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傣族和泰國傣族是一個民族嗎?

非常男人10386797


傣族在泰國被稱為“泰族”,與我國的傣族出於同源,廣義上同屬泰老民族。

除了中泰兩國的傣族和泰族外,還有老撾的佬族,緬甸的撣族,印度的阿薩姆族,越南的傣擔及柬埔寨泰族,都同屬泰老民族。無論在各民族的歷史淵源上,還是在其文化語言及習俗上,都可印證為同一民族。

傣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戰國時期,雲貴高原一帶的傣族部落建立聯盟國家哀牢國,又名勐達光。這便是傣族的原始先民,在公元69年,哀牢國歸附東漢。七年後哀牢國反叛漢,被漢軍打敗後四散。

有一部分哀牢國人歸附東漢,一部分西遷建立撣國,後來撣國被南部的驃國所滅。撣國的殘留勢力組建了果佔壁王國,歸附東漢的一支名為蒙舍的小邦,建立了以傣族為主的政權南詔國,與唐和吐蕃都有衝突。

南詔國後被鄭買嗣所滅,白族段氏在洱海一帶建立了大理國,南詔殘留的傣族勢力建立了後果佔壁和勐泐聯盟國。之後又有一支傣族西遷至印度建立了阿薩姆國,大理被蒙古滅亡後,傣族勢力被迫西遷和南遷。

泰國的泰族就此形成,清朝乾隆年間,緬甸的傣族勢力更替不斷,之後的蘭納國和瀾滄國趁機脫離緬族獨立。後來泰人在曼谷建立暹羅國,二戰時期與日本佔領撣聯邦,這個撣聯邦是由緬北數十個傣族勐組成。

由勐瀾滄分裂出來的琅勃拉邦也宣佈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治下的傣族獨立,恢復以前的老撾王國。二戰結束後,撣聯邦各傣族勐與緬甸的緬族聯合組建了緬甸聯邦。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的傣族人被印度所統治。

原勐卯弄分離出來的傣族“勐”和“勐泐”則成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各級地方自治政府。暹羅國在1949年改名為泰國,從歷史淵源來看,這幾個國家中的傣族都是來自哀牢國先民。

泰國泰族與雲南的傣族同屬於世界範圍內的泰老民族,早期的泰族起源於長江中上游及雲貴高原一帶的濮人,在西漢末年吸收越人文化後,形成了現在泰族的雛形。由於地理文化差異,泰族產生了很多的分支。

從語言方面來講,泰族與傣族語言同屬屬漢藏語系,有泰語和傣語方言,還有蘭納、暹羅及紅河方言。我國的傣語方言主要以其中大泰方言和蘭納方言為主,而泰國泰族是以暹羅方言及一部分蘭納方言構成的。

從信仰和民俗方面來講,傣族和泰族都是信仰南傳佛教。泰國的泰族與雲南傣族都有在泰歷新年潑水的習俗,在民俗信仰方面幾乎沒有區別。在飲食上,泰族和傣族因地理和氣候的不同,飲食也存在一些差異。

泰族和傣族歷史比較悠久,地域跨度也很大,雖然兩族起於同源,但也存在一些自身的特點。在大的一些傳統習俗方面,還是保持一致的。近年來,有部分的學者研究發現,泰國的泰族與我國的壯族出於同源。

綜上所述,中國的傣族和泰國傣族確實是同一個民族。


野史也是史


是同一個祖先。

(泰族)

泰國的泰族不叫傣族,泰國的泰族是其主體民族,是泰國中部人。

他們也有自己的文字,泰國的泰族分三支,北部山區的叫大泰 ,湄公河和湄南河的泰族叫小泰,泰國的主體太族人為小泰人,因為他們是混血的泰族人,他們混合了大量的高棉族孟族,所以他們身材更矮,膚色更黑。

