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战争中大家说的遭遇战是什么意思?

小汪自媒体


战斗的形式有多种,国军最不喜欢的战斗形式就是遭遇战,因为,遭遇战中,对手都不按套路出牌,不等着国军展开阵型就打,以至于国军最引以为傲的飞机大炮还没有发挥作用,就成了对手的俘虏。

典型例子都在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淞沪会战,国军虽然没有掌握着制空权,但也不是一架飞机都没有,小规模空战还能组织起来。国军也不是没有大炮,只是这些大炮太金贵,太靠前线直接成了日军俘虏,太靠后方又打不着日军。于是,向来会精打细算的国军高级将领们,把炮兵阵地设置的很靠后,炮兵根本不敢开炮,总是打到自己人。当国军伤亡过大开始溃退时,炮兵阵地又被冲散,成了日军的俘虏。

淞沪会战这样的大型阵地战,国军还是有优势的,毕竟按照基本的操典布置阵地,以逸待劳,阻击日军基本上可以做到五比一的交换比。可是,如果国军在行军途中遭遇日军,就只有吊打的份了。

通常来说,国军意外遭遇日军或者被日军突袭和伏击,大概率会被秒杀。因为大部分国军士兵都是抓来的壮丁,不是他们没有爱国情感,实在是长官本来就是让他们当炮灰的。所以,一旦遇上日军,向阳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甚至遇不上日军,国军都有可能在行军途中溃散,所以,国军的行军过程,很多时候更像是押送犯人。

即便是战斗力最强的抗日铁军——第74军,遭遇战斗力相当的日军,也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74军遭遇了日军第三师团,结果很悲剧。

王耀武的74军隶属于薛岳的第九战区,在江西发生的上高会战,让74军得到了最高荣誉飞虎旗,也让王耀武得到了青天白日勋章。74军已然成为第九战区的顶梁柱。第二次长沙会战,薛岳有一次使用天炉战法,结果炉底被打穿,长沙陷落。就在长沙陷落的最后关头,薛岳急调远在江西新余的74军奔赴长沙,酿成了74军战史上唯一一次伤亡过半的重创。

74军先是在蕉溪岭遭遇日军飞机空袭,伪装隐蔽不太好,伤亡惨重。51师有名士兵到弹坑中躲避,却发现弹坑中已经有数十具战友尸体,最后只好在尸体堆里躲避。薛岳的参谋长赵子立曾力劝让74军在外线机动,可是薛岳刚愎自用,一再催促伤亡惨重的74军到长沙来。最为致命的是,薛岳的电报全部被日军截获,早就想那74军开刀的日军找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第一个与74军遭遇的,是日军第三师团。第三师团并没有接到与74军作战的任务,但是遇上了自然要打。9月26日,第三师团在黄花镇与74军交战。在春华山,57师与日军加藤大队等部血战,丢失了阵地,只好转进天鹅山。58师这是在捞刀河遇上了日军第18联队,先头部队173团连军旗都丢了。

日军第三师团师团长认为,趁74军立足未稳,全歼了他们!没想到余程万带着57师发起反击,重新占领了春华山,廖龄奇指挥58师也发起反攻,日军以巨大伤亡取得阵地。至此,日军第三师团不得不放过74军,甚至申请追击时,也被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拒绝。

阿南惟几认为,只有调第六师团过来,和第三师团夹击74军,才能彻底消灭这支队伍。而其他的部队,则用来对付第10军,第37军和第26军。很快,58师就崩溃了。直到此时,薛岳才如梦方醒,不得不放弃坚守长沙计划,命令王耀武撤军。

58师已经残废,51师和57师在收缩阵地时被日军突袭,遭遇了分割包围。这两个师,和数倍于自己的日军混战在一起,51师师部被打掉,74军直属部队也被日军骑兵冲散,王耀武本人都差点被日军杀死。

分头突围后,74军残部在浏阳集结,一统计才发现,这支部队太惨了!57师伤亡40%,58师伤亡超50%。58师的军官伤亡失踪148人,其中就包含了师长廖龄奇。后来人们发现,廖龄奇其实坐火车回家了。

廖龄奇到底是临阵脱逃还是请假回家,到底是被人意外发现还是主动汇报行踪,这一切都成了谜。可以确定的是,廖龄奇和上司王耀武关系很不好,和上司的上司薛岳关系更不好,他是俞济时的人,向来比较傲慢。当战后追究责任时,薛岳离开把廖龄奇告给了蒋介石,王耀武又不给求情,蒋介石大笔一挥, 廖龄奇被枪决。

