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艺术深度阅读

毕加索艺术深度阅读

毕加索艺术深度阅读

最近不断的欣赏了毕加索的海量图片,尤其是他的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深度而且色调凝重,大部分是黑色与熟褐色的调子,由于立体主义的构成是无规则的造型样式,没有前面的经验可以遵循,所以这种天才的发挥成了毕加索的强项,中国古人有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的境界,在毕加索的绘画历史时期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不是每幅作品十分的成熟,却开辟了一个绘画的创造新时代,所有的人与物的造型皆可以进入一种立体的质感状态,达到基本的和谐统一,当然,他这类的作品数量巨大,而且色调异常的凝重,若铅云重压的意味很浓,这反映其思想的深度是有点深不可测的,我这里不会大量的罗列他的作品,因为在网上寻找十分的容易,只想深入的体味他的艺术的能量,若说大多数人的理解与收藏的爱好倾向,往往是他的早期与晚期的作品容易成为收藏圈的宠儿,至于他的抽象立体风格的部分,纵是收藏不成问题但价格远远落后于他的非立体主义时代的作品,这个与人的艺术理解与欣赏趣味有关。所谓路远方有险奇之景象,人们常止步于平庸,所以对于其立体时代的作品不是特别的喜爱,事实上他这类的作品方是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这种人与物造型的肢解与重新的整合,并不是一般人可以进入的境界,欣赏层尚且如此,何况操刀者,更是难得的天才。

由于毕加索作品数量太多,我这里亦是止步于面对总体的印象,至于个案的分析,那也只有等待将来更为深入的欣赏,方做到水到渠成的。老毕的成功不是因为立体主义,尤其是大众层面上看来,

艺术拒绝平庸,毕加索的精力十分的旺盛,所以他不断的开拓自己的艺术造型的领域,不断地尝试新的征象,正如他的牛的造型,从生活的繁盛到生命尽头的简单,那么这个牛的不断变幻事实上与他的心理年龄与生命的终点相一致的,本来丰满的牛,不断的省略掉,不断地简化掉,最后只余下少少许的几根线,简省得不再简省了。

年轻的毕加索确实象一头旺盛的牛,精力异常的充分,很多的女人与他上过床,这个人中之杰不仅在事业上厉害,在女人堆里亦是游刃有余的。他画他的生活,他只有在女人堆里生活,艺术的灵感便不熄灭,作品被不断地创造出来,与中国的画人相比,西方的画人可能离了女人什么都不是,这个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毕加索在晚年并没有继续他的立体主义风格,而是回归了他早年的风格,继续画近似具象的实体与人像,还有动物。但他的作品并不是简单的回归,那个原点总有一个高度,他的画经历立体主义之后,有了更深入的理性认知,所以此时的回归之作,有了新的意义,他此时的具象之作,当然不是近似古典主义的,而是倾向于写意,造型有点朴质而且有相当的厚度,或者质量感觉非常强烈,这个塞尚之后的画者,皆不可以绕过对于对象质量的忽略。不同的是塞尚的质感多在风景与静物,而毕加索的质感多有人物的表现上。

毕加索早期的作品经历的是色调的单色时代,比如蓝色时代,玫瑰色时代等等,但到了晚年,进入的是色彩变幻的时代,不再是拘泥于一个色调的限制,而是散发开来。一方面他是经历过一个严肃的艺术探索期,而且相当的成功而有声誉,但他没有沉缅下去,而是回归以往,或者他有童心的唤醒,不能够再往下走,他希望有所回顾,或者回望,因为他此时的岁月已无多,而且他的性的感觉虽在,功夫却是淡然了一些,所以他的心思不再是猛劲,不再是过分亲身的体验,而是欣赏,回味年轻人的激情,并从此获得不熄灭的艺术激情与灵感。

艺术从来就不是与生活与自然相等,不是再现而是表现,是创造性的发挥,所以当老毕画得多么的怪异时,理解的人就越来越少,甚至会有反感:这老毕画出人的形会中这样的“病态”?只能说是常人与艺术家的理解与境界不合拍,艺术表现的是动感的世界,所以毕加索的头像会有一种转换成正面与侧面的两个方面甚至多个方面。而且他的色彩有时是非常的迷幻,比如著名的《梦》的作品,就是这种淡雅有致的迷幻色彩,给人极强的视觉张力。

毕加索是用不完的精力,除非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会永远的画下去,永远不停息,他的声誉是因他的作品数量与质量是相当的厉害,世界上的画者,能与他相抗衡的少之又少。不仅他的油画类的作品数量众多,而且他还画了大量的线描作品,当然亦可以叫素描作品,另外是作了大量的陶瓷作品,当然而有一定数量的雕塑,他的这种作派被后来者不断的仿效,却少有超越者。

他的作品是女人堆里游戏感觉中的记录,我们常人或者旁观者,是不容易充分地理解他的作品的深度,只可能得到其中一二的成果,纵是如此,仍然能够获得无上的欣然。


毕加索大体情况:

与印象派、野兽派一样,立体派是又一个被评画者冠以的画派称号,尽管代表者毕加索只经过一段时期立体主义,这个光环却让他长期拥有,如同莫奈拥有前期印象派的称号一样,尽管他进入后期。毕加索被称为“变色龙”,一生风格多变,蓝色时期、玖瑰色时期、立体时期、新古典时期等,他从非洲、亚洲吸取养料。毕加索从塞尚那里启发创立体主义画风,用三角的四角的块面构成自己的画面,人物变形、分离状态,在他周围有大批跟风者,但他并不坚持曾经用过的风格,晚年重新画起早年曾出现的风格,被称为“新古典”,象是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这样的轮回。那象是螺旋式的发展,更高意义上的具象,反映其艺术的敏锐。流落海外的张大千曾去会见毕加索,出人意料地,毕加索认为西方无可学,并赞叹东方艺术,他还拿出临摹的齐白石的作品与书法习作给张看,一方面看到毕谦虚的程度,一方面看出现代西画人对东方的倾慕,他的素描线条灵性松活,与马蒂斯一样重视东方分不开的,齐白石同他在某种情况下是一种互动,比如和平鸽。齐白石看到毕加索的鸽子,感受良深,下决心也要画鸽子,并买来鸽子喂养,观察它们的习性,后来也画了不少象征战后主题的作品:和平鸽。毕加索画了不少主题作品如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