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當中國孩子遭遇美國孩子,究竟誰會贏?

未來,當中國孩子遭遇美國孩子,究竟誰會贏?

看點

中美教育的對比一直是熱門話題。本文中的兩位爸爸是昔日大學同窗,如今雙雙為人父的他們,一位在大學任教,另一位定居美國。根據自身對中美教育的認知,以及日常體會和觀察,爸爸們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跨洋論辯,並整理成文。這場跨越四個月,總時長數十小時的教育對話聊了些什麼,期待能給大家提供看待中美教育的新視角。

文丨劉寅斌 編丨Mia

筆者是上海大學副教授,一個2歲半女孩的父親。鄒睿是我大學的好朋友,我們曾一起保送研究生、考託福和GRE。鄒睿的太太是他的中學同學,我們三個也是研究生同學。

2001年,鄒睿赴美留學,獲得生物醫學博士學位後,任職於一家數據軟件服務公司。他們有兩個兒子,老大今年9月剛上七年級,相當於國內初一。老二是小學二年級。他們一家現居新澤西州。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鄒睿的老大相相和老二榮榮在自家門口

今年5月以來,我和鄒睿之間,就教育問題,進行了一輪持續4個月,總時長數十個小時的跨洋對話。因為時差,有時一夜醒來,我會收到鄒睿發來的多達幾百條語音信息,有一個週日我起床後從上午9點一直不間斷地聽到下午2點,才聽完。

我們這一輪教育對話,從美國社區兒童的體育聯賽制度,到美國小學的考試方法,從美國教師如何給小朋友課後加小灶,到奧巴馬的教育政策對美國教育的深遠影響,從鄒家兩個孩子如何在美國學中文,到我的女兒究竟應該上國際學校還是走公立體系,都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鄒睿說:“我對美國教育的認知,來自自己的體會和觀察。我的兩個孩子在新澤西的公立學校讀書,他們代表美國教育的縮影,但絕不是美國教育的全部。在美國,不同的州、不同的學區、不同的學校,甚至不同的班級之間,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都不盡相同請讀者朋友們千萬不要覺得美國教育就是這樣的,千萬不要以偏概全,我們的談話內容僅供參考。”

我也想表達和鄒睿相同的觀點,我對國內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也只能從在上海的所見所聞得出浮光掠影的結論。我之所以願意把這些對話整理成文章,不是為了對比、批判、否定或者拔高什麼東西,而是希望為那些和我們一樣,正在探索教育問題的家長們,以及對教育感興趣的朋友們,提供一些新的素材和觀察的視角。片面和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鄒睿的大兒子相相在七年級之前,同時學著三件樂器:鋼琴,從一年級學到六年級,每天練習45分鐘;吉他,從五年級開始學,每天練習30分鐘;笛子,從四年級開始學,每天練習15分鐘。

今年9月,相相上七年級後,發現學校增加了很多他感興趣的新的課外活動,他都想去試一試,為此,他必須得放棄一門樂器。他徵求鄒睿的意見時,鄒睿告訴他,“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做決定,爸爸媽媽不參與。”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經過一番思考,相相選擇了放棄鋼琴。消息一公佈,相相的鋼琴老師第一個跳出來反對。鋼琴老師找到鄒睿的太太,非常生氣地質問:“你們怎麼能讓一個12歲的小孩子自己做這麼重要的決定呢?你們難道看不出,他是一個有天賦的孩子嗎?你們不怕以後會後悔嗎?”

鄒睿告訴我,相相在鋼琴上,確實比別的孩子有天賦,練了這麼多年,半途而廢確實有點可惜。“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面臨無數的選擇。歸根到底,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是不同階段各種選擇的結果。如何做出合理、有效和理性的決定,是所有人終其一生都需要不斷提升的能力。

在我們看來,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是比練琴更重要的事。作為家長,只要有可能,我們都會非常有意識地對兩個孩子進行這方面的訓練。畢竟,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輩子,大多數決定要靠孩子自己去做。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以及做出決策後,必須自己承擔因為這個選擇而產生的後果和責任。