后来人们发现,廖龄奇被杀,是个冤案。可是对薛岳,却没有追究,甚至薛岳为了掩盖长沙城丢失、74军被重创这两件事的指挥责任也没有被追究。

廖龄奇之死,王耀武也是赢家,他的嫡系是51师,在57师和58师被重创时补充进去,从此74军彻底成了王耀武的部队。

不过,最大的赢家却不是薛岳和王耀武,而是张灵甫。张灵甫从58师副师长升为师长,很快完成了对58师的彻底收编。后来的常德保卫战中,张灵甫对余程万57师见死不救,导致57师几乎被全歼,余程万也调离57师。到这里,张灵甫就成了74军内定的新军长了。


历史知事


李云龙率领华野二师准备夜袭楚云飞第89师,行军路上一个小战士憋不住去拉屎,看见旁边也蹲个人以为是战友,就大咧咧借火点烟。火柴的亮光下才突然发现那是个国军士兵,急得裤子都没提好就去报告了:“沟里全是敌人”!于是李云龙率部先敌开火,这就是正儿八经的遭遇战。



其实这个战例的素材是淮海战役期间的“潘塘战斗”,当时华野二纵(不是一个师)奉命驰援在徐东地区阻击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的宋时轮兵团(由三个纵队组成的临时兵团),二纵司令员腾海清决定干一票大的,没有直接进入宋时轮兵团的阻击阵地,而是绕过敌人侧翼直接奔袭徐州机场。

这是典型的“围魏救赵”打法,机场危急,徐州震动,进攻的敌人必然回援,可收奇效。偏巧此时,坐镇徐州的杜聿明发现邱清泉进展缓慢,只是一味采取正面平推战法,愚蠢而又耽误时间,因此命令总预备队第74军投入战斗,并且也使用了侧翼迂回的作战方式,双方部队的必经之路,不约而同都是徐州东南18公里的潘塘镇。



第74军是由重建的整编第74师恢复番号而来,战斗力与张灵甫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军长邱维达对于这种孤军深入到华野阻援部队后方的打法,从心里就没底,在杜聿明和邱清泉的严令下,硬着头皮开始行动。迂回和穿插作战,确实非国军所擅长,尤其是夜间行军,更是容易发生混乱。

1948年11月16日凌晨三点,两支对向开进的部队在潘塘附近的新集村迎头碰撞在一起,这是标准的“遭遇战”。到天亮之后,毫无准备的双方将领均大吃一惊:在以潘塘镇为中心的5公里范围内,双方部队已然交错和纠缠在一起,互相都不清楚对方的番号和兵力,哪怕是想把本部集中起来都很困难。



邱维达接到的侦察报告是,解放军部队距离他的军指挥所只有3华里,而腾海清惊讶的看见,第74军的一个团与他的司令部之间仅隔着一条大水沟。华野二纵立即组织开火,战斗口号是:“越大胆,越坚决,就越能胜利”!邱维达不敢恋战,下令全军退入潘塘镇及其周围坚守待援,双方在犬牙交错的战场上打成一锅粥。

其实,双方的最高指挥官也是冷汗直流并深感庆幸,粟裕将军清楚,一旦敌74军迂回到宋时轮的阵地后方,绝对会构成巨大威胁;而刘峙和杜聿明大叫好险,是因为若非有此遭遇战,徐州机场必将不保,与南京方面的空中联络将被切断。



比较而言,还是徐州敌人更害怕些,因为差点被华野二纵掏了老窝(二纵是韦国清苏北兵团的前锋,后面还有两个纵队在跟进)。于是杜聿明火速调集留守徐州的孙元良兵团、邱清泉兵团的第12军、第72军全力增援潘塘。鉴于奇袭的计划已经暴露并且敌人援军已经大批开来,华野司令部命令二纵撤出战斗。

第74军侥幸没有被消灭,而且当面的解放军又已撤退,正面进攻不利的邱清泉为转移视线,立即通电宣称取得“潘塘大捷”,不仅徐州城内敲锣打鼓,南京还特地派来了慰问团,弄得跟真事儿一样。尤其是邱清泉曾经吹嘘有个通讯兵火线接线,南京方面决定为其颁发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可是这个兵根本并不存在,没办法,邱清泉只好在第74军随便选了个通讯兵冒名顶替受领,《大决战淮海战役》专门用个镜头反映这一桥段,就是那个吃饭的兵,名字好像叫“李小二”?电影里他后来成为一名解放战士。

包围圈里的黄百韬也收到了空投的“潘塘大捷”传单,他在地图上找了找潘塘镇的位置,立马知道邱清泉在谎报军情和胡说八道。果然,第二天上午便收到顾祝同的通知:部队应该向西突围。言外之意,别指望邱清泉和李弥的援军了,黄百韬只能仰天长叹:但凡有能力突围,我怎么会在这里等死?



