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杀死“第一秘书”杨修?

谈文论史


开门见山,杨修之所以会死,和所谓的“鸡肋事件”其实并无关系,他的死亡是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

先说说鸡肋事件,大致就是曹操在平定汉中后想讨伐刘备,却进退失据,进攻可能徒劳无功,防守又似乎不需要这样大动干戈,就在吃饭时念叨着鸡肋二字。杨修就说道,这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操想撤军了。结果引得曹操大怒。但正史中,其实并没有记载曹操大怒。比如:

《后汉书》: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机决,多有此类。

从正史来看,杨修死前的政治背景是很复杂的。当时的曹丕和曹植从才华上很难分出高下,一个政治手腕强,另一个文采出众。

可以说,二人的争斗早已经白热化,曹操自己也下不定主意要以谁做继承人。

杨修当时作为曹操的谋士,却多次为曹植出主意博得曹操的欢心。

后来曹操知晓了此事后,就日渐忌惮其杨修了,并最后因“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被杀。这个罪名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是说泄露机密,和诸侯、“皇子”(这里指曹丕、曹植)等交往过密。看上去似乎是个很重的罪名,如果真犯了,那么死倒也不冤枉。

但如果仔细分析杨修在曹魏集团中的活动,其死亡是有着多层原因共同作用的:

卷入夺嫡之争的漩涡

杨修在当时为曹丕、曹植所极力拉拢,杨修似乎成为了夺嫡之争的着力点,这是曹操十分不想看到的局面,担心会重蹈袁绍死后儿子们争权导致分崩离析的情况。

而且杨修作为谋臣,卷入夺嫡之争,并帮忙曹植博曹操欢心,犯了“皇室”的忌讳,这也是所谓的疏不间亲。

政治站队错误

杨修在曹丕在夺嫡之争后基本胜利后,并没有如其他人一样主动疏远曹植,而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陷入了政治上的站队错误,使得其在朝廷上日渐孤立。

而且,如果我们仔细看曹丕背后的谋臣势力,会发现在政治水平上远远高于曹植集团,主要智囊包括了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司马懿不必说,那是能耗死诸葛亮的狠人,陈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谋略应该说在曹魏集团中都是排的上号的能人,吴质虽然声名不如前二人,但倒是心计深沉,文才也佳。虽然朱铄声名不显,少有记载,但能和前面三人并称,显然也是有过人之处的。

所坚持的理念不符合曹魏集团需要

杨修对汉室的忠诚与否确实不好判断。毕竟与杨彪始终终于汉室,甚至不惜得罪曹操而言,杨修更多体现了对曹魏集团的依附。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杨修所继承的传统的儒学思想,他们都主张恢复到皇权至上的政治形势,这与曹操的政治观点和利益需求明显不符。对于曹魏集团来说,你可以不支持,但是你不能反对。曹魏集团更想要的是积极帮我曹家夺得天下的人,而不是在后面使绊子、搞舆论的反对派。


顺道说一句,认为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被杀实在是略显荒谬。曹操的近臣和亲信中本来就有诸多原来属于敌对阵营投靠过来的,但只要他们尽力为曹操谋事业,却依然得到认可和重用,比如张辽、贾诩等。


参考文献:

1.《后汉书》等。


历史的转角遇见你


杨修,字德祖,东汉大才子,今陕西华阴人,杨修是杨震的玄孙,太尉杨彪的儿子,出身豪门。《后汉书》说"为人好学, 有俊才”,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忙于征战,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世说新语》里描述,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三国演义》里也有相应的描写,后杨修数次帮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帮助曹植争当曹操的接班人,曹操后来知道曹植受杨修的帮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后来他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就是说,杨彪呀,你生了个好儿子,他又有一个做高官的好爸爸,总是和老子顶着干,老子想把他绳子以法,想来想去心里总不是滋味。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找了个借口杀了杨修,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杨修死后,曹操虽赏赐许多物品给杨彪补偿,但杨彪亦万分痛惜。《后汉书》中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杨彪说:"愧无日磾(金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杨修的死,死于他太聪明,为曹操所忌,自古以来参与皇家立嗣之争的人,大多没有好下场,何况他的主人是一代枭雄曹操,曹操必须为他的后代扫清障碍,以便于政权的稳固,熟悉历史的曹操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从这一点讲,杨修政治上太弱智,加之又太有才,所以杨修必须死,杨修临死不是叹息,我早就该死了,说明他他还是有预感的。


知无为而有益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第一秘书”杨修?

