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寧鴻彬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就是教師在精通教材的基礎上,按照設想好的教學思路,安排方法步驟,而制訂的課堂教學計劃。如果教學設計做得好,課堂教學則靈活巧妙,進展順暢,生動引人,省時省力;如果教學設計做得不好,課堂教學就會沒有章法,耗時費力。可見,搞好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怎樣搞好教學設計呢?

01

一、確立科學的指導思想

科學的指導思想,將引導教師做出科學、先進、優異的教學設計。那麼,要做好教學設計,需要具備哪些指導思想呢?

(一)憑藉教材,教讀教寫

要搞好教學設計,必先明確教學設計所要達到的目的。其目的就是教學生“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或曰:教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簡言之就是:教讀,教寫。

怎樣達到教讀、教寫的教學目的呢?那就是憑藉教材。幾十年來使用的語文教材,一直採用的是文選式語文課本。文選式語文課本的作用,1950年新中國第一套語文課本出版時,當時的國家出版總署,在課本的編輯大意中有明確的說明,即:“語文課本的作用,在使學生閱讀各種文章的範例。”這就是說,課本是語文教學的憑藉,是語文教學的手段。教師要通過課本中編選的這些各種文章的範例,教給學生怎樣閱讀這些文章;教給學生怎樣學習這些文章的造詞造句、佈局謀篇。也就是說,教師不是去教課文,而是用課文去教—— 教讀,教寫。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對現行語文課本有一種誤解,值得注意。有人誤以為,講授課本就是自己的教學任務。於是,課本選了什麼課文,就要全面透徹地教這些課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就要深入細緻地解讀這些內容。這樣做的結果,很容易走偏,就不是純正的語文課了。試想:如果課文選自《史記》,深入講解其內容,就可能教成歷史課;如果課文是科普讀物,深入講解其內容,就可能教成科技課。

這樣就荒腔走板了。這種誤解的產生,一是因為忽略了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之間的關係。目的是要得到的結果,任務是所擔任的工作。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為達到這個目的而工作。二是因為忽略了語文課本是語文教學的憑藉,是語文教學的手段。所以誤認為講授課本就是語文教師的任務。由此可見,正確認識語文課本的作用,從而正確地使用語文課本,至關重要。

怎樣正確使用語文課本呢?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既然語文課本是語文教學的憑藉,是語文教學的手段,所以就不能被動地去教課文,不能所有課文一律從內容到形式面面俱到地精讀細講;而要主動地去教,讓課文為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服務。即不論寫什麼內容的課文,要教給學生的就是怎樣讀懂這樣作品的閱讀方法(讀懂了,就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和怎樣寫這樣作品的某些寫作方法。要善於抓住課文中具有典範性又適合學生程度的語言文字運用,以此為落實點進行教學。那些寫其他學科內容的課文,其專業性的內容,無需詳加解讀,懂其大意即可;要教給學生的,就是解讀該文的閱讀方法,以及該文遣詞造句、佈局謀篇的表達方法。總之,要做好教學設計,首要的指導思想就是:憑藉教材,教讀教寫。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二) 注重過程,發展思維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是解讀課文的過程重要,還是解讀得出的結果重要呢?當然是解讀過程重要。理由有三點:

其一,過程比結果有用

在閱讀活動中,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呢?不外乎人物的性格特點、文章的主題思想之類。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在學生將來從事的工作中,有用途嗎?沒有。而解讀課文的過程,是一個由點到面、由表及裡的認識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由少到多地學到若干解讀課文的方法。而學到的這些方法,在日後閱讀文字材料時,就會派上用場。可見,在過程中,可以學到有實際用途的知識和本領。

其二,過程決定結果

有什麼樣的過程,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學生作文的水平和作家著作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這是因為:他們觀察事物和認識事物的過程,他們從構思到落筆的過程,都是不一樣的。高水平的寫作過程,才會產生高水平的作品。

過程是結果的決定因素。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所謂知識,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其三,參與過程,就有收穫

學習是個漸進的過程。知識和能力,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由淺而深,都是在逐步完善的。只要參與到過程之中,就要開動腦筋研究問題。這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穫,知識和能力就會在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哪怕是做錯了,也會從中吸取教訓,取得反面的經驗。參與過程和不參與過程,其得失是顯而易見的。

