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苏联实力强劲,希特勒为何一定要拿下苏联?真相到底是什么?

冷雨夜宵


当年苏联实力强劲,希特勒为何一定要拿下苏联?真相到底是什么?


纵观二战风云,总有一些让很多历史爱好者为之疑惑的谜题,其中最让人不解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二战时期德国的最高元首、纳粹党党魁希特勒,曾下定决心,一定要拿下苏联。而当时苏联作为德国的战争盟友,在1939年和德国联手攻打并分割了波兰,而且他们还签订了和平相处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可后来在他的强烈号令下,德军攻袭苏联,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让原本战无不胜的德军满盘皆输,事实证明主动挑衅,攻打苏联是多么愚蠢的决策,希特勒估计悔的肠子都青了!

看到这里大家就会问了,既然没有十足的把握,希特勒为何还不自量力招惹实力强劲的苏联,断言一定要拿下这个曾经的盟友?真相到底是什么?

在小编看来,这跟希特勒的狼子野心,想称霸欧洲的雄心壮志脱不了干系,却不成想聪明反被聪明误!

1、为了掠取苏联物资,占据重要战略位置。

既然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就证明希特勒这个人可不简单,不仅激战残暴,还精明的很呢,根据当时的战况,希特勒从长远谋略:作为军事霸主,德国和美国终有一场恶战,而战争就必须有丰富的物资供应,放眼整个欧洲战场,一眼就瞄上资源丰富的苏联了,如果能攻下苏联,自是好处多多,获得苏联的石油、粮食、矿产、工业生产等资源,还能占据重要军事基地,消灭英国在欧洲大陆最后一个潜在同盟国,掉过头来再解决英国,这样就可以快速掠取欧洲大陆的战果,最终逼迫苏联投降,消除苏联武装对德国东部的威胁, 不得不说希特勒的小算盘打的是真精啊!

2、攻占苏联,与日本形成联盟帝国,称霸世界,利益远大于风险。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希特勒向自己的盟友下手,看似利益驱使,但实际上原因并不简单。

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德国元首,希特勒每走一步,都是向着最大的利益出发,对于德国而言,只要占据苏联,就能和侵华的日本形成亚欧一体的地缘战略,成为亚非欧三洲的轴心联盟帝国,顺势拿下大洋洲和美洲,称霸世界简直指日可待。其实还有些小私心,这样一来,希特勒的爱将隆美尔在非洲从此也不会有什么战争对手了。可风险和利益往往是成正比的,既然要狮子大开口,这其中的风险也可想而知,毕竟德国要招惹的是一个超级大国。但很显然希特勒把这种风险早就分析的很清楚了,只要利大于弊,他就会铤而走险,放手一搏。早在1941年之前,德军已经占领了法国、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各国,就连隔着一条英吉利海峡的英国也被德国收入囊中了,在二战时期真是出尽了风头。希特勒想的很长远,要想称霸世界,单靠已经占领的那些个欧洲各国还不够,能够拿下苏联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步,他心里的这些“小九九”,相信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只要熟知那个时期战略形势的都能猜得到。

3、在希特勒眼里,苏联就是一个眼中钉,肉中刺,必须拔掉!

众所周知,德国苏联一样,都是集权主义国家,在二战爆发前后,也都是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国家,通过“东方战线”在东欧得到了不少的土地,即使两国政权出奇的相似,也曾经是签署的同盟国,依然不妨碍希特勒对苏联的敌对。在希特勒眼里,这样一个具有威胁性的眼中钉,必须要除掉以绝后患。其次,希特勒本身就是个极端仇视共产主义者,自他执政之后对待国内的共产主义者是异常残暴。

4、为了得到德国民众的支持,身处纳粹党的希特勒出“奇招”。

对于后来希特勒攻打苏联,其实还隐藏着一个很多人并不了解的原因。读过中学历史的话,大概都知道,德国执政党是纳粹党,而纳粹党的根基是民众支持,所以它必须不断发出高福利才能笼络民心,维持统治。在深陷经济危机中的德国,要想维持高福利只能通过压榨夺取他国物资来减少财政支出,挺过难关。可希特勒也没想到苏联也不是善茬,不会任人宰割,德国最终会兵败苏联也是他始料不及的吧!