所以他們是和純種的傣族人系出同脈的親兄弟,但是隨著後來的地域和血緣分歧,他們算是遠房親戚。

因為泰族人混合了新的血統,所以就離得越來越遠了。

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的同族人。

但在歷史上還是系出同源的。

傣族

泰族和傣族都源自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的哀勞人,同時和他們系出一脈的,還有緬甸的撣族,坎底傣,老撾的主體民族老族和印度的阿薩姆地區的阿豪姆人,都是一脈同祖的……

他們在古代歷史上和百越中的滇越有很大的關係。

後世的歷史上,由於不斷的戰爭衝突,包括中原王朝的戰爭,他們是曾經歸屬於中原王朝,後來因為又因為戰爭分裂出去。

這些人分散成各種分支,他們建立過當時以傣族為主的南詔國,經歷過大理國,甚至還有的一部分去了印度,建立了阿薩姆國。

有的去了緬甸,建立了新的部落撣族割據勢力,泰國則是因為蒙古滅了大理之後,一部分傣族人到了泰國這個地方建立政權,並和當地人進行了混血,形成小泰人。

後來在緬甸,老撾,泰國,印度阿薩姆,均有歷史上的哀牢人血統分佈,形成新的地方種族。

最後分佈在中南半島的很多地區,但是由於有很多的分支,最終也就慢慢的把原本的文化意識給地域化了。

傣族和泰國的泰國人是同一個祖先下的一脈相傳的兄弟,但是並不是同族人,因為有混血,有差異的文化。

正如傣族人和泰國的一些地方的泰人溝通說的話,完全就不一樣了。

但是傣族的文字和老撾文泰文,緬甸文高明文屬於同一體系,都是從左向右傾斜,自上而下換行,但形體結構有差異。

比如說:老撾話謝謝為,考災。泰國人有時也會說,考災,說考昆卡的多些,。

同時傣族和泰族在文化傳統節日方面也有所不同,傣族人我們都知道是著名的潑水節,但是泰國人著名的節日則是祈求風調雨順的鬼面節。

是向本地的靈魂守護者獻祭,會得到靈魂守護者的祝福。

目前傣族人口只有有1,261,311人,

泰族人口高達6500萬……,是泰國主體民族。

緬甸的撣族分為兩支,傣痕,說傣痕語。 人口10餘萬,分佈於景棟。 傣那,說傣那語。 在撣邦有10萬人。

老撾的佬族人口是300萬左右,佔該國人口的50.3%左右。


歷史好奇怪


是的。

判斷是否是同一個民族,不是以居住地來判斷,而是以他們的文字(如果有的話)、語言、習俗、傳承、自我認知等來判斷的。

傣族的分佈很廣,不只是中國和泰國有傣族,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也有,各國稱呼還不一樣。

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Thai)、老撾稱做老(Lao)、緬甸稱做撣(Shan)、中國稱做傣(Dai)、印度稱做阿洪(Ahom),但他們都自稱為“Tai”,可見是同一個民族。

就像居住在外國的漢族依然是漢族一樣。

中國的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非常的熱情好客。

我在雲南上過學,接觸了相當多的傣族同學,他們都性情樂觀很好相處。曾邀請我去西雙版納過潑水節,這麼多年過去了,回想起來還是很開心。

潑水節是傣族的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4月中旬,慶祝3至7天,又稱為“浴佛節”,其重要性相當於春節。

到了那一天,姑娘小夥大爺大媽們都穿上隆重的傳統服飾,抬著清水互相潑灑嬉戲,場中一片歡聲笑語。要是被潑得渾身溼透可不要生氣,因為潑水節的原則是“喜歡誰就潑誰”,一盆盆清水,代表著一盆盆祝福!要是參加完潑水節衣服還是乾的,說明你人緣太差,誰都不喜歡你!

除了潑水節外,傣族的飲食也獨具特色。

記得剛到我同學家那天,他的爸爸媽媽為了招待我,特意去了趟竹林,晚餐飯桌上就多了三盤蟲子。。。。。。沒見識的我,當時就有點腿軟,在他們的熱情之下勉強吃了一個。

然後“真香定律”出現了,如果閉著眼睛不看它們的猙獰模樣,還真是道美食。

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竹筒飯,把米洗浄放到剖好的竹筒裡,再加入火腿片、玉米粒等蔬菜,埋到一直燃燒著的火塘灰裡,不多一會兒就可以吃了,那個滋味啊,想起來就流口水!就算什麼菜都不放只放大米,竹子本身的清香融入米飯中,也能讓人吃得神清氣爽。

那可不是外面飯店裡的“竹筒飯”比得了的!