杨修其实挺悲剧的。我们看《三国演义》,基本上就把杨修定位成一个聪颖机智,才学出众,性格上却恃才放旷,并因此惹上杀身之祸的人。而曹操杀了杨修,说明曹操是个疑心极重,气量狭小的奸雄。

其实小说归小说,我们可以看得跌宕起伏,痛快过瘾,但是要清楚小说并非完全的史实。

东汉末年,皇权转弱,门阀政治热火朝天,各路英雄即使不给汉帝面子,也不得不倚重门阀集团。杨修出身高贵,先祖杨震来头很大,其父辈的杨秉,杨赐,杨彪都是当朝要员,算得上汉代一等一的名门贵族。他自幼聪颖,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政治家庭的熏染,个人素质、文学造诣、政治才能都出类拔萃。

这样一个苗子,有没有可能不知轻重、恃才放旷?他在二十多岁便举了孝廉,在丞相府担任书记,深受曹操器重。出身名门,地位近权利中心,谁不想和他多结交呢?所以史书称“曹丕以下,争与交游”当是实言。而我们可以自己分析,这样一个出身高贵、聪颖、为曹操所倚重的人会不会个性张扬,时不时耍个小聪明刷存在感?

基本上不可能。这都是小说为了塑造曹操疑心病重的奸雄形象的需要。

实际上,曹操和杨修的关系是融洽的。要不然还会让他去辅助自己最喜欢的曹植?

而杨修的死,正源于曹操的这种安排。

曹操本身有文学气质,非常喜欢才高八斗的曹植,甚至动过“废长立幼”的心思,他有意识地让杨修辅佐曹植。曹丕身为长子,稳健有韬略,其实是政权稳定交接的不二人选。很多大臣,都支持曹丕继位。在理智和感情的两难选择中,曹操将杨修送到曹植身边,想增强曹植的竞争力。而正是这种安排,成为了杨修必死的原因。

最终理智战胜感情,曹操选择了曹丕。这是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和权衡。

杨修缺乏的就是这种政治敏感。曹植文采天纵,两人本来就惺惺相惜,加上曹操安排也不好拒绝,他应承下来却忽略了政治风险。在辅佐曹植的时候也是尽心尽力,想尽办法打击曹丕,结果败露之后,不但让曹植的政治资本丧失,也让自己被曹丕厌恶。

而曹丕一旦上位,如果兄弟阋墙,是曹操所不愿意看到的。这个时候,唯有除掉有能力、有韬略的杨修,才能保证曹丕位置的稳当,保全曹植的性命。

杨修必须死。

杨修不知道吗?这么聪明的一个人,肯定看得出曹丕和自己的未来,只是事已至此,无能为力了。

他被处死,并非什么“鸡肋”之失,罪名是“勾结外臣”,正如杨修黑曹丕的罪名是一样的。

杨修之死不是自取灭亡,而是大势所逼。杨修死后三个月,曹操去世。

曹操用杨修的死为曹植在曹丕手下保全了一条性命。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我们通常认为,杨修之死,死于装逼。他人很聪明,才华横溢;但就是爱显摆,在即使是在老板曹操面前也不给面子。看破不说破,这个为臣之精华,杨修完全没学到。最终导致了曹操嫉妒,借“鸡肋事件”将其杀掉。但这只是《三国演义》的桥段,正史中的杨修之死,别有他因。

杨修的两种死因

正史与演义中,杨修的死因、性格完全不同。正史中的杨修温文尔雅,饱读诗书,做事小心谨慎,为人低调谦和。最后是因为“站错了队”帮助曹植争储,卷入了曹操的家务事之中,才被曹操所杀死。而演义中的杨修持才狂傲,放荡不羁,处处锋芒毕露,屡次耍小聪明挑战曹操的底线,最终被曹操杀之而后快。

演义中,曹操杀杨修的理由无非是杨修数次猜中曹操的心思,使曹操嫉妒他的才华,或者是忌惮杨修的智慧,才杀死杨修。然而我认为罗贯中先生有故意抹黑曹操和丑化杨修之嫌。

因为正史中的曹操没那么小气,杨修也没那么不懂事儿,所以解读曹操杀杨修的真相,要从正史入手。

二、正史中的死因

正史中的杨修一直不被曹操喜欢,因为杨修出身“汉臣氏家”,杨氏家族世世代代皆为汉臣,子子辈辈皆位列三公,论底蕴名望,更胜曾经的汝南袁氏,杨家对汉室忠心耿耿,满朝文武人尽皆知,而杨修的父亲杨彪,更是反曹势力的中流砥柱。

与此同时,杨修的政治立场也十分可疑,杨修虽然表面上效忠曹操,整日在朝堂之上放彩虹屁吹捧曹操如何如何英明神武,但暗地里却和反曹势力勾勾搭搭,当然这一切全部都逃不过曹操的法眼。

正史中,曹操曾在给杨彪的书信中写道:

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不与吾同怀,顾颇恨恨!