其实小编觉得,当初希特勒真的不必要去打苏联,说他自断活路也不为过。斯大林都已经那么支持他了,源源不断地给德国输送石油和粮食,这一正常进口途径完全可以满足战争需求。而且对苏联来说,最大的敌人,是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而不是德国纳粹,站在斯大林的立场上,德国打苏联,真的是不可思议,不管希特勒是出于什么目的,什么居心,都是主动破坏了和苏联之间的天然盟友关系,也葬送了自己的“霸业”,从决定抛弃这个盟友的那一刻,希特勒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

<strong>

<strong>


葛大小姐


希特勒之所以要发动二战并要拿下苏联是受到了德国国家利益的推动和希特勒个人野心的影响。当时受经济危机影响而逐渐衰落的德国迫使德国领导人必须恢复国家秩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至于希特勒个人是想要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国,要想建立真正的第三帝国,就必须控制整个的欧洲。所以所谓的希特勒一定要拿下苏联的真相实际上是德国争取世界领导权的一次尝试,是衰落的德国在具有精神分裂式的浪漫主义政治领导人的领导下对世界的一次狂妄挑战。

我们详细的分析一下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拿下苏联?

首先,德国的大陆思想和称霸意识推动了德国统一欧洲的野心。

德国的前身是普鲁士,是一个纯粹的内陆国家;这个纯粹的内陆封建政权诞生出的是大陆意识而不是海洋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国必然专注于陆地上的扩张,而这种大陆扩张意识必然会波及到苏联。当希特勒完成西欧的统一以后必然会把矛头指向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为什么不会和平统一?因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意识就是通过建立霸权掠夺全世界的财富,德国也不例外。所以德国的大陆意识和霸权主义思想的结合必然会影响到希特勒对苏联的态度。

其次,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的希特勒极其仇视共产主义。

希特勒是怎么成为德国的国家元首的?一是欺骗人民,二是得到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在经济危机时期人民会天然的团结在共产党周围,所以当时的德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这就对想获得人民支持的希特勒的纳粹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果失去了人民对纳粹党的支持,那么希特勒将失去所获得的一切。为了打击德国共产党,希特勒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并以此为理由强行解散了德国共产党。踏着德国共产党尸体上位的希特勒对号称共产主义的旗帜的苏联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当然是消灭!资产阶级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威胁并不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攻与掠夺,而是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资产阶级的内心最深处的最紧迫任务就是消灭共产主义,实际上希特勒想要消灭苏联的想法和行为使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个缩影。

再次,德国恶劣的经济状况使得德国必须持续性的进行战争,这种持续性的战争早晚会打到苏联。

1929年开始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造成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大萧条,德国受其伤害尤其严重。工厂大量破产让工人大量失业,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的德国人民严重破坏的社会秩序;对贸易锐减使政府的财政收入急剧减少又导致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的减弱。如此状况下,资本主义制度摇摇欲坠。人民不信任资本主义制度,会选择什么制度?当然是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反过来说,资产阶级要保住资本主义制度不仅要恢复经济发展还必须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资产阶级执行人的希特勒选择用战争的方式来完成经济发展和法律社会主义制度这两个任务的,不消灭苏联就意味着没有达成资产阶级发动战争的目的,没有达到目的的战争不会停止。

从次,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的优越性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伤害。

作为苏联主体的俄罗斯虽然号称是帝国主义国家,但实际上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帝国主义列强里边最弱的一个。苏联建立以后的国内战争实际上是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一次军事干涉,这次失败的干涉是苏联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巨大威胁;所以斯大林时期集中一切力量发展重工业,从1928年到1937年间苏联仅仅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就变成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的强国。苏联10年的发展超过了资本主义世界200年的发展,资本主义害怕不害怕?当然害怕!再加上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其国内人民对于苏联的发展模式就更是羡慕和向往,这又加重了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恐慌。恐惧之下的希特勒必然会从军事上进攻并消灭苏联。

