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是英军强还是清政府太怂?

骡子的外卖


两方面原因都有。英军确实很强,清军也确实太怂。



先说英军。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了工业时代。

不要小看英国人在当时取得的这个成就。因为站在1840年代那个时间截点,全世界只有英国一个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以大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生产。

而有了大机器生产这个前提,英国在当时具备了对全世界都“降维打击”的资本。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吊打”。

举个例子说,英国决定对清政府动武后,英军从本土到广州,坐船只要三个月时间,驻印度的英军以及印度仆从军坐船到广州只要一个月时间。而清政府从四川、甘肃、黑龙江调往东南沿海的增援部队,却要走半年。

咱们常说,鸦片战争是本土作战,英军是远道而来,清军是以逸待劳。可从调兵时间这一个点来看,到底谁是“逸”,谁是“劳”呢?



整个鸦片战争期间,前后一共有二十万清军参战,而英军只有两万。清军看似人多,可这二十万人分布在数千公里长的海岸线,每个防御点的兵力都比人家少,机动能力又不如人。以至于每次战斗,清军实际上都是以寡敌众。

这种能以局部优势完全消除整体兵力不足的表现,就是当时两国综合国力的差距。

并且,即便是硬碰硬,当时的清军也打不过英军。英军攻打广州时,清政府准备了大半年构筑的工事(林则徐修筑的炮台),英军直接就强攻,20天摧毁20座炮台,这把当时清军第一名将杨芳都吓傻了(镇压过白莲教起义,贵州封侯第一人)。

15岁从军,见过大场面的杨芳,从未见过如此猛烈的炮火,如此先进的武器。

鸦片战争刷新了杨芳这类传统武将的三观。


再说清军。

清朝的军队不是近代意义的野战部队。鸦片战争时,清军是军队+警察的复合体。

也就是说,清朝军队不单要打仗,还要负责巡城、辑盗、收税、守门,以及充当各级官员的仪仗队和护卫工作。

通常来说,清朝一个总兵或提督,手下有几千人。而这些人不是集中的,不打仗时,这些人会被分布到几十个驻地,一旦开战,不可能把所有部队集结,因为时间不够。

为了应付上级的指令,提督、总兵通常会先派出一部分人先去。比如说四川提督账下有五千多人,朝廷征召这些兵参战,五千人是肯定不能全部集结的。四川提督为了尽快交差,就先派一千人参战。

四川省派一千人,贵州省派一千人,云南省派一千人,这些人赶到战场后,完全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东南沿海的提督、总兵指挥这些各地抽调来的零散部队,这要是有战斗力都是见了鬼了。


并且,当时的清军还有一个所有进入末期的王朝都有的通病——吏治崩坏,腐败横行。

举几个例子说。

英军在东南沿海袭扰时,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的官员都在跟道光皇帝扯蛋。明明是惨败,却故意说击退英军,明明根本就没打,却说大败洋夷,洋人落水死亡者不计其数,英吉利人落荒而逃。

道光皇帝在北京,根本就不知道南方的战争打成什么样。像这种欺上瞒下之举,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情况。整个大清帝国,所有官员都在欺上瞒下。

试问,道光皇帝作为决策者,得到的信息全是这种注水严重的信息,他能分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定?


另一方面,欺上瞒下的结果,就是下层的清军毫无战斗力可言,不知为何而战。连肉搏战的勇气都没有。

因为清军不想为朝廷卖命。

曾经有人说过,清朝最丢脸的,不是打不赢西方国家,而是连亚非拉国家都不如。在当时所有跟英军较量的国家中,只有清军的杀伤比例是最低的。

比如说鸦片战争时,英军在同时间还入侵了阿富汗(1839~1842年),也就是第一次英阿战争。阿富汗民军的战斗力都比清军强。

当时,英军攻占喀布尔后,主力部队撤回了印度。阿富汗人民爆发起义,把留守的英军几乎全歼了。是的,几乎全歼了。只有一个随军医生活着逃出了阿富汗。

据事后统计,东印度公司损失4500多人,是鸦片战争清军歼敌人数的八倍。(鸦片战争英军总计伤亡523人,其中阵亡69人)

