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列國遊歷了十四年,居然沒有一國能夠留下他

大家好,我是粒粒,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孔子周遊列國!


孔子是一個大儒家,至今數千年以來,為歷朝所尊崇,中國的人民,都遵奉孔子的教訓;雖然沒有宗教的儀式,可是中國人民的信奉,和西方各國信仰耶穌天主一般的誠懇。 所以孔子的歷史,很有記述的必要。
孔子是東周時人,生在魯國的陬邑,名丘字仲尼。當他兒童嬉戲的時候,便和普通小孩不同,常陳列俎豆,學著祭祀的儀式,練習升降跪拜的儀容。等到年齡稍長,即發憤求學,最喜研究古代的禮樂法度。當時的人,便把孔子當作儒者看待了。
魯國的大夫孟釐子很尊重孔子,將死的時候,對他的兒子孟懿子說道:”孔丘是商朝湯王的後裔, 我聽得人說:‘聖人之後,必然有顯達的。’如今孔丘年少好禮,將來不是成就這顯達的麼?我死之後,你必得去從孔丘為師。”孟釐子死後,孟懿子果偕他的兄弟南宮敬叔,往從孔子學禮。

孔子在列國遊歷了十四年,居然沒有一國能夠留下他


孔子的父親早死,家裡很貧窮,為著生活的艱難,便放棄他的求學時間,在魯國大夫季氏的家中,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又做過掌管獸畜的司職吏,雖然是卑賤的職務,然而孔子卻盡忠職守,管理公庫時,必使得料量公平,掌管獸畜時,必使得牛羊茁壯。但是沒有好久,他便辭了職,仍然繼續求他的學。
孔子的名譽,一天一天地加高,四方的學者,漸漸來從孔子為師,而孔子教訓弟子很高興,沒有絲毫的厭倦。一年,齊景公到了 魯國,慕孔子的名,見了孔子,問以治國的要道,孔子說明霸王之業,都是用賢才得來的,以感動齊景公。景公聽了,很是敬服。後來魯國有亂,孔子是一個大儒家,至今數千年以來,為歷朝所尊崇,中國的人民,都遵奉孔子的教訓;雖然沒有宗教的儀式,可是中國人民的信奉,和西方各國信仰耶穌天主一般的誠懇。所以孔子的歷史,很有記述的必要。
孔子是東周時人,生在魯國的陬邑,名丘字仲尼。當他兒童嬉戲的時候,便和普通小孩不同,常陳列俎豆,學著祭祀的儀式,練習升降跪拜的儀容。等到年齡稍長,即發憤求學,最喜研究古代的禮樂法度。當時的人,便把孔子當作儒者看待了。

孔子在列國遊歷了十四年,居然沒有一國能夠留下他


魯國的大夫孟釐子很尊重孔子,將死的時候,對他的兒子孟懿子說道:”孔丘是商朝湯王的後裔 ,我聽得人說:聖人之後,必然有顯達的。’如今孔丘年少好禮,將來不是成就這顯達的麼?我死之後,你必得去從孔丘為師。”孟釐子死後,孟懿子果偕他的兄弟南宮敬叔,往從孔子學禮。
孔子的父親早死,家裡很貧窮,為著生活的艱難,便放棄他的求學時間,在魯國大夫季氏的家中,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又做過掌管獸畜的司職吏,雖然是卑賤的職務,然而孔子卻盡忠職守,管理公庫時,必使得料量公平,掌管獸畜時,必使得牛羊茁 壯。但是沒有好久,他便辭了職,仍然繼續求他的學。
孔子的名譽,一天一天地加高,四方的學者,漸漸來從孔子為師,而孔子教訓弟子很高興,沒有絲毫的厭倦。一年,齊景公到了魯國,慕孔子的名,見了孔子,問以治國的要道,孔子說明霸王之業,都是用賢才得來的,以感動齊景公。景公聽了,很是敬服。後來魯國有亂,孔子避亂到了齊國,又和景公談論-些治國的政事。 景公稱讚不止,想把尼溪地方封給孔子。齊國的宰相晏嬰極力詆 毀儒者研求禮樂的繁碎,人民畢生不能窮究其學,不合齊國的風俗,景公便不用了孔子,孔子仍回到魯國來。魯定公命孔子為中都宰(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孔子治理一年,把中都的政事,做了四方各邑的模範,便由中都宰升做司空。不久又由司空升為大司寇。齊國見魯國用了孔子,心裡恐懼,便派了使者來魯國修好,並約請魯定公在夾谷地方和齊景公相會。

孔子在列國遊歷了十四年,居然沒有一國能夠留下他


魯定公去赴會,孔子又代理了宰相職務,跟著隨行。孔子請照古時諸侯出疆的禮,設左右司馬官,執行軍法的事務。定公許諾,設了左右司馬官,和齊景公在夾谷相會了。兩君相見,行過了會遇的禮,便登壇飲宴,又行過了酬獻的禮,齊國的有司趨進說道:“請奏四方之樂。”景公說:”好。” 於是齊國方面走出一隊各執羽旌旗幟戈矛刃劍等武器的人,鼓譟著登壇,正待起舞了。孔子忙趨進登壇,舉起衣袖大聲說道: "今 天我們兩國的君為和好的會,怎麼令這種夷狄的樂來到此地呢?”景公聽了,很覺慚愧,便揮令退去了。過了一刻,齊國的有司又趨進說道:“請奏宮中之樂。”景公允許了,於是有一班倡優侏儒,為戲而前,雜踏登壇。孔子趨進厲聲說道:”拿了淫戲來迷惑諸侯的,罪當殺。”便命司馬執法,司馬當即殺了一個倡優。這會也就草草而散。景公回國以後,心裡感動,知道自己的禮義不及魯國,對群臣說道:“ 魯國的臣子是以君子之道,輔佐他們的君主;你們卻以夷狄之道教我,使我得罪於魯君,這怎麼辦呢?”群臣都主張向魯國謝過。於是,齊景公盡把從前所侵略魯國鄆、汶陽、龜陰的田,歸還魯國,以謝罪過。


