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思維不同於眾人,不如此,他如何能建立霸業?

劉邦從社會的最底層,混到了金字塔的頂端,他靠的絕對不單單是運氣。他除了自身條件之外,幾乎沒有可以依靠的資源。他沒有當時六國以及項羽等人的顯赫身世,也沒有什麼人脈,更沒有任何號召力。他起事的時候,編造了一個斬蛇起義的故事,完全就是個大忽悠。但是最奇特的是,劉邦最終忽悠成功了。他之所以能成功,必有過人之處。他的過人之處,有很多方面,本文就說一說他獨特的思維方式,不妨名之為劉邦式思維。

劉邦的思維不同於眾人,不如此,他如何能建立霸業?

斬蛇起義的故事人們都熟知,這裡就不再重述,可以說這個故事肯定是劉邦編的,但是編這個故事不僅需要想象力,更需要遠大的理想,和敢想敢做的氣魄。在這個故事裡,他借老婦人之口,把自己裝扮成赤帝之子,因為他是個市井混混,他迫切需要一個神話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這樣他才能有一定的號召力。他靠著這個故事,居然就挑起了造反的大旗,開始了他的霸業。他一個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居然敢做當皇帝的夢,這充分體現了劉邦式思維的特點:它超越常人的想象,超越常規,它是絕對的超常思維。

劉邦的思維不同於眾人,不如此,他如何能建立霸業?

劉邦式思維更多地體現在劉邦行事的細節上。

劉邦的部隊打到高陽的時候,六十多歲的高陽狂生酈食其求見。劉邦一邊讓兩個女子給他洗腳,一邊接見酈食其,那架勢頗有幾分窮人乍富的味道。酈食其故意激他,說:“足下是想幫助秦國平定諸侯呢,還是率領諸侯消滅秦國呢?”劉邦一聽,馬上來了脾氣,一邊大罵酈食其是豎儒,一邊說:“我明明是跟天下諸侯一起討伐暴秦,怎麼會幫秦國平定諸侯呢?”酈食其於是說:“既然如此,你就不該對長者如此無禮。”劉邦聞言,馬上停止洗腳,整理衣裝,請酈食其坐在上座,並連連向酈食其道歉。劉邦確實有傲慢無禮的毛病,但是他遇到賢者,能夠敬如上賓,並且他能夠知錯就改,從善如流,這充分體現出劉邦式思維的特點。

劉邦的思維不同於眾人,不如此,他如何能建立霸業?

鴻門宴的故事人們也都熟知,當時項羽力量強大,要發兵攻打劉邦。因為項伯要去救恩人張良,張良就把事情告訴了劉邦,劉邦馬上請項伯喝酒,並跟項伯結成兒女親家。跟敵對陣營的人結親,這也是典型的劉邦式思維。事實上,鴻門宴會之上正是因為項伯的保護,才讓劉邦躲過了被項莊殺死的危險。後來,項羽在陣前要殺劉太公,又是項伯的一句話,救下了劉太公。所以劉邦滅了項羽之後,把項伯封為射陽侯。

劉邦的思維不同於眾人,不如此,他如何能建立霸業?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趁項羽鎮壓齊國之機,帶領各路諸侯五六十萬兵馬襲擊彭城,端了項羽的老窩。但是項羽卻帶領三萬輕騎回救彭城,結果劉邦被打得大敗,最後只帶著十幾個騎兵逃走。他準備順路接走自己的家人,趕巧遇到了自己的一雙兒女劉盈和魯元公主。他把兩個孩子弄上了車。但是很快楚兵就追了過來,他居然把兩個孩子都推下車去。趕車的夏侯嬰把兩個孩子抱上車,他又把孩子推下去。這樣來回好幾次,氣得劉邦要殺夏侯嬰。這事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有人認為劉邦沒有人性,其實這也體現了劉邦式思維的超常之處。試想,劉邦如果帶著兩個孩子,勢必影響逃跑的速度,一旦被楚兵捉住,一切全完。而把孩子推下車,反倒更安全,因為以項羽的為人是不會殺劉邦家人的。劉邦只要逃脫,就有機會捲土重來,救回自己的孩子。