如果你以为阿富汗人是靠武器取胜的,那你就错了。因为当时阿富汗民军的装备比清军还要落后。基本上就是土质火枪。


但是,就是靠着土制火枪,阿富汗人让英军死伤惨重。

拿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英阿战争做对比可以发现——清军之怂,已经不是靠人力能改变的了,对于清朝这种得国不正,满洲人不信任汉人,汉人变着法的欺瞒皇帝的王朝,早点完蛋就是它最好的选择。因为在近代国家面前,封建王朝就是不堪一击。

最后,说一说清朝为什么要投降。

鸦片战争打了两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从开战前的年均2500万两直接降到了不足千万。

两年左右的时间,清政府损失了大约四千万两白银。

相比于四千万两的开销,道光皇帝认为2100万元的赔偿款(约等于1470万两),实在是太划算了。与其烧钱,还不如赔款了事……

道光皇帝是这么认为的,整个清朝上下都是这么认为的。


Mer86


在我看来,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既是英军太强,也是清政府太怂。

英军强在哪里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武器代差: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发达,武器精良,占有武器上占有明显优势。当时的英国军队,早已从弓箭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全面进入了“火器时代”,战斗中的“点杀伤”已经被“面杀伤”取代。作战中更重要的是火力和火力与人的组织形式,个人的勇猛已不再是决胜的因素。

相比之下,清政府军队的主要武器依然是弓箭大刀和长矛。虽然其中也有一些火绳枪,但需要点燃火绳缓慢的捕捉目标,常常在火药引发时,目标已移动或早已被对手开枪击倒。

(清军的火绳枪)

此外,清政府使用的火炮,其铸造技术全面落后于英国,不仅制造工艺差,而且使用的主要原料——铁的质量也远逊于英国。铁的质量太差,铸造出来的火炮十分粗糙,铸件“布满蜂眼”,炮膛“毫无算学尺度”,装药少了打不出去,装多了自炸自伤。威力也小,往往数千斤大炮不如英军的小炮。即便有几门装有瞄准镜的西式大炮,兵员也缺乏科学的训练和战场配合。

以士兵使用的枪支为例进行比较,英军主要使用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射程分别为200和300米。射速为每分钟2-3发和每分种3-4发。

(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

而清军使用的鸟枪,射程100米,射速为每分钟1-2发,双方差距可见一斑。自18世纪以来,西方军队所用步枪均使用刺刀,而清军的鸟枪由于枪身太长(2米左右),无法装配刺刀。有的鸟枪还是明朝时代的老古董。

(清军使用的鸟枪,需两个人操作)

无论是火绳枪还是鸟枪,都无法与英军的枪媲美,况且清军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使用冷兵器的部队至少占到一半。

除了枪炮的差距,清政府的木质帆船和英军身披铁甲的战舰更是没得比。

2、战略战术:当时的英军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战术理念,将人和武器的结合发挥到极致。英军在战前的侦察测绘,细致到每一段河道的深度;舰炮和步兵之间,配合到射击时间与进攻距离之间有着明确的数量关系;英国兵排成数排半圆形的进击队型,前队射击,后队装弹,互相交替上前,既不留有火力的间歇,又自我形成安全保护。英国人的战争思想正在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而这些方面,清军是遥不可及的。


清政府的怂体现在:官员们多是贪生怕死之辈,军队纪律松散,战斗积极性极差,打起仗来,多数成了怂包子。仅仅用一个“怂”字并不能完全概括清政府失败的原因,但是可以反映出更深层的原因:

1、封闭落后,政治腐败:

清朝向来自诩为“天府之国”,不愿意了解西方世界的情况,更不屑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统治者们完全浸沉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中,不了解世界大势,对鸦片走私与英国政府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也没有足够的认知。对英国的侵略缺乏应有的准备。英国侵略军打开国门后,道光皇帝既没有应战的决心,又没有明确的计划,战略被动多变,心态极其不稳定,一会儿增兵,一会儿又撤兵,搞得前线的将帅不知所措。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是战是和全都由他说了算。决策者远在北京,而战场却在数千里之外,当时交通落后,通信不便,各种情况不能及时上达北京,皇帝的谕旨也不能及时到达前线,朝廷的决策常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前方的将帅并没有授予随机处断的权力,不得不照旨执行。前线将帅为了减轻罪责,往往夸大敌情或谎报战果,使情况更加混乱。加之国内鸦片泛滥,士兵多有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严重下降,战斗力自然低。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在客观上是英军的武器比较先进,战术运用得当,占领沿并以海城市为据点,步步为营,扼住经济命脉。但主观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战争中失败的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长期腐败,经济技术就必然落后,经济技术落后,就要被动挨打,甚至失败,以至丧权辱国。