最后,希特勒要重建并领导世界秩序,就必须世界走向的强大国家消灭掉。

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资本主义的德国要想缓解经济危机就必须把过剩的产品销售出去,而要销售出去产品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广阔商品倾销的市场;没有市场就意味着德国不可能度过经济危机。当时拥有最广大的世界市场的是哪些国家?英国和法国。所以德国一定会进攻英国和法国。那为什么又进攻苏联了?因为苏联既拥有丰富的原料和战争资源,又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德国看到这个还没有被英法所占领广阔的市场眼红不眼红?想不想占领这个市场?当然是想的。通过战争消灭了强大的和具有潜力的国家以后,德国就会获得世界的控制权而使德国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一定要拿下苏联。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希特勒之所以要拿下苏联,实际上是资产阶级追求不当利益的邪恶行为,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拼杀,是国家利益的争夺!是世界的一种无序和混乱的表现!现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我们要以和平协商的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


历史纬度


因为看不惯。

但作为一个愤世嫉俗的领导人,个人的喜好不能作为他要彻底消灭苏联的根本原因。作为德国的元首,希特勒之所以一定要将苏联送入地狱,有着历史和现实等一系列考量。

在静夜史看来,希特勒入侵苏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为了苏联的大豆高粱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后起之秀,德国在1871年完成统一后,便迅速步入了一日千里的快车道。

但此时的世界早已被英法等殖民帝国瓜分完毕,当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想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时,才发现世界对德国是如此的不友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和英国的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过一战并没有实现德国的扩张目标,反而使德国赔了夫人又折兵,领土面积缩水了1/8,海外殖民地更是被瓜分殆尽,德国对英法等国的仇恨更是无以复加。

不过此时的德国已经看到了英法等殖民帝国盛极而衰的事实,帝国主义的海外殖民扩张已经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选择了“就地取材”,将目光瞄准了近在咫尺的苏联。

早在1923年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被捕后,这个政治狂人便在狱中完成了《我的奋斗》。在这本所谓的自传里,希特勒公然鼓吹日耳曼种族优秀论,将东斯拉夫民族视为垃圾民族,并号召德国人用手里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所以,进攻苏联对德国而言更像是一种天然的需求,类似于猫吃老鼠,毕竟苏联最丰富的土地资源恰恰就是地狭人稠的德国最需要的,这种生存本能的需求更能让德国前赴后继。

2、递给西方的“投名状”

从一战后的一蹶不振到二战前的迅速崛起,德国之所以能够在10多年的时间里华丽蜕变,除了自身努力,更重要的在于战胜国之间的相互扯皮对德国的巨大帮助。

因为德国的存在对于平衡欧洲大陆势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除了法国,美英等国对德国都采取了相对温和和纵容的态度。特别是美国,为打入欧洲,主导欧洲秩序,对德国的扶持可谓不遗余力。

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在德国不断发展壮大并在经济危机后登上德国最高权力宝座,除了纳粹党自身的努力,西方大资本家的扶持也功不可没,尤其是美国的洛克菲勒、摩根和杜邦三大财团。

因为资本没有国界,所以大资本家对西方国家的掌控始终以整个资本主义的兴衰为出发点。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使资本主义世界面临共产主义革命输出的巨大威胁,而这种威胁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而极速膨胀。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阻挡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输出,更为了平衡欧洲各方势力,达到掌控欧洲的目的,美国三大财团开始扶持希特勒登上德国政治舞台。

而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也不失时机地投桃报李,以反共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虽然希特勒作为志向远大的独裁者,不甘心被美国等西方大资本家操控,但为了争取大资本家的支持,更为了避免多线作战的尴尬局面,希特勒仍然要将苏联作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从“绥靖政策”中大捞特捞。

所以,进攻苏联,是递给西方大资本家的“投名状”。

3、苏联也不是省油的灯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共同敌人,苏联从来就没有坐以待毙,在纳粹德国极速崛起之前,苏联的发展步伐更加恐怖。

因为斯大林重工业优先的发展路线,苏联的综合国力急速膨胀。而1929年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虽然是包括美德在内的西方国家元气大伤,但计划经济的苏联却毫发无损。不仅如此,苏联还利用西方国家产品严重滞销的历史契机,疯狂进口先进的工业设备,并引入大量西方科技人才,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更加膨胀。

到1937年,苏联已基本实现工业化,综合国力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而斯大林急速发展苏联的目的也非常明确,那就是为苏联的共产主义革命输出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当羽翼渐丰,尤其是法西斯主义日渐蔓延的危险时刻,斯大林也加紧了对外输出革命的步伐。

