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 · 建善寺

霞浦 · 建善寺

霞浦 · 建善寺

建善寺位於福建省霞浦縣縣城東郊華峰山麓,是福建省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始建於南齊永明元年(483年),原名“建福齊”。建在溫麻縣安東鄉安民裡大葛洪嶺之北(今沙江鎮古縣村之南),唐朝置長溪縣,景雲二年(711年)隨縣治遷徙今址,更名“建善寺”。貞元元年(785年),靈佑禪師(霞浦南鄉人)依此寺法恆律師披剃出家,後在江西百丈山懷海處得法,往湖南潭州溈山開創“溈仰宗”。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僧人空海大師隨十七次遣唐使乘船涉海入唐求法,途遇颶風,漂至本邑赤岸,逗留期間,曾到本寺參拜,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滅佛,寺遂廢。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大千法師奏請恢復,御賜“大中建善”為額。同年開壇傳戒,度僧三十人,宋建隆四年(963年),武威軍節度館驛巡官儒林郎吳慎辭撰寫碑銘,今猶存。乾興元年(1022年)改教寺為禪剎,稱“建善禪寺”。元豐六年(1078年)進士陳襄重建。現寺內還遺存有宋時覆蓮式柱石礎十四個,用在新建大雄寶殿中。元祐二年(1087年),縣令馬康侯移縣文廟於寺內,至大觀年間(1107-1110年)遷出,明洪武十九年(1368年)設僧正司署於寺,統管福寧本州及轄下的寧德、福安等縣佛教寺院。嘉靖已末年(1563年)倭寇侵州城,縣令徐甫宰恐寺為倭營及其蹂躪,不是已而令軍民舉火焚之,古物盡毀,惟宋時殿版《華嚴經》近百卷貯這朱盒,完好無損。隆慶元年(1567年)復建。清康熙十年(1671年)總兵吳萬福、知州黃鼎擴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僧正司署隨州升府而升格為僧綱司。乾隆九年(1744年)僧綱司雲庵法師重修。二十八年(1763年)若賢法師、若義法師等續建,民國六年(1917年)碧松法師重修。民國三十年(1941年)二月,值閩海戰事緊張,霞浦縣立中學遷徙至本寺,歷時半載有餘。

於1951年始,本寺先後被縣政府借用為兒童教養院、縣紡織廠、農具廠、醬油廠、工藝具雕廠和駐軍某部所用。至1983年縣人民政府落實寺產政策,歸還佛教協會,重新塑佛住僧,恢復佛事活動。1984年列為本縣開放寺院,嗣後由省人民政府下撥專款十萬元人民幣修葺殿宇。1985年8月,霞浦縣佛教協會遷址於內,會長青光法師兼主本寺。1988年,縣人民政府撥三萬元人民幣及地方檀越信士熱心捐助續修寺院。

本寺坐北朝南,背枕華峰山,金山重其上,華峰支脈拱抱左右,龍首虎尾岡連其左,金字山、鳳凰池接其右,與寨岡山遙遙相望。寺院主體建築佈局沿華峰主脈,橫貫南北中軸線上,仿宋朝傳統建築藝術,為六扇三進一廡磚木結構之重簷懸山頂式院落,建築面積達1668.4平方米。各組殿宇依憑山勢,層層而上,古樸宏偉,嚴謹壯觀。入山門順披而上,迎面有一堵仿古城堡式圍牆,牆上書有耀眼奪目的“松聲竹色,月影溪光”八個大字,概括寺宇風光。西側有棵古榕,枝繁葉茂,交柯成蔭,榕下立有原國務院秘書長杜星垣書鐫“古剎逢春”石匾;寺門上有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親筆書額“建善寺”;哈爾濱大學教授、考古學家、閩籍女書家遊壽為寺門書寫內聯“月爛榕林圍一谷,波搖松島應諸天”;外聯則保留原住持碧松法師於民國二十六年書撰;“獅窟震玄風教普閩嶠燈傳溈水,鷲峰承法脈山開齊代地闢南天”,簡述寺史,字跡猶新。寺前進為天王殿、殿後有參天挺拔的百年銀杏、木棉樹(活化石),高達數丈,枝葉繁茂,富有生機,曾有詩曰:“銀杏參天是誰栽,勝似菩提不染埃。慧果停生今又發,聽鍾聽鼓拜如來。”中進系大雄寶殿,殿左配建有靈佑禪師殿和鼓樓;殿右建有空海大師殿和鐘樓,後有萬福祠,原知州黃鼎為祠題“威鎮山海”四字,並詠詩:“頑寇聞風退,雄獅渡海潮。”本邑舉人鄭承址在繡谷亭上題刻“華峰繡谷”。殿內佛像齊全,殿組相配,中供釋迦牟尼佛,兩側組塑十八羅漢。後進為知客廳,廳左為齊堂,廳右為寮房,廳前有放生池,池壁上書有清乾隆郡守李撥題刻“春滿南天”之石匾(今猶存)。並有詩:“放生池上涅盤臺,水月松風次第來。繡谷春深無限意,千秋壽域一齊開。”該寺有古鐘,巨絕,為清康熙十二年總鎮吳萬福所鑄,銘曰:“古剎來已舊,營構無非新。巍巍鎮海邦,安阜錫庶民。鑠金成華鍾,如雷鼓陽春。鳴之警俗慮,聽之思武臣。”清朝每年早春,守令迎春於此,彩牛盛典,頗為隆重。寺內尚藏有《獅山防海碑》、《文斌閣碑》、《薩鎮冰浚河詩碑》及宋朝石雕覆盤蓮式十四隻柱礎等文物,為古剎增色不少,被稱為“閩東古剎”,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以來,陰著歷史的機緣,中日文化交流日益發展,日本真言宗信虔誠懷祖,尋蹤追跡,曾多次參訪本寺。

霞浦 · 建善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