历史时间线


1840年,英国开着坚船利炮来了,无它,就是因为大清林则徐禁了人家的大烟。

英国人来了不是喝茶的,而是来打仗的,结果出乎大清所有人的预料,大清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除了林则徐早期在广东能抗衡一二,其他部队都被“狠虐”。

这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清输了,输得很难看;英国人赢了,赢得很威武。

到底是当时的英军太强,还是清政府太怂?

英军是很强,但清政府不是一般的怂。

1840年的英国,已经是发达的工业社会,而农业社会的清政府却在苟延残喘

(道光皇帝)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其说是英国胜了,不如说是工业社会赢了农业社会。

从文艺复兴后,欧洲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八世纪中期的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由此带来的是,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科学飞速发展,曾经的冷兵器快速转向了热兵器,枪炮开始大力登上政治舞台,同时,军队的训练质量也飞速提高。

而同一时期的大清,还在延续中国两千年的农耕制度,就算康乾盛世曾经辉煌过,但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上,并没有质的提高。工具落后,武器落后,训练落后,大清单兵作战能力根本起不来。

当一个现代化的部队到了大清土地上的时候,也许,开头大清还能折腾一二,但是很快,就已经溃不成军,因为实在打不过,就算人多,也打不过。

1840年的英国,东征西战,四处侵略,而大清逐渐腐化

弱肉强食,一直是大自然的法则。当英国雄起后,拿起枪炮,开始四处征战,开始四处侵略,他们见多识广,他们很会打一场热兵器时代的战争。

而大清的军队,实力早已不如从前,从康熙之后,再没有大的战役,曾经的军中八旗子弟,到此时,除了吹吹牛,说曾经的满人如何厉害外,实力已经完全退化了,贪生怕死,已经是抹不去的标签,舒服日子过惯了,谁愿意拼死拼活?

而那些汉族士兵们,待遇不比满人高,在军中还要受满人小看,于是也有了自己的小九九,混一天算一天。

当战争猝不及防地到来时,训练有素,而且经验丰富的英军,很轻松击败了清军,战争并不焦灼,那是一边倒的情况,英军在伤亡523人的情况下,造成了清军伤亡22780人。

这教训够深刻,但是,除了武器装备的差距外,最重要的是大清非常缺乏战斗意志。何以见得?鸦片战争第一战,是英军攻击广东,广东在林则徐的带领下,武官不畏死,文官不惜命,硬是抗住了英军攻击。如此,无奈的英军沿着海岸线北上,造成了大清巨大的伤亡。

所以说,当时的英国很强,大清部队确实怂,不是一个两个怂,是从上到下的怂。

1840年的英国,执行系统很好,而大清的官员思想跟不上趟

(琦善)

英国不远万里,跑到大清土地上开战,按理来说,这是一个疲惫之师,取得胜利应该不容易。但是,架不住有一个看似强大无比,实则虚弱要死的对手。

俗话说,兵雄雄一个,将雄雄一窝。大清的皇帝不坚决,官员更是有很多的“议和”派。道光皇帝曾经非常赏识林则徐,大力支持林则徐禁烟。什么英国,法国等,根本没当回事。

但是,英国人打到天津时,道光怂了,怂了的不止道光一人,还有主和派代表琦善,恨不得把英国人当爷爷,百般讨好,百般忍让,还建议道光革了林则徐的职,发配遥远的边疆。

琦善的举动惹怒了所有中国人,大家痛骂卖国贼。

(奕山)

之后,就来了奕山,这个人的“怂”比琦善能强不弱,前期,竟然轻信杨芳,使用“马桶战略”对付英国人,说是战略,实在太高看他们了。把马桶装到小船上,放到海中,阻挡英国战舰,希望能带去霉运给英国人,这简直是在扯淡。当然,奕山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后来在黑龙江签订“瑷珲条约”,送给俄罗斯16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

面对奕山这样的人,英国很轻松就攻了过来。不久后,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从此,香港被英国占了去。如果没有当初的“怂”,何来今日的“港独?”

