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在代县……

老代县人每天的早晚两顿饭是以喝为主,喝也的确是老代县人重要的生活习惯。他们依仗着本地小杂粮品种繁多的独特优势,把本该干吃的食物做成了各色各样的稀饭,翻花调样地喝,有滋有味地喝,酣畅淋漓地喝。

代县人喝的饭食十分丰富,粗分起来,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稀粥类。因代县属高寒地区,耐旱的谷子是这里的主要作物,小米稀饭自然也就成了各家的家常便饭了。然而,不甘心单调的代县人会把普通的小米稀饭熬出好多花样来供家人食用。在水中只撒少量小米熬成的饭代县人不叫稀饭,叫米汤,因为米汤清得可照见人影儿,因此人们也称之为“照影儿米汤”。据传,清米汤既可解毒清火,又有补血之功效,因此也就成了坐月子女人和锄田汉们的专用饮料。在水中多加一些小米并熬成粥状,代县人称为稀粥。因为这种稀粥不加任何辅料,也不上色,因此俗称“白稀粥”。上乘的白稀粥熬好后浓度不稠也不稀、米粒不紧也不炸,而是米粒均匀地分布在由米油和米内膜分解后形成的稠粘汤里,闻起来香气扑鼻,喝起来滑润爽口,直至现在仍是代县人最常喝的稀食。以小米为主,在小米中掺和适量的黄米熬成的稀饭叫“两米稀饭”。因黄米粘度高,小米香味浓,熬好了的两米稀饭便具备了两种米共同的特点:既有适口的粘稠度,又有诱人的清香味,因此也是白稀粥中的上品;在白稀粥的基础上再加进适量绿豆,熬好后便是清火败暑的绿豆稀粥;在熬两米稀粥时再加进适量豇豆,就会熬成颜色发红的“红稀粥”;在“红稀粥”的基础上再加进适量的小豆、红莲豆、黄豆或玉米粒等,熬成后就是名副其实的八宝粥了。因白稀粥有营养丰富的豆类加入其中,熬出来的各种豆类稀粥自然是既香甜适口,又滋胃养人,是养育代县人最好的饭食。

喝在代县……

喝在代县……

代县人不仅在熬稀饭时加豆类,而且还会在熬稀粥时加进一些瓜菜,使平常的白稀粥更具特色:在白稀粥中加嫩西葫芦块儿,就成了夏季清爽败火的“西葫稀粥”;在白稀粥中加老窝瓜条,就熬成了“窝瓜稀粥”。上乘的窝瓜稀粥既有小米的清香,又掺入老窝瓜的甜汁,喝一口清香四溢,咽一口沁人心脾。连民间的儿歌都这样唱:“十棱瓣窝瓜熬稀粥,喝得楞小子直拍肚”。在红稀粥中加入适量的红薯块,就是“红薯稀粥”。红薯甜而腻的特性与红稀粥粘而香的味道结合在一起,喝上几碗既解渴又耐饥;在稀粥中既加红薯又加老窝瓜,就成了“红薯窝瓜稀粥”,熬好的稀粥既有窝瓜稀粥的纯甜,又有红薯稀粥的腻香,越发招人欢喜。

代县人常喝的另一类稀饭也是在小米稀粥的基础上加工出来的,但与稀粥不同的是熬出来的稀粥已没有了稀粥的纯甜和纯香,而是在稀粥中加入了菜丝、土豆、面食和各种调料。这种稀饭代县人不把它归在粥类里,也不叫粥,而是叫饭。常喝的饭有两种,以咸味为主的叫“搁和饭”,以酸味为主的叫“粉浆饭”。

搁和饭是在白稀粥快要熬成的时候,加入白萝卜丝、土豆块、嫩白菜叶等菜类,并一起煮熟后,再在饭中勾少许莜面糊熬制而成的。搁和饭必须有白萝卜丝和莜面加入,饭中有了白萝卜丝和莜面的味道,才算是正宗的搁和饭。熬好后的搁和饭还要根据喝饭人的喜好进行最后的加工。如果喝饭的人爱喝清淡的,就只在熬好的饭中搁少许盐,撒一撮新鲜香菜,搅和起来即可食用。如果喝饭的人爱喝味重的,则要在熬好的饭中除了搁盐、搁花椒粉、搁味精等调料外,还要炝油。通常用来给搁和饭炝的油有两种,一种是当地特产的胡麻油,爱吃素的人就用它炝上葱花或香茉花,使搁和饭充满了阵阵清香的味道。另一种油是农家户户都不缺的羊尾巴油。过去,代县的农家都有养羊的习惯,一家多则养十几只,少则也要养三四只,每到小雪节气,各家便会宰杀几只,供一冬天食用。杀的羊多了,羊尾巴自然也就多,这就给爱吃羊腥味的老代县人提供了绝好的油脂,炝羊尾巴油也就成了不少老代县人做搁和饭时最喜欢的荤腥味。炝羊尾巴油时,最常同炝的是干芫荽,干芫荽用羊尾巴油一炝,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香味,就会使搁和饭的味道更加香美。熬制好并炝了油的搁和饭,热气腾腾,油香四溢,一碗下肚,脑门冒汗,浑身舒坦,是老代县人在天凉后最爱喝的饭食。