翻译过来就是:你的好儿子,依仗着你这个老爹的势力,不和我穿一条裤衩,气死我了

曹操为什么要给杨彪写信呢?

因为曹操对杨修动了杀心,但又舍不得杀杨修,因为他毕竟是位人才,于是曹操写信告诫杨彪。

“阿彪,管好你的儿子,小心了我闸了他!”

那么杨彪听话了吗?很显然,杨彪未被免官之前,杨修还算比较老实,杨修是曹操的秘书长,将曹操的衣食住行处理的井井有条,曹操也非常喜欢杨修。曹操明知道杨修的政治立场十分可疑,为什么让杨修当秘书长呢?因为曹操想给杨氏家族证明,我曹操做事光明磊落,你们都看错我了。

到了中后期,杨氏家族和一些汉臣们虽然讨厌曹操,但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汉朝没有曹操,天下将会更乱,杨彪因为一系列原因而退出政坛之后,杨修便开始放飞自我了。

杨修当了十几年的秘书长,自认为了解曹操的心思,杨修觉得曹操偏爱曹植,未来一定会将王位(曹操未称帝)传给曹植,外加上杨家不受宠,渐渐没落,杨修必须找一个靠山来振兴门庭,所以杨修极力辅佐曹植上位,但曹操的心思岂能是小小的杨修能看透的?

起初,曹操的确在曹丕与曹植之间举棋不定,但曹植醉酒之后驾马车乘天子之道,以及曹植醉酒之后出征不带兵马,这两件事彻底使曹操心寒,反观曹丕为人谨慎,心狠手辣,更适合继承曹操的衣钵。

曹操在确定了传位给曹丕之后,便开始默默为曹丕肃清障碍,此时的杨修便成为了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曹操忌惮杨修的才华会威胁到曹丕,外加上杨修的政治出身始终让曹操不安,便给杨修按了一个“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将杨修斩了。

“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杨修泄露了军事秘密,犯了通敌之罪。(诸侯指的是吴蜀之流)

这不是搞笑吗?杨修怎么可能通敌?他在吴蜀两国连政治背景都没有。虽然弘农杨氏是个个超级豪族,但跟袁绍他们家汝南袁氏一样,在经过乱世的洗涤之后,早已不复当年之荣光。

所以说,曹操只是随便扣了一个罪名给杨修,因为曹操总不能明着说“我要传位给曹丕,所以杀杨修”,曹操又不傻。杨修死的并不冤,他愚蠢的认为自己能够猜得透曹操的想法,却不知到自己是在玩火,最终引火烧身。


白话历史君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中,杨修死于"鸡肋”事件。人叹其聪明反被聪明误,屡屡夺了主公的风头,曹操嫉贤妒才而杀之,真的仅仅只是这么简单吗?

按《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杨修死后,仅百余日曹操病故。曹操曾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经历了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入塞北、抵辽乐,纵横天下所向披靡后,58岁挥师赤壁,意欲一统天下,怎奈落得兵败而逃,人生有了挫败感。

公元219年,这一年曹操已经66岁的垂暮之年,在动荡的三国时代,"五十不称夭寿”已是高龄。他亲领大军与刘备争夺汉中,奈何刘备坚守不出,只得论持久战打算。不到两月损兵折将,又失了军粮,众人士气低落,无奈撤出汉中。

眼见日渐坐大的西蜀,以及雄姿英发的东吴,曹操明白天下一统的愿望,只能寄与后人了。

《三国志》和《后汉书》与《三国演义》不同,并没有说杨修死于"鸡肋",只讲杨修的死,是好几件同类事件而杀之。



杨修死后,曹操曾给其父杨彪写信表示哀悼,赐与大量贵礼,派夫人卞氏上门抚慰。信中写道:

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


意思是杨修大才,奈何不与主同心,屡教不改,为了不累及杨家,我只好替你清理门户了。这番话明显有杀鸡骇猴的意思。

而日后杨彪居然敢发牢骚说,惭愧没有金日磾的先见之明,空有老牛舐犊情,令曹操无可奈何。

说明杨修之死,决不仅因为聪明太过,以曹操"唯才是举"爱才之性,恃才放旷并不致命。

系出名门的杨修初任丞相主簿,有第一秘书身份,应当说曹操是信任倚重的。当时军国大事与之交流,杨修总知内外,所作建议也令其满意,连曹丕都要巴结他。



所以"一盒酥”"阔门""鸡肋"之类夺风头的事件,必不致死。要知道当年弥衡"击鼓骂曹",曹操都没痛下杀手。置之死地的原因是,杨修同孔融一样站在曹植一边,成为曹丕继承大位的障碍,其政念与曹魏利益相悖。

