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中央蘇區紅軍學校創辦的初始地

閩西:中央蘇區紅軍學校創辦的初始地

□石少菁

閩西:中央蘇區紅軍學校創辦的初始地

閩西蘇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浴血奮戰,留下了許多戰鬥足跡。在這片厚重的熱土上,紅色文化遺產較為豐富。毛澤東、朱德等領導的紅四軍在閩西蘇區創辦的紅軍學校,是閩西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29年,在大池仰高樓創辦的紅軍學校雖然僅有1個多月時間,但它是中央蘇區第一所紅軍學校。隨後在龍巖城創辦的閩西紅軍學校、中國工農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是紅軍創辦較早,也是比較正規的紅軍學校。它為紅軍造就一批軍事指揮幹部,對提高部隊軍事政治素質,起過重要作用。

閩西:中央蘇區紅軍學校創辦的初始地

紅軍學校舊址———位於龍巖市新羅區大池鎮秀東村仰高樓,大堂內擺設展示了當年紅軍在這裡學習培訓的模樣

閩西蘇區早期緊迫的幹部教育

毛澤東在《紅色中華》第240期曾著文稱:“誰要是跑到我們蘇區來看一看,那就立刻看見這裡是一個自由的新光明天地,這裡一切文化教育機關,是操在工農勞苦群眾手裡,工農和他們的子女,有享受教育的優先權,蘇維埃政府用一切方法,來提高工農的文化水平。為了這個目的,給予群眾以政治上與物質條件上一切可能幫助。” 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的紅四軍轉戰閩西、贛南地區,努力開闢革命根據地。當時激烈的革命戰爭,蘇區教育迫切需要培養大批領導革命的工農幹部,但當時的不少幹部,尤其是紅軍基層的軍事指揮員,他們不僅政治水平不高,許多政治工作開展不好,而且軍事方面的素質較低(如紅軍中存在著單純軍事觀點等) ,對紅軍隊伍的建設發展極為不利。紅軍幹部、戰士多是從農村暴動隊、赤衛隊來的,有一部分是歷次作戰的俘虜兵,他們大都沒有經過系統軍事訓練,缺乏必要的軍事修養。1929年紅軍三打龍巖城後,擴大了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開展得如火如荼,蘇維埃政權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工農武裝急劇發展、壯大。

特別是紅軍轉入以正規兵團運動戰進行大規模反“圍剿”作戰階段後,隨著人員的消耗、補充和兵力的發展,必須加強幹部的培養和部隊的訓練。為了適應革命鬥爭和地方武裝力量發展的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培養軍事幹部就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閩西:中央蘇區紅軍學校創辦的初始地

中國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舊址———原省立第九中學

紅軍學校在閩西蘇區的發展

1929年3月14日,紅四軍首次入閩,攻佔長汀城後進行整編,以軍官教導隊為基礎在長汀舉辦紅四軍隨營學校,各縱隊均成立了教導隊,紅四軍前委秘書長江華等幹部擔任教員。7月,中共閩西“一大”決定“建立和擴大閩西紅軍,開辦紅軍學校訓練幹部人才”,並充分利用紅四軍所擁有的軍事教學資源,開始創辦紅軍學校,主要為閩西訓練從事武裝鬥爭的幹部。

1929年11月底,紅四軍從東江返回閩西后,將紅軍隨營學校取消,改為紅軍學校。為適應戰鬥需要, 學校編為總隊, 石遲峰任總隊長, 譚希林任副總隊長, 鄧子恢任黨代表,校長及政治委員仍由朱德、毛澤東擔任。紅四軍前委撥款2000餘元辦學,當地老百姓積極提供辦學場所,校址設今新羅區大池(秀東村仰高樓)。對各地 、各部隊選送的人員, 經入學考試, 正式招收 150 名左右學員。據開國中將劉忠回憶:1929年12月,還是赤衛隊員的他率才溪鄉17人到此學習。在這裡的學習情形,讓劉忠將軍記憶猶新。他的普通話水平提高,射擊成績更是名列全校第一,畢業後任紅軍排長,從此成為一名赫赫戰將。紅軍學校的建立,使紅軍部隊的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規化道路,紅軍學校成為我軍早期幹部成長的“搖籃”。