還有自家釀的菠蘿酒,那味道也是美得很!

。。。。。。寫到這裡我突然發現,似乎歪樓了?這不是個美食問題。。。。。。好吧,打住!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和泰國的泰族,是同一個民族,血緣關係較近,都使用泰語,文化和生活習慣也是類似的,甚至在地域上也有連續性。

西雙版納向南是緬甸的撣邦和老撾,然後是泰國。而撣邦的撣族也屬於泰族,老撾的主體人口老龍族也是泰族。

泰國美女

老撾美女

傣族美女

全世界的泰族大約有7000萬人,主要分佈在泰國、緬甸、老撾、中國雲南。

嚴格來說,傣族和泰族的主體祖先是中國古代百越民族的西甌人。

泰族在不斷南遷的過程中,和當地南島人種和印度人種混血更多一些。

1,泰語和傣語是一種語言。

泰語有三大方言:

1)大泰方言,分佈在中國雲南西部、緬甸中北部、印度東北部、泰國夜豐頌;

2)蘭納方言,中國雲南南部、緬甸撣邦東北部、泰國北部、老撾北部、越南西北部;

3)暹羅方言,泰國中南部、老撾南部、柬埔寨西北部。

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泰族只是方言不同,十句裡面有七八是差不多的,雙方基本上可以相互交流。

泰語方言字母略有差異,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泰語字母,但都來源於印度的婆羅米文。

傣文字母有七種:暹羅泰文(泰國文)、瀾滄泰文(老撾文)、蘭納泰文(傣泐文)、越南泰文(傣端文)、南方大泰文(傣繃文)、北方大泰文(傣哪文)、阿薩姆泰文(古阿薩姆文)。

2,泰族人從廣西到雲南再到泰國的遷徙過程

泰族的祖先是居住在廣西的百越的一支,與壯族、布依族、侗族血緣最近,他們的祖先曾經在先秦時期建立了西甌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50萬大軍征服南越,西甌瓦解。

南部受到強大的駱越(京族祖先)的壓力,無法南遷。

一部分西甌人西遷,沿著哀牢山的南緣,到達雲南南部、老撾一帶,成為傣族的祖先。

唐朝時期,泰族在雲南、老撾一帶的祖先,受到南詔國的壓力,沿著湄公河等河流繼續南遷到泰國北部的山區一帶。

而留在雲南的人成為了傣族的祖先。

大理國和北宋時期,因為廣西的儂智高之亂(1055年去世),又有一批泰族的祖先西遷到泰國北部一帶。

從此泰國北部的泰族逐漸強大起來,從山區開始佔領高棉人的平原地區。

1238年,相當於中國南宋末年,泰國人擺脫高棉人的統治,建立了第一個泰族王朝素可泰王國建立。


3,泰族(傣族)Y染色體DNA單倍群O基因組基本類似。

對泰族(傣族)的基因抽樣研究發現,泰族的基因,大部分是東亞O2a基因,其次是南島(馬來)基因,然後是印度基因。

因為混血的緣故,泰族比傣族有更多的馬來基因。

O2a基因,主要是泰族、苗瑤、高棉等民族。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泰族廣義上其實屬於同一個民族,廣義上中國的傣族、泰國的泰族、緬甸的撣族、老撾的佬族和印度阿薩姆邦的阿薩姆族都屬於傣泰民族。

一般而言傣泰民族被認為是起源於中國歷史上漢朝時期的哀牢人,他們建立了傣泰民族歷史上第一政權達光王國也是中國史書記載的哀牢國,後來哀牢國歸附了漢朝於是漢朝在其地設立永昌郡進行統治。


