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一年到头都在调水,如何调一塘好水?

陳康喜


都知道调水重要,正确的调水方法是什么呢?

一、调水调什么? 调水说简单,也简单,就像这个名词一样,直接解释就是调整水质。说复杂,那可就真复杂了,因为“水质”就是一个庞大的复杂概念。

从生物学角度讲,调水涉及到养殖水体内多种生物共生条件的调整。说白了就是养殖水体内,藻类、菌类、昆虫、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相互依存、相互抑制/促进的环境调整。

从生态学角度讲,调水就是尽量保持接近“自然生态”条件,保持生物多样性。事实证明,维持在 “我们人类认为的理想人工环境”中进行生产,往往难以维继,甚至会造成很大的“生态危机”。这是我们对“自然”的认知还差很多,我们几乎还没有建立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正确认知和深刻理解。

从生产学角度讲,调水就是尽量调整养殖水体中营养物质、物理化学环境参数等的变化,使之利于水产养殖生产,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事实上,这个角度是最狭隘的角度,只不过是人类满足自己欲望的一种追求。基于这种思维研发或采取的措施,往往都会顾此失彼,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所以,说了半天,调水调什么呢?个人认为,调水就是在生产条件下,以尽量贴近自然的方法,建立适于养殖目标的养殖水体环境。也就是,把养殖水体中生物平衡、物质平衡调整到满足或者促进养殖目标的水平。



二、为什么调水?

那么,为什么要调水呢?实际生产中,由于养殖者不断追求、市场不断需要,于是,大量的“人工干预”介入到“自然生产系统”中,养殖水体的环境会快速变化,我们也就不得不经常“调水”。

天气变化,需要及时调水。天气剧烈变化,特别是暴雨/连续阴雨后,出现太阳暴晒的热天,水体在藻类、菌类都会发生剧烈变化,引发养殖水体缺氧是经常发生的;养殖水体分层,底部恶化加快,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累积量增加,极易诱发各种疾病。可见,天气剧烈变化后,需要调水。

不同阶段,需要及时调水。例如,养殖前期“肥水”就是一种调水方式。养殖中后期,由于大量投料,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快速、大量累积,采取稳定水质、降低亚硝酸盐的措施,是另一种调水方式。



三、什么时候调?

调水不是目的,稳水才是根本。这是我们在进行调水时,要建立和坚持的概念。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养殖动物是不可能生长好的,更不用说高产。这样看来,调水的时机就很重要了,追着水质变化以后再调水,永远是被动的,且水质永远是“不稳定的”。

调水,也要走在水质变化的前面。根据养殖水体的变化规律、天气变化后水质变化规律、养殖水体内生物变化规律、养殖动物生长进程规律、饲养管理变化规律等,采取预防、及时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微调”结合,保持养殖水体的“稳定性”。这就是调水的“适宜时机”。

调水的时机,有固定的,也有临时的。具体的调水时机,是根据各种具体情况、以及养殖者的经验,及时调整的。例如,台风来临之前,必须要事先采取适当措施,稳定养殖水体水质,预防水产养殖动物应激。台风过后,还要及时跟进,采取必要稳定水质措施。



四、怎么调水?

调水是水产养殖中最关键的技术。而对各种物质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养殖各阶段的正确理解,采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正确的产品”,才能调好水。一句话,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是调水的基础。

例如养藻,水产养殖的都知道,好藻好水。藻类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养的。光合作用是需要足量的二氧化碳,而在养殖水体中,二氧化碳则主要是以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离子的形式存在。这就一定要涉及到水体中的一些指标了,一是硬度,二是总碱度。碳酸根与碳酸氢根的量,反应出的就是总碱度的高低,总碱度越低,越不利于藻类的生长。这是培藻前要正确理解的基本要点。



