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纳兰的悼亡词为何如此动人?

词之文体,起于唐,盛于宋,元明沉寂,又于清朝中兴。而被晚清四大家之一的况周颐称为"国初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无疑是清初词坛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父亲纳兰明珠腾达有术,曾官至宰相,显赫一时,为人好风雅,礼宾客,十分重视对纳兰的家庭教育,不仅聘请当时的大诗人查慎行做教习,而且保留满人的尚武精神,鼓励纳兰强身习武,纳兰由此成为一个文能出口成章,武能上马驰猎的翩翩少年。康熙十二年,年仅十九岁的纳兰已然官至一等侍卫,从此常伴康熙帝左右。

此情可待成追忆:纳兰的悼亡词为何如此动人?

二十岁时,纳兰娶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当时卢氏十八岁,据卢氏的墓志铭云:"抗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抚操闺中,则志存流水",足可见卢氏的林下风姿。两人情投意合,赌书泼茶,纳兰也写下许多"戏将莲菂抛池里,种出花枝是并头"这样的欢愉之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仅仅三年后,卢氏就因产后受寒而撒手人寰。爱妻的离去对本就心思敏感的纳兰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怀着对逝者的无限情思,他陆续写出了多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

一、可叹鸳鸯难白头:纳兰悼亡词的具体书写

纳兰词中共有明确提示为悼亡词共有六首,分别是:《青衫湿遍·悼亡》《沁园春》《於中好》《青衫湿·悼亡》《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南乡子·为亡妇题照》。还有许多未提及悼亡,但应是为悼亡而作的词,如《采桑子》,写道:"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显然也是一首悼亡词。

最早作的《青衫湿遍·悼亡》全词如下: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红。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得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通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攪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圜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从"半月前头扶病"可见卢氏芳魂才逝未久,纳兰便忆起过去卢氏生活中的点滴。犹记在她去世前的一个月里,病中的她依然强打起精神剪烛花,通红的烛光映着苍白的病容。曾经的卢氏是一个胆小的女子,她从来不敢一个人独守空房,到如今自己一个人形单影只,无比凄凉,唯有疏疏落落的梨花的影子与他作伴。多希望卢氏的芳魂能够故地重游,而纳兰一定会为她来指引曾经的方向。

词的下阙则写纳兰的想象。即使生死相离,纳兰依然相信他们近在咫尺,同望蔓草延伸到夕阳。纳兰多么渴望用祭祀的酒浆和自己的清泪来唤醒灵魂已经离开肉体的卢氏,可是一想到卢氏醒过来时还是会为自己神伤,自己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多么希望她能够重新活过来,可是又怕她在醒来之后说出书生命薄,不要耽搁于儿女情长之类令人伤心的话语。古人常道,破镜可以重圆,可是若那面镜子是被死神生生地割裂的话,又怎能重圆呢?既然无法重圆,纳兰只能兀自痛得肝肠寸断罢了。

全词极为哀婉动人,与潘岳、元稹、苏轼的悼亡作品相比也不遑多让,并且在这首词中出现的"梨花"、"回廊"、"斜路"等都成为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关键词语。

此情可待成追忆:纳兰的悼亡词为何如此动人?

二、悲凉哀艳:纳兰悼亡词的成因分析

纳兰的悼亡词如此悲凉哀艳,笔者以为原因有二:一为技术层面,一为心灵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纳兰对写词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后来的浙西词派一昧尚雅不同,他初学花间,后崇后主,称:"《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即花间词虽然温丽精美,但是情感表达不够自然,宋词情感表达自然了,美感上却有了欠缺,唯有李煜写词,面面俱到。可见纳兰写词,第一注重抒述真情,第二才是用语清丽。

从这可以看出,纳兰是一个主张"我手写我心"的词人,他反对掉书袋、逞学才,鄙薄南宋词。况周颐称他"纯任性灵",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即是"以天趣胜",王国维还分析道:"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他又说:"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指出"悲"往往比"乐"更能激发人的创作能力。如此,纳兰的词大多悲凉曲折,窈深顽艳。悼亡词更是如此。

此情可待成追忆:纳兰的悼亡词为何如此动人?

从心灵层面来说,卢氏对纳兰而言不止是爱妻,更是知己。纳兰在《荷叶杯》一词中写道:"知己一人谁是?已矣。"为卢氏写墓志铭的叶舒崇与纳兰是同年进士,更是好友,他将纳兰丧妻后的状态描述为:"悼亡之吟不少,知已之恨尤深。"

如上文所提,纳兰与李后主写词俱凄婉,这既是纳兰有意识地学习、靠拢,也是相似的性情所致。他们都生于温柔富贵之中,又都被外界风雨侵蚀,于后主而言是亡国之恨,于纳兰而言是王朝政治风云的变幻。我们看纳兰的词,不免觉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然而倘若我们翻阅他的《渌水亭杂识》,一个怀抱理想、积极进取的士人形象便会跃然而出。但是由于当权者对纳兰家族的防范,纳兰终其一生未能全其理想,做一个能参与时政的文臣,看似一枝富贵花,实为人间惆怅客。

而卢氏的到来对纳兰来说无疑是一种最深的慰藉,他将卢氏引为知己,一个知冷知热,知其经世致用的理想,知其山泽鱼鸟之思,知其在康乾盛世、位在三品后的忧患悲戚的特殊存在。所有幽微婉转、不能与外人道的心绪都有了归处,而卢氏去后,他只能哀叹:"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漂泊无依,如同浮萍。

因此,纳兰失去的是一份最真挚熨帖的理解,值得他的余生都以最浓烈哀绝的思念书写。

此情可待成追忆:纳兰的悼亡词为何如此动人?

总之,纳兰的悼亡词在整个古代文学史的悼亡作品中都极为出彩、动人。这与他的经历、性情以及词学主张是密不可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