真正的脊梁林则徐被发配边疆,而琦善和奕山这样的猪头坐在了中军帐,清朝不灭,天理难容。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确实强,大清比想象中更怂,从上到下的怂,皇帝怂,官员怂,士兵也怂,唯有一个林脊梁,还被发配了边疆。

当然,大清的怂,也和实力有关系,毕竟一个农业国家战胜一个工业国家有难度,除非,大清的军队是90年后,在朝鲜战场上的那支军队,靠着顽强的战斗意志,也敢硬刚世界联军。


蓝风破晓


清政府确实怂,英军也确实强,不过,英军之所以取胜,说到底还是因为清政府首先认怂,没有继续往下打。

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看上去是因为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砍断了英国人的一条财路,所以他们想要为被林则徐销毁的鸦片讨回“公道”。

可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真是因为林则徐销毁了英国人的鸦片?显然不是,他们早就已经对清、英两国的贸易状况不满了,鸦片只是他们扭转颓势,也就是贸易逆差的一个工具,但绝不是唯一,鸦片也只是恰好给了英国人发难的借口。

因为英国人来中国,从来就不是为了来正正经经地做生意的,是来拓展殖民地的!

所以,鸦片战争的爆发既是英国人在扭转贸易逆差,更是在试探,试探的是被马可波罗夸出花来的中国到底有多强,英国到底能不能打得过中国。

英国是在摸清朝的底。

鸦片战争的结果让英国人还算满意,清朝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强,清朝的统治者也没有那么强势。

道光皇帝,更是怂得让人无奈。

英军的强,强在船坚炮利,后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之所以热衷于洋务运动,便是想将洋人坚船利炮给学过来。

事实上,英国人当时手里的枪并不见得有多牛,虽然肯定比清军手里的枪厉害,并不能绝对地碾压清军,但是英军的作战方式肯定优于清军。

英军能够取胜,我觉得是船为他们创造了胜利条件。

中国海岸线很长,清朝也没有兴起什么“海防论”,李鸿章也是直到鸦片战争结束了几十年之后才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然后花了无数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打造了一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

不过,这只被吹上天去的北洋舰队最后还是被日本人给一锅端了。

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已经用上了蒸汽动力的舰船,不论是运人也好,运武器也好,又或是运送物资也罢,对于当时的清军而言,可谓是倏忽之间即至。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清军还在广东严防死守,到了六月,英国人一下窜到厦门去了,被闽浙总督挡住了之后,又一下窜到浙江的定海、宁波去了,防不胜防。

看到这样的情况,清军这边有人慌了,如果英国人开着船一路北上去打天津以威胁京城怎么办?

道光也慌了,英国人可别这么玩呀。

林则徐也在给道光的奏折中则说了一句:“第恐议者以为内地船炮非外夷之敌,与其旷日持久,不如设法羁縻。”

只是当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议者以为”了,而是清朝的船确实远远不如英国人的船。

所以,求和之声日盛。

除了英国人的船坚炮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让道光皇帝和清政府不得不认怂——清朝的军制。

清朝当时的军队并不少,为了打鸦片战争,清朝前前后后出动了近20万的军队,是的,前前后后。

因为,清朝的军制并不允许清政府能够迅速集中兵力去和英国人打。

清军当时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虽然被视为王牌军,可是,这帮老爷兵早已经不会打战了。

更重要的是,和绿营兵一样,八旗兵也被分散驻扎在各地。绿营兵之所以被分散驻扎是清朝为了防止汉人合谋造反,八旗兵之所以被分散则是为了监视地方军队和地方政府,这么一来就造成了清军兵力过度分散的局面。

所以,别看英国人的军队没多少人,双方每次打的时候,清军这边也没多少人,只是一边打着一边陆陆续续地调人。

可能远一点的地方的军队收到了调令,然后还没开始集结,也有可能是刚想出发,或者走到半路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了。

也正因为如此,八旗兵和绿营兵后来才被清政府放弃了,转而倚重湘军、淮军和楚军一样的军队,并且倾力打造新军。

所以,求和之声更盛。

当然,清朝之所以输掉了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道光皇帝太怂了。

道光还怂得冠冕堂皇,说和英国人议和是因为“朕以民命为重”,不能再让百姓受到伤害了呀,议和,赶紧议和!