在接受漢朝統治後通過吸收中原王朝先進文明傣泰民族的文明發展獲得長足進步,有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的南詔政權也是傣泰民族建立的,不過白族和彝族則認為南詔是他們建立的三個民族為此爭論不休。

再後來傣泰民族從13世紀開始大規模向周邊地區遷徙,而蒙古大軍征服大理王國和緬甸蒲甘王朝等政權後,造成的大動亂又產生擠壓效果加速了這一進程。於是更多的傣泰民族部落往東南亞地區遷徙,他們和當地土著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諸多的傣泰民族,而留在中國的就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傣族。


在諸多的傣泰民族中最成功的無疑就是今天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了,他們在13世紀建立了泰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後來先後建立了大城王朝、吞武裡王朝和今天的曼谷王朝,其實吞武裡王朝的建立者鄭信還是中國商人和當地泰族女子結婚所生之子。

所以關於上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泰族被認為是同一個民族,因為泰國的影響力國際上將他們都稱為了泰族,但是泰族實際上混入了大量的孟高棉人血統,而中國的傣族則相對來說傣泰民族血統更純正一些。


執斧談史說事


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泰族,因其風俗相似,語言相近,宗教信仰相同,所以人們一直習慣性的認為,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泰族是同一個民族。事實真的如此嗎?中國傣族和泰國泰族真的是同一民族嗎?如果這兩個民族同根同源,那麼傣族到底是發源於中國還是發源於泰國?如果這兩個地處不同地域的民族不是同一個民族,那麼又是何原因使得這兩個民族如此相似呢?帶著這一困擾讀者多年的問題,讓我們進一步梳理傣、泰兩個民族之間的關係、一探究竟。

傣族分佈圖

從兩個民族的歷史淵源來看,傣、泰同源。據《史記》《漢書》等漢文史籍記載,早在公元前一世紀,與傣族有關的記載就在中國歷史中出現。這個時候的“傣族”先民,在史書中被稱之為“滇越”;在《後漢書》中,又將傣族先民稱為“撣”,同時又將華南各個民族合稱為“百越”,由這一稱呼可以看出,傣族與中國古代的百越有著濃厚的族屬淵源。唐朝史書中將傣族稱之為“黑齒”、“茫蠻”、“白衣”,宋朝史書仍然沿用了這些稱呼,清朝直接以“擺夷”稱呼傣族,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傣族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成份。

傣族姑娘

對於泰國泰族的歷史起源地,自初並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和文化遺蹟。但是在泰國早期的文化、歷史發展軌跡中,泰族族源流傳著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認為泰族起源於中國北部。許多歷史學家推測,由於居住在中國北部的傣族受到漢族的壓迫,只能南遷至中南半島,這才形成了生活在泰國的泰族。

第二種,根據目前泰國北部地區泰族考古發掘資料顯示,生活在泰國的撣系民族,甚至還有生活在越南的京族,其實都是由中國南方原有的百越群體居住逐步演化而來。當今歷史資料推測可知,傣、泰兩族實屬同根同源,則泰族發源於中國傣族的可能性較大。

傣族小和尚

除此之外,相似的宗教信仰、文字、語言、節日,從側面印證了這兩個民族實為同一族的說法。無論是泰族還是傣族,二者均信仰南傳小乘佛教,無論是泰族還是傣族的男子,一生之中必須剃度出家一次,這種極具代表性的宗教文化習俗一直保留至今。

再來了解兩個民族的文字,皆是由古印度梵文字母演變而來,傣族人書寫的傣文,泰族人書寫的“泰可素文”,皆要按照從左到右的繼續書寫,同時在書寫過程中不存在標點符號,二者字體的形態結構有所差異,但是文字符號的確屬於同一語系。

潑水節

文化相似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是“潑水節”。傣族人將潑水節稱之為浴佛節,泰國泰族將這一節日稱之為宋干節。雖說在本土叫法不同,但是這兩個名字都來源於古印度梵語,而且潑水節都在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舉行。這一天人們相互潑水,都是表達祝福之意,而且都將濃重的潑水節視為民族的新年。

綜合以上幾點分析對比,二者所屬國家不同,雖不能將傣、泰兩族視為同一個民族,但其民族族源來講,在古代當屬同一民族,它們都是同一民族在歷史人文不斷髮展、進步中推進演變而來。


鳶飛九天2018


你想說的應該是泰國的泰族(Thai)吧。

我國的傣族和泰國的泰族並不是一個民族。如果大家聽說過20世紀的泛泰主義(Pan-Thaism),就會知道這種觀點的問題所在。

何為泛泰主義?