1939年8月23日,因诺门坎战役的收尾工作,苏联和极力避免两线作战的德国签订互不侵犯协定,而后苏联开始了构建“东方战线”的工作。

1939年11月,苏联大举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在国力悬殊巨大的情况下,这场战争本没有任何悬念,但仍未从大清洗运动中恢复元气的苏联,被看似弱不禁风的芬兰吊打得哭爹喊娘,付出了远超芬兰军队伤亡的巨大代价。

也正是因为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不堪表现,才让希特勒看到了苏联的外强中干,刺激了其武装入侵苏联的野心。

而苏联构筑东方战线的目的是什么,地球人都知道,所以无论苏联还是德国对即将到来的苏德战争都心知肚明,唯一不确定的就是战争爆发的时间。

而当1940年6月苏联强行夺走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之后,希特勒彻底出离愤怒了,因为罗马尼亚不仅是德国的小弟,更是德国石油的重要来源,因此德国决定先下手为强。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在最后一列满载苏联物资的专列驶过苏德边境后,轴心国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三个方向撕碎苏联阵线,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苏军强大实力,让德军为之害怕。苏德瓜分波兰后,成为互不信任,心照不宣,怀有企图的邻居。苏军经过斯大林大清洗后,失去强大战斗力,变成弱不经风,不堪一击。这让德军看到战胜苏军的有利时机和胜利希望。苏联和芬兰一战,苏军表现太差劲,凭借人海战术取胜,还是惨胜。这场战争暴露了苏军短板和不足,这也加定了德军战胜苏军的强大信心和能力。斯大林搞个人祟拜大清洗,让德军抓住战机,以此取胜。没有斯大林的大清洗,就没有德国进攻苏联的主要原因和成熟条件。德国资源贫乏,要通过战争,侵占并抢得苏联极其丰富的各种大量资源,以达到以战养战的军事目的。只有德国彻彻底底征服苏联,才有可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有可能去征服世界。可是,事与原违。苏军有英美强大后援和支持,如虎添翼,很快击败德军,又攻占柏林首都。


中国美622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法西斯头子德国的希特勒看来,令其恨之入骨的死敌便是苏联。就意识形态而言,社会主义的苏联是德国绝对不能认同的异类,对于希特勒而言,消灭苏联只是迟早的事。希特勒认为斯大林和自己一样,会使用各种手段,在对自己有利时会背弃任何的条约。说不定,苏联的主动进攻德国也是有可能的事情。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希特勒对斯大林的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不过,让希特勒下不了决心的是:苏联这个国家比较神秘,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对苏联的坦克和飞机的数量没有具体的了解,因此德国情报部门的报告只能以猜测和推断。同时,希特勒对于德国战时能够组建的陆军师个数的数据,就如同一张白纸。

德国的经济命脉和工业命脉都掌握在苏联手中。由于德国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德国对于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对于原材料的依赖越来越大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料是由苏联提供,像:石油 、橡胶、锌、铜、石棉、铅 、黄麻和鸽等 ,这些原材料对于战争的胜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时,尽管苏联还根据签订的条约进行供应,不过把自己的生命交到别人手里,总是不会让人放心。一旦苏联变卦倒向盟军那边,这无异于是釜底抽薪。如果打败苏联,那就不一样了。德国可从苏联安心获取原料和农产品:来自乌克兰的小麦,来自高加索的石油,来自科拉半岛的镍,来自顿巴斯的煤炭和矿石,来自白俄罗斯的木材等等。

愚蠢的的希特勒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对照:那就是1939年的苏芬战争,在这场力量对比中,苏军的军事素养和武器装备却是表现得异常差劲。希特勒认为苏联的军队是不堪一击的,而且苏军的武器装备和德军相比简直不是一个档次上的。还要重要的一点,斯大林的大清洗,是的苏联军队中的高级军事将领严重匮乏,苏军的军队指挥能力是很差的。为此,德军制定的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最终开始了入侵苏联。

早在希特勒编写《我的奋斗》时,他就将向东入侵俄国列为了德国的长期国策。虽然当时德三号称是“社会主义”,但其实质却是披着社会主义羊皮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此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危机德国一样都逃不了。面对这样的危机,有着深厚资本积累的美国选择了砍掉生产力,调控物价使美国的资本主义重新步入正轨;而英法两大老牌殖民帝国一边将自己的多余生产力强行输出给亚非拉殖民地,一边向德国加紧索要战争赔款来勉强缓解和维持本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既无资本积累“财产”,又无殖民地“房产”,还要被老东家英法催债的德国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以维持本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呢?那就只有一条路:走向战争。

