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宁鸿彬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按照设想好的教学思路,安排方法步骤,而制订的课堂教学计划。如果教学设计做得好,课堂教学则灵活巧妙,进展顺畅,生动引人,省时省力;如果教学设计做得不好,课堂教学就会没有章法,耗时费力。可见,搞好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怎样搞好教学设计呢?

01

一、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

科学的指导思想,将引导教师做出科学、先进、优异的教学设计。那么,要做好教学设计,需要具备哪些指导思想呢?

(一)凭借教材,教读教写

要搞好教学设计,必先明确教学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其目的就是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或曰:教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简言之就是:教读,教写。

怎样达到教读、教写的教学目的呢?那就是凭借教材。几十年来使用的语文教材,一直采用的是文选式语文课本。文选式语文课本的作用,1950年新中国第一套语文课本出版时,当时的国家出版总署,在课本的编辑大意中有明确的说明,即:“语文课本的作用,在使学生阅读各种文章的范例。”这就是说,课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是语文教学的手段。教师要通过课本中编选的这些各种文章的范例,教给学生怎样阅读这些文章;教给学生怎样学习这些文章的造词造句、布局谋篇。也就是说,教师不是去教课文,而是用课文去教—— 教读,教写。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对现行语文课本有一种误解,值得注意。有人误以为,讲授课本就是自己的教学任务。于是,课本选了什么课文,就要全面透彻地教这些课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就要深入细致地解读这些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走偏,就不是纯正的语文课了。试想:如果课文选自《史记》,深入讲解其内容,就可能教成历史课;如果课文是科普读物,深入讲解其内容,就可能教成科技课。

这样就荒腔走板了。这种误解的产生,一是因为忽略了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之间的关系。目的是要得到的结果,任务是所担任的工作。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工作。二是因为忽略了语文课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是语文教学的手段。所以误认为讲授课本就是语文教师的任务。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语文课本的作用,从而正确地使用语文课本,至关重要。

怎样正确使用语文课本呢?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既然语文课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是语文教学的手段,所以就不能被动地去教课文,不能所有课文一律从内容到形式面面俱到地精读细讲;而要主动地去教,让课文为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服务。即不论写什么内容的课文,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怎样读懂这样作品的阅读方法(读懂了,就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和怎样写这样作品的某些写作方法。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具有典范性又适合学生程度的语言文字运用,以此为落实点进行教学。那些写其他学科内容的课文,其专业性的内容,无需详加解读,懂其大意即可;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解读该文的阅读方法,以及该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表达方法。总之,要做好教学设计,首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凭借教材,教读教写。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二) 注重过程,发展思维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解读课文的过程重要,还是解读得出的结果重要呢?当然是解读过程重要。理由有三点:

其一,过程比结果有用

在阅读活动中,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不外乎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的主题思想之类。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中,有用途吗?没有。而解读课文的过程,是一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由少到多地学到若干解读课文的方法。而学到的这些方法,在日后阅读文字材料时,就会派上用场。可见,在过程中,可以学到有实际用途的知识和本领。

其二,过程决定结果

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作文的水平和作家著作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这是因为:他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他们从构思到落笔的过程,都是不一样的。高水平的写作过程,才会产生高水平的作品。

过程是结果的决定因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所谓知识,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其三,参与过程,就有收获

学习是个渐进的过程。知识和能力,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浅而深,都是在逐步完善的。只要参与到过程之中,就要开动脑筋研究问题。这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知识和能力就会在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哪怕是做错了,也会从中吸取教训,取得反面的经验。参与过程和不参与过程,其得失是显而易见的。

既然过程比结果重要,那么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注重过程,就要把精力用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去指导学生。在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思维的指导。试想:如果思维不敏捷,不广阔,不深刻,不周密,能够准确而深刻地解读课文吗?写作也是如此。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学生作文写不好,主要不是语言表达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时候,都要把重点放在思维指导上,也就是要教给学生思考什么和怎么思考。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三)传授方法,揭示规律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途径。方法可使人沿着正确的途径认识事物和做好事情。掌握方法,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不掌握方法,做起事来就会困难重重。

就语文学习而言,不掌握阅读的方法,就难以确切、全面、深刻地解读作品;不掌握写作的方法,就难以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不掌握思维的方法,就难以快捷、深刻、周密地认识事物和做好事情;不掌握记忆的方法,就难以省时、省力、牢固地记住应记忆的知识;等等。可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注意向学生传授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传授方法,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还应注意向学生传授具有规律性的知识。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本质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规律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情况就必然出现。因此,教给学生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就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多的收益。这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 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学生解读课文觉得难,要么是感到课文内容复杂纷繁,理不出头绪,抓不住要点;要么是感到文中某些词句或段落,深奥难懂,不解其意。如果想方设法使复杂纷繁的篇章清晰化,简单化,使深奥难懂的文字浅易化,通俗化,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文意,并从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了。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这两点,一定要千方百计想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

