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一切都給了“你”


我把一切都給了“你”


曾經對父親捐獻遺體和眼角膜並不理解的李振華,在父親去世後,和妻子一起果斷填寫了遺體(眼角膜)捐獻志願者登記表——

10月14日,一直和李振華一起生活的父親因直腸癌永遠離開了他。父親查出直腸癌兩年多了,最終在家裡病故,眼看著父親離世,李振華定了定神,拿起手機,先撥打了120和110,以確認父親為正常病故,隨後給牡丹江醫學院打了電話,讓他們來把父親的遺體拉走——早在大約半年前,父親李軍就在他的陪同下籤署了遺體(眼角膜)捐獻申請表。

父親走了,與一般人家忙於料理後事的嘈雜不同,李振華的世界一片安靜……就在父親去世的當天,他也做出了和父親同樣的決定,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妻子解小萍時,本以為思想傳統的她不會同意,沒想到妻子卻說:“你這個想法挺好的,要捐我和你一起捐!”當天,兩人就填寫了捐獻申請表,第二天就審核通過了,想到未來有人會因為自己的舉動重獲光明,李振華淡然又輕鬆。

支持,就要用行動支持

“你還是咱們牡丹江公安系統第一個來我們這兒報名捐獻遺體和眼角膜的呢!”當李振華向牡丹江醫學院提交申請表格的時候,負責此事的老師感到非常驚訝,沒想到李振華的父親剛剛去世捐獻了遺體,他又這麼快提交了申請,而且還不是他一個人,妻子也用實際行動支持了他的想法和決定,和他一起提交了申請。

“其實,我妻子是個挺傳統的人,我沒想到她能同意我捐獻,更沒想到她還能和我一起這樣做。”作為市公安局特警支隊的一名輔警,李振華的工作時間不規律,忙起來幾天回不了家,有緊急任務的時候半夜說走就走。女兒今年5歲了,都是妻子照顧著孩子,妻子對李振華的工作給予了極大支持。

父親的遺體被拉走後,李振華不用像其他失去親人的家屬那樣忙前忙後料理後事,情緒稍微平靜後,李振華看著自己的女兒,想到她有一天也要面對失去父母的痛苦。同樣都是獨生子女,如果還要用傳統的方式料理後事,勢必會給孩子增加負擔,李振華當即決定以後也要捐獻自己的遺體。“陪父親去簽署申請書的時候,工作人員告訴我,我國每年有400萬人需要眼角膜的救助治療,而實際的捐獻量只有3到5萬人左右。”李振華說,人死後化成灰,那樣一點兒意義都沒有,為什麼不去幫助需要的人呢……

當他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妻子的時候,本還想著可能要做一些說服工作,沒想到妻子卻說:“你這個想法挺好的,你看咱爸走的時候沒拖累咱們,也有意義,咱倆走的時候也別拖累孩子。”妻子解小萍為了打消丈夫的疑慮,不僅在口頭上支持他,更用實際行動安慰了他。夫妻二人同時填寫完申請表之後,解小萍輕鬆地跟他說:“你要先走了我就把你捐了,我要先走了你就把我捐了。”夫妻的深厚感情莫過於此——有生之年你做主,我死之後還是你說了算——李振華和解小萍在對方捐獻登記表的“近親屬意見”欄中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的名字。

捐獻,打破了傳統觀念

2001年,李振華參軍入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武警戰士。2005年復員後,穿慣了制服的他考入我市公安系統,成為了一名輔警,一干就是14年。要說遺體捐獻這個“新思想”,還是父親帶給他的,“現在想想,我沒有妻子的覺悟高,我爸剛跟我說這個事的時候,我很牴觸”。

兩年前,李振華的父親被檢查出患了直腸癌,而且已經擴散到肝肺,在不宜手術的情況下,家人採取了保守治療的方式。到了今年4月,父親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一天,李振華下班回到家,父親心平氣和地說出了自己想要捐獻遺體的想法,李振華立即表示反對:“雖說咱家條件不太好,但也不是葬不起,老話都說入土為安,您要是把遺體捐了,以後到了清明啥的,我哭都找不到墳頭兒。”李振華說出了心裡的大實話,父親卻說:“人死了就一了百了,你工作忙,有時候還有危險,別在出任務的時候惦記我,出了紕漏還要影響其他同事。”最重要的是,父親享受了國家多年的低保待遇,想“死後也給國家做點兒最後的貢獻”。李振華不好再說什麼,便讓父親再想想,這事兒一個月以後再說。

李振華以為父親只是一時想法,過一陣也許自己就忘了,然而,這個緩兵之計並沒有成功。一個多月後,父親跟剛到家的李振華說“你陪我出去一趟”,他以為父親是要他陪著去醫院,沒想到父親直接打車把他拉到了紅十字會,是想他陪著自己簽署捐獻遺體登記表的。“去之前,我父親早就打聽明白了,這個事他是幹定了……”說到這裡,李振華慚愧地用雙手掩住了臉。

10月14日,父親在家中安然離世,根據父親的遺願,李振華按照程序送走了父親的遺體。“只有親歷過,才能明白。”手捧父親的捐獻紀念證,李振華說自己以後就用這個紀念父親了。而經歷過這一切後,也讓李振華更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正如紀念證上的那句話:最後的死亡和最初的誕生一樣,都是人生必然;最後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樣,都是光照人間。

在我市公安系統像這樣有奉獻大愛精神的不只李振華,據記者瞭解,寧安市公安局第四派出所的輔警蘆燃在今年3月份也通過互聯網填寫了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成為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平臺第362903位志願登記者,“當我的生命結束時,如果某些器官還能幫助別人重獲新生,那對我來說更有價值!”面對記者的採訪,蘆燃堅定地說。

王安政 晨報融媒體記者 王曉丹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