当然,议和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朕因亿万生灵所系”,天下亿万生灵的命运系于朕一人之身,所以朕绝不能有事呀,可不能让英国人打到北边来呀,朕万万不能有失呀,所以,议和,赶紧给朕议和!

道光的怂,可以说已经怂出了境界。

所以,清朝明明还没有到认输的时候,清军也还能继续打下去,可是道光皇帝认怂了,怕了洋人了,那就干脆投降算了。

反正,英国人想要的不就是做生意?想要的不就是个小破岛?想要的不就是钱?给他们!

道光的继任者咸丰更怂,英国人和法国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吓得一口气跑到了热河行宫,然后用“天气渐寒”这样的借口赖在热河,说什么也不敢回京。

皇帝都怂了,军队哪能不怂!


吾与吾国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有很多特殊性的,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等等。清王朝的战败最主要的还是利益动人心,内部拖后腿的人太多,这从主战派的林则徐与主和派的琦善都被革职发配就能看出来。

实际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和英国在武器上的差距并不太大。火器出现的很早,只看欧洲在13世纪就应用于战争之中,但由于当时火器安全性差、射击精度不高、射程较近、弹药装填麻烦等缺点,火器一直没能取代冷兵器。枪炮真正对于冷兵器取得压倒性优势,是19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大规模装备后膛枪和后装炮之后,英国的标志性武器是1864年研发的斯奈得-恩菲尔德后膛枪和1855年研制的阿姆斯特朗炮。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使用的还都是前装武器,每次射击之前都要先清洗弹膛,然后装填弹药,最后用推弹杆将子弹推到枪膛底部才能射击,过程非常繁琐,再加上仅有一二百米的射程,基本靠运气的命中率,这样的武器比弓箭能强出去多少。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队多次被清朝民众自发的武装击退,也就不足为奇了,所谓英国人船坚炮利更多是清朝权贵掩饰的借口罢了。

清朝供人吸食鸦片的烟馆

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军总共不到2万人,每次实际投入作战的也就几千人,清朝怎么就轻易输了呢?这要从鸦片贸易说起。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开始,乾隆皇帝就看出英国人不安好心,因此下令沿海地区加强军事防御,严查英国商船;嘉庆帝的时候进一步封锁,严控英国人以及鸦片入境,因此光靠英国商人是难以向中国大规模输入鸦片的,更别提在全国各地开设供人吸食鸦片的烟馆了。

所谓鸦片贸易,英国东印度公司生产鸦片,英国商人将鸦片运到中国沿海,最后将鸦片真正运入中国贩卖的是清朝的权贵们。下到地方官员、驻军,上到王公贝勒,或是参与鸦片的运输贩卖,或是收取巨额贿赂,一大批人从鸦片贸易中获利,受害的只是普通民众。在当时打着总督、将军旗号的兵船公然四处运送鸦片,比如广东水师和鸦片商约定“每箱鸦片收5万到10万”;就连道光皇帝都吸食过鸦片,还通过内务府从相关人员手中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为鸦片贸易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这种情况下林则徐的禁烟又怎么会有好下场?

林则徐销烟

1838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主持全国禁烟的时候,大批清朝权贵是极端不满的,毕竟挡人财路最招人恨,只不过碍于道光帝的圣旨不敢公开反对,只能弄些小动作。等到英国人打过来,除了林则徐亲自督战的少数地方之外,其他地区根本就是不战自溃。大批官员、将领参与了鸦片走私,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恢复鸦片贸易好继续发财,怎么可能拼命作战,抵抗外敌呢?反正打败了责任全可以推给林则徐。

道光皇帝是一个缺乏魄力、耳根子软的人,说白了就是没主见、好忽悠。当初道光支持禁烟,一是因为亲信林则徐不断上书讲述鸦片危害,二是看到林则徐在江苏巡抚和湖广总督任上很简单的就将烟贩及鸦片吸食者禁绝,以为禁烟很容易,这才下的圣旨。但等看到英国人一路打到天津大沽口,再加上身边人忽悠他英国人太强,清朝打不过,道光帝一下就退缩了,将林则徐当成了替罪羊。