在仰高樓創建的紅軍學校,是軍地雙方共同舉辦、有著固定場所的“中央蘇區第一所紅軍學校”。這是閩西創辦紅軍學校的歷史見證,也是我軍軍校教育的發源地之一。

閩西蘇區在紅四軍的大力協助下,深入貫徹中共閩西“一大”制定的路線、方針,紅色區域有了很大發展,地方武裝得到了迅速壯大。隨著革命形勢的日益發展,為培養一批軍事指揮幹部與政治思想工作幹部,以適應閩西地方武裝發展的需要,隨著紅四軍主力離開閩西轉移贛南後,閩西特委於1930年1月在龍巖創辦閩西紅軍學校,校址設在龍巖城縣兵場(即省立第九中學,現閩西賓館內,已拆毀),石遲峰為總隊長(後為譚希林),鄧子恢為政治委員。第一期學員200多人,由各區鄉蘇維埃派送,學習時間4個月。學員們多來自龍巖、長汀、上杭、永定、武平等閩西地區的赤衛隊員及游擊隊員中的積極分子和紅軍部隊中的優秀戰士。龍巖東肖區的邱文漢曾任軍校教官,東肖東坑的陳火照及婦女張寶玉、張翠蘭等也進軍校學習。

閩西紅軍學校雖然是初辦,但新學員在入學、學習課目和生活值日製度方面都需經過十分規範嚴格的考核方能進入學校。如新學員入學時要進行體檢、文化考試及軍事技術摸底。文化考試主要是文化摸底,因學員都是貧苦工人農民出身,所以會識字的不多,很多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另外,學員們軍事技術基礎也差,有很多學員還沒有摸過槍,個別學員在操場上連“稍息”“立正”“原地轉”都不會,迫切需要進行軍事訓練。進行身體檢查簡單些,只是讓學員在操場上做一下走步、跑步、跳躍等動作,因都是挑選的優秀青年,一般都通過了體檢。

閩西紅軍學校始終堅定貫徹黨的領導,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和政治工作建設,就算在當時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也仍然造就了一批政治情緒高昂、戰鬥意志堅定、充滿著活力和朝氣的領導骨幹。這批學員在經過三個多月的訓練學習後,實現了從一個普通老百姓到一個革命軍人的轉變,隨後,他們分別被分配到部隊擔任連排指揮員或到廣大農村組織和發展革命武裝,成為軍事技術精湛的骨幹力量,推動著閩西地區的武裝鬥爭蓬勃發展。

閩西:中央蘇區紅軍學校創辦的初始地

當年紅軍學校的訓練場

同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鑑於閩西紅軍學校的創辦已有了基礎,決定將該校改名為福建紅軍學校,校址設在龍巖城內省立第九中學,為全省革命鬥爭和紅軍建設服務。在此同時,省委還向中共中央彙報了閩西紅軍學校的情況,並提出:全國各革命根據地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極需更多的軍事人才,建議把閩西紅軍學校改建為中國紅軍學校。為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擴大紅校規模,紅校由中央直接領導,學員由全國各省派送。福建省委還指出,尤其東南各省要多送學員。並要求中央多派軍事、政治教員前來承擔教學工作。4月10日,中共中央在給福建省委的指示信中同意了福建省委報告中提出的建議,決定將福建紅軍學校“收歸中央辦理”,將該校改名為“中國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後又稱“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同時明確地指出舉辦這期紅校的目的是“造就排、連長人才”。擴大學員招收範圍,由各省派人前往學習,還決定派軍事、政治教育人才前來任教。校址仍設於省立第九中學內,校長蔡升熙(蔡未到職,後改為賀沈洋)、政委鄧子恢。並指定賀沈洋主持學校工作,選派左權(黃埔一期畢業)任教導長,譚希林為軍事教官,張耕濤為政治教官。從紅四軍抽調有實戰和練兵經驗的幹部擔任區隊長,老戰士帶領學員訓練。當月軍校招生,規定報考資格為18歲至24歲的青年,必須忠實勇敢,無反動行為,對革命有深切認識者;粗識文字,有活動能力者;身體強健,無傳染病者。面向社會招生,由各縣、區、鄉蘇維埃政府選送,在閩西各級政府軍事部均設有報名機構,上海、香港等地的黨組織也推薦青年報名。中共閩西特委還發出通知,要求各縣調黨員到紅軍學校去學習。“二次代表大會決議,在九月一日以前,全閩西要調去二千個同志(黨員)加入紅軍(二十軍)學習軍事,加強紅軍黨的領導。……” 經體格檢査和革命常識口試合格後方可入學。原定招生140名,學習期限4個月。由於根據地人民支紅情緒高漲,報名青年很多,首期招生就突破指標達200多名。1930年8月1日正式開學,學員增至500多人,全校編1個縱隊3個區隊,每個區隊編3個班,統一著制式軍服,每人持有步槍。參照黃埔軍校和蘇聯陸軍大學的課程設置、訓練方法,實行極為嚴格的軍事操練,堅持每天學習軍事常識、作戰原則以及隊列教練,山地作業,而且邊參加戰鬥,邊學習政治軍事。個別無法適應緊張訓練生活的學員,勸其退學。紅軍戰士大多數出身於貧苦的工農家庭,不識字的佔大多數。部隊採取“能者為師”、互教互學的方法,按照文化程度高低穿插搭配編組,以文化水平較高的政工幹部、軍事幹部為教員,開展隨營學習。