在廣武,楚漢兩軍對陣,漢軍軍糧充足,而楚軍卻被斷了糧道,項羽一心求戰,而劉邦偏偏緊閉營門。項羽沒有辦法,就把劉太公弄到陣前,對劉邦說,你如果不投降,我就煮了你爹。但劉邦卻說出另一番道理,他對項羽說:“我跟你曾一同追隨楚懷王,情同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真要殺你爹,就分一杯肉湯給我。”項羽看劉邦連親爹都不要,氣得團團亂轉,卻拿他沒有辦法。其實項羽不瞭解劉邦式思維,劉邦故意裝出不在乎的樣子,讓項羽拿他沒辦法。假如劉邦流露出對劉太公生死的關切,豈不等於上了項羽的套?那時他豈不要受項羽的擺佈?

劉邦的思維不同於眾人,不如此,他如何能建立霸業?

項羽一計不成,又想出新的招數,他對劉邦說:“楚漢相爭,搞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我現在要向你挑戰,咱倆一決雌雄,免得讓百姓受苦了。”劉邦卻笑著說:“我不跟你鬥力,寧肯跟你鬥智。”這是劉邦思維的另一個特點,那就是以己所長攻敵所短,他是決不會拿自己的短處去跟對手的長處去比試的。項羽以為自己很聰明,劉邦豈會上他的當?

劉邦跟項羽隔著廣武澗對話,項羽一心要跟劉邦單挑,劉邦絕不會上他的套。不僅如此,劉邦還歷數項羽的十大罪狀。項羽被激怒,用暗伏的弩箭射向劉邦,劉邦被射中了胸部,傷勢嚴重。但劉邦卻不慌不忙地說:“小賊射到我腳上了。”這一句話,體現的仍然是劉邦式思維的特點。他既不讓項羽知道自己被射中胸部,不給項羽以可乘之機;也不讓自己的部隊知道這件事,以穩定軍心。後來,他還接受張良的建議,帶傷去撫慰將士們。最後他不得不去成皋養傷,卻並未因此對戰局產生絲毫的負面影響。

劉邦的思維不同於眾人,不如此,他如何能建立霸業?

丁公曾是項羽的部下,那是在彭城之戰的時候,劉邦被項羽打敗,沒命地逃跑,丁公帶兵追上了劉邦。這時候,丁公如果下令攻擊的話,劉邦肯定會危險。但是劉邦卻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丁公,對他網開一面,放他逃走。後來劉邦做了皇帝,丁公覺得自己有恩於劉邦,就去找劉邦,希望得到封賞,沒想到,劉邦不僅不對丁公進行封賞,還下令把丁公遊營示眾,之後還把丁公給殺了。劉邦還對手下說:“以後做臣子的不要學習丁公!”他這是殺雞給猴看。

同樣是項羽的部下,並且是丁公的同母異父兄弟的季布,曾多次打敗過劉邦。項羽失敗後劉邦通緝季布,季布只好到處流亡。但後來劉邦接受了夏侯嬰的建議,赦免了季布的罪行,還對季布委以重任,讓他做了郎中。之後季布歷任中郎將和河東郡守,歷經三代君王,一直都忠誠於漢朝。劉邦如此對待丁公和季布,實在不同於常人,他對丁公是恩將仇報,而對季布卻是以德報怨,這恰恰也是劉邦式思維。

劉邦的思維不同於眾人,不如此,他如何能建立霸業?

綜上觀之,劉邦的思維總是不同於常人。其實,如果他按常規思考問題,他就永遠也當不上皇帝。因為他的起點太低了,以那樣低的起點,還要按部就班地思考問題,他如何能登上金字塔的頂端?

參考文獻:

司馬光:《資治通鑑》

司馬遷:《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