粉浆饭是以粉浆为主料,再加小米、土豆块、菜丝等一起熬制而成的。过去,代县民间有好多做粉条的作坊,发酵后的粉浆就成了老代县人熬制粉浆饭最主要的原料。老百姓啥时想喝粉浆饭了,就会早早起来,挑上桶,到粉坊里买两桶粉浆回来,倒进锅里,再加适量的水,用火烧开了,撒一些小米、土豆块和菜丝在里面。等熬熟后,也像做搁和饭那样,勾一些杂面糊,炝一勺胡麻油或羊油,一锅香美的粉浆饭就做成了。在农村,有些人家还要在饭里煮一些玉米面疙瘩或莜面疙瘩,或下几根豆面条,使家人在喝粉浆饭时又有喝的又有吃的,喝一肚子既解渴又耐饥。地道的粉浆饭舀起来稠稀适中,喝起来酸中有香,喝上一顿久久难忘。有一段专给粉浆饭编的民谣曾长期在代县流传,叫:“粉浆饭,泡圪蛋,大人娃娃都喜欢,大碗小碗都舀上,一气就喝他两大碗!”直至现在仍有人在继续传唱,可见代县人对粉浆饭的痴迷程度。

除了粥类和饭类喝食外,代县还流行着另外几种风味独特的喝食。一种是“羊肉白稀粥”。在熬好了的白稀粥中汆进少量拌好调料的羊肉馅,再把粥烧开了,就熬制成了一种风味独特的肉稀粥,喝一碗,既解渴,又营养。按常规说法,白稀粥代表着标准的中原农耕饮食文化,羊肉则代表着典型的草原畜牧饮食文化,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饮食文化,在代县,清香甜美的小米稀饭偏偏跟又荤又膻的羊肉混在一起来熬,一起来吃,可见北方草原文化对代县冲击之深远,两种文化在代县糅合之紧密。可以说,只有在代县这个两种文化冲突异常频繁、异常激烈的地域,才能做出这样独特的饭食,也只有长期经受两种文化冲突和揉和的代县人才能喝下这样独特的饭食!

还有一种极具边塞特色的喝食,就是代县人最爱喝的“羊杂割汤”。羊杂割汤是把羊的内脏以及羊头肉、羊血切碎了,搅拌在一起,配上花椒、辣椒等调料,加水熬制而成的。为了消除羊内脏特有的膻气,代县人往往把萝卜条和白菜条下进去一起熬。这样熬成的羊杂割汤既有羊下水的浓香,又有萝卜白菜的清淡,十分适合关里人的口味。羊杂割汤是冬季最佳的御寒食品。在北风凛冽、严寒逼人的冬天,喝一碗热呼呼的羊杂割汤,立刻会浑身燥热,体内充满无限的活力。

除此以外,代县人常喝的饭食还有很多,如普通百姓常喝的面拌汤、莜面糊、玉米糊等,讲究人家喝的鸡蛋汤、紫菜汤、银耳汤、腥汤、油茶之类,可以说,代县人日常喝食的花样非常多,营养丰富。

代县属气候干燥的塞上高原,每年从初秋开始到次年的夏至,朔北的大风整整侵扰代县九个多月。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狂劲的北风直把代县刮得灰尘播土,把人吹得皮裂唇干。在这样干燥的环境里生活,人们每天必须要补充大量的水分才能正常生存。这样,早晚两顿饭以喝食为主,就成为代县人必然的选择。早上,喝几碗香喷喷的白稀粥,无论进城赶路还是上地干活,保证一上午口不渴舌不焦;晚上,喝一肚子味道鲜美的搁和饭,一头睡在热乎乎的土炕上,保证夏不上火冬不受凉,稳稳睡到大天亮。炎夏,当满嗓子冒烟的人咕咚咕咚地喝一碗照影儿米汤,立刻会浑身舒坦、酷暑尽消;在冰天雪地的季节,一家人围坐在热炕头上,一人捧一碗滚热烫嘴的粉浆饭,稀哩哗啦地狂喝一气后,严冬会远远离他们而去……

代县的老百姓以喝为主,直喝得酣畅淋漓。代县的斯文人也不例外,他们以喝养命,但喝得别有情趣。从民国年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代县的教师都以小米当奉薪,于是,小米稀粥便成了这些斯文人一年四季的家常饭。久而久之,人们竟把稀粥视为教书人的代名词,都称教书人为“喝稀粥的”或“稀粥行”。直至现在有不少教师在自报职业时仍戏称自己是稀粥行的。从南到北,以饭名命名的斯文行业在全国恐怕独此一家!

营养丰富的代县喝食,直把寻常百姓喝得身强体壮,养育出无数的边塞勇士;也直把代县的文人墨客喝得脑聪目明,历朝历代佳作迭出。试想,外地人尝过几顿代县经典的喝食后,他们肯定会对代县喝食充满留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