所以说,遭遇战的要素有二,其一是战争双方的行军路线意外交叉于某一点,其二是两边的部队都处在毫无作战准备和猝不及防的情况下。

而在遭遇战中,最能体现指挥员的临机应变能力和部队的基本素质,训练无素的官兵会第一时间陷入懵圈状态,很难做出有效的战术反应。


度度狼gg


听名字就知道了,遭遇战就是两军在一个区域内,发生了计划之外的遭遇和交战。

毕竟正儿八经的打仗是有计划部署的,比方对面有个毛子的反坦克阵地,德军要进攻之前最好得先空中侦查敌方大致的兵力、装备,实在不行还得来个抵近侦查,甚至是火力侦察(火力侦察是一种佯攻,能骗出敌军真实火力,毕竟大多时候会埋伏一些火炮啥的)。得知对面大致部署之后,再筹划自己能不能打,怎么打。

在打个比方,一支德军正在树林里扎营修整。而一支苏军轻步兵小队正打算绕过这个树林去支援远方某城镇的友军。这时候双方意外遭遇,谁都没想到会在这儿碰到这么一支部队,然后冲忙打了起来。这就叫遭遇战,遭遇战由于突发性,部队也还是行军或者修整状态,因此需要军官和低级士官有非常好的临场应急能力,迅速部署配置,投入战斗。




疯狗的轻武


一般来说,遭遇战就是在双方都没有察觉对方的情况下突然遭遇,两边对于对方的情况都是两眼一抹黑,只知道对面是敌人。

在海战中,尤其是原来使用舰炮作为主要火力的时代,由于作战海域广阔,但是人的视力有限,发生遭遇战的可能性极大,象日德兰海战就是遭遇战。

遭遇战最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进攻的部队由于没有进行侦察,和敌人后方开过来的援军发生直接接触,由于对方的援军是在自己的地盘上进行运动,一般也是相对放松,所以两者碰见就已经要开火了。
机械化部队由于用于机动的时间增加,相互发生遭遇战的可能性非常大,坦克部队由于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也能够快速的展开进攻,所以坦克部队发生遭遇战的时候很多。

一旦发生遭遇战,就是要看谁的反应快,抢先开火,抢先展开,抢先抢占有利地形,谁就占便宜。尤其是抢占了有利地形的一方。

遭遇战一般特别容易发生在丛林,山地,以及城市这种视野不佳的地方,等和敌人接上火了,才知道有敌人,而且有多少敌人,敌人到底在哪都是一边打,一边总结分析情报的,这个时候战场上的混乱是最大的,一切情况都不清晰。
在朱日和的演习中,所谓边前进,边侦察,边突破,就是等于是在进行一系列的遭遇战。

各个国家在军队的平时训练中,对于遭遇战都是要进行很多的训练,这是因为遭遇战对于指挥员的反应和部队的应变能力要求很高。


有痰


兔哥回答;战争中什么情况都会发生,所谓的遭遇战就是超出了预计的计划,在没有任何预感的情况下突然两支对手意外的相遇,于是就打起来了,这种情况就是遭遇战。遭遇战规模有大有小,小的遭遇战是作战的基本形式,战争的胜负对于全局影响不大,但大规模的遭遇战则会动摇整个作战防线的战场格局,对于战役有重大的影响,因此,遭遇战也是情报工作失误,或是指挥者失策造成的,遭遇战也是战争中竭力避免的一种作战形式,胜负难于控制,遭遇战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意料之外,突然发生,对于指挥员的指挥能力和战场格局的判断产生影响;遭遇战并不属于被伏击,伏击战是设伏的一方心知肚明,被伏击的一方迷迷糊糊。也不属于突击遭遇的进攻作战,进攻作战进攻方都有一个统一的进攻路线和进攻阵形,而防守一方也有一个固定的防御阵形,并不难对付。遭遇战是两支敌对的部队在运动中不期而遇,谁都没有预感,就像两个人低头走路结果突然碰在一起了。这时必然会经历一个懵懂期,然后开打。交上火了,指挥部说不定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样的情况在过去的战争中经常遇到。遭遇战由于是突然性的发生,对方有多少兵力,武器装备如何,什么性质的部队,战场面多宽,纵深多少等等都不清楚。更重要的是,自己所处的地形也不一定适合作战,因此,对于指挥员的判断,指挥作战,兵力展开都带来了困难。发生遭遇战后,判断对方兵力是第一位,否则你一个团,对方一个营,结果你先跑了就等于是错失战机。假如你一个营,对方一个师,你一个劲的猛打猛冲这不是找死吗?所以,遭遇战是对指挥员的一个考验。