鄒睿說,“我們家老大,無論是學鋼琴、還是練游泳、打棒球,都是以這個大目標為前提,絕不僅僅只是為了鍛鍊身體,或者提高藝術修養。”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除了樂器,相相還參加過很多體育項目,打過4年棒球,踢過2年足球,練過1年滑冰,還短暫地打過一小段時間的籃球。“我們的原則就是,七歲之前,什麼都可以玩,什麼都可以試,主要目的就是想看看興趣到底在哪裡。七歲之後,小朋友漸漸有了自己的主見,有了自己的好惡。我們就把決定權,交給他,讓他自己做決定,

哪些項目繼續玩下去,哪些項目則可以停下來。”鄒睿說。

結果,相相的選擇再次讓鄒睿大跌眼鏡,他沒有選擇有過長期訓練的棒球、足球,也沒有選擇滑冰、籃球,而是選擇了他最不擅長的游泳。“在游泳這個項目上,相相幾乎毫無天賦,他花了差不多四年的時間,才找到一點點游泳的感覺。”鄒睿說。儘管如此,當相相決定只練游泳時,鄒睿和太太還是非常乾脆地告訴相相,OK,沒問題,你自己做決定。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美國教育體系最看重的素質是什麼?

在鄒睿看來,美國教育體系最看重四個方面的基本素質:健全的人格培養、團隊協作能力、體育能力和愛的能力。

首先,健全的人格培養。相相是典型的學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論成績,他一直是班裡最拔尖的孩子,明顯超出其他孩子一大截。

在中國,如果某個學生成績優異,老師多半會在課堂上當眾表揚。但在美國,這就不行。相相的小學老師告訴鄒睿,如果老師當眾表揚一個孩子聰明,可能會給其他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讓其他的孩子有自卑感,對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而言,也不是好事,這可能會誇大他的個人能力,讓他產生傲慢的心,不利於他和其他孩子的協作。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在表揚上,美國老師通常會就事論事,比如,你這次作業做得很好,好在哪裡,為什麼好,你這次項目完成得很好,是怎麼樣才做到這麼好的。主題明確的表揚,對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

第二,團隊協作能力。美國教育特別強調團隊協作,在鄒睿看來,這是中美兩國教育理念上非常大的不同。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甚至研究生階段,美國的教育總是喜歡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組織教學和課後活動。

從小不點開始,美國孩子就得適應今天被分在這個組,明天被分到那個組。除了考試之外,孩子的大部分學習時間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小組中度過的。相相所在的學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制度:混班制。

每一年,全年級的學生都要打散,重新分班。孩子每年都會遇到新老師、新同學、新班級,大家從陌生到熟悉,這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相相六年級畢業時,幾乎能認識全年級每一個孩子。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今年9月,相相剛上七年級不久,學校安排相相跟八年級的孩子一起上數學課。有一天學校通知鄒睿,考慮到相相的英文水平已經明顯超過同年級的孩子,學校建議從下週起,相相跟八年級的孩子一起上英文課。

“如果我們接受學校的建議,也就意味著相相要同時在三個班裡學習,一個是現在的七年級的班級,一個是八年級上數學課的班級,另一個則是八年級上英文課的班級。”鄒睿說,“如果沒有從小就開始的混班制和小組制學習,突然要同時面臨三個新的班級,恐怕不是誰都扛得住的。相相好像沒有任何困擾,這就是美國團隊訓練的厲害之處。”

在鄒睿看來,美國教育中有一種傾向,它會刻意淡化個體,尤其是相對優秀的人在團隊中的貢獻,更強調成員之間如何通過協作共同達成目標。“從小到大,相相的個人能力都很強,在各種各樣的小組中,他通常扮演領軍角色,他是扛著旗幟帶著隊伍朝前走的那個孩子。但是,幾乎沒有哪個老師因此特意表揚過他。”鄒睿說,“老師們講的最多的是,無論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強,他永遠不可能依靠一個人的努力完成所有的事情。”

第三,體育能力。美國教育對體育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中國。在美國的學校裡,一個體育好的孩子比學習好的孩子更受歡迎。美國學校建議,每個孩子,每天至少要有30到60分鐘的戶外鍛鍊時間。至於戶外鍛鍊的項目和形式,學校未做硬性規定。

