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商隐“灞陵柳色无离恨”为引,漫谈中华“柳文化”

以李商隐“灞陵柳色无离恨”为引,漫谈中华“柳文化”

柳,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钟爱之物,其枝柔韧,叶狭长,色清新。众多咏柳的作品中,我唯独偏爱李商隐的这句“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柳与“留”谐音,寓意着依依惜别之情。中华柳文化博大精深,又岂止赠别之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聊聊中华“柳文化”。

一、柳本身的特质

1、柳的自然形态


柳树是一种江南水乡常见的高大乔木,可高达18米,柳条长而纤细,且极具韧性,柳叶尖而狭长,叶边缘有锯齿。每年三到四月开花,柳叶色偏青,到冬天叶落萧条,枝干光秃秃。但柳树生命力顽强,古人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将柳条插入土壤,便可成活,且生长速度很快。


柳树开花,花也称“柳絮”,像棉絮一般,白色,随风可飘扬。东晋才女谢道韫曾写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她将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纷飞的柳絮。诗句描绘得惟妙惟肖,同时也突显了柳絮的魅力,洁白而轻盈。


2、柳的医用价值

世间万物都有其特性,柳也可药用,柳叶味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的效果。经研究发现柳叶中含有丰富的碘,可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
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

治眉毛痒落:垂柳叶,阴干,捣罗为末,每以生姜汁,于生铁器中调。

夜间涂之,渐以手摩令热为妙。

宋太宗时期,官修药方百卷《圣惠方》中也提及柳叶:

治疖肿、乳腺炎:柳树叶切碎煮烂,过滤,除去残渣,浓缩至糖浆状,备用外敷。

另外,古代人还用柳叶治黄疸,解丹毒,消肿痛等,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情书不再赘述。


3、柳的观赏价值

柳树因其独特的外形,极具观赏性。在古代,河边,堤坝两侧,常见柳树,一方面是生态环保,不让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柳条细而长,微风拂过,倒映在水中,让人心旷神怡。早在唐代的贺知章就写过咏柳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而在我们现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也常种植柳树,特别在沿河两岸,每当春天来临,柳树吐露新丝,气象万千。中国还有很多著名的风景区,也是以柳为代表,踏春赏柳也成为人间乐事。

4、柳的经济价值

柳树的用途很多,高大的树木可以加工成各式各样的家具,深的人们喜爱。柳条柔韧舒适,可以编作箱包、篮子等,精致优雅也很实用。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以李商隐“灞陵柳色无离恨”为引,漫谈中华“柳文化”

二、柳的民间传闻

1、柳枝驱邪祈福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东土,柳枝成了民间的吉祥之物。我们熟知的观音菩萨,手持净瓶,里面插的树枝便是柳条,为人间遍洒甘霖,祈祷人间风调雨顺。
到了南北朝时期,家家户户插柳枝辟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曾写道:

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2、柳枝,古人最早的“牙刷”

在中国古代,条件艰辛,没有清洁牙齿的工具。爱美之心,古来有之。早在《诗经·卫风·硕人》中就写道一个漂亮的女子,牙齿一定要整齐洁白,“齿如瓠犀”。


古代还没有牙膏这一说,只得在茶余饭后,用牙咬开提前泡在水里的柳枝,会出现许多纤维丝状的东西,再辅以清水,清洁牙龈。


这是关于古代最早“牙刷”的传说,其真实程度有待考察。

以李商隐“灞陵柳色无离恨”为引,漫谈中华“柳文化”

三、柳文化艺术形态

千百年来,柳树的文化底蕴丰厚,古人也常以“柳”入诗,寄托自己的情感,其多样的文化内涵在文坛大放异彩。


1、柳,寄托离别之苦

“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文中记载“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此时便有折柳赠别的雏形。
到了唐朝,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李白曾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商隐也坦言“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诗中提到的灞桥,或许就是古代折柳赠别意味最浓的地方。


灞桥,在今天的西安境内,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建此桥,故称“灞桥”。在灞桥沿河两岸,种满了垂杨,桥畔渡口很多。古人送友东行,灞桥便像一个驿站,到此就意味着即将分别。

古人送别,除了整理衣物盘缠,写诗相赠,以歌相赠,比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折杨柳,赠予友人,以表惜别之情。而在灞桥这个特别的地方,两岸种满了垂杨,古代有个极其夸张的说法就是灞桥杨柳枝被折尽,预示着离别之人众多,离别之情浓厚,两岸的杨柳枝都被折完了。李白也曾感叹“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每当看到杨柳色,便联想到灞桥分别。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中提及灞桥与灞水的诗篇多达114篇,且多半都寄托离别之情。