既然過程比結果重要,那麼在做教學設計的時候,就要注重過程,就要把精力用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去指導學生。在過程中對學生的指導,主要是思維的指導。試想:如果思維不敏捷,不廣闊,不深刻,不周密,能夠準確而深刻地解讀課文嗎?寫作也是如此。已故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說:“學生作文寫不好,主要不是語言表達問題,而是思維的問題。”所以在指導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時候,都要把重點放在思維指導上,也就是要教給學生思考什麼和怎麼思考。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三)傳授方法,揭示規律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門路和途徑。方法可使人沿著正確的途徑認識事物和做好事情。掌握方法,做起事來就會得心應手;不掌握方法,做起事來就會困難重重。

就語文學習而言,不掌握閱讀的方法,就難以確切、全面、深刻地解讀作品;不掌握寫作的方法,就難以準確、鮮明、生動地表達思想感情;不掌握思維的方法,就難以快捷、深刻、周密地認識事物和做好事情;不掌握記憶的方法,就難以省時、省力、牢固地記住應記憶的知識;等等。可見,在進行教學設計時, 注意向學生傳授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傳授方法,在做教學設計的時候,還應注意向學生傳授具有規律性的知識。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本質聯繫和必然發展趨勢。規律具有普遍性和重複性,只要具備一定條件,某種合乎規律的情況就必然出現。因此,教給學生具有規律性的知識,就可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較多的收益。這是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

(四) 化繁為簡,變難為易

學生解讀課文覺得難,要麼是感到課文內容複雜紛繁,理不出頭緒,抓不住要點;要麼是感到文中某些詞句或段落,深奧難懂,不解其意。如果想方設法使複雜紛繁的篇章清晰化,簡單化,使深奧難懂的文字淺易化,通俗化,這樣,學生就可以比較輕鬆地理解文意,並從中學到知識,增長能力了。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化繁為簡、變難為易這兩點,一定要千方百計想出行之有效的辦法來。

以上是做好教學設計最基本、最重要的四項指導思想。餘者,不再盡述。

02

二、掌握多種設計思路

為了給學生提供閱讀各種文章的範例,語文課本的選材是非常廣泛的,於是就形成了內容不同、體裁各異、寫法有別、豐富多彩的格局。進行教學設計,要根據每篇課文不同於其他課文的特殊性,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這樣,不同的課文,需要不同的教學設計,就要求教師掌握多種多樣的設計思路。下面介紹幾種使用範圍較廣的設計思路:

(一) 抓差別

在課文中,差別是普遍存在的。人物間有差別,事件間有差別,物件間有差別,寫法間也有差別,等等。差別就是矛盾,矛盾就會引人思考, 因此要善於發現並抓住課文中的差別,以便做出激發學生思維的巧妙設計。有時,在條件適合的情況下,本來沒有差別,還可以在教學設計中製造出差別來。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例如,《七根火柴》教學片斷

師:大家讀一篇課文,讀課文後請同學們做這樣一件事:假如有一個博物館叫做紅軍博物館,假如你就是這個博物館裡的一名講解員,假如在你負責的展臺上,擺放著六根陳舊的火柴,請你以講解員的身份,用講解員的口吻,向你的觀眾,介紹這六根火柴的來歷。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這樣的教學設計是怎樣設想出來的呢?

教師設計開課後的第一個環節, 想要取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深吸引學生的效果。研究課文發現,無名戰士保存了七根火柴,到最後盧進勇送走的應該是六根火柴,因為送走前這裡用了一根。想到此,教師有了靈感。若從這六根火柴說起,不就有了懸念了嗎?怎麼從六根火柴說起呢?這就必須讓這六根火柴離開盧進勇,於是就想到了把它們擺在博物館裡,讓學生以講解員的身份介紹這六根火柴的來歷。

這個教學設計,教師創設了六根火柴和七根火柴的差別,設置了懸念,還有情境的設定,這就引起了學生閱讀課文和講說故事的濃厚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下面再介紹幾個可以“抓差別”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課例:

