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往“最好”的方面想,好运也会被积极的能量吸引过来

一个人要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就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理想目标。

不要因为害怕目标定得太大而成为遥远的空想,完成巨大的预期目标会很难得到预期效果。这必定不会成为阻碍,可以将大目标化解成几个小目标,再将小目标一一完成。用这个方法有助于克服畏惧心理,如此一来,成功也就会变得更踏实,并且有据可依。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一个不知名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无名小将,赢得了世界冠军,这效果的确轰动。全世界的人都好奇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很多人都说他得了神助,人们习惯用神话的说法解释一些不寻常的奇迹。而这无名小将得奖后的自传,使真相大白。

凡事往“最好”的方面想,好运也会被积极的能量吸引过来

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把我分解的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这是他成功的秘密,简单、朴素且惊艳。他的心中也有一个赛道,他把一个长远的终极目标划分成一个个短而容易达到的预期目标,在每一段路上都给自己拉上了一根终点线,用无数个小成功,累积出了一个世界冠军。

其实,人生终极期望目标是统帅,是灵魂,是抽象的理念,它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目标,每一个目标也都体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这好像连环套,大目标统率小目标,小目标牵制大目标,大目标是实现小目标的动力,而小目标是实现大目标的基石,如此相互缠绕、制约和影响。

凡事往“最好”的方面想,好运也会被积极的能量吸引过来

预期目标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懂得运用这心理预期目标的技巧,正是对这种智慧的完美运用。比如,在谈生意时,却已经暗下结论,认为这笔订单不可能成功,当如此负面预期产生,那么,得偿所愿,结果一定糟糕极了。

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一些表面的现象而产生负面的预期心理。

举个例子,当业务员遇到的客户可能衣着很不讲究、头发没梳、办公室设备很差、沙发座上都是裂痕、讲话很不上档次……

一旦大脑先入为主地认定这个项目谈不成,潜意识便会听命于心理预期的指令,从而放弃让这笔生意成交的机会和可能。这并不是邪门儿歪道的神乎论,当意识中做出判断后认定这个客户不会买你的东西时,业务员推销的热忱就会瞬间消失,客户很容易察觉到这种消极的态度,所以也不会购买。

又如,婆媳关系。当一个女孩子嫁为人妇,对待婆婆,假如刚开始婆婆对女孩有些冷淡,心思细密的女孩儿就暗自揣度,会不会是在什么时候无意得罪了婆婆?是不是婆婆从哪儿听到关于她的一些坏话?也许婆婆讨厌她?

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在下一次见到她时,自然时刻注意保持警惕,不敢越雷池半步,言行中处处保持距离,以防触碰自己在心中设下的警戒线。事实上,有时候婆婆并不是媳妇想象中的模样。可能婆婆只是恰好有烦心事,心情不好罢了,而且她看到媳妇的言行,认为她在刻意疏远她,必定有意见,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行为主体最初设定了一个消极的心理预期。

凡事往“最好”的方面想,好运也会被积极的能量吸引过来

“你打心底里认为会发生的事,就真的会发生。”

心理预期会影响到周遭的人,尤其是越尊敬的人,对人的影响越大。预期心理决定人的态度,而态度决定了人的外在的行为。这类似于蝴蝶效应的道理,环环相扣,最终趋向于最初的预期,一切都是心向所致。

理想、计划或者一个正确的目标,它会给人最适合的方向,并将一切有利的因素吸引到身边,然后促使人们采取最恰当的选择和行动。

善用此种意识的力量,学会认识自我,臣服于内心正确的东西,调动全身的积极力量,才可以为能量提供足够的空间,来吸引内心的愿望,向着一个最终的目标前进。摒除一切消极的心理预期,为自己设置一个阳光的预期目标,更好的发挥自己身体中的潜能。凡事往“最好”的方面想,随时保持“正面的心理预期”。随时为困难做准备,周遭的人自然就会对我们投以微笑,好运也会被积极的能量吸引过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