例如培菌。细菌有自养型与异养型之分,碳与氮对细菌繁殖有影响的就是异养型细菌。细菌自身碳氮比大概是五比一,这意味着,当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时,同化5份碳时约需同化一份氮来构成它自身的细胞体;而在同化的过程中,能量又是通过有机碳获得,且同化一份碳所消耗的有机碳是4份,也就是说,同化一份氮,消耗的碳是5份,而有机碳是20份,加起来碳与氮的比例就是25比1。

现在鱼塘、虾塘投的饲料,往往蛋白很高,大多饲料蛋白都在30%以上,一般饲料的碳氮比在9-10。在养殖中,饲料中的氮约有70%都没有被利用,而这些氮都是造成池塘氨氮、亚硝酸盐升高的根本来源。这些氨氮、亚硝酸盐需要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微生物要高效的分解、转化氨氮和亚硝酸盐,必须要有足够的碳源。

养殖水体中,碳的来源有两类,一类是光合作用,再一类就是饲料。当碳不足,就需要通过人工方法去补充。像葡萄糖、红糖、糖蜜都是碳源。这也是养好菌、调好水所必须要知道的基本知识。我们都知道水产养殖中的一句话是,养成靠养藻,高产靠养菌。



养殖水体消毒,是大家经常做的一项“工作”。其基本理念是,由于养殖水体中含有大量杂菌或有害菌,通过“消毒”,“杀灭有害菌”,以减少对养殖动物的不利影响。于是,在水产养殖中,进行了大量“水体消毒”动作。

消毒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要明白,消毒的目的什么,怎么做,后果是什么?比如说,池塘进水完成后,施用漂白粉、溴氯海因、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等水产常用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这无可厚非。但水体消毒后2-3天,待消毒剂药效基本消失后,施用浮游微藻营养素和有益菌制剂培育基础饵料生物,使水色呈豆绿色、黄绿色或浅褐色,营造藻一菌平衡的良好养殖生态环境,给虾苗或幼虾提供优良的生物饵料,促进虾苗健康生长,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对于养殖过程中的养殖水体消毒,这就是人见人智的事了。本人不建议经常进行水体消毒,在本人自己的实际操作中,除非极特殊情况,不再进行消毒处理。完全依靠综合生物技术集成的调水手段进行调水。

所谓调水,还涉及到很多问题,这里不一一累述。但本人需要强调的是,充分认知和理解水质、养殖动物、自然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配合自己的经验,建立适于自己操作、适合于自己池塘特点、适于养殖动物特性的一套调水措施,才是“调水”的实质,也是达成养殖成功目标的适宜方式。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


水产养殖一年到头都在调水,如何调一塘好水?


以养鱼虾为例,好水质是鱼虾生长的重要条件,适合鱼虾生长的水质,长得快而且很少生病,成活率很高,能赚钱。水质有问题,鱼虾死亡率高不说,平时的管理工作量也加大了很多,买药调水费时费力。还增加了开支,收入降低。所以如题主所言,调一塘好水很重要。

那么究竟如何调一塘好水呢?依据气温的高低,我的建议是这样的。

一,秋冬季肥水:准确地说是秋季八月份开始肥水,8月份之后,气温逐渐降低,池塘里的鱼虾。大部分都捕捞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需要先对池塘(虾田),进行改底消毒杀菌,建议用生石灰清塘。清塘之后的水质清澈透明,很干净。但是水质不肥,所以过一段时间之后,还需要系统的肥水,9月份气温开始显著降低,低温天气下,肥水比较慢,但是好在时间充足,有几个月的时间用来肥水,建议用发酵好的农家有机肥来肥水,鸡鸭粪和秸秆都可以,为了加快这些肥料的充分分解,可以适量往水里投些芽孢杆菌。这个季节肥水的目的是为了给来年开春的鱼苗虾苗提供藻类和浮游动物这些天然饵料。肥出一塘好水的标准是水质透明度适中,明亮的淡绿色的水体才是好水。