11月,閩西黨組織根據中央指示,決定閩西紅軍向東江發展。為加強閩西新十二軍的領導力量,紅校第1期學員提前於11月結束。在畢業典禮上,紅校負責人賀沈洋勉勵學員們離校後應該積極地到廣大群眾中去,到紅軍中去擔任基層指揮員或回縣擔任軍事領導工作,在實際工作中學習革命的理論,發揮骨幹作用。在學期結束前,紅校常委和閩西特委曾召開聯席會議,決定繼續舉辦第二期,並總結了第一期辦學經驗,對下一步工作作了詳盡的安排比如經費的籌辦、招生名額的分配、學員的資格要求等等。同時將情況向中央作了報告,隨即發出了招生通告。但以後由於蔣介石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反革命“圍剿”,以及閩西形勢的變化,舉辦第二期的計劃未能實現。

閩西:中央蘇區紅軍學校創辦的初始地

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舊址———永定虎崗虎西漢皆樓

閩西:中央蘇區紅軍學校創辦的初始地

中國工農紅軍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畢業證書

12月15日,龍巖失守,該校遷至龍巖大池,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為紀念澎湃、楊殷兩烈士命名),校長蕭勁光、政委張鼎丞,以培養排、連指揮員為主要目標。

1931年春,因龍巖失守,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隨閩西蘇維埃政府遷往永定虎崗,入駐漢皆樓“新屋”。根據黨中央關於成立閩粵贛邊特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共閩粵贛邊區特別委員會、閩粵贛邊區軍事委員會、紅軍閩粵贛邊軍區司令部,並將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也稱為閩粵贛邊紅軍軍事政治學校,校長蕭勁光、政委張鼎丞。5月下旬,閩粵贛邊特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蘇維埃區域的組織決議案》,將閩粵贛特區改為閩粵贛省,中共閩粵贛邊特區委改為中共閩粵贛臨時省委,省委機關先駐永定虎崗。同年7月,敵軍圍攻虎崗,虎崗陷落後軍校又遷至上杭縣白砂鎮(具體地址不詳)。

蕭勁光於1930年底,從蘇聯學成回國來到了閩粵贛根據地(又稱閩西根據地),擔任了閩粵贛軍區參謀長。在學校,蕭勁光既任校長,又擔教員,設置的訓練科目,從射擊開始到攻防戰術,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將戰鬥和訓練結合在一起。同時學蘇聯紅軍為學校設計紅領章,並推廣到部隊。把部隊表現好、作戰勇敢、有發展前途的同志選拔到軍校,按照蘇軍正規的方法進行速成培訓,使學員的軍政素質在短期內有很大提高。