以上是做好教学设计最基本、最重要的四项指导思想。余者,不再尽述。

02

二、掌握多种设计思路

为了给学生提供阅读各种文章的范例,语文课本的选材是非常广泛的,于是就形成了内容不同、体裁各异、写法有别、丰富多彩的格局。进行教学设计,要根据每篇课文不同于其他课文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这样,不同的课文,需要不同的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掌握多种多样的设计思路。下面介绍几种使用范围较广的设计思路:

(一) 抓差别

在课文中,差别是普遍存在的。人物间有差别,事件间有差别,物件间有差别,写法间也有差别,等等。差别就是矛盾,矛盾就会引人思考, 因此要善于发现并抓住课文中的差别,以便做出激发学生思维的巧妙设计。有时,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本来没有差别,还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制造出差别来。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例如,《七根火柴》教学片断

师:大家读一篇课文,读课文后请同学们做这样一件事:假如有一个博物馆叫做红军博物馆,假如你就是这个博物馆里的一名讲解员,假如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摆放着六根陈旧的火柴,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向你的观众,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怎样设想出来的呢?

教师设计开课后的第一个环节, 想要取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深吸引学生的效果。研究课文发现,无名战士保存了七根火柴,到最后卢进勇送走的应该是六根火柴,因为送走前这里用了一根。想到此,教师有了灵感。若从这六根火柴说起,不就有了悬念了吗?怎么从六根火柴说起呢?这就必须让这六根火柴离开卢进勇,于是就想到了把它们摆在博物馆里,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

这个教学设计,教师创设了六根火柴和七根火柴的差别,设置了悬念,还有情境的设定,这就引起了学生阅读课文和讲说故事的浓厚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再介绍几个可以“抓差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课例:

《分马》中众多人物有别;

《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三个事例有别;

《中国石拱桥》中两座桥有别;

《我的叔叔于勒》中主人公与标题有别;

《荷花淀》前几段景物描写与武装斗争的气氛有别。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由此可见,在课文中差别多有存在,也是各式各样的。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多加留意。

(二) 抓概括

抓概括就是安排学生以各种方式、用简洁的语言去概括课文中的人物、事件、物品、景色等;或对文中概括性语言作解说。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例如,《故乡》教学片断(择要)

师:读读课文,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

生:故乡变了,变得贫穷落后了。

师:再读课文,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离开故乡时的所思所想。

生:一定要改变故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师:把作者回故乡时的所见所闻,和离开故乡时的所想所思,这二者结合在一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故乡变得贫穷落后了,一定要改变它。看到故乡在变,想到要改变它。见变而思变。

师:能用一个字概括吗?

生:变。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这个教学设计来源于教师钻研教材时对课文的概括。教师把作者回故乡的内容概括为:眼见故乡变差;把作者离故乡的内容概括为:思考故乡变好。进而想到,作者是从面对故乡的变到思考故乡的变,这不是一个“变”字贯穿全文吗?于是就有了上述教学设计。

下面简要介绍借助标题概括课文的一组教学设计:

1.在标题前添加标题,例如“ ____的中国石拱桥”。

2.在标题后添加标题,例如“荷花淀______”

3.在标题中间添加标题,例如“愚公______移山”

4.解说标题,例如:本文为什么以“鞠躬尽瘁”为题?

5.注解标题,例如:《向沙漠进军》中的“进军”是什么意思?

6.拆解标题,例如:分别解释《“友邦惊诧”论》中三个词加标点前后的意思。

7.修改标题,例如《从“我的叔叔于勒”说起》

8.另拟标题,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另拟为“鲜花颜色的形成”等。

9.加副标题,例如:“一个______的皇帝”

(三) 抓变化

抓变化有两个意思:

其一,识变。就是要认识课文中人物、事件发展变化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发展变化的头绪、线索。

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林冲由“忍”而“反”的变化是怎么造成的?

其二,求变。就是不受老传统、老习惯的束缚,去寻求新的认识和新的做法。

例如,“襟怀坦白”造句练习

生 :我们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鲜血,艰苦奋战,勇往直前。他们襟怀坦白,大公无私,默默奉献,令人肃然起敬。

师:很好。褒义词用于正面人物是对的。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个词语能用于反面人物吗?

