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養殖齊頭並進“破落村”變成“幸福村”

雲南網訊(記者 包濤 通訊員 侯茶燕)“現在這個社會是真的好了!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連我這個一字不識的都能賺這麼多!”看著手裡的紅鈔票,曲靖市會澤縣駕車鄉芹菜村61歲的貧困戶廖六笑得合不攏嘴。

芹菜村,原名芹菜溝,高山區,溝邊有很多野芹菜,故得名。曾經,這裡山高路遠,閉塞落後,村民們只能種些洋芋、蕎子,日子窮得叮噹響,是遠近聞名的“破落村”。如今,這裡山清水秀,產業發展日新月異,村民收入穩步提升,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幸福村”。

种养殖齐头并进“破落村”变成“幸福村”

芹菜村

產業是解決就業、增收致富的核心,而產業發展最講究的是因地制宜。脫貧攻堅戰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在掛包幫扶單位的鼎力協助下,芹菜村對扶貧產業科學規劃,謀地之利,帶貧減貧效果日益顯現。

芹菜村位於會澤縣五大梁子之一的駕車樑子之上,是一個高寒冷涼的貧困村,平均海拔2520 米,最高海拔可達3000米,年平均氣溫10.2℃。這樣的自然條件原本是種植業的大忌,然而卻非常適合冬草莓的種植,加之芹菜村土地平整開闊,土壤層肥厚。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和豐富的土地資源讓大棚冬草莓種植的項目應運而生。

种养殖齐头并进“破落村”变成“幸福村”

草莓種植

經過幾年的努力,芹菜村50畝以上的土地流轉規模達2064畝,除少量的蔬菜、魔芋種植之外,大部分為冬草莓種植。先後形成了4家專業合作社和22家個體種植大戶,帶動貧困戶就地務工33戶,吸納貧困戶勞動力79人。作為芹菜村的支柱產業,冬草莓種植已經形成了“產—研—銷”一體的基本格局,並通過土地流轉、吸納就業、年底分紅的方式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地利”同樣為芹菜村生豬養殖創造了良好條件。氣溫低可以降低疫情傳播,豐富的土地資源又為建廠節約了不少成本,隨時隨地可以招到的農村壯勞力更是在生產管理環節減少了大筆開支。目前,芹菜村主要依託溫氏集團,投資2000餘萬元,建成鴻石養殖場、釔裕養殖場、金輝養殖場、鈐洲養殖場四個養殖場,年均生豬出欄量達8000餘頭。按照“小區聯大戶,大戶聯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帶動42戶貧困戶就地務工,吸納貧困戶勞動力80人,流轉土地115畝。引導部分貧困戶通過小額貸款5萬元入股畜牧產業,每年實現戶均分紅4000元的目標,真正讓貧困戶搭上產業發展快車,實現增收致富目標。

种养殖齐头并进“破落村”变成“幸福村”

生豬養殖

經過5年的發展,芹菜村現已形成了“種養殖齊頭並進”,合作社與個體大戶“勢均力敵”,產業發展極具活力的生動局面。不僅157戶貧困戶每年能定期實現分紅,5萬元以上的村集體收入也得到了保障。

據悉,芹菜村已於2017年順利脫貧出列。未來,芹菜村將努力用好脫貧攻堅經驗,鞏固好脫貧成效,銜接好鄉村振興戰略,爭取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大作為,取得更高成就,讓芹菜村實現從貧困“破落村”到富裕“幸福村”的華麗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