琦善剧照

林则徐下台后,道光帝让时任直隶总督的琦善主持对英和谈。琦善一直是被当做林则徐的对手、大反派来描写的,反对禁烟、卖国求和是他身上的标签。但实际上琦善在林则徐主持全国禁烟之前,就在直隶地区搞禁烟行动了,缴获的鸦片比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缴获的还多,仅1838年8月至11月间就有15万余两(约7.5吨)。

与其说琦善反对林则徐,不如说他是皇帝的忠犬,一切以道光皇帝的利益和命令为准则。道光皇帝让琦善求和谈判,琦善就奔赴天津、广州和英国人谈判;道光皇帝觉得英国人条件苛刻,想打仗,琦善就4次增兵虎门,调拨火炮、粮饷准备打仗。但就像林则徐被坑了一样,正在琦善积极备战的时候,有人上奏道光帝,琦善收受英国人贿赂,私自签订条约,琦善也被道光“革职锁拿,查抄家产”。

《南京条约》签订

连续两任钦差大臣,主战的林则徐、主和的琦善都栽在了对英作战上,更没人愿意为朝廷死战了,极大挫伤了军民士气。虽然还有总兵葛云飞、提督陈化成等人英勇战死,但已经改变不了大局,主持广州军务,对英作战的靖逆将军奕山整天吃喝玩乐,挂了白旗;两江总督牛鉴不战而逃;扬州士绅商人为了避免战火,不敢抵抗,主动给英军五十万两赎城费等等,最终道光帝低头认输,派出钦差大臣耆英和英国人签署《南京条约》。

对于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能够击败它的永远是内斗,而不是外患。第一次鸦片战争,林则徐倒在了自己人手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忙着镇压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慈禧、光绪,帝后两派争权夺利;八国联军侵华,地方督抚私下和列强签约,东南互保。中国近代每一份不平等条约背后,几乎都是自己人算计太多,让列强占了便宜,“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古训真是至理名言。


当狗容易做人难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因为英军太强,而是清政府太弱。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是个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武器装备

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装备的是滑膛枪,这种枪没有膛线,在100米以内射击的话精度并不高,如果有个人拿着滑膛枪向我射击,我根本不用躲,因为打中我的概率非常低。

这种枪是怎么射击的呢?先要往枪口倒火药,再把弹丸从前膛放进去,再用一根棍子捣鼓捣鼓,把火药捣鼓严实了再发射。这样的枪,即便是最好的枪手,一分钟也只能发射3-4发子弹。

清军与英国陆军交战的情况

当时英国带来的军队大约为2万人,实际上英军所使用的火器攻击力还不够强,射速也不快,还不如弓箭。如果当时的清军弓马娴熟,也不至于会被打成如此。大多数时候,在清军的陆军和英军交战的时候,实际上是被英军密集的方阵用刺刀给冲垮的,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我们的人不断地不怕死地往前冲,对方不断地放枪,我们才会死伤惨重。像这样的情况是出现在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后膛枪的出现的时候。

英国海军情况

当时英国派来的海军是一支不入流的舰队。当时的英国海军还处于风帆战舰的时代,其海军军舰分成了六个等级,其中一级的战舰是最好的,以此类推,六级战舰是最差的战舰。而来华作战的战舰当中,没有一艘一级和二级战舰,这就说明他们来的根本不是主力舰队,而是一直不入流的舰队。其中的三级战舰也就六艘,其他的都是四五六级战舰,一共有50艘战舰,大多数在战斗都成为了运输船、医疗船甚至是靶船。


而在整个一次鸦片战争过程中,清朝一艘英国战舰都没有击沉,英国人损失的三艘战斗都是遇上风暴或者是触礁沉没。

鸦片战争中清廷的反应

当英国人首先进攻广州的时候,他们发现林则徐防守严密,于是就去攻打福建,福建也不太好打,于是就干脆北上进攻浙江。这个情况把林则徐给搞懵了,他马上六百里加急信件到了北京,北京马上决定调集精锐的黑龙江马队和四川并去浙江作战。