2.夏季瘦水:夏季高温,养殖户的重点不是肥水,而是瘦水,因为在高温天气下,蓝藻占据繁殖优势,塘底有机质过剩,处于缺氧状态,导致氨氮和亚硝酸盐这些有害物质超标。厌氧有害细菌大量滋生并占据繁殖优势,以弧菌和真菌为代表。同时硫化氢也会大量滋生,致使水体发臭,透明度严重降低,水面上往往覆盖一层厚厚稠密的蓝藻。这种情况其实是属于比较正常的情况,当然也是比较无奈的。高温天气下,本来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就比较弱,加上频繁的投食和捕捞,以及鱼虾活动。很容易导致水质恶化,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我觉得,夏季高温拥有一塘好水看运气。出现问题之后,可以用化学药剂改底消毒,主要包括二氧化氯,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等。也可以使用有益菌来改善水质,以光合菌+em菌为代表。也可以使用蛭弧菌+硝化菌来使用。最后,蓝藻过多,水质老化的情况下,可以放养适量的规格比较大的鲢鱼来滤食蓝藻。换水和开增氧机是每天都必须要做的事情。



总之,好水事在人为,不过高温天气下有点困难,只要保证鱼虾的死亡率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就赚了。


小龙虾晒太阳


养殖管理中,养殖户的管理理念是“防好于治,防不胜防则早治为优”。预防真的很重要,那预防的重点在哪里呢?

凡是做过养殖的都知道,养值先养水,改底是基础,培藻是关键。水质、底质、藻相、溶氧极为重要,互相影响。因此,养水、改底、培藻,是疾病预防的关键。

要想水质活爽,必先培出优良藻相;要想水色藻相稳定,底质的改良和解毒不可忽视,水体溶解氧源于藻类光合繁殖作用,在养殖过程要尽量培养池塘水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维持水体一定的肥度来保持藻相,提高养殖动物的抗应激能力。

近几年养殖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养殖过程调节水质非常要注重,多变的天气台风、高温、暴雨容易造成温度、盐度变化差异大,溶解氧低,水体分层,及PH急剧下降,会产生底部缺氧,倒藻红水等一系列现象,对养殖动物很不利。

下面来说下日常养殖过程中如何调节一池好水。

1.调节好水首先要解毒

  用解毒绿水宝瓶消除水体中的毒素和有害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毒素以及药物残毒和重金属残毒,解毒后再使用有益活菌或进行肥水调理处理,效果明显。

2 .调水添加微生物能长久保持水色

  前期肥水不宜过浓,1米左右水深以水透明度30和40公分为参考,透明度超过40追肥,低于30补菌培养有益藻类。

中后期透明度比前期少10公分来调理,透明度过低(10公分内)时候下重菌分解水体有机物,尤其是光合细菌。

  通常菌制剂前期肥水常用有复合菌、肥水利生素;藻源

  中前期调水多用枯草芽孢杆菌纯粉、高浓EM菌种;乳酸菌

  中后期调理水质多用(光合细菌)加碳性活力源搭配调水,有明显促进作用吸附有害杂质。

  藻种追补:根据养殖土质整个养殖期10到15天补充少量卵囊藻能促进藻类生长繁殖,具有稳定水质,保持良好水色等功效。

2.调理好水还要配合改底

  前中期一个星期使用一次,后期5~7天一个周期,交替使用各类型底改。

  以下是个别产品调理水体的搭配,特别注意不同产品搭配方式不一样:

底部返肥护底:生物菌改底剂;

黑臭:池底清道夫+安底;或黑金刚

消热提氧化性:解底+舒爽;

抑菌氧化净底:解底+安底或底净100;

舒底解毒:池底清道夫+舒爽;

氧化消硫化氢:池底清道夫+解底;

改底是水质养护的一个很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溶氧流失,及时改底护底能够明显减少病害的发生。

  中前期40天前交替使用生物菌改底剂和池底清道夫改良剂+安底可以使水肥活、底不易黑臭;

中后期池底清道夫底改剂、解底、舒爽两两搭配交替使用,有分解腐殖质、消底热、长效增底氧、减少池底有害物质

水好,才能养的好,水产动物防病的关键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其健康活力。让你坐等丰收?