孔子自夾谷之會回國以後,更得定公的信任,仍然代行宰相的職務,於是切實整理國政,魯大夫少正卯是素來慣攪亂國家政事的,孔子把少正卯殺了,從此魯國臣民都一面感德,一面畏威, 沒有一個不心悅誠服孔子的威德了。孔子為相,不到三個月,國內大治,人民都知禮義,男女行路的,各分路而行,路中遺失的東西,沒有人拾去。遠方外客到魯國來的,魯國人無處不表示親愛,所以遠客好像在自己家中一般,這都是孔子禮義之教所致。

孔子在列國遊歷了十四年,居然沒有一國能夠留下他


齊國聽得魯國大治,更加恐懼,以為魯國強盛,魯相鄰,必然要先滅齊國,便想用計離間魯國的君臣,於是選了國中的美女八十人,穿著錦繡的衣裳,教會了歌舞,還備著文馬三十駟,送給魯君。果然魯君為女色所迷,三日不聽朝政。孔子沒得辦法,只得棄了官職,往別國去,希望別國君主能夠用他,得行他的大道,從此便周遊列國。
孔子魯國出來,便到了衛國。衛國不用,將往陳國,經過匡城,孔子的面貌好像陽虎,從前陽虎得罪了匡人,匡人以為孔子是陽虎,便派了甲士把孔子圍住,很是緊急。跟隨孔子的弟子,個個嚇得發抖,孔子卻很鎮靜。只有弟子子路在這危急中,還彈劍唱著歌,孔子依韻唱和,唱了三遍,人聽了,知道他不是陽虎,才解圍而去,孔子仍舊回到衛國。居了月餘,又去了衛國,經過曹國,到了宋國。
孔子在宋國,和一些弟子在大樹下習禮。宋國司馬桓魍平昔最厭惡孔子的,要謀殺孔子,命人將那大樹斫拔了。於是孔子離開宋國,弟子催著速行,孔子說:“天生德給我,桓魅怎能奈何我呢!”便到了鄭國,孔子和一些弟子離散了。孔子獨立在鄭國的東郭門。“弟子子貢正要尋找孔子,聽得鄭人說道:“東門有一人,他的顙額似堯,他的頸項像皋陶,他的肩背像子產,但是他的狀態,皇皇然好像一個喪家之狗。 ”子貢走到東門,果然見著孔子,將這鄭人的話據實告訴了。孔子笑說道:"他說我的體貌像古人,恐怕未必;但是說我像一個喪家之狗,那真形容得很確當呢。”由此到了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仍回到衛國。這時晉國強大,趙簡子為政,孔子想到晉國去見簡子,走到半路,聽得晉國殺了竇鳴犢和舜華,這兩人都是晉國的賢大夫,孔子就懷著兔死狐悲之念,不敢再到晉國,就折回衛國。又由衛國再到了陳國,在陳又住了一年,遷到蔡國。

孔子在列國遊歷了十四年,居然沒有一國能夠留下他


楚昭王很慕孔子的名,聽得孔子在陳蔡之間,就派了使者來迎聘孔子。陳蔡的大夫聽了這消息,都來商議道:”孔子是大賢人,久居陳蔡兩國,見了我們的行事,很不滿意。而今強大的楚國來迎聘孔子,若是孔子見用於楚,孔子必然要責罰我們,那我們就很危險的了。”於是兩國的大夫同發兵士把孔子圍困在郊野。孔子被圍很久,糧食斷絕,跟隨的人,個個餓得不能起床。孔子卻和沒事人一般,仍舊和弟子們講究學問,彈琴唱歌不輟 。弟子中子路、子貢都是有大學問的,然而不免著急,現出忿怨的顏色;只有顏淵和孔子-樣,很是安靜,孔子極為稱讚。後來派了子貢偷出圍困,到了楚國,告急求救。楚昭王興動大兵,才將孔子迎到楚國來了,楚昭王想把土地七百里封給孔子。楚國的令尹子西對昭王說道:“王的外交使臣,沒一個能及子貢的;王的輔相,沒一個能及顏淵的;王的將帥,沒一個能及子路的;王的官吏,沒一個能及冉求的。若是孔子得據七百里的土地,


得了一些賢弟子為輔佐,那豈是我們楚國的福麼?”於是昭王不封了孔子。孔子由楚國又回到衛國,再由衛國回到魯國。孔子在列國遊歷了十四年,畢竟沒有一國能夠用他。

孔子在列國遊歷了十四年,居然沒有一國能夠留下他


孔子回魯以後,自知不能見用,便盡力著作,藉以傳之後世。於是把古代的《書經》《詩經》親加刪定,又訂定禮樂的制度。還把當時列國所行的政事,都記載出來,行善的加以褒獎,作惡的寓著貶罰,這部書便叫做《春秋》。從此四方學者來師事孔子的,日益加多,孔子儘教以詩書禮樂。孔子的弟子共有三千人,能精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活到七十三歲死了。自漢朝以來,專尊儒家,推尊孔子,自後為歷代所尊崇,凡國家的一切禮樂制度,都以孔子所定的為依歸。孔子雖然沒有見用於當時,他的教義卻能傳之於後世,稱之為大聖,至今山東曲阜縣還保存著巍然的墳墓一孔林。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希望大家多多瞭解歷史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