這些軍校學生往往邊學習邊參加戰鬥,如1931年8月11日下午,學員們在白砂接到奔襲杭東中都民團的命令後,在學校教員的率領下出發,徹夜行軍。12日凌晨在大霧的掩護下,迅速全殲離墟場不遠新庵下一個中隊的民團,擊斃了中隊長丘午階。墟場上的民團主力立即撤入松林,縣城民團鍾紹葵迅速增援,上午9時敵人突然來個反擊把學生攔腰切斷,教育長李林抱起機槍掩護學員撤退時犧牲,教員伍修權也負重傷,敵人憑藉有3箇中隊和教導隊共1000人的優勢兵力,與學員們激戰了一整天,當夜學員們撤退至藍家渡與紅12軍獨8師會合後,迅速埋伏在大山的樹林裡,出其不意擊敗了敵人,直到下午5時民團傷亡慘重,鍾紹葵本人也中彈負傷。經過這次廬藍之戰,鍾紹葵龜縮在縣城,好長時間不敢出城進犯蘇區。又如福建軍區隨營學校學生,1933年3月21日就在連城芷溪擊潰十九路軍六十師的一個團,學生軍們勇敢沉著,迂迴穿插,敵人死傷甚多。

根據1931年春在永定、長汀軍校學習的黃鵠顯將軍回憶:他認為彭楊學校是辦得很好的一所學校,彭楊學校在中共閩西特委、閩西政府和軍事委員會的正確領導下,以蕭勁光同志為首的學校領導,為培育五百多名新苗的成長費了不少心血。同學員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戰鬥在一起。李林教育長就是跟學員一起衝鋒中彈犧牲的。“嚴師出高徒”,領導幹部為人師表,使學員們自覺和不自覺地學到了許多優良作風,使閩西紅軍素質面貌煥然一新。

1931年9月初,中國工農紅軍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遷至長汀縣城郊辦學,校址設在長汀縣大同鎮羅坊村羅公廟。羅坊村是紅軍進入長汀城的必經之路,當時紅軍駐紮的大都是祠堂、廟宇,此地的羅公廟後殿很寬很大,可容納紅軍幾百人,且離長汀縣城也僅3華里左右。所以當時的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就設在此地。9月底,紅軍三次反“圍剿”勝利後,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遷至江西瑞金,校長蕭勁光,政委張鼎丞。1931年11月25日,中革軍委將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紅一方面軍教導總隊和紅3軍團隨營學校等三所紅軍幹部學校合併組建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址設在江西瑞金,校長兼政委為劉伯承。 1932年2月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簡稱“紅校”,校址設在瑞金城內夫子廟後楊氏宗祠。蕭勁光、劉伯承、葉劍英、何長工等先後擔任過校長。紅校共辦了6期,僅1至4期,就為紅軍部隊培養輸送了6200多名排以上軍政幹部,對加強紅軍建設,提高部隊戰鬥力,作出了重大貢獻。1933年10月,中革軍委將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等五所軍事院校,簡稱“紅大”,校長何長工。“紅大”是中央蘇區時期紅軍的最高軍事學府。

閩西:中央蘇區紅軍學校創辦的初始地

閩西“紅校”學員陳鎮閩的學習筆記

紅軍學校創辦的歷史作用

閩西紅軍學校、中國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等在閩西的創辦,在我軍軍校史上留下了珍貴的一頁,是我黨最早創辦的軍校之一。

閩西紅軍學校的辦學是非常艱難的,外部隨時有敵人襲擊干擾和破壞;內部又正經歷著“肅清社會主義民主黨”事件的劫難。幸好學校領導頭腦清醒,明辨是非,沒有受到太大牽連,使學校教職員工和學員度過了險境。紅軍學校在閩西創辦歷史雖然不長,但它以全新的教學體系和內容,不僅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軍事指揮員、政工幹部,而且為人民軍隊的軍事教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也為當時閩西地方紅軍的發展壯大、加強地方武裝的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紅軍學校畢業的學生加入了閩西新十二軍後,增強了部隊的指揮能力、戰鬥力和軍紀,他們作戰勇敢,起模範作用,搏得了好評。閩西籍開國將軍,像劉亞樓、羅舜初、劉忠、丁甘如、王集成、盧仁燦、劉昌、劉祿長、張元培、張雲龍、陳海涵、羅斌、羅洪標、鍾池、黃鵠顯、胡久保、林接標、賴光勳、王勝、盧克等大批人都是經過當時的紅軍學校培養造就後,逐漸成長起來的軍事指揮員。(作者單位系市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