港城小吴


近年来,人们开始尝试在养殖水体中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来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抑制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微生物制剂是由一些对人类和养殖对象无致病危害并能改良水质状况,能抑制水产病害的有益微生物制成。主要有

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枯草杆菌、放线菌、乳酸菌、酵母菌、链球菌和EM微生物菌群等。它们具有改良水质、增加溶氧、降低氨氮、抑制致病菌生长、改善动物体内水环境生态平衡、提高动物抗病与免疫力,促进养殖对象生长等功能。水体水色的不同是由不同的菌藻构成,才显现出不同水色的水体,水里的微观世界原来是绚丽多姿的,水中藻类植物是一群古老的植物,目前世界上大概有3万余种藻类,水中的菌类也是与生俱来的,水中的菌藻都是天然和固有的。即使现在市场上售卖的菌藻产物其原始出处也是在自然界提取而成的。对于水产养殖来说,养好鱼虾关键就在于养水,而养水的中心就是养好菌藻。因为水体中85%以上的溶氧是靠藻类光合作用产生,可以说藻类物质是养殖水体的初级生产力。

自然水体自身存在一定的细菌生态平衡系统,施用微生态制剂是人为改变条件,定向培育优势菌群并发挥其作用,形成新的动态平衡。在微生态制剂的使用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水体的理化因子正确选用菌种;

其次,施放微生态制剂要达到一定的浓度、确保水体中活菌数达到一定数量,并营造适合培育菌种的生长条件,使之尽早形成并维持优势菌群,以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

菌藻类是维持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稳定平衡不可缺少的一环。但菌藻类过多也会有问题。藻类有好有坏。好的菌藻类为水产养殖动物提供天然饵料,进行光合作用而释放氧气。坏的菌藻类消耗氧气,占据水体空间,释放毒素。

水产养殖常见藻类包括:蓝藻门、裸藻门、金藻门、甲藻门、隐藻门、硅藻门、绿藻门、黄藻门。光合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硝化菌,EM菌等等。

浮游藻类在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维持水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稳定池塘水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微藻在种群持续发展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一方面为水体提供充足的溶解氧,另一方面降低并消除养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和其他有害物质,保持养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光合细菌广泛分布于水田、河川、海洋和土壤中的一种微生物类群。光合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水温28℃~36℃ ,pH偏碱(7.5~8.5)时,光合细菌生长较好。由于光合细菌制品多为活菌液,为保证使用效果,应注意尽量使用新鲜菌液以保证活菌数。成品菌液应先逐渐降温而后存放在温度较低(15℃ 以下)并有一定光照的地方(每天2 小时以上),然后逐渐减少光照,再置于阴凉避光处。菌液开始发黑并有恶臭味可能是活菌死亡腐败所致,使用效果不佳。

阴雨天使用光合细菌效果不明显,光合细菌需要光照为宜。芽孢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是普遍存在的一类好气性细菌,枯草芽胞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土壤、湖泊、海洋、动植物体表及其栖息地皆能发现。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7℃,pH值7.0左右,一般为严格好氧。由于大多数芽孢杆菌属好气性菌,需要有充足的溶氧其使用效果才好,在施用芽孢杆菌制剂时要注意保持水体中的溶氧量,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硝化细菌属化能自养菌,专性好氧,硝化细菌的繁殖周期特别长,因此在水中很难形成优势菌群。硝化细菌发挥作用的适宜条件为:pH 值7~9,低于6不利硝化细菌生长;水温在30℃ 时活性最高;水中溶解氧对硝化细菌作用影响很大,和光合细菌一样,也需要有充足的溶氧其使用效果才好,溶解氧含量高则硝化作用能更好进行。此外,光对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现象。建议在使用硝化细菌制剂时,要注意水中溶解氧含量及光照强度。亚硝酸盐和pH偏高的水体,使用芽孢杆菌制剂的效果不明显;pH值低于7或者高于8.5的水体,以及溶解氧含量低的水体,不利于硝化细菌的生长。光对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它和光合细菌相反以不要或微弱光照为宜。EM菌由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5科10属80余种有益菌种复合培养而成。由于池塘泼洒EM菌后,水质相对较清,故这些塘不宜或少养肥水鱼,如鲢、鳙等鱼。