曹操临死布局,连"分香卖履"都安排了,替子扫清道路,担个"害贤”之名,也不惧了。


杨修世家子弟,其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皆为四世三公之家,又有姻亲。杨修是袁术的外孙。在讲究门第的汉末,影响非同小可。

老子唱黑脸,儿子唱红险,曹操之"奸”,杨修既不能与己同心,纵有才也不过眼中"鸡肋",弃之必然也。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杨修之死与孔融略同,背后有更为严重的问题,杨修四世太尉之家,父杨彪权倾一时,少年时即被举孝廉封郎中,曹操掌权后担任丞相府主簿,一度总知内外之事。杨彪是大汉忠臣,从曹操迎献帝入许昌时便有不满,曾设宴大会群臣,曹操见杨彪神色不对,宴会上不敢吃东西,中途借上厕所溜走了。因是寒族出身,欲掌汉朝大权破除世家垄断,曹操打压世家豪门,不同心者杀无赦,袁术叛逆,曹操派出刘备讨伐之余,杨彪妻子是袁术的女儿,曹操欲一并攀附诛杀他,被孔融以使成王杀召公,周公岂可言不知乎为由谏止。


杨修是文士,有小聪明缺政治敏感,初时曹操实力不足,需招揽人才,对他表现出极为重视,“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看到父亲如此器重,曹丕曹植等公子深相结纳,曲意延用,可能由于同是文人的缘故,杨修与曹植越走越近,终至品行合拍言听计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其时曹操犹豫于世子之立,曹丕曹植二人各出暗力角逐,各自网罗了一批人才出谋划策,杨修丁仪等文士是曹植一边,司马懿吴质在曹丕一方。都为东主争取优势,以博曹操慧眼,进而使自己水涨船高。


文士远远不是阴谋家的对手,初期在杨修等的帮助下,曹植也以他过人的才能,能诗能赋风流倜傥为曹操所喜爱,特别是一篇铜雀台赋更为老曹把玩赞叹不已,特为宠爱“几为太子者数矣”,有好几次差点就踩掉曹丕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在此过程,杨修陷入嫡储之争越来越深,直到揭发吴质偷藏于帛车进东宫设谋之事,被吴质反算后,曹操开始对他起疑提防。争储中曹丕手段更加高明,交结的不只青年文士,更大加贿赂曹操重臣,左右宫人,可能花费太多,才致经济紧张,向曹洪借钱被拒绝,最后在贾诩临门一脚的帮助下,曹丕被立为世子。


此时的曹植整个人垮掉了,终于沉迷酒色,还在魏国的都城邺城魏王专用车道弛道纵马飞奔,曹操大怒,杀了他的车夫。关羽攻打襄樊,曹操命曹植出征,可他第二天却因烂醉不醒而误事,从此每况愈下。杨修见此情景,也想避开曹植以免自误,苦于不能太过明显,还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而曹操出于世子之位既定,便需有扶有压,对曾经帮助曹植夺嫡的众人进行约束压制。(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杨修处于特殊处境,父亲杨彪是曹操政敌,母亲是袁术的女儿,出身又是显赫世家弘农杨氏,为根除后患免误后人,在219年,可能是曹操令徐晃带兵先行解救曹仁,自己随后统军兵至摩陂时,在军中寻一罪名杀了杨修,“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杨修之死,不仅仅是演义说的恃才放旷,更有复杂原因在内。


南方鹏



天岭624738


杨修的才能是很高的。史书记载杨修的工作主要是为曹操服务,说他"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能得曹操的称意,足以说明杨修有真才实学。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为什么杀害大才子杨修?这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三国演义》说因为曹操忌杨修之才而痛下杀手。当然不否认有这方面原因,曹操也是人,也有忌妒心,这是人之常情。但这只是很小的因素,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杨修是袁术的外孙,但袁术早已死了,这方面影响不大。

真正起重要作用的是三方面因素:

一、杨修家也是四世三公,属于豪门,曹操对此有忌惮,不想杨修风头太盛。

二、杨修对曹操的了解,超出了常人的认知。杨修可以猜透曹操的心思,知道曹操要做什么。这让曹操心惊,曹操不想让人看透。

三、杨修犯了曹操大忌,介入立储。杨修站队在曹植一边,利用自己对曹操的了解,助力曹植争储,被曹操发现后,对他有了杀心。随着曹丕确立储位,曹操为了树立曹丕的权威,有意拿杨修开刀。


羽书迟


曹操为啥要杀死第一秘书杨修?