傣族和泰族為同一民族的論調,就是源自泛泰主義。

泛泰主義,其實是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在暹羅(泰國)內部流行的一種民族主義思潮。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

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與中國境內的傣族都屬於同一民族。

這種同源的關係,是歷史造成的影響。這是由於唐宋時期的南詔、大理政權,都是“泰人國家”。也就是說,雲南自古以來就是泰國的領土。

泛泰主義的政治主張不言自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泰國受到日本的啟發或慫恿,以泛泰主義作為理論內核,提起對西雙版納等泰族的同源民族生活地區的主權主張。

泛泰主義的問題是什麼呢?

這種觀點極其注重強調壯侗語族(Tai–Kadai languages)的語言學共性。但是,從屬於同一語族,並不意味著彼此就是同一民族。這有太多反例可以舉出來了。民族的標準並不是像語言這樣的表面文化因素。

除此以外,有關泰族的祖先是否在南詔建國的問題,過去也有許多歷史學者提出過反對意見。

總而言之, 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泰族並不是同一民族。



HuiNanHistory


確切說,中國的傣族和泰國主體民族泰族系出同源。

在上古時期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一帶有許多血緣相近的民族,稱為“越”,因為“越”的部落很多,漢人稱之為“百越”,百越的一支濮人自先秦起就定居在中國雲南南部至中南半島中北部一帶。戰國末年,楚國將軍莊蹻南征至雲南境內,但隨後秦軍攻楚,佔領原屬楚國的黔中郡,莊蹻無法回國,就在部分濮人支持下“變服,從其俗”,在當地建立了滇王國,這是傣族先民建立的第一個國家。

東漢時滇王國消失,在後漢書中首次有了“撣”這個傣族人的自稱,此後傣族先民先後被漢人稱作“黑齒蠻”、“繡面蠻”、“金齒”、“銀齒”、“繡腳”等,這都是根據其形象特徵起的代號,但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西南少數民族的習俗、形象相近,叫“黑齒蠻”的未必都是傣族先民。

至遲在南詔時代,居住在白族為主的南詔-大理國以南的傣族人被泛稱為“白夷”、“擺夷”、“百夷”,“白”指其女性習慣穿白色上衣,“擺”則是“白”的諧音,而“百”則形容這些南方部落分佈廣泛、部落眾多、互無統屬。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的母親刀白鳳就是擺夷人,小說中說她一方面因“族中勢大”被段氏皇族另眼相看,另一方面又說她本人感受到白族對他們的歧視,雖然是小說虛構的情節,但大體說明了當時傣族先民和較“先進”民族、政權間的微妙關係。

白衣和筒裙


約公元12世紀左右,出生於今天泰國清萊府清盛縣的叭真建立了傣族先民歷史上最強大的政權——景隴金殿國,並把都城從清盛遷到今天中國境內的景洪。但這個政權仍帶有濃厚部落色彩,叭真死後其四個兒子無法繼續維持王國的大一統,景隴金殿國遂一分為四,長子之國在叭真的故鄉清邁,即後來的蘭納王國(元朝稱“八百媳婦國”),次子之國在今天越南西北部奠邊府一帶,三子之國在今天老撾的風沙裡,幼子之國則仍以景洪為都,包括今天雲南南部和緬甸一部。

