程序下面,有一欄“小程序好店”。比如我們定位的是“福州站”,則可以看到“極速到家”和“大牌好店”兩個顯示欄,其中“極速到家”下面就是永輝到家。比如,彩食鮮綠甘藍顯示僅售1元,點擊一下,則會跳轉到“永輝生活+”小程序,進入商品詳情頁,可以下單。

騰訊加持前置倉,用戶可以上微信,買永輝的“菜”

請注意,上文提到的永輝到家和永輝生活,都來自永輝雲創板塊。自2018年永輝雲創與永輝雲超拆分後,永輝雲創下面主要有三大業務板塊,分別是超級物種、永輝生活、和永輝到家(永輝生活·到家)。

截至2019年6月,永輝到家在福州一共有近30個倉,從規模上,明顯遜色於對手。另外一點,在客單價方面,永輝也與本地對手存在差距。福州作為新零售創新的熱土,線上線下零售業態都非常發達;當地競爭也非常激烈,最近盒馬收回福州當地合作伙伴的經營權,恢復直營,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過,福州畢竟是永輝的根據地,永輝雲創在福州擁有非常發達的供應鏈體系。只不過,如何發揮永輝供應鏈在新模式中的威力,一直是永輝雲創的課題。

所以,這次騰訊智慧零售下場,可能算是強援入場。可以這樣理解,這實際上是騰訊從自己微信巨大的流量池中,導出一部分本地化的流量給線下的合作伙伴。這會給永輝到家彎道超車的可能嗎?

我們還是回到永輝到家所在的前置倉賽道,來拆解一下這個模式的幾個關鍵點。位置(密度)、流量、供應鏈。

前置倉的首先要考慮的是位置和開倉的密度,如前所述,在這方面永輝處於後發劣勢。如果盲目加快佈局,則可能出現不好的點位加大虧損的風險。

第二個要素則是流量,從前置倉的邏輯看,前置倉是典型的小流量場景,用現在的熱詞說,是私域流程場景。這個玩法正好適合騰訊的智慧零售,以社區為中心,以微信群為運營載體。此前,線下觸點中,騰訊還運用大數據洞察助力到家業務優化地推策略;在社交觸點中,騰訊助力永輝生活·到家組建了超過500個微信社群,其中vip社群超50個,社群用戶整體復購率達到90%以上。

而且有些社群並非只是發券領優惠,比如在寶媽比較多的群,同時也演變成了育兒交流群,社群活躍度較高。

最後一點則是供應鏈能力。在永輝到家的品類結構中,生鮮商品超過50% ,而永輝本身也是中國在生鮮領域供應鏈能力最強的零售商。

也就是說,騰訊智慧零售下場,可能會帶來一個變化。就是用自己的流量價值與永輝的強大供應鏈相結合,讓永輝到家更加專心的為服務用戶努力,不要去擔心流量的問題。騰訊的介入,甚至會改變前置倉的流量玩法。

以前,前置倉開倉先要做社區的消費力預測,甚至做一些預售測試,開倉後依舊要不斷的通過地推拉新,來擴大社區流量的導入,讓新開倉儘快的度過“養倉期”。

現在,由於微信平臺直接開放了九宮格入口給騰訊智慧零售,而永輝到家又在智慧零售小程序界面的顯著推薦位,則等於讓沒有永輝到家前置倉覆蓋的區域,提前知道了這個新物種的存在。而且微信這個超高頻的國民應用,也會讓騰訊智慧零售和永輝到家的曝光度不斷提高,這等於是低成本的全民推廣啊。

騰訊加持前置倉,用戶可以上微信,買永輝的“菜”

這樣一個玩法,顯然會讓處於同一賽道的、資本推動的創業型選手羨慕。資本可以給錢,但誰能有微信這麼多流量呢?

這一次,騰訊把自己的觸點能力(基於社群運營用戶)和永輝雲創的業態經營和供應鏈能力相結合,這一組合配置目前在到家賽道中,確實是不可小覷的新勢力。這意味著永輝到家與騰訊智慧零售此次入口合作,也將以核心城市為單位,深耕區域用戶觸點搭建,從而為後續的複製打下基礎。這才是更為可怕的後手。

這也同樣符合智慧零售的進化路線:新上線的智慧零售入口試圖承包用戶“吃穿住行”,而“吃”無疑是其中最有潛力的服務場景,“生鮮”又是用戶最高頻剛需的一個消費品類,正在成為一個線上流量的超級入口。騰訊自然也不會放過這樣一個入口。

從雲創到“到家”

