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广场轮渡码头!陪伴了汕头人43年

再见,广场轮渡码头!陪伴了汕头人43年

▲ 那一声声划过城市上空的汽笛早已成为镌刻在许多汕头人心中温暖的海边印记。

“让我再多看你一眼”,近日,有关广场轮渡码头将计划搬迁至招商客运码头的信息传开后,在市民尤其是上年纪者心中泛开了涟漪,这个在老汕头人脑海里中记忆深刻、即将“卸任”的码头拨动了许多人的怀旧心弦。连日来,不时有市民纷纷前往“搭渡”,与渡船、码头亲密合影,与码头说声“再见”。

再见,广场轮渡码头!陪伴了汕头人43年

▲ 在汕头港内“摆渡”数十年,船长贝国华对即将“退休”的老码头依依不舍。

在海滨路广场轮渡码头,随着汽笛鸣响,“启业”号渡轮在船长贝国华的操纵下打横着缓缓靠岸,早已在甲板上的水手朱合顺一记漂亮的抛绳动作,缆绳绳圈“刷”地套上了码头上的桩墩。此时,见渡轮稳妥靠岸,码头上的液压跳板也准确地伸靠向渡轮的舱门,随即,船舱内的乘客们迈步上岸了。10分钟后,载着又一批“搭渡”乘客的“启业”号在开船“电铃”声响过后驶离了码头,朝着对岸的礐石轮渡码头驶去。

再见,广场轮渡码头!陪伴了汕头人43年

▲ 以前,搭渡的市民都要通过这条随着海浪摇晃起伏的“独木桥”登上渡轮。

地处美丽海滨长廊的汕头广场—礐石航线(俗称广场轮渡)1976年正式开通,也是汕头内海湾唯一过海城市轮渡,是汕头的重要地标之一。43年来,从太阳初升,到日落西山,渡轮如此靠岸、驶离的镜头就在已经显得有些老旧的码头循环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一声声划过城市上空的汽笛也早已成为镌刻在许多汕头人心中温暖的海边印记。

再见,广场轮渡码头!陪伴了汕头人43年

▲ 乘客虽然越来越少,但安全始终是码头营运的一根“红线”。

作为汕头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之一,汕头广场轮渡的兴衰浮沉也记录和反映着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汕头市轮渡公司客运站经理廖庆斌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连接达濠和汕头两岸的海湾大桥、礐石大桥还没有建好,轮渡是唯一的交通方式。1990年6月,随着最后一艘木质渡轮“粤汕渡03号”退出了营运,汕礐过海渡轮逐步向大型化发展,进入了辉煌的“黄金时代”。1999年2月,礐石大桥建成投入使用,改变了以往单一靠轮渡来往汕头南北两岸的历史。但那几年,广场轮渡的生意依然红火。

再见,广场轮渡码头!陪伴了汕头人43年

▲ 当年,这口钢管钟就如一座灯塔,在大雾等极端天气时为靠岸的渡轮指引“回家”方向。

直到2005年,汕头开始实行路桥收费“年票制”,原本开摩托车“搭渡”过海的市民,大部分改从礐石大桥经过。再后来,汕头的公交体系覆盖潮阳、濠江等地,除了到礐石风景区的游客,原先需要经礐石换乘轮渡过市区的乘客越来越少。轮渡公司的经营开始陷入困境。2018年元旦起,海滨路施行了“禁摩”政策,本就不多的“搭渡”过海客源再次“减员”,基本就剩下了行人和骑单车者了,昔日渡轮乘客满舱的火热渡运场景难得一见。

再见,广场轮渡码头!陪伴了汕头人43年

▲ 冷清的渡轮座舱和过去的火热判若两样。

采访中,廖经理告诉记者,广场轮渡码头将搬迁新址的消息传开后,即将“卸任”的码头也成了市民拍照留念的“胜地”, 每天都有不少怀旧的市民专程前来“搭渡”,与渡船、码头合影,希望藉此封存那段岁月的记忆。

再见,广场轮渡码头!陪伴了汕头人43年

▲ 码头上早已不见当年排队“搭渡”的热闹景象。

岁月流转,往事如烟。曾几何时,轮渡是汕头市民唯一的过海工具。如今,辉煌不再,记忆犹存,轮渡还在我们身边,又仿佛离得很远。

再见,广场轮渡码头!陪伴了汕头人43年

▲ 渡轮、码头如今成了游客们争相留影的“胜地”。

今天,人们又欣喜地发现,除了交通功能,轮渡还成了许多外地游客体验汕头海滨风情的选择。

通过新一轮的统筹规划,今后的轮渡或许可以成为既能满足日常需要,又能承载汕头记忆的窗口,续写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