在苏德双方瓜分波兰之后,苏德两国就成为了邻国;这更加加剧了双方的地缘冲突,也使得德国可以在未对苏联宣战的情况下突袭不知情的苏联;而事实也正是这样,苏联在不知情,而且全军未进入战备状态的情况下被德国突袭,进而直接造成了苏德战争前期的巨大失败,直到莫斯科一役才有转机。

苏联是一个很强大的工业国,希特勒真的有信心与其开战?事实上,希特勒很像一个赌徒,他当然知道苏联不好惹,可赌一把试试,没准赌赢了呢?在希特勒看来,苏联在表面上很强大,但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暴露出苏军的短板,好像打不过德军。更可况,德军在陆地上的闪电战,还未曾有败绩,希特勒算计的很明白,只要在短期内拿下莫斯科,消灭苏联主力军队,东线战争就结束了。出于这些考虑,希特勒发动入侵苏联的战争。





经常用了


当年苏联实力强大,希特勒却下定决心要摆平苏联,原因何在,真相何在?咱们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德国的政治诉求:纳粹的基本政治诉求就是反共。早在纳粹推翻德国左翼联盟上台执政的时候,就主张推行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为了保证推行国家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其必须攻打苏联。


二:军事力量:德国拥有雄厚的陆空力量,在陆军和空军中优势明显,而德国的海军却差强人意,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只有北部拥有部分海域,发展海军艰难。反观英国,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国家,海军力量雄厚,远不是德国能与之抗衡的,况且,在德国对伦敦发动的空袭战收效甚微,虽然英国民众受到打击,但英国军队却士气不减,其次,美国还为英国提供大量武器和军事贷款,英国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德国在攻打英国的进程中进行缓慢,德国认识到一时难以攻下英国,为了充分发挥德国的陆空力量,希特勒将攻打的目标转向了苏联。


三:资源需求: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十分发达,然而,德国资源却很匮乏,德国所拥有的资源不足以支撑其工业的发展,此时,德国已经在西欧打了两年战争,资源缺口越来越大,而苏联不仅国土面积大,而且还拥有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被誉为工业血液的石油,德国为了弥补资源缺口 ,为国内提供资源,其势必要攻打苏联。



四:苏联的行动:在1939年8月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苏、德两国在波罗的海和波兰的势力范围,但它并未规定两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划分。当德国与英、法交战时,苏联突然向德国的石油供应国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这就意味着德国的石油供应随时会被苏联切断,希特勒对此十分担心。在1940年11月14日,苏联外长访问柏林,向希特勒提出:德军立即从芬兰撤退,芬兰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德国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利益;允许苏联在博鲁斯海峡建立军事基地。希特勒对此十分恼怒。在苏联这些行为下,希特勒认识到必须占领苏联,保证资源供应和东部稳定,德国才能继续攻打英国,因此希特勒决定攻打苏联。



五:种族歧视:希特勒拥有非常强烈的种族歧视思想,希特勒一向认为日耳曼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对其他民族充满了歧视。希特勒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把斯拉夫人、犹太人归为劣等民族,在这种种族歧视的心理状态下,希特勒对苏联的成见甚重 ,加之苏联的种种行为促使希特勒下令攻打苏联。


总之,德国攻打苏联就是为了维护德国的国家利益。


小姐姐讲史


苏联在二战时期的确很强,但是希特勒认为自己的军队横扫欧洲各国,苏联也不是他的对手。希特勒当时这么狂妄自信,主要是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斯大林在国内的统治受到了挑战,斯大林对国内的反对派实行了“大清洗”政治很不稳。在1937年的苏联“大清洗”当中,据说有200万人被波及,妻子有30-40万人不是被处死就是死于艰苦的流放地。此外,还有3.5万名苏联军人被逮捕,1.5万人被处决,苏联红军的军事指挥能力因此被大大削弱。所以,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节节败退。