美國很多家庭傾向於在學生放學後,長期參加某個項目的團隊訓練,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第一,通過足夠大強度的訓練,既能鍛鍊身體,也能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第二,讓小朋友在長期的團隊訓練中,有一群共同成長的朋友,並進而鍛鍊團隊協作精神。

相相每天放學後,在地區的業餘游泳隊受訓。每年從5月底開始,每天一個小時,每次大概遊1500-2000米,週一到週五訓練5天,週六參加比賽。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相相每年都會跟著游泳隊一起,參加地區的游泳聯賽,一共包含18支隊伍,分三個級別,有嚴格的升降級機制。相相所在的游泳隊是個小隊伍,去年不幸被降級。

降級之初,鄒睿和太太還在擔心,這是否會影響相相的訓練熱情。結果,今年新賽季開始後,在新的級別組中,相相所在的游泳隊表現得很有競爭力,相相和他的隊友們不但沒有因為降級而沮喪,反而常常因為有機會獲勝而興高采烈。

“今年,相相的訓練熱情和比賽熱情,比去年高多了。”鄒睿說,“去年比賽,總是輸,小孩子也有自尊心的。今年雖然被降了級,但是小孩子們常常有贏的機會,所以,他們無論是訓練還是參賽,反而比去年更帶勁。”

鄒睿所在的地區,除了業餘比賽外,還有一種半專業的比賽。這種比賽強度很大,除非孩子真的很喜歡,同時水平還不錯,否則根本堅持不下去。

相相的學校裡,有個打棒球非常好的孩子,曾經上過時代雜誌青少年版的封面,他每週訓練6天,每次訓練4小時。相相的游泳俱樂部裡,有個小姑娘,曾經獲得美國青少年奧運會項目的第五名,她每週的訓練量也是6天*4小時/天。這兩個孩子的訓練,全是下課之後進行,所有的比賽也都安排在課外時間。平時,他們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正常上課。

“我們來試想一下,你每天6點半起床,7點多乘坐校車去上課。下午2點40分下課後,3點開始訓練,4個小時的訓練結束後,回到家,吃飯,洗澡。飯後,還要接著做作業。美國學校的家庭作業雖然沒有中國那麼多,但每天在高強度的體育訓練後,還得繼續做作業,這些孩子真的非常辛苦。如果不是真喜歡,這種高強度的訓練,無論對孩子還是對家庭,都是一場災難。”鄒睿說。

美國的一位爸爸,在網上寫了一篇文章,講他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讓孩子去練體育,鄒睿將文章的主要內容總結如下: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覺得很累想要退出而仍然繼續堅持的那些時刻,付錢。

·我在為當我的孩子們從學校回家後,覺得太累而不想去訓練但還是去了的那些日子,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學習如何遵守紀律,專注和投入,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學習如何照顧好他們自己的身體和器材,付 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學習如何和別人一起工作,怎麼成為好隊友,在失敗時豁達,在獲勝時謙遜,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學習如何對待失望,當他們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名次和頭銜時仍然回到訓練場,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地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學習確立和完成目標,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不但要尊重自己,還要尊重別的運動員、裁判和教練,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知道要獲得冠軍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艱苦訓練,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為他們小的成就自豪並學會朝著長期目標努力,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有機會讓他們建立長期友誼和終身難忘的記憶並像我一樣為他們的成就自豪,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可以到戶外到體育館而不是呆在屏幕面前,付錢。

·我可以繼續寫下去,可是簡而言之,我沒有為體育付錢。我在為體育運動可以讓我的孩子們有機會去培養那些讓他們受益終生並有機會祝福其他人生活的諸多品質付錢。從目前看來,我覺得這是一筆很棒的投資!