(二)对部队战斗意志和作战经验是一个考验;由于是先头部队先接触,所以部队的作战经验就体现出来,会打和不会打的一交手就能判断出来。有经验的部队能够很快的就适应,而没有作战经验的部队一打起来就懵了,不之所错,很快就会陷入混乱状态,部队作战就怕乱,一乱就完了。命令也无法执行,如果对手兵力多,反应迅速,压上来,就很可能出现兵败如山倒的情况。所以,遭遇战对于接触的部队的作战经验要求很高,看谁有经验,看谁反应快,看谁先摸清对手的底细,谁先搞清对手谁就占得了先机,谁取胜的机会就大。所以一支部队的素质很重要,指挥员的指挥能力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快速的稳住阵脚,判断出对手的实力,做出正确的决定就成为关键。

大规模遭遇战容易避免,但小规模遭遇战则很难避免;大部队行军转移都会派出侦察兵,目的就是防止发生遭遇战,被伏击等情况,大部队行军目标大,容易判断,也容易情报获得。但小规模的遭遇战很难避免,特别是深入敌后的小股部队,更是容易发生遭遇战。但小规模遭遇战容易判断出对手情况,脱离也更容易。现在侦察通讯等技术高度发达,大规模的遭遇战不容易发生了。过去可不行,没这么先进,特别是战役级别的作战,双方投入兵力众多,包围反包围环环相扣,极容易就发生遭遇战。淮海战役时,敌我双方的军级的单位就曾发生过遭遇战,两支共同肩负增援任务的部队大黑天突然遭遇,马上就打翻了天,双方都不断的投入兵力,打到天亮感觉谁也吃不了对方,才各自收手脱离。遭遇战通常都这样,一接触都想吃掉对方,战场上就是这样,听到枪响人会兴奋,很难控制住部队,所以,指挥员命令的执行很重要。


遭遇战并不是一个战术,没人愿意发生这样的情况,军队作战讲究知己知彼,讲究不打无把握之仗,遭遇战更像是一个战场上的事故,是需要避免的,遭遇战的发生说明侦察工作做的不好,这是很危险的,一旦对方先发现就会变成伏击战,损失会很大。大规模的遭遇战过去发生的原因是侦察技术的落后,现在很难在发生,但小规模的遭遇战则无法避免。能够取胜的条件在同等兵力的情况下,就看谁的经验老道了,再勇敢的一个新兵也很难对付一个老兵油子,战场上经验很重要,勇气也是胜利的根本保障,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兔哥42928


  1. 遭遇战,是指双方在同一区域突然相遇,还来不及进行兵力布署不及、弹药分配、和战术布置的时候,发生的战斗。
  2. 往往结果是勇者胜,智者负。
  3. 因为双方根本来不及思考和部署。 遭遇战是敌对双方军队在运动中相遇发生的战斗。
  4. 夺取胜利的基本方法是争取主动,先机制敌,包括先敌展开火力,先敌抢占有利地形,先敌发起冲击等,力求在急袭或伏击中歼灭敌人。

武道


“遭遇战”,顾名思义,是指敌对双方在提前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正面战斗,战情之紧急、突然,让双方都猝不及防,来不及兵力部署和排兵布阵。在现代化战争中,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遭遇战”应该不会像一战、二战时出现过高的频率。



“遭遇战”中,往往作战迅猛、作战力强、不怕牺牲、反应极快的部队更容易胜利,所谓:两强相遇勇者胜。


时尚新播客


遭遇战的定义就是计划外的敌我两军发生了交火,敌我两军均没有预料到战事会在此时此地发生!包括对战事的进程都未按已方预计的方向发展,故此称作遭遇战!!


小柳聊聊兵


敌对双方的军队在行动中相遇而发生的战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