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山關紅軍烈士墓探尋記

婁山關紅軍烈士墓探尋記

9月中旬,一群關注紅色文化的志同道合者,相約走進大婁山莽莽叢林之中,去探尋80多年前婁山關戰鬥中把青春和熱血留在這片土地上的紅軍烈士的墳塋。

“我們犧牲了三個同志,其中一個是手槍排三班班長黃品山。在關口上,他中彈倒在我身邊,對我說:指導員,我……革命成功了……成功了……”這是時任紅三軍團十三團偵察連指導員覃應機回憶錄中的記載。覃應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西省政府省長(後任自治區主席),在婁山關戰鬥中,他們是首先從關口攻上婁山關的連隊。

據時任紅十三團一營三連司號員的老紅軍邱玉金回憶,他們連在攻克婁山關關口時“傷兩名,犧牲一名”。時任紅十三團特派員的歐致富回憶道,其率三營攻打點金山時三營教導員(黃XX)犧牲,還傷了幾個同志。

紅十三團這支由紅七軍演變為紅五師又在扎西整編後縮編為紅十三團的部隊,是從正面攻上點金山和婁山關的紅軍部隊。紅十三團於1935年2月25日攻上婁山關,26日由紅十二團接防婁山關陣地。在黔軍反攻爭奪婁山關的戰鬥中,紅軍也有較大犧牲。時任紅十二團二營五連連長的高書官回憶道:我連傷亡了近30人。副指導員陳XX(吉安人)、二排長汪XX(興國人)他們為革命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另據老紅軍孔憲權回憶,五連犧牲的還有排長宋福朵(江西興國人)、班長王益橋(湖南祁陽人)及戰士殷希福。

當然這只是婁山關戰鬥中犧牲的部分紅軍戰士,更多的烈士則沒能留下姓名。

桐梓縣醫院退休的梁隆賢女士,長期鍾情於紅軍的故事,退休後更是立志走遍縣境裡有紅軍足跡和故事的地方。從她口中我們得知,點金山深處的密林中有紅軍烈士墓,於是初探紅軍墓得以成行。

2019年9月6日,我和同事曹旭以及“中國企業家重走長征路”的首創人和參與者楊德剛、呂金鉤以及桐梓文管所幹部張宗榮等人在梁隆賢及當年給紅軍帶路的梁昌元老人的孫子梁正彬的帶領下,從點金山山腰的梁家老屋前開始了婁山關紅軍墓的探尋之旅。

我們由北向南,沿著點金山山腰依稀可辨的茅草小道向婁山關方向一路前行。由於年代久遠,這條當年紅三軍團攻打大尖山遷回板橋的道路已難以辨認。經過近兩小時的艱難行進,我們終於來到了被鄉人稱為“紅軍墳埡口”的地方。

“紅軍墳埡口”位於點金山和轉山間,它不見於當地志書,也不見於任何地名錄,而是老百姓心中、口中的名稱。

梁正彬用柴刀在密林中砍出一條通道,我們眼前出現了三座簡陋的墳塋。

“這就是紅軍墓了!”梁正彬回憶說,他幼時在學校的組織下來為紅軍掃過墓,“文革”時這裡也曾熱鬧過,當時大批紅衛兵來到這裡,用石頭將原為小土丘的紅軍墓砌得更加顯眼。上世紀70年代有解放軍拉練也到此祭拜紅軍烈士。幾十年過去,由於小道的棄用,人煙荒蕪,紅軍墓被淹沒在密林荒草與石堆中。

我們簡單地打理了紅軍墓,認真祭拜了前輩,用我們的虔誠告慰英靈,後人沒有忘記他們。相信有一天,這裡會成為人們禮敬烈士的重要場所,還共和國犧牲烈士應有的尊嚴。

梁正彬隨後又把我們帶到埡口另一端的轉山腳下,兩座更不明顯的烈士墓呈現在我們眼前,大家心情更加沉重和愧疚——這些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僅僅被埋在這亂石堆中的荒冢中。

9月14日,看到我們發佈的信息後,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周遠德、市黨史學會副會長張煉、文化學者鄭希友、紅色文化愛好者耿連強也參加到了再探紅軍墳的隊伍中來。

這次上山帶路的是曾為紅軍帶路的鐘吉元老人的兒子鍾慶武,他今年剛好70歲。這次選擇的是當年紅一軍團十三團一營和三營攻打點金山的線路之一,起點從南溪口的楊家灣登山行至紅軍墳埡口,再到大尖山腳至婁山關。

鍾慶武在密林中持刀開路,帶著我們來到位於烈士墓偏東約200米左右的一個石堆前,告訴我們這裡安葬著一位紅軍。

我們驚訝之餘,聽著鍾慶武慢慢講述了一個鮮為人知、感人至深的紅軍烈士的故事。

1935年2月的一天,鍾吉元為紅軍帶路行至紅軍墳埡口,突然前方射來密集的子彈,在鍾吉元耳邊呼嘯而過,鍾吉元愣神之際一位紅軍突然將他撲倒,當他爬起身來時才發現,把他撲倒在地的紅軍中槍犧牲了,沒有留下一句話,沒有留下名字。

戰鬥結束後,鍾吉元把紅軍遺體背上埡口較高處點金山東坡面,簡單地安葬了這位為救他而犧牲的紅軍。後來,為了長伴自己的救命恩人,鍾元吉舉家遷入了點金山東面坡下的大山之中,靠開荒種地、打獵採集過生活。

鍾慶武動情地說:“我從小就在荒無人煙的大山中與父親種苞谷、套山羊。父親叫我們常來紅軍墳祭拜,替紅軍恩人壘墳。”鍾吉元老人過世後按其遺願也埋在了大山中,永遠與恩人相伴為鄰,而鍾慶武兄弟則搬出了大山,在鄰近的紅花園落戶,便於為父母及紅軍掃墓。

聽著鍾慶武平談的講述,沒有渲染,沒有煽情,但卻讓大家十分感動、感慨。紅軍烈士血染大地,與世無爭地靜臥深山荒野幾十年,為了讓先烈的英靈得以告慰,在大家的倡導下,我們成立了點金山紅軍烈士墓修繕微信群。今後,我們將致力於紅軍墳的整修和維護,為修建婁山關戰鬥烈士紀念設施盡微薄之力。(申 翔)

溫馨提示: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英烈網(ID:zhonghuayingliew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