英国人到了浙江后,就很快攻下了定海,当时的定海还不知道英国和中国已经开战,在没有什么准备的情况下被攻下了不少地方。

英国人然后攻入了长江流域,逼得江南总督欲谦自杀。

而前来支援的黑龙江马队刚到山海关,战争就结束了。四川兵赶到战场时,也只有收尸的工作可以做,因为战争已经结束。

可以说,在面对一个海洋帝国的时候,当时的清廷反应是非常慢的,根本无法做出及时的回应。全国虽有百万军队,但是集中的速度相对于英国来说太慢。

因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英国人太强,而是清朝太弱了。


老威观史


客观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既是因为英军太强大,也是因为清政府太怂。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和清军实际上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军队。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在1840年,在这一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为英国带来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而同一时期的清朝,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与此同时,英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也随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英国海军,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存在,称霸海洋长达3个世纪的时间。

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就是著名的“红衫军”,这支军队的起源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的英国内战(大致是中国的明朝末年)。到18世纪初,英国“红衫军”的军事装备开始获得迅猛发展。

到19世纪,英国皇家海军已经列装了后膛炮;而且英国陆军的骑兵、步兵和炮兵等各兵种的武器装备、战术配合和军事训练,都已经完全规范化、制式化和体系化了。骑兵主要武器为马刀和骑枪,炮兵基本装备上榴弹炮,而步兵更是用上带有钢制刺刀的燧发滑膛枪。

1840年6月,一支由16艘战舰、4艘蒸汽军舰、28艘运输舰船以及4000余名士兵组成的英国舰队来到了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随着战争的发展,英军兵力后期增长到了2万人。而这样一支近代化的职业军队,对于清军这支落后而腐败的农业国军队,显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要知道,鸦片战争中,清军水师最大的帅船,自身火力竟然还比不上英国海军火力最弱的战舰。这就是当时双方军事力量的巨大差距。

但清朝如果死战到底,其实还是能凭借自身庞大的体量将英军逼退的。

尽管清军武备废弛,武器落后,但当时的清朝可是足够的庞大,拥有辽阔的疆域和领土纵深,还拥有多大4亿的巨大人口体量,据说当时清朝的GDP还占到全世界的30%左右。因此,如果以此为依托,和远道而来的英军持续作战下去,英军不见得就能赢。

毕竟,当时的英军虽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但与清军的武器代差并非达到不可逾越的地步。而同期的清朝,账面上尚拥有80万大军(八旗和绿营加起来)。再说,那时广州三元里地区自发起来的乡民,凭借人数优势,拿着锄头、镰锹,也能一度把英军赶跑。

而同时代的祖鲁战争,祖鲁人比清军更落后、更原始,但祖鲁人照样能够通过不断抗争,和英军耗上好几十年。并且期间还取得伊桑德尔瓦纳山之战的胜利,一战便打死打伤英军1600多人。

所以,倘若清军能够不惜一切代价,持续与英军作战,想必英军不见得能坚持得了!因此,鸦片战争最终的失败,除了英军强大这点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清政府承平已久,面对入侵时表现太怂也是导致战争失败的内因。



这些历史要读


西贝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第1次鸦片战争。清朝败的是很惨烈的。为什么会败得这么惨烈呢?我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是清王朝的腐败

当时的统治阶级从上到下没有几个是醒着的,都在醉生梦死,自娱自乐。只想着搜刮民脂民膏,压榨白姓,往自己腰包里揣银子。而皇室呢,争权夺利,内部一片散沙。有能为的没话语权,不掌权,没能力没眼界的呢,反而手握大权。整个清王朝乌烟瘴气。

第二是装备落后


从闭关锁国开始啊,清朝就逐渐与世界脱轨。掌权人作者我是世界第一,我是老大的梦。外界的信息不流通。其他各国发展军事装备,逐渐变得强大起来。而清政府呢,抱着一个得过且过的心思。其他国家都有汽车了,轮船都是机械化的。那清政府的还在靠人力。人家的大炮能打到你,I你的大炮,打不到人家。海防力量也差,人家的轮船是铁壳子的,你的轮船是木头。人家打你一炮就会让你的轮船重伤,你打人家一炮,打在铁壳子上面,基本没什么影响。这就是装备落后的结果。英国军队用的是长枪,而清朝军队用的的是冷兵器,大刀长矛。