第四,愛的能力:深入人心的慈善訓練。

美國有個非常著名的慈善基金——Alex's Lemonade Stand Foundation,翻譯成中文,就是“Alex的檸檬水攤基金”。

Alex出生於1996年,在她不到一歲的時候,被檢查出患有一種名為“神經母細胞瘤”的兒童癌症。2000年,Alex在四歲生日的第二天,接受了幹細胞移植。在接受幹細胞移植手術期間,她告訴媽媽,出院後,她想在院子裡擺一個檸檬水攤,幫助醫生們籌集資金,以便讓醫生們像幫助她一樣,幫助其他得癌症的小朋友。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出院後,在哥哥的幫助下,Alex成功地在家門口的前院舉辦了第一屆檸檬水攤活動,為醫院籌集到令人吃驚的2000美元。

隨後的日子裡,Alex一邊勇敢地和癌症做鬥爭,一邊在自家前院舉行一年一度的檸檬水攤活動,並把籌集到的費用,用來資助美國兒童癌症的研究項目。Alex的善舉迅速傳開,全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被她的故事感動,紛紛舉辦自己的檸檬水攤募捐活動,並將所得捐助給Alex和她的事業。

2004年8月,Alex8歲,不幸去世。在她去世前,她一共為兒童癌症慈善項目籌集到超過100萬美元的善款。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直到今天,很多美國人經常舉行檸檬水攤活動,為“Alex的檸檬水攤基金”籌集善款。在美國,慈善活動深入人心。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不斷地參與各種各樣的慈善活動。鄒睿所服務的公司,每次季度會議之前,由員工推薦兩個慈善機構,然後公司給每個機構捐款500美元,從來沒有終止過。

在鄒睿看來,通過慈善活動,美國社會不斷地向孩子們傳遞這樣的理念:

首先,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不幸的人,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其次,很多人雖然生而不幸,卻活得格外堅強。

第三,被命運不公平對待的人都能如此堅強,作為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做得更好一點?

上海交通大學的朱雪宏老師曾給我講過她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她和小學同學以及同學的父母,在路邊看到一位流浪者。通常這種情況下,很多中國家長要麼視而不見,要麼會對孩子說:“你要是不好好唸書,將來就會跟他一樣。”

可是,同學的父母卻對孩子說:“你們要好好讀書,將來讓每個流浪漢都要有體面的工作,讓他們活得和我們一樣有尊嚴,好嗎?”朱雪宏老師說,那是她見過的最好的家庭教育。

中國傳統教育體系中,和美國教育一個非常大的不同地方就在於,中式教育更重視“強者思維”,所有的資源幾乎是一股腦地向強者傾斜,相對弱小的個體,或者不發聲的沉默人群,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被關注度顯然不夠。

面向未來,中國的孩子和美國的孩子將在共同的全球平臺上競爭。從這個視角看,無論是體育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還是愛的能力,都是中國教育急需補充的短板。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當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相遇,

究竟誰會贏?

27年前我參加高考時,老師告訴我們,若要戰時像平時,就要平時像戰時。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希望高考的時候正常發揮,那麼,高三階段的各種訓練,就要嚴格地按照高考的要求來進行。這裡有個關鍵詞:“像”。其實是說,戰時和平時實際是不同的兩種情況,只能儘量讓它們很相似。

2016年,我在沖繩參加馬拉松比賽。在住處附近,有個培訓學校。深夜10點,穿著校服、揹著雙肩包的學生們,從學校裡出來,他們低著頭,一言不發,彷彿生產線流過的方便麵,乾淨整齊而且安靜。學校臨街的玻璃上貼著一個橫幅,引起了我的注意——“日日是決戰”。這句話,我覺得比“若要平時像戰時,就要戰時像平時”來得更雞血。每天都是決戰,不是模擬,而是實戰!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去年,上海某媒體刊登了一篇有關上海幼升小的文章,題目就是《初戰即決戰》,這個提法比“日日是決戰”又雞血了很多。文章提到,隨著上海教育競爭的加劇,幼兒園升小學的競爭已經越來越白熱化,在越來越多的上海家庭看來,能否進入一所好的小學,已經成為有決戰意義的事件。