作为秘书、办公室主任,杨修确实很合适,脑子灵活、文采飞扬。但随着地位提升、事务历练、领导看重,杨修有点忘乎所以,逐渐不顾场所、一味张扬、不给丞相脸面,让曹操产生厌恶。比如,曹操园门留“活”字,暗含这门太宽,需要瘦身;蔡文姬家挂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实指“绝秒好辞”四字。这有点难度的文学意蕴,杨修心中解开,没必要先于领导显摆,待人家丞相破题后,你杨修再逞能行不?



塞北派人给曹操送点礼物---一盒酥,曹操一时兴致盎然,亲自提笔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杨修竟然自行与众人分吃一尽,曹操诘问,杨修回复说,丞相叫大家一人一口酥,岂敢违背?……,其实,这些事虽让曹操不悦,毕竟是小事,曹操可能记在心中,也可能一笑而过,不了了之。从曹操性格看,豪放大气,为此记仇可能比较小。



史料记载这些事,也只是因杨修被杀,人们胡乱联想,不一定就是这些事的因素。不少推测认为,在曹丕、曹植争夺储君之位时,杨修积极参与其中,公开选边站队,为曹植出谋划策,写答条。最差劲的,这么不要命的事,不知是故意张扬,还是疏忽,竟然露了馅,曹操都知道了,杨修自己仍自我感觉良好。



按说此时,杨修应该紧急收手,锋芒内敛,然杨修张扬个性,却愈加狂妄。在汉中前线,曹操和刘备打得不可开交,曹军处于十分不利局面,曹操心中犹豫,烦闷,焦躁,夏侯惇请示当夜军中口令,曹操因正啃一只鸡肋,联想到当前军情,有感而发,随口说“鸡肋”,杨修作为聪明人,本应为上级解决当前困境,提供策划选项。



不论这选项如何,只要用心去作,曹操看在眼里,会记在心里,能亏你杨修吗?可杨修却绕过曹操,对夏侯惇说,丞相要从汉中撤退了,将军要提前做好准备。想想这么作,除了显摆,有啥实际作用?事有凑巧,曹操睡不着觉、提着钢斧巡夜,察觉夏侯惇部动作异常,叫来夏侯惇一问,知道了杨修的鬼话,曹操这时是啥心情?这不是看笑话吗,不杀你杨修还杀谁?



后来,曹操被魏延射落两颗门牙,惊得魂飞魄散,定下神来,决意放弃汉中,想起杨修之言,略有悔意,又下令重新安葬杨修,作为当时冲动怒发,杀掉杨修的补偿,但对于杨修,显然意义不大了。(435)


流誉后


杨修智慧过人,颖悟超群,看似绝顶聪明,其实是一个自寻死路的笨蛋。杨修之死,完全是自己耍小聪明所致。杨修善于猜测揣摩曹操之隐秘内心,而且非常精准,往往触到曹操的痛处,还有意在曹操面前炫耀,曹操忍无可忍,终于痛下杀手。反观野心勃勃的司马懿,一直隐忍到最后,从不卖弄自己,曹操从不猜忌他,最后连曹氏江山竟然也被他的后人夺取。

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皆不明其意,杨修看了说:在门上写“活”,就是“阔”字,丞相是嫌门阔了。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改窄。曹操知道后,嘴上虽然称改的好,心里去却对杨修嫉妒得要命,这小子把自己的心思猜得太准了。

又一次,有人给曹操送来一合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岂敢违反?”曹操听罢,竟然无法反驳。但对杨修的嫉恨加重了。

曹操为了测试曹丕和曹植的应变能力,便叫他们到城外去办事,暗中却叫门卫不要放人外出。杨修告诉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曹植虽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认为这是杨修与曹植联合欺骗自己,杨修为了帮曹植过关,竟然教曹植杀戮,这让曹操十分心惊。曹操于是有了杀杨修之心。

曹操率兵攻打刘备,久攻不下,又因损兵折将,欲收兵回营,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勤务兵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随口曰:“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听见曹操的话,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便绕寨私行。只见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曹操急问其故。军士回答说:“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曹操问杨修,杨修竟然回答: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肯定要撤兵了。曹操终于忍不住,大怒:“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命令将杨修斩首级。可怜杨修死时年仅45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