不过苏联的天气挽救了苏联,不得不感谢,老天爷帮助了他们。当然,除了天气,还是苏联人顽强的抵抗有关。不像法国人那样,没有大规模的抵抗,政府就投降了。但是,苏联人不一样,这个有号称“战斗民族”的国家,即便是在武器缺乏的情况下,前面的战士被倒下了,后面的战士冲上前去捡起地上的枪,再次投入到战斗中去。这样顽强的抵抗,德国又怎么不畏惧呢?所以,希特勒叫嚣在三个月内灭亡苏联的计划,很快就破产了。这个和日本入侵中国的情况其实度差不多,他们都低估了对方的军事实力和民族抵抗入侵的意志力。

当然,希特勒一心要拿下苏联,除了苏联内部不稳之外。还有就是,苏联丰富资源。尤其是乌克兰,在当时被誉为“欧洲粮仓”,占领此地可以获取大量的粮食补给。由于苏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占领苏联可以获取大量的奴隶劳动力,改变其地缘战略上的处境。且德国击败苏联以后,能进一步孤立英国。因为当时的德国,非常需要石油,只要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所以,希特勒坚决进攻苏联,再占领苏联以后,以此达到他征服世界的野心。

其实,大家也能想得到,苏联既然在欧洲这么强大,如果被德国占领。英国还有抵抗的必要吗?都占领了这么多国家,都不是德国人的对手。英国也知道,迟早会被灭掉,最后可以不费一兵一卒的逼迫英国投降。因为法国已经验证了希特勒的计划,所以入侵苏联的计划,一旦顺利,其实英国的抵抗都是无用功的。好在苏联抵御了德国的入侵,假如苏联被德国攻占,希特勒称霸世界也是早晚的事情。到那时,估计美国的几颗原子弹都不奏效了。


谋士说


1940年,法国巴黎被德国攻陷,法国宣布投降,此时全世界能够威胁到法西斯轴心国的只剩下英国、苏联和美国。德军作战计划中,下一个攻击目标是英国,但是英国没有被彻底消灭,希特勒就把枪口转向了强大的苏联,并因此导致德国最后战败收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法国投降后,剩余的三大强国中,希勒特选择先攻击英国,这个决定确实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从战略位置上来看,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的不列颠群岛,德军一番占领后,此时德国刚好夹在英国与苏联的中间,选择错攻击对象的话,情况会非常不妙。如果德国先攻击苏联,那么英国会对德国的西方进行攻击,那样德国就会腹背受敌,情况不容乐观。如果德国先攻击英国,那么已经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不会去攻击德国的东部,这个战略计划更加妥当。

从军事实力上看,英国无疑是美英苏中最弱的一个,二战的时候,英国军队人数保持在600万人左右,大约是苏联军队人数的一半,但是在大量航空母舰、飞机、坦克和火炮等精良装备配置下,英国战斗力不会比苏联差多少,可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国丢失了大量的重型装备,战斗力一下子被削弱了许多。如果德军不趁英国衰弱的时候进行攻击,等到英国装备重新装备好后,那么德军攻击英国的时候,损失会很惨重。



从政治立场来看,法国投降了,英国的丘吉尔开始联系苏联和美国参战,如果德国先攻击苏联的话,丘吉尔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说服美国参加战争,那么德国就要比预期提前与美军交战,这不是希特勒所想看到的事情。

德国攻击英国的理由如此充分,为什么希特勒会突然调转枪口朝苏联而去呢?这似乎不符合常理!

英国海军强大,如果德国想登陆大不列颠岛,那么他们需要先消灭英国空军与海军。德军与英国在大不列颠上空进行了空中大决战,势头上德国占优,但是双方损失五五开,均损失了2000架左右的飞机。即便英国首都伦敦被轰炸,英国依然坚强的进行反抗,希特勒察觉出未参战的苏联和美国是英国人的精神支柱,他开始思索改变作战目标。英国如此负隅顽抗,完全是因为丘吉尔在不断地联系美国和苏联参战,只要美国和苏联在,英国就不会放弃希望,他们会继续反抗,如果苏联和美国中的一个被攻下,那么英国会因为希望破灭而变得容易被攻占。