當我把有關決戰的三層提法告訴鄒睿時,他很感嘆,“超前學習已經成為教育惡性循環的常態。我曾和美國朋友討論過超前學習這件事,美國朋友非常不理解。

在他們看來,不同階段的孩子,需要學習不同的內容。有些內容,一個六歲的孩子要花整整一天,甚至兩天、三天才能理解,而一個九歲的孩子可能只要10分鐘就能完全掌握。既然如此,為什麼非得在六歲的時候,讓小孩花費那麼大的精力、用去那麼多的時間,去學習到了九歲自然就能掌握的內容,這不是浪費時間嗎?”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鄒睿常把國內教育公眾號上的文章發給相相看,每次看完,相相都會感慨,中國的孩子太辛苦啦。雖然,看起來美國孩子的作業比中國孩子少得多,但事實上,美國孩子和中國孩子一樣,過得一點都不輕鬆。

中國孩子忙著做作業,忙著上補習班,美國孩子則把大把的時間花在體育、慈善、閱讀、社交和各種各樣的活動上。都不容易,都沒閒著,只不過大家的時間花在了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時間投入和不同的教育模式,代表著對未來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價值觀。我和鄒睿都堅信,在未來,中國小朋友的競爭對手絕不只是身邊的同學和夥伴,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一定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在各種層面上,展開全方位的競爭。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基於這個前提,我向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未來,當中國孩子遭遇美國孩子的時候,究竟誰更容易贏?是每天做作業到深夜的?還是每天打球累得死去活來的?”

他的答案很模糊:“這個問題好大,一兩句話真說不清楚。如果非要我現在就給出答案,我只能講,很難說。因為變數太多,人文、社會、歷史、文化、環境,都可能會是影響變量。”

美國的底子很厚實,但是,人口結構的變化正在不斷導致美國人口素質發生變化,中產階級的大幅度縮水,吃福利的人數極度膨脹,再加上“政治正確”思想日益喧囂塵上,美國明顯在走下坡路。

這幾年,美國每年發放大約110萬綠卡,只有10萬左右給了高科技移民,其他都給了各種類型的親屬移民。這和二戰期間以及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地湧入美國的各國精英相比,已經有天壤之別。奧巴馬上臺以來全面推行的非法移民庇護政策,更是讓美國的移民質量雪上加霜。

“很多人都聽說過,美國人數學差,不得不說,他們的數學真的很差。我有次去加油站加油,2.99美元一加侖,我告訴加油的小夥子,加10加侖油。過了一會兒,小夥子加好油,走過來,滿臉的歉意:‘先生,很抱歉,我不知道10加侖的油是多少錢,所以,就自作主張,給您加了20美元的油。’沒錯,一個簡單的乘法,美國加油站的小夥子,硬是算不出來。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加油站的小夥,可能受教育程度不高,還情有可原。我所在公司,是一家服務美國航空航天局、波音飛機以及全世界各種大型製造企業的高科技公司,公司裡的同事最起碼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有一天,一個同事要計算103.5+2,在我看來,這不是一秒鐘就可以心算出答案的簡單問題嗎?結果呢,我那同事硬是拿出計算器,嚴肅認真地按了起來。

大家可能會覺得,美國人怎麼這麼笨呀?其實,還真不是人家笨,也不是美國孩子不聰明。

國數學教育最大的問題不在孩子,而是美國數學的教學大綱出了問題,根子上有毛病,完全就沒教對。”鄒睿說。

在美國的數學教學體系中,小朋友連整數的加減乘除都還沒搞清楚的時候,就開始引入分數、小數,甚至在小學五年級,概率已經開始出現在課本里。很多美國人,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這種不合理的教學大綱摧殘得沒有了信心。很多孩子已經不僅是對數學沒有信心,從二三年級開始他們就恨數學,咬牙切齒地痛恨。

美國數學教育的特點就是,小朋友連走都沒學會,就開始練跑,加減乘除都沒弄清楚,就開始學別的了。這種教學體系,對學霸來說沒有問題,但是,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很容易形成厭惡情緒。越不喜歡,越不練,越不練,就越差,久而久之,就形成惡性循環。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奧巴馬政府上臺這八年,是美國基礎教育大倒退的八年。本來,基礎教育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變得更好,而奧巴馬政府的教育理念是不斷降低教學標準和教學要求,讓更多人過關,對此,美國中產階層非常不滿意。