第三是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清朝以八旗兵为主,比起其它的部队待遇要好的多。开国时的八旗子弟,马上打的天下。基本是骁勇善战,意志坚定。慢慢的时间长了,八旗子弟离开了马背,一代不如一代。享受着先祖辈的荣光,醉生梦死。抽鸦片,逛窑子玩女人。这样的军队拉到战场上根本没什么战斗力,就是充人数,送人头去的。没能力的八旗兵装备好,军饷丰厚,吃的流油。有能力的军队反而装备最差,军饷最低,有可能饭都吃不饱。身体素质差,战斗力也就不高。

所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败啦,败的一点不糊涂。


西贝说历史


由于清朝末期,朝廷只顾对付国内农民起义或巩固自身统治颇于应付,加之多年闭关锁国政策,牙根没意识到隔了半个地球的英国会攻打中国。林则徐烧了英国的鸦片,英国早就想报复正好有了机会,他们四处派遣间谍到东南各沿海刺探情报,以牧师,记者,船员身份潜入我国,经过分析得出,大清政府完全不堪一击,只用数千人就可打败,果不其然,清政府最终失败,割让香港赔了款。在鸦片战争中,英国有坚船利炮固然重要,但他跑来半个地球敢来攻打中国,说明了什么?显然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可以派数十万甚至百万军队镇压太平天国及义和团,却不能有效组织抵抗仅几千人的侵略者。林则徐烧了鸦片,为民除了害,清政府却迫于英国淫威而对林则徐加罪,真是悲催了,所以鸦片战争失败,英国有一定优势,但最主要的还是清朝政府的“防民甚于防寇”,将大好河山悉数丢尽,腐败的满清难辞其咎。


中国大地遍地英雄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近代耻辱历史的开端,从此以后中国陷入了长达一个世纪被列强欺侮蹂躏的悲惨境地,19世纪的英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几乎都是英国的后花园和原材料产地,这一时期的英国可谓是如日中天,他们也自诩为日不落帝国,可以想见当时英国的国力是多么的强盛,而当时的清王朝虽然闭关锁国但是国家收入和英国是不相上下的,有如此的国力在战争中还是一败涂地只能说是清政府太怂了,完全是被吓败的。

在战争中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固然重要,但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的原因,决定战争胜败的的坚定的意志,当时的英国虽然是世界霸主但是在阿富汗战争中还不是被打的丢盔弃甲,甚至在非洲也吃了不少败仗,相对于那些土著来说英国的装备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就拿最近沙特军队来说吧,拥有和美国同等先进的军事装备却被零散的也门非正规武装力量俘虏三个旅的正规军,这只能说明拥有先进的军事装备并不是打胜仗的最关键因素,最关键因素是一个民族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而清政府就不具备这种决心和意志。

在广州之战中英军的登陆部队由于烧杀抢掠遭到三元里人民的坚决抵抗,并且取得了胜利,难道说农民的装备会比清军的更强吗?显然不是,而且在广州和英军直接交战的部队是刚从新疆平叛归来的凯旋之师,也是刀头舔血的光荣部队,虽然他们没有见识过英军强大的火炮和洋枪,但是他们还是英勇顽强的抵抗了英国的侵略,英国人在对中国其他沿海城市的侵略行动中几乎都受到激烈顽强的抵抗,虽然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那时驻守沿海各地的官员还维持着表面上天朝上国最后的尊严,并没有把英国人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英国人只是蛮夷,而不是威胁。

虽然各地将士奋勇不屈但是战败的消息还是不断地传到紫禁城,英国人甚至扬言要北上天津攻陷紫禁城,深处皇宫之内的道光皇帝坐不住了,他也是害怕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不但朝廷大员不了解英国甚至开战两年了道光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里。在南京谈判期间其他官员再给道光的报告中说英国人船坚炮利生平未见,大炮开火时声如天崩地裂,炮弹所到之处万物化为齑粉,完全把英国人的火炮看成了原子弹,正是在英国的不断威胁以及内外官员的胆怯之下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