生 :那些投机倒把分子,贪污盗窃分子,只知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绝不可能襟怀坦白,忠诚老实。

师:很好。使用一个否定性词语,问题就解决了。大家再开动脑筋,把这个词语恰当地用在自己身上。

生 :我们是新中国的青少年,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接班人。我们要做到大公无私,艰苦奋斗,襟怀坦白,诚恳待人。

师:聪明!“要做到”三个字用得好,这是对自己的要求,很恰当。

这样设计,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以突破已有的认知,求变,求新。

(四) 抓异常

异常是指有别于正常情况的种种表现。诸如: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却说;该略说的详说,该详说的略说;该这样说的却那样说;等等。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例如,《七根火柴》教学片断(择要)

师:课文中的卢进勇不是主要人物,有名有姓;无名战士是本文的主人公,却无名无姓,这是为什么呢?

生:他是无名烈士的代表,这是对所有无名烈士的缅怀。

生:他是所有红军烈士的代表,这是对所有红军烈士的缅怀。

生:他是全体红军战士的代表,这是对全体红军战士的怀念和赞颂。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这个教学设计是这样产生的: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想到,为什么主人公没有姓名?有姓名和没有姓名有什么区别吗?这样一想就明白了:原来有姓名的话,张三就是张三,李四就是李四,与他人无关;而没有姓名就不一样了,他可以代表很多人。那么,他代表谁呢?除了代表无名烈士之外,他还代表别的人吗?这样一想就理解了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进而就有了上述教学设计。

(五) 抓特色

抓特色,就是要抓住课文中那些别具一格、超凡脱俗、匠心独具的表达方式。诸如:人物特色,事物特色,景物特色,标题特色,写法特色,语言特色等。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例如,《背影》教学片断

师:大家读读课文,读后说说,这篇课文说的是父亲的背影,是不是作者没有看到父亲的正面形象呢?

生 :看到了。一是他们交谈时是面对面的;二是父亲买橘子回来时,他和父亲也是面对面的。

师:既然看到了父亲的正面形象而不去写,却偏偏去写父亲的背影,大家再读读课文,然后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 :父亲年高,体胖,过铁道、爬月台去给他买橘子,他特别感动;父亲的背影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写背影。

生 :父亲的背影就如此令作者感动,那正面形象就不用说了。

师:说的好。再说说。作者看到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和父亲离去时,他目送父亲的背影,有区别没有?

生 :看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作者不是有意地去看,而目送父亲离去的背影,是目不转睛地有意地去看。

师:说的对。那么这两次看背影,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样不一样?

生 :不一样。看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作者是感动。这种感动,并没有马上消失,而是在他的头脑中越来越深,越来越浓。所以,目送父亲的背影时,直到看不到了为止。这是对父亲深深的爱,这是很不情愿的惜别。

师:很好。说得很到位。这篇课文虽然写的只是生活小事,却深刻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儿子对父亲的敬爱、怀念。作者别具一格地写父亲的背影,正是通过这一生活细节,在宣扬:家长爱护子女,子女孝敬家长,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凝望大师」宁鸿彬:怎样搞好教学设计?


这个教学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精读”。由于课文写的是生活小事,学生很容易觉得本文没什么可钻研的。于是,对这一教学片断,作了亮点设计。一是为什么要写背影,二是两次看背影有何不同。以此使学生深入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形式。

(六) 抓联系

抓联系,就是不要孤立地去研究课文中的某一内容,而要联系地去看问题。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景物等,或纵向、或横向、或多向联系起来去思考;或区分、或对比、或关联,以求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课文。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片断(简介)

教师对学生说:课文举了三个事例。作者自己说,这是从十几个事例中筛选出来的,因为这三个事例已经有了足够的代表性。大家再读读课文,把这三个事例联系起来思考,然后说说这三个事例都代表了哪些方面的意思。

经过讨论,师生共同认识到:

1.代表不同时间。三个事例依次是:作战时,行路时,修整时。

2.代表不同地点。三个事例依次是:战场上,老乡家,坑道内。

3.代表不同人物。三个事例依次是:一个连队,一名战士,几名战士。

4.代表不同事件。三个事例依次是:战斗,救援,谈心。

5.代表不同情感。三个事例依次是:恨,爱,忠。

6.代表不同品质。三个事例依次是: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

7.代表不同使命。三个事例依次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个教学片断的设计是这样产生的。在钻研教材时,教师研读了作者关于撰写本文的自述。为了搞清楚这三个事例的代表性,就采用把三个事例联系起来思考的办法,于是就获得了上述七个方面的认识。继而就把自己的认识过程,变成了教学设计。

以上介绍了六种教学设计思路。一篇课文可以采用一种设计思路,也可以不止一种设计思路配合运用,从课文的实际考虑即可。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因此教学设计的思路不只这六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在科学的设计指导思想引领下,做出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转载自《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