《分馬》中眾多人物有別;

《誰是最可愛的人》中三個事例有別;

《中國石拱橋》中兩座橋有別;

《我的叔叔于勒》中主人公與標題有別;

《荷花澱》前幾段景物描寫與武裝鬥爭的氣氛有別。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由此可見,在課文中差別多有存在,也是各式各樣的。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多加留意。

(二) 抓概括

抓概括就是安排學生以各種方式、用簡潔的語言去概括課文中的人物、事件、物品、景色等;或對文中概括性語言作解說。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例如,《故鄉》教學片斷(擇要)

師:讀讀課文,然後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作者回到故鄉的所見所聞。

生:故鄉變了,變得貧窮落後了。

師:再讀課文,然後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作者離開故鄉時的所思所想。

生:一定要改變故鄉貧窮落後的面貌。

師:把作者回故鄉時的所見所聞,和離開故鄉時的所想所思,這二者結合在一起,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生:故鄉變得貧窮落後了,一定要改變它。看到故鄉在變,想到要改變它。見變而思變。

師:能用一個字概括嗎?

生:變。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這個教學設計來源於教師鑽研教材時對課文的概括。教師把作者回故鄉的內容概括為:眼見故鄉變差;把作者離故鄉的內容概括為:思考故鄉變好。進而想到,作者是從面對故鄉的變到思考故鄉的變,這不是一個“變”字貫穿全文嗎?於是就有了上述教學設計。

下面簡要介紹藉助標題概括課文的一組教學設計:

1.在標題前添加標題,例如“ ____的中國石拱橋”。

2.在標題後添加標題,例如“荷花澱______”

3.在標題中間添加標題,例如“愚公______移山”

4.解說標題,例如:本文為什麼以“鞠躬盡瘁”為題?

5.註解標題,例如:《向沙漠進軍》中的“進軍”是什麼意思?

6.拆解標題,例如:分別解釋《“友邦驚詫”論》中三個詞加標點前後的意思。

7.修改標題,例如《從“我的叔叔于勒”說起》

8.另擬標題,例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另擬為“鮮花顏色的形成”等。

9.加副標題,例如:“一個______的皇帝”

(三) 抓變化

抓變化有兩個意思:

其一,識變。就是要認識課文中人物、事件發展變化的起因、經過、結果和發展變化的頭緒、線索。

像《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林沖由“忍”而“反”的變化是怎麼造成的?

其二,求變。就是不受老傳統、老習慣的束縛,去尋求新的認識和新的做法。

例如,“襟懷坦白”造句練習

生 :我們的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鮮血,艱苦奮戰,勇往直前。他們襟懷坦白,大公無私,默默奉獻,令人肅然起敬。

師:很好。褒義詞用於正面人物是對的。大家開動腦筋想一想,這個詞語能用於反面人物嗎?

生 :那些投機倒把分子,貪汙盜竊分子,只知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絕不可能襟懷坦白,忠誠老實。

師:很好。使用一個否定性詞語,問題就解決了。大家再開動腦筋,把這個詞語恰當地用在自己身上。

生 :我們是新中國的青少年,是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接班人。我們要做到大公無私,艱苦奮鬥,襟懷坦白,誠懇待人。

師:聰明!“要做到”三個字用得好,這是對自己的要求,很恰當。

這樣設計,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多方向、多角度思考問題,以突破已有的認知,求變,求新。

(四) 抓異常

異常是指有別於正常情況的種種表現。諸如: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卻說;該略說的詳說,該詳說的略說;該這樣說的卻那樣說;等等。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例如,《七根火柴》教學片斷(擇要)

師:課文中的盧進勇不是主要人物,有名有姓;無名戰士是本文的主人公,卻無名無姓,這是為什麼呢?