從這次智慧零售小程序首次測試落地福州,其背後還釋放出一種信號,對於永輝雲創的發展,騰訊方面仍舊給予了認可,並從資金、技術、運營及流量(微信入口)各方面的給予了全面的支持。

其實,外界對於永輝雲創的發展,很多人還停留在2018年底的拆分。在很多人印象中,這就是一塊虧損的“棄子”,放棄它是為了確保永輝超市的利潤。

從第三季報來看,永輝超市確實是傳統商超領域最能掙錢的公司。永輝超市前三季度實現營收635.43億元,同比增長20.59%;淨利潤15.38億元,同比增長51.14%。

剝離之後 ,永輝雲創也並沒有停止探索者的姿態和腳步,這一年頻繁發力的永輝到家,則是例證。

其實在進入到家業務之初,永輝最初設想的那種以門店為中心的衛星倉,但是後來還是選擇了前置倉模式,這一點也曾經令很多業內人士都感到費解。

原因有二:第一,前置倉是近三年來零售業不斷進行模式變革中最有特色的模式,也是爭議最大的模式。對於前置倉能否盈利,業內存在爭議。第二,前置倉業態目前存在幾家有“先發優勢”的頭部企業,特別是樸樸超市本來就在福州市場,這對於後發者,也是一道門檻。

如果孤立的來看,福州市場再多一個前置倉品牌,顯然只會加劇市場競爭。但是前文說到,永輝雲創其實是有三個業態,三者之間是相互配合的關係。從門店分佈來看,超級物種更多分佈於城市的商圈和購物中心內,定位偏向於精品超市+餐飲工坊的組合;永輝生活則是基於社區的生鮮加強型小店;而去年上半年推出的永輝到家,則是典型的前置倉業態。

也就是說現在的永輝雲創旗下的業務板塊,可以概括為一大兩小,分別針對城市商圈和社區,這樣三駕馬車的格局,基本上可以以“吃”這個場景和需求為核心,實現對一個城市常住人口廚房和一日三餐場景的主要覆蓋。這種覆蓋不僅有場景的層次感感,亦有全渠道的履約能力。

是不是聽起來有點像盒馬的“五駕馬車”?從消費頻次看,生鮮是最剛需的品類,但是生鮮購買的場景一定是要基於社區的。在目前市場上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案中,社區生鮮店的參與者更多,盒馬方面同時做了MINI小店和前置倉,但是侯毅本人一直在各種場合強調他不看好前置倉,而永輝雲創對於前置倉的態度完全相反,這是兩者的最大區別。

騰訊加持前置倉,用戶可以上微信,買永輝的“菜”

從導流的方式也可以看出,盒馬綁定支付寶,是線下向線上導流。但是騰訊和永輝現在也是反過來,是線上的流量導給線下。

而這種截然相反態度的背後,是這樣一個命題:一家公司是否願意跳出既有的業態邏輯,去做突破性的嘗試?

盒馬與永輝,這一對中國生鮮型超市的絕代雙驕,對於生鮮大市場的走勢判斷其實基本一致。比如強調30分鐘到家,強調深耕社區,強調服務年輕白領人群,而不僅僅是大爺大媽。一方面,侯毅又強調做盒馬絕不是為了做個實體店,強調盒馬的互聯網基因,但是在業態選擇上,盒馬還是堅持以店為中心,在店的基礎上做前店後倉,後來又發展到以店為倉(盒馬mini)。但是店始終成為無法割捨的肉身。

筆者以為,關鍵是盒馬鮮生的標杆意義太強了。已經開滿170家門店的盒馬,不知不覺也成為了新成立的盒馬事業群的“城堡”,不可能放棄。盒馬開創的大店到家模式,一定要繼續走下去,變種也頂多是小店到家,不可能大面積去搞不要門店的前置倉。也許,這是個路線問題。

但是對於永輝來說,一個拆分就曾經被媒體寫得快到“兄弟分家”的地步,寫成了“被盒馬帶到溝裡”的典型,反而沒有什麼心理包袱了。什麼東西覺得好,就可以拿來試試。如果從名字來看,永輝雲創表明了一家實體企業的互聯網情結,但是回到永輝“生活”,再到永輝“到家”,這說明永輝正在重新找回自己的基因,接地氣的永輝,才是最可怕的。

當然永輝並不拒絕互聯網,同樣是比拼對社區的滲透力,盒馬正在玩命的補供應鏈這一課,希望的是用商品力打出顧客黏性;而供應鏈是永輝的長板,不需要補課,所以,永輝雲創恰恰是要拉上騰訊,一起研究下怎麼玩好私域流量。

這就是,你背後站著阿里,我這邊還有騰訊。你補供應鏈,我上流量課。這個歲末年初的零售市場,真是精彩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