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你可知道,在福州老仓山还有一个隐秘在城市中间的历史文化名村一一林浦村。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村中一角

林浦本来是个小村落,闽江水环绕四周,潮起潮落,岛上鲜有人迹。岛民大都姓林,稀稀疏疏分布在岛上,倒也怡然自得。

林浦街,柴坊与石坊,泰山宫,林氏家庙…

关于林浦村,有太多讲不完的历史故事。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新旧交替

林浦古村位于福州市南台岛东北隅,北临闽江,南靠九曲山,隔江与鼓山相望,有内浦环绕成岛。自五代开始,林姓聚族而居,日趋兴盛,故称之为"林浦",迄今已有千年历史。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村中商业小街

林浦村属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管辖,因行政区划调整,现今的林浦村分属狮山、濂江、绍岐、福廉4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

从福州市区白湖亭乘57路公交车到终点站,就是仓山区城门镇林浦古村。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村中老店

林浦村,是福州著名的文物古村,走进林浦村,这里的美丽的地方很多,跟着绵羊先生一起欣赏福州古村的文化!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人杰地灵、人文底蕴丰厚;山清水秀、书院亭台卓立 。”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教场前的大榕树

林浦林姓人家,历来注重教育,明代科第官宦兴盛,著名的有以林元美为首的"七科八进士",以林瀚为首的"三代五尚书",功名显赫,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清朝到民国,同样人才辈出。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进士街

各色古香的林浦古村及周边文蕴精深,内涵丰富,名士不少。其历史遗迹遗存颇多,极为珍贵,至今还保留着唐宋以来大量的文物古迹,有唐代的瑞迹寺、甘泉寺,宋代的林桥、断桥、书院、古井,以及石塔、练兵台、摩崖石刻等。此外,还有明代的尚书里牌坊、尚书家庙、尚书墓;清代的进士第、林寿熙故居、邵岐炮台等,而最有亮点的是当地的“宋帝行宫”与陈丞相祠。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泰山宫

宋帝行宫平山福地

林浦村最初的居民以疍民为主。北宋福州疍民对外贸易繁盛,成了富甲一方的海商,令福州成了“东南大都会”。当年,村内富有的疍民捐款建造一座大石桥不算难事。但是,断桥建造时间和西外宗正司设立福州时间吻合,或许与西外宗室人员迁入福州,从这里上岸有关,且石刻文字中提到了“都管干”三字,此乃南宋军队的官职。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西辕门

《宋史》记载:宋德佑元年(1275),元军顺长江而下,占领南京。翌年,元军伯颜率兵攻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太后及恭帝被掳。德佑二年(1276)闰三月,张世杰、陆秀夫带着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到温州江心寺召见陈宜中。之后,命秀王赵与檡先往闽中,浮海南下,遂达福州,从林浦绍岐码头登陆,驻跸于林浦。当时,随同前来的军士有十数万,民二十余万,淮兵万余。于是削平林浦山峰驻扎,此山从此得名平山,史有"平山点兵"之说,而林浦平山堂也成为宋帝行宫。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泰山宫入口处

宋人梁克家主编的《三山志》载:"平山,在开化里,城门山之西,宋少帝航海时驻兵于此,削平其山故名,丞相陈宜中手书'平山福地'四字刻石。"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正殿

宋德佑二年(1276)农历五月初一,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九岁的赵昰为帝,是为端宗,改号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以城内大都督府为垂拱殿,号召恢复宋室江山。不久,文天祥也从温州赶到了福州,参加抗元斗争。福州一时成为南宋朝廷抗元救亡的中心。十一月,元兵攻破福州,赵昰与文武官员再次渡海南逃。祥兴二年(1279),陆秀夫背负末帝赵昺在广东崖山跳海殉国,南宋灭亡。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院内

当年本村老百姓听到宋军失败,小皇帝跳海,不久之后又听到陈宜中也跳海殉国的消息(实为谣传),悲痛万分,后来在宋帝行宫边专门建了陈丞相祠,塑造了陈宜中像,好让陈宜中的灵魂回到这个地方安息。此后,为逃避元政府的追查,将宋帝行宫、陈丞相祠改为社庙,予以祭祀,冠以"泰山"两字以为避讳,俗称"泰山宫"。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如今,林浦泰山宫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林浦村的核心文物景点。建筑物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484平方米,由泰山宫、天后宫、总管殿组成。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泰山宫里所祀神像,均影射南宋君臣,如以宋高宗赵构为泰山,内正殿塑像赵构居中,旁列帝昰、帝昺童子神像,东西两厅并列,分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均以神代人,以避元廷猜忌。仓山区林浦"宋帝行宫"管护所所长林修长先生说:陈丞相祠到了清代,成为一座独立的祠庙,建筑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庙中塑造有陈宜中及部下像。陈宜中塑像红脸黑须,一身正义形象。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几百年来,每年元宵节前后,当地都定期举行"迎泰山"活动,抬出"童子泰山"、"陈丞相"、以及文丞相、张将军等神明塑像,进行巡游,以祈求出入平安、五谷丰登。现在扩大到周边11个地方共同举办这一活动。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据林浦民间传说:南宋末年,宋军军队撤离福州之前,陈宜中将多下来的军粮,挨家挨户地发放到当地老百姓手中。这些军粮,让当地老百姓吃了三五年。时至今天,林浦人在元宵祭祀活动的仪式上,还有分米的环节,以为纪念。也许是这种缘故,闽人有"秉正公心包龙图(包拯),义重山丘陈宜中"的说法。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泰山宫前遥望新城

明初,村人、吏部尚书林瀚曾写有《平山怀古》一诗:"翠辇金舆载恨游,岂缘闽越觅丹丘。钟声落日孤村寺,海色西风万里舟。王气消沉天地老,胡尘冥漠古今愁。伤心最是濂江水,环绕行宫日夜流。"其孙、通政司参议林炫次韵曰:"聚景湖山作意游,谁知闽海有平丘。百年庙社三春梦,万里风涛一叶舟。落日鼓鼙寒不起,中原草木惨多愁。至今遗恨江心水,石激潮声夜夜流。"爷孙两人触景赋诗,对当年宋末残局表示极大的同情。"百年庙社三春梦,万里风涛一叶舟",真实地记录了明代文人对父老乡亲祭祀陈宜中活动的支持。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1989年1月,日本九米村"林姓会"会长米家山·广贞等6人组团回林浦村寻根祭祖。

1991年7月,绍岐自然村旅美华侨黄国官等7人捐资铺筑村水泥路。此后旅居港、澳、台的林公后裔投资修复"林公祠"等。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林家宫庙

2007年12月,林浦古村被福建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2008年开始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古村的文化也得以为人所重视。

2019年1月,林浦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福州老仓山隐秘着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有时间,真的可以去走走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