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前言

說起煤炭,相信很多40歲以上的人們對它記憶猶新,在上個世紀,煤炭是國家的重要工業原材料,也是我們居家生活必需品,日常生火做飯需要它,冬天取暖需要它,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煤炭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徐州市作為蘇北煤炭主要產區,有很多煤礦,今天就走進一座煤礦,就是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看看他現在發展如何。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一、煤炭產業曾經是徐州的支柱產業,解放後獲得長足發展

記得小時候,在大人們口口相傳中,位於微山湖岸邊,出現等級很高的煤炭,那是無煙煤,當年的採煤能力有限,並沒有獲得大規模開發,徐州最早有采礦記錄的是在1882年,也就是清朝光緒8年,那個時候煤礦產量很低,每年也就是幾萬噸,根據史料記載,最初年產量大約3萬噸,到了辛亥革命後,徐州煤礦產量也沒超過20萬噸。

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接管了很多由日本佔領徐州時開挖的煤礦,當時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煤炭資源,煤礦通過改進採掘設備、培訓礦工技能,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徐州已進入年產量過千萬噸的煤都。

二、從煤炭資源型城市到資源枯竭型城市,也就100多年

徐州市作為資源型城市,從開始建設煤礦,到大規模開採利用,長期依靠資源發展。煤礦的大規模開採利用,除了帶動徐州當地經濟的高速發展,也產生了很多負面因素,持續100多年的煤炭開採,給這個城市留下了嚴重的傷痕,除了嚴重的空氣汙染,路面大量粉塵,還留下無數的採煤塌陷地。

三、實地探訪當年的煤礦,留下的都是曾經的回憶

金秋時節,雪松隨意行來到了位於徐州市北郊的龐莊煤礦張小樓礦,跟隨杜師傅,參觀了當年的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龐莊煤礦有東城、龐莊和張小樓三個礦井組成,為什麼選擇這個煤礦?主要是這裡交通比較方便,離市區距離也比較近,能找到童年的回憶。

張小樓煤礦現有幾百畝的大院,全部被圍牆圍住,現由東大門和北大門,東大門被臨時堵住,我們只好繞道,由北大門進入。

進入大院,感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裡顯得異常荒涼,滿目瘡痍,除了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和綠化帶,這裡的大部分建築都是上個世紀建成。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根據歷史資料,這所煤礦建成於上個世紀70年代,直到2016年3月才封井,院內有被野草覆蓋的石碑,也證明了這些。

我們首先進入的是,煤礦的食堂,一排整齊的平房就在路邊,上面整齊的寫著幾個大字"職工食堂"。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礦之前,徐州周邊人們的生活水平並不是很高,特別是張小樓煤礦周邊的村莊,生活依舊艱難,記得當時農村生火做飯能用上煤都是一些很富裕的家庭,大部分還是用的秸稈和樹枝。

自從這些煤礦建成以後,給附近的村民帶來無數的機會,首先是土地補償,煤礦佔用的土地,每年都相應給一些補償,通過這些補償,每個村民每年可以分得幾百元不等,這在當年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對很多村民來說能進入煤礦工作,就有大白饅頭可以吃,生活有保障,我們進入食堂內部,滿地的樹葉,還有當年的轉崗培訓,都在告訴我們,昔日的輝煌早已不在。

進入售飯窗口,這裡的裝修,直到現在看起來也並不落伍,瓷磚牆面,金碧輝煌,最吸引人注意的是,牆上貼的菜譜依舊還在,各種饅頭蔬菜價格低廉,分量充足,很難想象當年很多村民還是按計劃糧吃飯,如果上半個月吃超了,下半個月就要緊緊腰帶,只要在煤礦工作,吃飯都不是問題。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在煤礦工作有著完善的福利待遇,在地上凌亂的垃圾中,我們看到了一份體檢表,當年對職工的關懷,達到無微不至。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繼續前行,就是籃球場、電影院,還有單位宿舍,籃球場的籃球架依舊很新,想必現在還有一些人在休閒時來此打球,籃球場地還算乾淨整潔。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據杜師傅回憶,當年煤礦工人的生活就是,下井挖煤,上井洗澡,食堂吃飯點幾樣小菜,喝點小酒,然後就是打籃球、看電影,雖然下井很辛苦,也很危險,但是井上的生活豐富多彩。當年附近的村民可沒有這樣的好生活,但是村民們也享受了煤礦帶給他們的種種好處,除了每年分到客觀的佔地賠償,還有一種對煤礦來說是廉價的資源,那就是煤泥,附近村民購買這些煤泥,費用低廉,記得我小時候,村裡安排車輛,幾個小夥伴跟隨會計來到礦上採購煤泥,挖上整車的煤泥,運回村莊,然後分成很多小堆,各家各戶領回家去,這就是冬天的取暖煤,如果煤炭不夠,只能燒柴火了,這些都是煤礦精選下來的,屬於下腳料,對我們普通村民來說也是寶貝。

從生活區繞過一個圈,進入採掘和加工運輸線,這裡真是滿眼瘡痍,生鏽的鐵管懸掛在空中,只是不知道當年這是輸水管道還是輸油管道。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抬頭望上天空,這是一個巨大的天橋,據杜師傅介紹,當年天橋裡可以走人的。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地面茅草下,生鏽的鋼軌、只剩空殼的指示燈,還有電閘,告訴人們,這裡當年生產的煤炭就是通過這些鐵軌運到外地,我們在礦周圍還能經常看到這些廢掉的鐵軌。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在高大的天橋下,繼續前行,在一圈鐵圍欄內,一塊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據杜師傅介紹,這就是當年的井口,直到前兩年才封井,井口內沒有填死,只是上面封口而已,查看上面的資料,表示這口井直徑是5米,井的深度400餘米,石碑的後面還有兩個換氣口一樣的出口。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徐州龐莊煤礦張小樓煤礦,曾經日進斗金到資源枯竭,現在已經轉型

走到東大門處,這裡的圍牆已經被堵,據杜先生介紹,這附近還有一個井口。

沿著原路退回北大門,這裡留下的僅僅是生意盎然的大樹,還有破舊的房舍,記錄著當年曾經的輝煌。

四、由煤炭枯竭型城市逆變突襲,華麗轉身為惠民項目

煤炭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汙染、地面的塌方,這些有采煤帶來的負面作用逐漸顯現,如何面對現實改善民生?

九里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過去的採煤塌陷地,經過治理,現在已經成為旅遊風景區,周邊的樓房早已拔地而起,綠水青山,已經成為宜居地。

還有一些礦井、礦坑可以用來種植蘑菇,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

五、深層次思考

雖然煤炭資源已經枯竭,如何利用這些廢棄的礦區?

首先是職工分流,可以利用現有資源,解決職工再就業問題,比如轉型升級。

還可以建成紀念園,記錄那個給人們帶來回憶的年代,還有那些為煤礦奉獻青春年華的煤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