(隐藻水华)

水体中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天然的菌藻类,这些水藻和菌种有些是益藻菌,有些是害藻菌,也有些菌藻类在少数存在时无害,只有当数量占比过大时才具有危害性(蓝藻即是)。在正常状态下,整个水体世界共生共存,平时的水体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循环的良好水生态系统,具有和启动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功能。

事实上,只有当水中微藻种类较多,并且

相互之间形成稳定的竞争关系时,水体才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良性状态。淡水水体常见的藻类有蓝藻、隐藻、甲藻、金藻、硅藻、裸藻等,各种类群相互制约,单一藻种就无法形成优势种群。但当施肥不当或水质突变等导致水体中某一种藻类在短时间快速繁殖时,就会使导致藻相失调。因此,只有当水体内各群落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时,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湖底生态系统示意图)

在现实中,有养殖人把一切希望寄于调水和培养菌藻上,不论时机不分情况,动不动就调水培藻投菌,甚者象被洗脑似的一年到头都在往塘头一股脑的下这放那的调水培藻育菌的"药"物,但稍不注意可能还会打破水体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功能,有时还会把一塘好水搞得稀烂。因为"是药三分毒",有些药物(含制剂)入水后还有可能"按下葫芦起了瓢",引起后续的一系列水生态未知结果的变化,有利有弊。任何调水、改水、促藻、培菌的东西虽然有利但也有弊,因为"物极必反",某种情况下可能反而会破坏水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打破平衡,适得其反。正确认识和使用水产微生态制剂变得十分关键。尽管有益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结果表明其有许多优点,研究和开发工作日益加深,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待研究领域,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许多养殖户对有益微生物制剂一知半解,或受广告夸大宣传的影响,简单地认为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是

只要向池中泼洒既可,不管是什么菌种的制剂、有何使用要求等,使用上存在着盲目性问题。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也是有条件的。无论是芽孢杆菌还是光合细菌,都是需要特定的生活环境的细菌,与其它成千上方种细菌一样,只有在能满足其生理特性需求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地繁殖与生长,才能发挥其有限的作用。相反,如果将这种微生态制剂随意地泼洒在池塘中,将有可能导致这些池塘中固有的微生态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甚至引起池塘微生态群落多样性的消失,而这是非常有害的。各种环境因子都可能对微生态制剂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应把不良影响降到最小,选择适宜的水环境,一般控制pH 6-8,水温15-35℃,水体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

常用的微生物制剂中芽孢杆菌为好氧菌(或兼性),硝化细菌为严格好氧菌,养殖户使用这类活菌产品,一定要保持水体足够的溶氧,提高水体活性,才能维持细菌快速繁殖和对污染物的有效分解。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并不适合同时投放在同一养殖池塘中,因为它们净化水质的过程相互有抑制作用,会降低其使用效果。

(水生态系统食物网链构建示意图)

水体溶解氧的高低,会影响到好氧菌生长速率和氧化分解污染物的效率。目前微生物制剂中芽孢杆菌为好氧菌(或兼性),硝化细菌为严格好氧菌,使用含有这类活菌的产品,一定要保持水体足够的溶氧,才能维持细菌快速繁殖和对污染物的有效分解。

平时,有些养鱼人忽略"溶氧"工作导致水体恶化后,才急于花钱去买这样调水剂那样底改剂等等,殊不知,如果在水中本身溶氧不足的情况下,这些调水剂(大多是微生物制剂)泼下鱼塘后绝大多数是根本没有效果的,等于是花了冤枉钱而并没起什么作用的,因为这类调节水质的"药物"大多是微生物制剂,微生物本身也是"生命体"也要依靠有适度的氧气供给自身的生命活力,其后才会"运转",没有氧气或者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何来"活力",道理即如此。