在鄒睿看來,美國教育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其影響日漸深入,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若要徹底逆轉,那得需要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非常大的努力,但目前,還完全看不到有任何逆轉的可能性。

2014年,鄒睿曾做過一次調研,調查500強公司、大型互聯網企業以及著名民營企業中那些最出類拔萃的90後年輕人,並把他們的故事,寫進了他的一本書裡——《互聯網+社會化營銷:用匠心創意點燃交互》。楊菁和杜晶就是這群90後年輕小朋友中的兩位。

今年10月,杜晶和楊菁分別從吉隆坡和香港,專程飛來上海,到我在上海大學的課堂上分享了她們的成長經歷。

楊菁的經歷是這樣的: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2019年10月21日,楊菁在上海大學《創業人生》課堂

15歲到17歲,上海實驗中學。17歲,考入復旦大學。17-21歲在大學修讀兩個專業——主修英文,輔修國際貿易。同時,在羅蘭貝格、Towers Watson、羅氏診斷、匯豐銀行、浦發銀行實習,開始探索人生未來的方向。

21歲-23歲,作為波士頓諮詢前合夥人的助手,為私募基金華平做醫藥項目投資顧問。23歲,在上海摩根大通投資銀行。25歲,經過13輪面試,加入高盛香港。27歲加入ich Foundation,成為一名對沖基金經理,管理5000萬美金的全球醫藥股票投資組合,年化回報超過20%,連續跑贏MSCI醫藥指數。

杜晶的經歷如下: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2019年10月14日,杜晶在上海大學《創業人生》課堂

23歲,在天津麗笙酒店做微博專員;24歲,在上海麗笙酒店做電子營銷經理;25歲,在新加坡卡爾森酒店集團做亞太區高級數字營銷經理;

27歲,在洲際酒店集團任區域數字營銷總監(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地區)。

杜晶和楊菁,是兩個完全不同類型的女生,一個熱情奔放,另一個溫潤婉約。鄒睿和她們交往很多年,看著她們一步一步地成長,在她們身上有非常多的共同點,其中包括:

獨立判斷能力;

跟對老闆;

尊重強者,和強者為伍;

自律+勤奮+努力;

尊重權威,並且總能在權威的“陰影”中找到自由伸展的空間;

她們都有一種超強的能力,能夠讓身邊所有的人很愉快,而且能讓大家都喜歡她們。

如果繼續總結下去,還會總結出很多內容,比如她們倆的英語都很棒,比如她們都熱愛健身,比如她們的工作業績都非常棒。

鄒睿說:“杜晶和楊菁這兩個小朋友,都是國內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年輕人,她們在國際舞臺上,不會輸給任何人。未來的中國,像她們一樣的年輕人,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會越來越會少。

所以,對中國孩子,我們要有信心。

沒錯,畢竟我們人口基數大,我們最拔尖的一群孩子和美國孩子拼,不敢說完勝,但肯定不會差,這難道還不夠嗎?這樣看下來,人口多,還是優勢呀。

鄒睿補充道:“再說,我們中國人天生勤奮,這一點全世界哪個國家都比不過。美國雖然人也不少,但是懶人實在太多。美國每年有近20%左右的人靠從政府領取各種補貼生活,政府的補貼很多,有現金、食品、房屋、保險等各種形式。這5000多萬靠政府福利生活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小孩和老人,他們當然不工作,但是,其中也有相當多可以工作而不工作的適齡青壯年。”

所以,我和鄒睿達成一個共識,和美國教育相比,中國教育有明顯的優點和顯著特點,當然,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和眾多的挑戰。

今天,我們既沒有蒙面而行,也沒有兩耳塞木,雖然我們不清楚未來究竟會是什麼樣,但在中國,無論是每一個家庭,還是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甚至更高層面的中央

政府,都意識到,未來的競爭,歸根到底,拼的還是人,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

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究竟谁会赢?

所有的個體都在按照自己的步伐努力向前,雖然前進的腳步可能不那麼整齊劃一,雖然前進的節拍未必那麼合拍,但是隻要我們都在努力,最後的結果,一定不會差。

* 互動:中美教育你怎麼看?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討論!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