景隴金殿國是傣族先民歷史上建立的最強盛政權


元世祖“革囊渡江”攻滅大理國,景洪一系投降,元成宗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在景洪設立徹裡軍民總管府,以景洪刀姓頭人世襲總管府土司。明初攻滅元朝殘存在雲南的梁王勢力,徹裡軍民總管府又嚮明朝徵雲南的沐氏(黔國公)投降,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稱“車裡軍民府”,仍以刀姓頭人刀坎為世襲土司(土知府),兩年後因刀氏恭順,加上明朝中央鞭長莫及,提高規格為“車裡軍民宣慰使司”,升世襲土司頭銜為宣慰司。

保存至今的元代“徹裡軍民總管府”官印


清兵入關後吳三桂進軍滇南,後康熙平滅三藩,雍正朝起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但“車裡”土司實在太過偏遠,因此不但清代,甚至民國都“一切照舊”,直到1950年才和內地統一了行政建制。

但先是由於緬甸勢力在清初的崛起,後來又因為英國、法國人的入侵,景洪土司地方政權管轄範圍越來越小,許多小部落漸漸變成了緬甸撣邦中的“小邦”。

“傣族”這個名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從“泰族”改定的,加“單人旁”系表示摒棄封建王朝歧視少數民族的偏見,“把少數民族當人看”;而在境外則稱為泰族(泰國、越南)、老族(老撾)、撣族(緬甸)、阿豪姆族(印度阿薩姆邦),等等,因為分支不同還有五花八門的名字。

傣族和境外同源民族最初通用蘭納文,即“老傣文”,使用源自印度的婆羅米字母。1954年中國改訂“新傣文”,即西雙版納傣文,仍然使用婆羅米字母但語法和習慣用法大為改變,成為中國境內傣族最常用的文字,而泰國、老撾則使用同樣從蘭納文演變而成、同樣使用婆羅米字母的泰文、寮文,緬甸撣族等同源民族則混搭使用各種版本的婆羅米系文字。事實上傣族和境外同源民族的文字使用十分複雜,僅今天仍在中國境內有一定規模使用的婆羅米系傣文變體,就有三、四種之多。據當地朋友介紹,境內外、甚至境內居住較遠的傣族(或同源民族),彼此間的方言就未必聽得懂,曾有人試圖搞一種“傣族普通話”,但始終未能成功。

中緬跨境的傣族和撣族曾經創造了一個“胞波情誼”的詞,用於形容雲南傣族和緬北撣族間的微妙關係,我覺得這個詞也適用於今天居住在不同國家的傣系同源民族——曾宛如傣族少女上衣般純白如一,但如今已七彩斑斕,一似傣族少女下身穿的筒裙。


李厚何


中國境內的傣族成分比較複雜,跟泰國的傣族有區別的。但由於上古人口分佈和歷史時期的遷徙情況,造成後世有一些誤解。


境內傣族由多種族群組成

我國南方族系在語言、習俗、文化上大體相似,雖然內部分為苗瑤、壯傣、侗臺等語支,但共同點非常之多,共享很多特徵,外人不太容易區分。比如斷髮紋身、幹欄式建築兩個特徵,在南方族系中均很普遍。因此很難用習俗特徵來區分民族。


中國境內傣族實際上是百越的一支,位於廣西地區,操壯泰語。百越民族在歷史上此起彼伏,一直到宋明還在陸續崛起和遷徙,宋朝遷徙進入雲南南部和老撾、泰國的就是後來的傣族,目前主要集中在西雙版納、景洪等地。百越民族在明朝還有一波最後的崛起,就是在緬北建立阿瓦王朝和雲南西部建立麓川王朝的族群。


宋朝遷徙的傣族和明朝的麓川-阿瓦人,在本地還吸納了很多土著,正巧的是,這些土著也是古老的南方族系,語言、習俗上跟他們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後世就難於區分了。根據《雲南志》(即蠻書),麓川-阿瓦人吸納的土著裡有茫蠻、朴子蠻、佤族等等,還有一些藏緬語的族群。他們共同融合成一種族群,後世也稱為傣族,分佈在雲南西南部的保山、德宏、臨滄和緬甸撣邦。但在雲南本地,一般稱之為“旱傣族”,其特徵區別於宋朝遷徙而來的水傣族。在語言文字上也有很多區別。旱傣族相對勇武善戰,也有一些文字史料,這些史料頗為怪異,可能有很大的研究價值,但目前還缺乏深入研究。