每种细菌都有一个最佳pH值范围,过大的pH值波动会影响微生物制剂效果,如硝化细菌虽然各种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不同,但它们都在微碱性反应的环境中良好地生长,对DH值的变化反应明显。硝酸细菌如硝化杆菌为DH值为8.3~9-3,一般在中性或微碱性条件下生长最好。

硝化细菌类产品需要养殖水体保持较高的碱度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池塘底部污染严重时,发酵产生的有机酸积累,碱度太低,会使底部pH值很低,会严重影响芽孢类微生物制剂对池塘底部的改良效果。

天气好坏也会影响到藻类的繁殖和水色变化,大多数微生物制剂在20~3O℃内有比较好的活性,水温10℃以下时活性明显降低,在使用微生物制剂时要注意水温对产品效果的影响。在使用微生物制剂时要注意水温对产品效果的影响,有些厂家胡乱鼓动人们在冬春时节使用微生物制剂是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非常令人遗憾亚硝酸细菌对近紫外波段很敏感,强烈的光照对于亚硝酸细菌影响较大,因此在使用

硝化细菌类产品时养殖水体的透明度不能太大,或者选择合适的时间使用会有更好的效果。细菌进入水体后繁殖速度与水体的营养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认为细菌生长对水体C、N、P的利用率100:5:1。如果水体太瘦,或营养成分单一或失衡,有些异养菌为主的活菌制剂不会大量繁殖,使用活菌几乎无效,此时应向水体中适当补充缺乏的营养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养殖水体和水生动物无异常时,尽量不投入或少投用药物(含制剂)入塘,尽量维持现有的自然平衡状态,不要动不动就大量投用药物和生物制剂,花了钱不一定就有好的回报,有时池塘因乱用乱投药物或制剂引起整个水体生物生态系统紊乱,有时还必须泼洒生石灰水才能重塑生态系统。正所谓"该出手时才出手",在水体发生异常(比如水质恶化,蓝藻暴发等)时,应在判明水体系统出现何种的问题时,对症施治用药,也不能乱用乱整,方能保障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

要想微生态制剂这一行业和市场协调发展,应该对从事水产养殖业和微生态制剂销售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使他们对微生态制剂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要求厂家生产规范,且在做广告推介时,不允许任意夸大其微生态制剂产品的作用,以免误导养殖户;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不同的微生态制剂,有着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因此对微生态制剂的储运管理必须强调个体化原则,根据其不同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


重庆永川水花鱼


搞水产养殖的都知道一句老话,叫“养鱼先养水”,可见水质对于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那么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如何调一塘好水呢?

一、先肥水;

要想把一塘水调好,肥水是关键的步骤。只有把水质调节到一个合适的“肥度”,那么水体里才能生长繁殖出大量的有益藻,而通过这些有益藻类來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同时有益藻还能吸收转化池塘过多的有机质,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水质指标。肥好的水还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不会使水体指标变来变去,从而减小水质突变给养殖动物带来的应激反应。

二、后调水;

池塘肥好水后,养殖过程中还需要对水质进行调节,特别是到了高温天气,做好预防工作,防止出现倒藻现象,可以定期的添加微生物制剂,例如光合细菌、复合芽孢杆菌等。

三、勤改底;

要想保持养殖池塘水质的稳定,改底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养殖的中后期,大量的粪便以及过多的饵料投喂,导致了池塘底部形成黑泥、臭泥,水质也受到了污染。所以,定期的改底不工作不能少。