不止如此,《三辅黄图》中记载:“汉人送客至此桥(霸桥),折柳赠别。”折柳赠别已然成为一种习俗,并非只存在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早已经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以李商隐“灞陵柳色无离恨”为引,漫谈中华“柳文化”

2、柳,亦表相思之意

欧阳修曾在诗中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诗的表面是描写在元宵佳节的夜晚,月朗风清,两个相爱的人私下约会的情景。实际上是寄托对妻子思念之情,相思之苦,溢于言表。这里为何要写“柳梢头”,而不是“桃”、“李”之类的?柳在古代文人眼里,有着特殊的含义,上面提到的赠别之情暂不多说。“柳”作为一种思念的意象,早已深入人心。欧阳修用“月上柳梢头”表达相思之苦,用的恰到好处。月亮在古人笔下也是抒情之物,再加之“柳”这一思念的意象,诗句相思之意愈加浓厚。

3、柳,兼有祝福之意

前面提到柳的生命力顽强,朝气蓬勃,折柳赠别同时也意味着对友人美好的祝愿,希望以后的生活蓬勃向上,去了异地能很快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尽要的生根发芽。


《诗经·小雅·采薇》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一首征战归来时的小诗,对离别时的感慨以及离别后的祝愿。


唐代王维在一首送别诗中写道: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全诗除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不舍之情外,也寄托了对友人美好的祝福,希望他前途似锦,别后能一切安好。这里的“柳”,便蕴含一种欣欣向荣,祝福之意。

以李商隐“灞陵柳色无离恨”为引,漫谈中华“柳文化”

4、柳,寓意着新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阳春三月,杏花初开,绵绵细雨下个不停,仿佛故意想要沾湿我的衣裳。迎面吹来的微风,带着杨柳的气息,令人沉醉。为何是“杨柳”的气息?杨柳在春天发芽,吐新绿,寓示着一年之中,冬尽春来,带着浓浓的生气,万物复苏之意,此时的风也带着杨柳的味道,说明诗人心情喜悦,春天来临,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

高鼎在《村居》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初春时的美景,其乐融融,杨柳堆烟,万象更新。由此也可见在古人笔下,“柳”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象征,寓意着春天来临。


5、柳,象征着文人气节

柳,向来是高洁之物,最著名的是中国东晋有一位田园诗人,一生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身在红尘,心向桃源,他就是陶渊明,又称“五柳先生”。据说是他在自家门前中了五颗柳树,所以以此命名。
陶渊明一身从容,心中更有桃花源,为何不种桃树而种柳树呢?柳树在古代是文人雅士高风亮节的象征。陶渊明曾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柳树,生命力顽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五柳先生”,以“柳”铭志,彰显个性,风格,以及不为名利左右的气节。


6、柳,泛指美女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女子美貌,可能会说体态轻盈,花容月貌,一笑倾城。在古代,一个女子漂不漂亮,首先是看眉毛,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形容杨玉环眉如柳条一般修长,貌若天仙。


唐代赵鸾鸾有首诗题名为《柳眉》诗云:

弯弯柳叶愁边戏,湛湛菱花照处频。
妩媚不烦螺子黛,春山画出自精神。

柳叶弯弯的眉毛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宋朝的吴文英在《诉衷情》中首句便写道“柳腰空舞翠裙烟”,形容像柳条一般纤细的腰身,又称“柳宫腰”,所以,后人也用“柳”代指美人。

以李商隐“灞陵柳色无离恨”为引,漫谈中华“柳文化”

当然,时至今日,“柳”文化传承和发扬,也衍生出了很多新的形态,比如有不少画家将“柳”这一艺术形态跃然于纸上,画出一幅幅生动唯美的画卷,这亦是“柳”存在的另一种艺术形象。

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柳文化”更是深不可测,情书此文提到的只是皮毛,更多深层次的内涵,还待我们用心去发掘,去体悟。“柳”不仅有这么多实用价值,更是文人的心灵寄托,承载着太多情感。中华“柳文化”,你还知道多少?


《全唐诗》


《宋词》吴文英「诉衷情」


《齐民要术》


《肘后备急方》

以李商隐“灞陵柳色无离恨”为引,漫谈中华“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