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林则徐:林则徐本是民族之气节,为何徐继畲评价其是国之罪人?

林则徐是虎门销烟和抗英斗争的实际领导者

,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无论是百年前的清廷政府和百姓,还是百年后新生的中国民众,在他们眼中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的民族英雄。当今人重新审视历史,将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重新探究,会发现林则徐形象有待商榷

谈林则徐:林则徐本是民族之气节,为何徐继畲评价其是国之罪人?

一、林则徐生平:

林则徐的官途十分顺利,可谓是平步青云,经秀才、举人和进士之后,林则徐开始踏入官场,从江苏按察使到湖北、河南布政使,再到江苏巡抚,最终成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之前深受道光帝的器重,官居高位,身处要职,风光无限。53岁时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专门前往广州查办鸦片事宜。

虎门销烟后不久,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损失惨重,以林则徐失职之由将他革职,发往新疆伊犁。然而林则徐的官途并未中止,在他60岁时被重新启用,随后担任陕西巡抚一职,此后继续升迁,直到他因病辞退官职。由于广西发生严重暴乱,林则徐在65岁时又被启用为钦差大臣,不幸的是在去往广西的途中,林则徐因病逝世。林则徐去世后,被清朝廷追封为太子太傅,还被咸丰帝赐予谥号“文忠”,“文忠”仅次于文人最高谥号“文正”。

谈林则徐:林则徐本是民族之气节,为何徐继畲评价其是国之罪人?

林则徐的一生受尽恩宠,且他本人才干过人,在清朝能够获得帝王器重的汉族官员较少,没有出色政绩和过人才能,是无法在满贵之中被皇帝另眼相待。林则徐步入官场之后,勤勤勉勉、认真踏实、两袖清风,无论是担任考官、监察御史、巡抚、总督等任何官职,他都亲力亲为。林则徐曾弹劾百官、整顿吏治、督查河道、兴修水利……可以称之为“万事通”,在不同类型的官职上,都成绩斐然。

二、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真正使林则徐流芳百世的则是虎门销烟事件。在早期中英贸易方面,英国进口清朝廷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大量金钱流向中国,英方一直处于被动的逆差局面,为了改变这种贸易形势,东印度公司开始向中国出售鸦片。

谈林则徐:林则徐本是民族之气节,为何徐继畲评价其是国之罪人?

鸦片走私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道光帝多次下令禁止鸦片进口和买卖,然而此时鸦片已经毒害百姓,不少瘾君子甚至走私鸦片,一时之间竟然难以禁止。1839年,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加强对“十三行”(被朝廷指认专门从事中西贸易的十三家商行)的管理,收集有关英商的信息,随后他断绝广州与澳门的交通,强制英商交出鸦片,在虎门集中销毁。

客观分析虎门销烟,首先林则徐销毁鸦片的做法是获得道光皇帝的嘉许的。清朝为后世所诟病之一就是闭关锁国政策,尤其是在嘉庆和道光年间,闭关锁国愈来愈严重,禁止普通百姓接触西洋人和事。英国用鸦片进行贸易,致使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损失严重,百姓深受鸦片毒害,这是道光帝坚持禁烟的部分原因。

谈林则徐:林则徐本是民族之气节,为何徐继畲评价其是国之罪人?

然而最根本的禁烟目的是阻断清朝与西方国家的联系,避免英国等西方国家借鸦片进入中国,扰乱国内秩序,威胁清朝满贵的统治地位。因此,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是按照道光帝的旨意,并非完全出自他个人意愿。其次,林则徐虎门销烟中断了中英贸易,影响清朝的对外贸易。19世纪的英国是世界强国

,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商业发达、科学技术先进、海军实力强大,不断涌现新技术和新事物,对外贸易是清政府接触外界的重要通道。

对鸦片走私应该采取措施处理,可以使用协商谈判等方法,但是林则徐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措施,直接中断了中英贸易,贸易摩擦上升为一场贸易战争,这也是林则徐万万没有想到的。但就在当时的形式下,即便不是虎门销烟成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也会是其他人的其他事件点燃战争的,因为英国真正的目的,就是打开中国的市场和通商口岸,公使入京,谋求一个与中国平等的贸易对等身份,但这并不影响客观地看待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事件。

谈林则徐:林则徐本是民族之气节,为何徐继畲评价其是国之罪人?

最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助长了中国的民族排外主义,华夷之辨后,中华文明以自傲的姿态延续了几千年,但是到了19世纪东西方力量发生转变,西方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面前,在与英国贸易交流了几十年后,清廷依然以传谕的口吻和天朝上国的姿态回应中西方的“交流”,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断绝了中英之间的贸易,清朝廷又回到了封闭的状态,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三、真实的林则徐:

在清流们的眼中,林公是代表他们的英雄,可是在世人的眼中,也不尽然。福建巡抚徐继畲指责林则徐“为了得到一时的声誉和名望,不顾黎民百姓的安危”,近代著名外交官曾纪泽也直言“林文忠使国家错失了重要机会,却得到了声誉”。为何徐继畲和曾纪泽会如此评价林则徐?而林则徐是如清流所标榜的民族之气节,还是如徐继畲和曾纪泽所说

是国之罪人?

谈林则徐:林则徐本是民族之气节,为何徐继畲评价其是国之罪人?

徐继畲曾和林则徐共事,当时有两个英国人租住了寺庙漏雨的房屋,徐继畲认为可以命令附近工匠拒绝修补房顶,以此来赶跑英国人,但林则徐却主张采取强制措施将英国人驱逐,甚至不惜动用兵力。在当时清流眼中,徐继畲的做法懦弱不堪

,相反林则徐维护了天朝上国的声誉和尊严,然而在徐继畲看来,林则徐一味的坚持使用武力对付两名英国人,仅仅是为了自己获得他人赞誉,根本未考虑到产生事端的后果,一旦武力冲突扩大,最先受到伤害的是黎民百姓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等国,看到西方国家真实的面貌,因此痛恨林则徐等人,他们的大义凛然阻断了清朝学习强国的机会,让大部分清朝官员继续活在假象中。徐继畲和曾纪泽是“众人皆醉”的时代里,为数不多的清醒人。

谈林则徐:林则徐本是民族之气节,为何徐继畲评价其是国之罪人?

蒋延黼先生对林则徐在广东禁烟行为的分析可谓是入木三分,让人倍感咋舌。蒋先生列举了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贬到新疆伊犁途中给友人的私信,在信中林则徐对英国的火炮和军舰有很清楚的认识,比李鸿章早几十年就发现了西洋人的坚船利炮,然而他也叮嘱友人不可将私信公之于众。被贬伊犁后,林则徐又被重新启用为一方大臣,但他却从来没有提出学习西方,主张改革。

令人难解的是,林则徐在发现西方强大,而清政府落后的前提下,还依然站在主战派一方,头戴民族大义的帽子,坚持“华尊夷卑”的观念,蒋先生如此评价道“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参考文献:

[1]葛静波.林则徐形象在近代的变迁[J]. 北京社会科学,2017(04):38-48.

[2]李桂屏.试析林则徐禁烟斗争的特点[J].文教资料,2009(33):97-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