以上几点就是关于水产养殖过程中调好一塘水常见的措施,只有长期的让水保持在“肥、活、嫩、爽”的状态,那么养殖病害才会大大减少,养殖业才能顺利收获。


湾塘谷


首先看你的鱼塘是否漏水 渗水 和污染源 ,这几项都排除后 把养殖池塘里的水排泄干,凉晒几天用生生石灰水消毒,然后根据你想放养品种把水调好,也叫肥水 达到你需用的PH为主,静止几天再测下水质,PH没有变化就可以放养鱼苗了,过段时间再测下水质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水过肥,原因是喂料过多鱼一次吃不了,饲料在水里发酵造成的,这时把饲喂量控制点投放量,再加一部水调试一下PH可以了,为保证加的水是否卫生,养鱼水是最重要,有好水才能养出好鱼来,建议在鱼塘周边打深水井备用。


渝派杨老大


首先看你的鱼塘是否漏水 渗水 和污染源 ,这几项都排除后 把养殖池塘里的水排泄干,凉晒几天用生生石灰水消毒,然后根据你想放养品种把水调好,也叫肥水 达到你需用的PH为主,静止几天再测下水质,PH没有变化就可以放养鱼苗了,过段时间再测下水质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水过肥,原因是喂料过多鱼一次吃不了,饲料在水里发酵造成的,这时把饲喂量控制点投放量,再加一部水调试一下PH可以了,为保证加的水是否卫生,养鱼水是最重要,有好水才能养出好鱼来,建议在鱼塘周边打深水井备用。




高青艳芳家庭农场


其实鱼儿和人一样需要悉心照顾,水是它的生存环境,所以个人觉得你养的品种喜欢什么,你就应该把他调成什么样的。PH值,微生物数量,透光性,含氧量等等。


我叫张老实


养鱼先养水,这是水产养殖老生常谈的一句话。那么怎么养好水,其实简单来说就三点。一,解毒。所谓解毒,就是解除水中有害藻类,死亡藻类,残饵粪便等产生的毒素。市面上的解毒产品有很多,很多养殖从业者在解毒操作的时候,并未真正清楚水中的毒素究竟是什么,解毒产品能解除水中的毒素真正的机理是什么就急于进行解毒的操作,加上厂商出于商业利益的诱导(很多解毒产品的说明书上都宣称解毒范围广,能降解氨氮,亚盐,藻毒素,杀虫剂,农药等),导致养殖从业者在解毒产品的选择过程中无所适从。只有了解了解毒产品的解毒机理,才能更好的根据自身池塘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解毒方法。1、缓解水生动物中毒的症状。 主要是通过增氧,抗应激增强机体体质的手段等手段。增强机体自身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有毒物质的代谢,转化能力,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2、促进有毒物质的转化,将有毒物质转化成无毒的物质。 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氧化或者其他作用,破坏有毒物质的物理形态和化学结构,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3、降低水环境和机体内毒物的浓度。 主要方式是通过换水,吸附等手段,降低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通过内服解毒产品,促进机体内有害物质的代谢和排除,来解除动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毒性。二,改底。一般市场上常见的改底为过硫酸氢钾,含量在10%到15%之间。养殖的池塘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大量投饵,剩余残饵,动物粪便沉积池底,使底质恶化,产生有害物质,抑制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发育。因此,在投饵量大的时候,建议10到15天就改一次底。三,肥水。养殖生产过程中多数人把肥水的概念理解错误,认为肥水就是把肥料放入水中,水体就肥了,但是实际生产中确实不是这样。什么是肥水, 肥水是培育水体中的绿藻、硅藻、隐藻等有益藻类,这些有益藻蛋白含量较高,能够被鱼虾蟹摄食,是水产动物的天然饵料,其次肥水能搞保持水体温度,再者能够体供水体中的溶解氧,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具体怎么肥水还需根据自身池塘状况,切勿盲目用肥,否则容易出现相反的效果。


shmily30991627


调水

就是调节水的肥力,含氧量,和粪便

有益的水藻可以成为饵料,也有增氧的作用。

可以利用风电机向水塘内通入微弱电流,有利于水藻电泳,在水塘中上下左右游动,

利用水轮增氧机,增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