旱傣族與泰人

“大泰人”假說出現在20世紀初,最初是德國人發明的,認為整個中國南方,即長江以南地區,在上古時期存在一個共同族群,他們的特徵是:斷髮紋身、幹欄建築。其遷徙痕跡在考上比較明顯,最終指向了泰國。因此,這些人就認為上古南方族系就是“大泰人”。


這個學說相對粗疏,正如上述,中國南方族系在文獻上有百濮、百越,形容其內部成分非常複雜多樣,傣族僅僅只是百越中的一個分支而已,而且傣族內部又有很大的多樣性,連自稱自述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學說明顯是不能成立的。就以旱傣族為例,他們跟泰國的傣族的差異相當之大,其文化的融合性比較顯著,比如採用漢姓,供奉天地君親師,同時又信仰小乘佛教等等。這些文化特徵與泰國傣族明顯不同。


歷史咖啡


中國是有很多民族和國外的國家的人民有親緣關係的。

傣族和泰國實際上就是同一個民族,只不過寫法上有所不同而已,傣和泰在泰語裡面就是同一個字。他們過的潑水節,都是同樣的節,興奮的宗教是同一個宗教。歷史上就是一個民族,只不過一部分人選擇了泰國,另外一部分留在了中國。

中國的苗族在緬甸也有很大的分支,比較有影響力的苗族是在國外,國內的苗族包含了正統的苗族以及其他非常微小的,沒有被承認的,暫時被歸類到苗族的小民族。苗語在國際上是有一定的地位的,美國是有大學研究苗語的。

維吾爾族和土耳其人有親人關係。從唐代開始維吾爾族進入中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以後,還有一部分維吾爾族的親屬,隨著他們的首領向西征戰,在歐洲佔領了一塊土地。當時還是很大的一片土地,成為了土耳其人。

維吾爾族和土耳其說的語言是一樣的,口語上只是有口音的差別,詞彙上因為年代久遠會有一些名詞的命名方式不同。在土耳其改革語言之前,文字都是一樣的,阿拉伯字母。到了近代,土耳其採用德語字母,改寫土耳其的語言,放棄了阿拉伯字母。所以才在文字上和維吾爾族發生了差別。維吾爾族人如果到土耳其工作,只需要一兩個月時間就可以正常和當地人交流,並且很多情況下沒有辦法被當地人區分。

蒙古族自然就不必說了,外蒙古本來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只不過,後來分裂出去了而已。

比較有名的還有朝鮮族,我們國家的朝鮮族,很多會朝鮮語能夠寫朝鮮文字,同時普通話還說得好,朝鮮翻譯基本上找的都是朝鮮族。只有外交部的官員是由其他民族學朝鮮語,然後在考公務員進去的。

還有一些民族本身就是外國公民,在幾百年前選擇進入中國聚居,然後成為中國人,比如說俄羅斯族,白俄羅斯族,以及那些名稱和西亞國家名稱一致的那些民族。

當然了,我們漢人也有在國外有親屬,東南亞一帶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還有越南的一部分,以及緬甸的一部分,都生活在漢族。

由於一些歷史的原因,在印度有藏族的聚居點,同時在瑞士還有一個村,全部都是藏族。

越南的民族也非常的複雜,其中的大部分都可以在中國大陸找到親緣關係很近的民族,在語言上也是互通的。我有個同事他說方言,他在去泰國的時候,能夠用他的方言和泰國人交流。他的民族成分是漢族,但是可能家裡面實際上是少數民族,只不過在註冊的時候註冊成漢族而已。

總之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都可以找到我們國家有親人關係的人民。甚至美洲的印第安人,在語言上面會和我們國家的一些方言的表達產生重合的地方。親緣關係都有待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