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詩歌古文中常見的互文現象

秦時明月漢時關,詩歌古文中常見的互文現象

“秦時明月漢時關”,如果不是詩歌,按現代漢語的主謂賓語言特點,是可以理解為秦朝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關塞。但作為詩歌,則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詩歌非常簡潔,極為優美,有時限於篇幅字數、美感或者格式,會省略一些字詞,按一定的規律相互對應補充,達到更好的效果。這種修辭方式叫互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詩歌古文中常見的互文現象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經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即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 說的是一件事。秦時明月漢時關,意即照耀了秦朝和漢朝的明月,在秦朝和漢朝修建的關塞,達到明月依舊,關塞依舊,卻物是人非的效果。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悲慘。秦、漢、關、月四字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的意思。

秦時明月漢時關,詩歌古文中常見的互文現象

這種修辭方式在古詩文中非常常見,今天一起看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會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遭遇而或喜或悲)。范仲淹這篇《岳陽樓記》成就了岳陽樓,也體現了他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懷。但很多人不知道,范仲淹一輩子都沒有去過岳陽樓。當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政通人和後,阻止修建了岳陽樓,知道好朋友范仲淹才華橫溢,一心為公,如果能為岳陽樓寫篇文章,一定能讓該樓名揚千古。於是令人創作了一幅岳陽樓的山水畫,快馬加鞭給老朋友送去,范仲淹看了畫後,身心俱醉,一揮而就寫下千古名作《岳陽樓記》。看來旅遊能開闊視野,但自身意境遼遠,修養高雅更為重要。

秦時明月漢時關,詩歌古文中常見的互文現象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白居易《琵琶行》)今天的理解,就是主人下馬了,客人已經到了船上,兩人已經開始喝上酒,還感嘆要是有音樂就好了,但不知道是在船上還是在岸上。瞭解和互文,就知道主人和客人是一起下馬,一起到船上,並在船上舉行送別酒宴。而不會問究竟在哪裡喝酒?難道兩人依依不捨,又到旁邊小酒館喝上了?

秦時明月漢時關,詩歌古文中常見的互文現象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是所有國人都非常熟悉的主席詞。肯定不是冰封的是千里,飄雪的是萬里,當然也不是指面積很廣的虛數,同樣也是互文。千里和萬里互相借用映襯,千萬裡的冰封,千萬裡的雪飄。多麼豪邁雄渾!

秦時明月漢時關,詩歌古文中常見的互文現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這是《唐詩三百首》的開篇之作,為張九齡的《感遇》第一句。蘭、桂都在各個時期茂盛生長,不管什麼時候都光明磊落、高風亮節。十個字每每相互滲透交錯,沒有一個字落下,比較少見。

互文是詩詞古文特有的經常性修辭手法,用好了簡潔明瞭,回味悠長,類似的還有很多,比如: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曹操《觀滄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