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一切都给了“你”


我把一切都给了“你”


曾经对父亲捐献遗体和眼角膜并不理解的李振华,在父亲去世后,和妻子一起果断填写了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表——

10月14日,一直和李振华一起生活的父亲因直肠癌永远离开了他。父亲查出直肠癌两年多了,最终在家里病故,眼看着父亲离世,李振华定了定神,拿起手机,先拨打了120和110,以确认父亲为正常病故,随后给牡丹江医学院打了电话,让他们来把父亲的遗体拉走——早在大约半年前,父亲李军就在他的陪同下签署了遗体(眼角膜)捐献申请表。

父亲走了,与一般人家忙于料理后事的嘈杂不同,李振华的世界一片安静……就在父亲去世的当天,他也做出了和父亲同样的决定,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解小萍时,本以为思想传统的她不会同意,没想到妻子却说:“你这个想法挺好的,要捐我和你一起捐!”当天,两人就填写了捐献申请表,第二天就审核通过了,想到未来有人会因为自己的举动重获光明,李振华淡然又轻松。

支持,就要用行动支持

“你还是咱们牡丹江公安系统第一个来我们这儿报名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呢!”当李振华向牡丹江医学院提交申请表格的时候,负责此事的老师感到非常惊讶,没想到李振华的父亲刚刚去世捐献了遗体,他又这么快提交了申请,而且还不是他一个人,妻子也用实际行动支持了他的想法和决定,和他一起提交了申请。

“其实,我妻子是个挺传统的人,我没想到她能同意我捐献,更没想到她还能和我一起这样做。”作为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的一名辅警,李振华的工作时间不规律,忙起来几天回不了家,有紧急任务的时候半夜说走就走。女儿今年5岁了,都是妻子照顾着孩子,妻子对李振华的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

父亲的遗体被拉走后,李振华不用像其他失去亲人的家属那样忙前忙后料理后事,情绪稍微平静后,李振华看着自己的女儿,想到她有一天也要面对失去父母的痛苦。同样都是独生子女,如果还要用传统的方式料理后事,势必会给孩子增加负担,李振华当即决定以后也要捐献自己的遗体。“陪父亲去签署申请书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我国每年有400万人需要眼角膜的救助治疗,而实际的捐献量只有3到5万人左右。”李振华说,人死后化成灰,那样一点儿意义都没有,为什么不去帮助需要的人呢……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妻子的时候,本还想着可能要做一些说服工作,没想到妻子却说:“你这个想法挺好的,你看咱爸走的时候没拖累咱们,也有意义,咱俩走的时候也别拖累孩子。”妻子解小萍为了打消丈夫的疑虑,不仅在口头上支持他,更用实际行动安慰了他。夫妻二人同时填写完申请表之后,解小萍轻松地跟他说:“你要先走了我就把你捐了,我要先走了你就把我捐了。”夫妻的深厚感情莫过于此——有生之年你做主,我死之后还是你说了算——李振华和解小萍在对方捐献登记表的“近亲属意见”栏中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的名字。

捐献,打破了传统观念

2001年,李振华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2005年复员后,穿惯了制服的他考入我市公安系统,成为了一名辅警,一干就是14年。要说遗体捐献这个“新思想”,还是父亲带给他的,“现在想想,我没有妻子的觉悟高,我爸刚跟我说这个事的时候,我很抵触”。

两年前,李振华的父亲被检查出患了直肠癌,而且已经扩散到肝肺,在不宜手术的情况下,家人采取了保守治疗的方式。到了今年4月,父亲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一天,李振华下班回到家,父亲心平气和地说出了自己想要捐献遗体的想法,李振华立即表示反对:“虽说咱家条件不太好,但也不是葬不起,老话都说入土为安,您要是把遗体捐了,以后到了清明啥的,我哭都找不到坟头儿。”李振华说出了心里的大实话,父亲却说:“人死了就一了百了,你工作忙,有时候还有危险,别在出任务的时候惦记我,出了纰漏还要影响其他同事。”最重要的是,父亲享受了国家多年的低保待遇,想“死后也给国家做点儿最后的贡献”。李振华不好再说什么,便让父亲再想想,这事儿一个月以后再说。

李振华以为父亲只是一时想法,过一阵也许自己就忘了,然而,这个缓兵之计并没有成功。一个多月后,父亲跟刚到家的李振华说“你陪我出去一趟”,他以为父亲是要他陪着去医院,没想到父亲直接打车把他拉到了红十字会,是想他陪着自己签署捐献遗体登记表的。“去之前,我父亲早就打听明白了,这个事他是干定了……”说到这里,李振华惭愧地用双手掩住了脸。

10月14日,父亲在家中安然离世,根据父亲的遗愿,李振华按照程序送走了父亲的遗体。“只有亲历过,才能明白。”手捧父亲的捐献纪念证,李振华说自己以后就用这个纪念父亲了。而经历过这一切后,也让李振华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正如纪念证上的那句话:最后的死亡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在我市公安系统像这样有奉献大爱精神的不只李振华,据记者了解,宁安市公安局第四派出所的辅警芦燃在今年3月份也通过互联网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平台第362903位志愿登记者,“当我的生命结束时,如果某些器官还能帮助别人重获新生,那对我来说更有价值!”面对记者的采访,芦燃坚定地说。

王安政 晨报融媒体记者 王晓丹 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