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失传的渔扎匠,宝应一60多岁老手艺人还在坚持……

“篾匠又叫‘扎匠’,专扎鱼篓的叫渔扎匠。”宝应西安丰镇集丰村66岁的史成云,从13岁起就做扎匠,他扎的鱼篓,连长江渔民都用。

如今,随着十年江禁的到来,渔民转行,他的鱼篓生意凋敝,但他仍坚守着这门手艺。

渔扎匠这个行当,在史成云看来,面临失传窘境。

即将失传的渔扎匠,宝应一60多岁老手艺人还在坚持……

养家,13岁就随父亲干起渔扎匠

史成云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渔扎匠”很吃香,宝应是水乡,西安丰镇河多,打鱼人多,打鱼必须要带鱼篓,竹子编成的。

当时,史成云的父亲看到这一“商机”,他小学还没有毕业,父亲就让他跟着学“渔扎匠”,这一干,就是53年。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有手艺走遍天下。”史成云说,这是父亲常常说的一句话,在上世纪,渔扎匠生意确实不错。

每年冬天,进入腊月门,他们要一直忙到年三十晚上。史成云说,渔民用的竹扎制品很多,有专门用来捕鱼的,有专门用来放鱼的,品种不少。

“每家都要扎不少,竹扎的水中耐泡,鱼不易死。” 史成云说,后来出现了不少塑料网制品,经水一泡后使用时间不长,渔民还是喜欢他们扎的。

火爆,沿江渔民也慕名赶至订购

“就这个手艺,虽然人辛苦,但养活了一家人。”史成云的老伴陈东梅说,尤其是鱼篓等渔民用的扎具这一块,只要是养鱼户,打鱼的,谁家没有十只八只鱼篓?其他的扎具更不用说了。

忙的时候,史成云还被邻乡镇的渔民请了去,在外一干就是十天半个月,大部分是对旧的渔用扎具维修,每只工钱块把钱,一天下来,挣个七八十元。

竹扎渔用扎具经久耐用,史成云的手艺不错,一些长江渔民听说后,也慕名请他去扎,每年沿江渔民都要订购不少。

史成云说,做渔扎匠很辛苦,经常竹子或刀,削上手,鲜血直流,到了冬天,戴手套不方便干活,手常常裂口子,一道道的,但没有办法,只有忍着做下去。

“渔民忙的时候,我们忙,他们闲着的时候,我们仍忙。”史成云称,渔民忙的时候,渔用扎具坏了,会找他们补修,补补用不影响捕鱼收获,闲的时候又会订制一些新的渔用扎具,一年四季都在忙。

没落,现在主要是扎家用日常货

十年江禁要来,史成云今年赶到生意的清淡,他称,不少沿江渔民告诉他,已经转行不再捕鱼了。

“不仅是长江,各大湖也都有禁渔期。” 史成云说,随着养殖业的兴旺,渔民转行成了历史趋势,内陆专业渔民越来越少,尤其是今年。

生意淡了,干了53年的手艺他不愿扔下,闲着时,大匾、蒸笼、竹箩、畚箕……这些家家户户日常用的,他会扎一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赚个手工钱。

史成云的儿子叫史永海,今年44岁,高中毕业后,传承了父亲的路,但他6年前,嫌扎匠苦,不干改行了,现在他做熏烧。

史永海说,现在竹箩、蒸笼等农村用的多一些,但城区已很少有人在用,大多都到超市买些成品。

声音,希望走工艺品的路线守下去

“竹扎是一门手艺,难道就要这么没了?”史成云说,他都是快70岁的人,做扎匠做了半个世纪,对这门手艺有感情,放不下,不管生意好坏,他要坚持下去。

现在,史成云的孙子在读大学,靠后代来传承这门手艺,已经不现实。史成云称,像他这样会竹扎手艺的,西安丰及周边乡镇,好像就他还在坚守。

“如果能走工艺品的路线,这门手艺还能传承下去。”史成云说,如果能有人开发一些摆放在家中的竹扎工艺品,请他们这样的老手艺人加工,这门手艺或还有人愿意学,至少学了还能找个制作工艺品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