美国和苏联中,为什么希特勒选择攻击苏联呢?希特勒早就从情报部门那里得知,英国许多装备都是由美国支援,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其实想参战,军队都已经做好了战前心理准备,只是他缺少一个说服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理由,与有准备的敌人进行战斗,这个显然不符合德国的作战思路。

反观苏联,苏联对德国有进行战略防御,但是苏联的斯大林觉得德国不会撕毁《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至少在德国攻占英国前,双方不会发生战争。希特勒认为,如果这个时候德军突然攻击苏联的话,苏联在麻痹大意下,有望被一举攻下。

不可否认,希特勒计算地真准,斯大林的麻痹大意确实让德军长驱直入,如果不是那场百年难遇的大雪,苏联确实危险。除了战局变化外,希特勒还考虑到了英国的抵抗让德军失去了2000架飞机,如果继续空战的话,那么德军的空军家当要见底了。没有空军的话,德军坦克部队就不能在空军配合下进行闪电推进,这无疑会大幅度削弱德军的作战能力。希特勒必须让空军先配合坦克进攻苏联,否则就算拿下英国,德国也不好打苏联了。

战争除了武器外,军需物质补给非常重要,部队需要粮食,武器需要金属矿,汽车需要石油,虽然德军已经占领了许多资源,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应付德军日益壮大的军事实力。苏联作为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幅员辽阔,金属矿、石油、煤炭和粮食均极其丰富,只要德军攻占苏联,那么他们将获得比美国更多的资源,短时间内,希特勒有信心让德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苏联庞大的人口基数是希特勒瞄准他们的另一个原因,人口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要素,苏联的庞大人口,可以为德军提供许多劳动力,这对新德国的快速发展有莫大的好处。

如果德国攻占苏联的话,那么美国肯定会参加战斗,这个时候谁占有有利战略位置,谁的胜率就会高点。如果德国攻占苏联,那么占有苏联土地的德国就与美国阿拉斯加州隔海而望,德国的空军和日本的航空母舰配合,攻击美国本土不再是一个无法企及的梦。既然要开始对苏联发动攻击,希特勒所幸开始准备与美国的战斗,这场战斗是早在预料之内的事情。

希特勒对战场局势变化的感知异常明锐,他发现不打下苏联和美国,英国肯定不会就范,于是他直接决定攻击麻痹大意中的苏联。只要德国占领资源丰富的苏联,他们就可以与日本一起攻击美国阿拉斯加,进而拿下美国,争霸世界的梦想就可以达成,可惜最后希特勒败于苏联的大雪之下,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


金色渔钩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二战时期,为何希特勒一定要攻下苏联?”

希特勒为什么要发动二战?他的目的不就是想统一欧洲,征服全世界吗!所以,希特勒进攻苏联自始致终都在他的战争计划之中,只不过是早点晚点的事。在二战之初,德国军队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完全是靠的机械化部队,搞突然袭击,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可以说当时的德国几乎已经占领了绝大部分欧洲国家,就连“日不落帝国”英国也被打趴了,所以,德国和苏联之间迟早都会发生一场战争。德国的闪电战在整个欧洲战场上可谓是战无不胜,因此德军士气高涨,希特勒当然认为凭借德军的战斗力同样能够迅速战胜苏军。

我觉得,希特勒一定要拿下苏联的真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地理位置上来说

德国位于欧洲的中部,从客观条件上就决定了德国必然要展开两线的作战的状况。当然,两线作战是军事大忌,所以,在开战之前德国就和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从政治来讲,“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任何条约都不是绝对可靠的,要想避免两线作战,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消灭苏联。

(二)从战争资源需上来说

德国包括其占领国的资源是有限的,德国的战争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而苏联国土辽阔,粮食、石油、钢铁等战备资源异常丰富,所以,只有征服了苏联,才可以为继续侵略做足储备,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战略资源的不足问题。

(三)从对苏作战时间时来说

因为斯大林开展了非常极端的大清洗,使得苏联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非常突出,特别是大量作战经验丰富的苏联红军队指挥员被杀、被抓,不仅导致苏联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而且还造成了内部人员人人自危,军心严重不稳。这也是为什么二战初期苏联惨败的原因。

从国家利益和作战目的以及军事战略上来讲,希特勒攻打苏联是必然的,特别是作战时间的选择上都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最终德国还是作战失利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战指导思想以及作战目标的选择上的错误。