生:他是無名烈士的代表,這是對所有無名烈士的緬懷。

生:他是所有紅軍烈士的代表,這是對所有紅軍烈士的緬懷。

生:他是全體紅軍戰士的代表,這是對全體紅軍戰士的懷念和讚頌。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這個教學設計是這樣產生的:教師在鑽研教材時想到,為什麼主人公沒有姓名?有姓名和沒有姓名有什麼區別嗎?這樣一想就明白了:原來有姓名的話,張三就是張三,李四就是李四,與他人無關;而沒有姓名就不一樣了,他可以代表很多人。那麼,他代表誰呢?除了代表無名烈士之外,他還代表別的人嗎?這樣一想就理解了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進而就有了上述教學設計。

(五) 抓特色

抓特色,就是要抓住課文中那些別具一格、超凡脫俗、匠心獨具的表達方式。諸如:人物特色,事物特色,景物特色,標題特色,寫法特色,語言特色等。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例如,《背影》教學片斷

師:大家讀讀課文,讀後說說,這篇課文說的是父親的背影,是不是作者沒有看到父親的正面形象呢?

生 :看到了。一是他們交談時是面對面的;二是父親買橘子回來時,他和父親也是面對面的。

師:既然看到了父親的正面形象而不去寫,卻偏偏去寫父親的背影,大家再讀讀課文,然後說說這是為什麼?

生 :父親年高,體胖,過鐵道、爬月臺去給他買橘子,他特別感動;父親的背影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所以寫背影。

生 :父親的背影就如此令作者感動,那正面形象就不用說了。

師:說的好。再說說。作者看到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和父親離去時,他目送父親的背影,有區別沒有?

生 :看父親買橘子的背影,作者不是有意地去看,而目送父親離去的背影,是目不轉睛地有意地去看。

師:說的對。那麼這兩次看背影,所反映出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樣不一樣?

生 :不一樣。看父親買橘子的背影,作者是感動。這種感動,並沒有馬上消失,而是在他的頭腦中越來越深,越來越濃。所以,目送父親的背影時,直到看不到了為止。這是對父親深深的愛,這是很不情願的惜別。

師:很好。說得很到位。這篇課文雖然寫的只是生活小事,卻深刻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懷、愛護,兒子對父親的敬愛、懷念。作者別具一格地寫父親的背影,正是通過這一生活細節,在宣揚:家長愛護子女,子女孝敬家長,這是一種社會責任。

「凝望大師」寧鴻彬:怎樣搞好教學設計?


這個教學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精讀”。由於課文寫的是生活小事,學生很容易覺得本文沒什麼可鑽研的。於是,對這一教學片斷,作了亮點設計。一是為什麼要寫背影,二是兩次看背影有何不同。以此使學生深入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形式。

(六) 抓聯繫

抓聯繫,就是不要孤立地去研究課文中的某一內容,而要聯繫地去看問題。對課文中的人物、事件、景物等,或縱向、或橫向、或多向聯繫起來去思考;或區分、或對比、或關聯,以求引導學生全面、深入地解讀課文。

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教學片斷(簡介)

教師對學生說:課文舉了三個事例。作者自己說,這是從十幾個事例中篩選出來的,因為這三個事例已經有了足夠的代表性。大家再讀讀課文,把這三個事例聯繫起來思考,然後說說這三個事例都代表了哪些方面的意思。

經過討論,師生共同認識到:

1.代表不同時間。三個事例依次是:作戰時,行路時,修整時。

2.代表不同地點。三個事例依次是:戰場上,老鄉家,坑道內。

3.代表不同人物。三個事例依次是:一個連隊,一名戰士,幾名戰士。

4.代表不同事件。三個事例依次是:戰鬥,救援,談心。

5.代表不同情感。三個事例依次是:恨,愛,忠。

6.代表不同品質。三個事例依次是: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愛國主義。

7.代表不同使命。三個事例依次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這個教學片斷的設計是這樣產生的。在鑽研教材時,教師研讀了作者關於撰寫本文的自述。為了搞清楚這三個事例的代表性,就採用把三個事例聯繫起來思考的辦法,於是就獲得了上述七個方面的認識。繼而就把自己的認識過程,變成了教學設計。

以上介紹了六種教學設計思路。一篇課文可以採用一種設計思路,也可以不止一種設計思路配合運用,從課文的實際考慮即可。

文無定法,教亦無定法,因此教學設計的思路不只這六種,而是多種多樣的。只要在科學的設計指導思想引領下,做出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就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轉載自《中學語文教學》2017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