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太自信了,也太过于乐观了,同时也低估了苏联的实力。希特勒本希望通过闪电战能够快速的战胜苏联,所以他并没有位长期作战做任何准备。从而导致在莫斯科战役后,希特勒盲目乐观,自以为可以在冬季之前结束战斗,根本没有为冬季作战做准备,这才致使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在作战目标的选择上来看,希特勒如果不是急于求成,想快速占领莫斯科,而选择首先攻占苏联的高加索地区以此来切断苏联的粮食、石油等战争资源的供给,就能够从根本上动摇苏联的根基,从而彻底击垮苏联。


大史官


苏芬战争暴露了苏联外强中干的事实

其实,对于苏联的实力,德国应该是最清楚的,苏联工业是在德国的帮助下建立的,在一战结束之前,沙俄爆发十月革命,到1922形成苏联政权,苏联在沙俄时代基本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工业基础薄弱,而当时还面对西方政权的技术封锁。

苏联想要发展起来很困难,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苏德两个处境不好的国家抱团取暖,开始进行合作,总体上是德国为苏联提供技术,帮助苏联建立工业基础,而苏联为德国提供资源。

在德国的帮助下,苏联逐渐建立起了工业基础,由原来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与苏联的关系闹掰。

从这一方面来说,希特勒自以为德国很了解苏联,打败自己的学生易如反掌。

希特勒的这种想法在苏芬战争中得到了印证。

1939年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后,苏联与德国达成协议,将芬兰划分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内,波兰战争结束后,苏联开始研究芬兰,谈判不成,苏联开始霸王硬上弓,1939年11月30日,苏联23个师45万人开入芬兰地盘。

以苏联的体量想要攻占芬兰全境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经过20年的厉兵秣马,当时的苏联军事实力大增,而芬兰的人口可能都没有苏联的军队多,尽管苏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在战争中处于劣势的芬兰军队却多次挫败优势的苏联军队,最后苏联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却并没有达成预计的战略目标。

与此相比,当时在法国战争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法国的希特勒认为,苏联根本不堪一击。

向东扩张“以剑犁地”,是希特勒为德国谋划的未来

关于德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希特勒早就在其自传《我的奋斗》中写过,“德国要想实现健全的领土政策, 唯一希望, 就是在欧洲的本土能够获得新的领土。“在希特勒看来,东欧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资源,“不管怎样, 要继续向东突进。必须把俄国从欧洲国家的名单中划掉”,也就是希特勒的以剑犁地策略。

希特勒是一个十分固执的人,在其想法决定之后很难改变,偏执狂式的决策方法,之所以希特勒会在打败波兰后再去攻打法国,完全是因为德国如果同苏联开战,那就会使得希特勒陷入两面作战的处境。

为此,希特勒在战胜波兰后,希望打败法国,并且迫使英国媾和(投降),所以我们看到,在法国投降后,英国拒绝媾和时,希特勒完全乱了阵脚,在之前也并未有同英国作战的既定策略。

希特勒紧急制定了海狮计划,却是一个迷惑对手的战略,在表面进行不列颠空战时,希特勒早就开始准备部署巴巴罗萨计划攻打苏联,好一手瞒天过海!

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在得到德国想要攻打苏联的情报后传递给斯大林后,斯大林并不相信,认为这是英国祸水东引的策略。

可以说,攻打苏联是希特勒一直以来的谋划!

在希特勒看来,制约德国争霸世界的是战争资源的匮乏,而苏联有广阔的资源,一旦德国占领苏联,宇宙都可能是希特勒的。

希特勒不打苏联,很可能被苏联从后被偷袭

从阴谋论的角度来说,当德国与盟军在西线苦战的时候,如果苏联从背后插德国一刀,估计德国真的就完了。

斯大林的野心从来也不比希特勒少,希特勒想要称霸宇宙,斯大林未必不想称霸世界,因此,两个人是半斤八两,相比来说,德国缺乏明显的纵深,如果苏联向德国先发制人,估计德国很容易陷入被动。

这就是1941年时苏联的“大雷雨计划”,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可能计划进攻德国,不管大雷雨计划的真假,天生喜欢怀疑的希特勒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后背留给苏联。

因此,发动苏德战争完全符合希特勒的风格,既有原因,又有理由,还要做到出奇制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