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虎王:德國裝甲部隊的傳說

【每點新防務(934期)·11月6日】:在二戰末期,德國向戰場投入了一種堪稱“殺手鐧”的重武器:六號坦克B型。而這種全新的重型坦克,在給盟軍造成巨大傷亡後,盟軍士兵卻將這種坦克的一個非正式名稱給錯誤翻譯了出來,並且還廣為流傳,這就是——“虎王”!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在“虎王”近70噸的龐大體型上,不僅被安裝了當時威力、精度都堪稱一流的88毫米坦克炮;還具有可以抵禦幾乎所有盟軍坦克炮的厚重裝甲。可以說,有“虎王”出現的戰場,盟軍坦克幾乎都將遭受被“點名”的悲慘命運。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但因為時至二戰末期,德國的工業實力受到了極大削弱,這種雖然威力可以碾壓所有盟軍坦克的“巨獸”,直到戰爭結束,其製造總數也沒有超過500輛。於是這種威力巨大、原本可以扭轉戰局的新式裝備,只因數量稀少通常只被分配到國防軍和黨衛隊的重裝甲營中,導致其經常處於“以少打多”的劣勢中,最終被盟軍擊毀或“生擒”。

88毫米坦克炮和穿甲彈

“虎王”裝備的這們88毫米KwK 43 L/71型坦克炮,不僅威力巨大,而且其命中精度也可以睥睨盟軍那些著名坦克。據當時測試,“虎王”可以在1000米外對2X2.5米的標靶達到100%命中率,1500米外命中率為95%,2000米外圍89-97%(命中率與使用炮彈有關)。而在實戰中一般不具備長時間“細瞄”的環境,所以命中率有所下降:1000米內命中率為95%、1500米外超過80%、2000米外則大幅下降到60-76%。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但即便這樣的精度,在實戰中也對盟軍坦克造成了巨大殺傷。這其實一方面得益於“虎王”所採用的PzGr39型穿甲彈威力巨大;另一方面則是盟軍主力坦克,像M4和T-34的前置裝甲太薄所致。“虎王”在使用PzGr39型穿甲彈時,能在100米外擊穿202毫米的30度傾斜鋼板、在2000米外擊穿132毫米厚的30度傾斜鋼板。而如果換裝PzGr 40/43型穿甲彈,那麼上述兩個數據可分別提高至238毫米和153毫米。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另外,“虎王”的88毫米主炮除了可以發射其主力“穿甲彈”外,還可以發射對付“脆皮”目標的SpGr43型高爆彈。在射程內均可擊穿90毫米裝甲板的HlGr39式高爆反坦克彈,則對有裝甲和無裝甲的目標都比較有效。“虎王”坦克的炮塔中存放有16枚炮彈,平均放置在炮塔後部兩側,彈藥箱周圍還有一塊金屬板防止炮彈受到震動而脫落。而“虎王”坦克在使用克虜伯VK45.02炮塔時,最多可以攜帶78枚炮彈,以及32組機槍彈藥,每組為1條150發的彈帶。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雖然後來“虎王”坦克換裝炮塔後,可以多攜帶6發炮彈,達到了84枚。可是炮彈帶得多雖然對戰時可以射擊的更爽,但是如果炮塔中彈就會十分悲慘:1944年8月時,一輛“虎王”坦克即發生過炮塔被擊中後,導致內部大量彈藥產生了“殉爆”。後來,經過實際測試,“虎王”坦克的炮塔在旋轉時如果被擊中,則不容易著火和被擊穿引起殉爆。並且還發現,如果將炮彈攜帶量減少到68發,則可以有效減少炮塔被擊中後殉爆的可能,而且還有效降低了車體全重,提升了機動性。

“虎王”的裝甲夠厚嗎?

“虎王”在1942年的設計圖紙上其正面裝甲只有100毫米,但到了1943年按照希特勒的要求被大幅提升到了150毫米。而且從車體前部直到後部覆蓋發動機艙的裝甲厚度,也從原來設計的80毫米提升到了100毫米。這樣一來,“虎王”的裝甲厚度是可以滿足“硬槓”盟軍坦克的了,可是其重量也增加了1760公斤,達到了68噸。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而到了1944年4月,“虎王”的新車體新增了一個直徑為2.42米的炮塔保護裝置,這個保護裝置的地步厚度也有100毫米,頂部厚度為54毫米。這樣一來,“虎王”更加堅不可摧了。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德國武器測試局曾自己使用盟軍的122毫米D-25T坦克炮對“虎王”進行了設計測試,結果表示:當射擊角度大於30度時,122毫米D-25T坦克炮無法擊穿“虎王”正面裝甲。而被譽為二戰盟軍最優秀反坦克炮的英國“QF 17磅炮”,則可以使用脫殼穿甲彈在1100米外擊穿“虎王”炮塔、1200米外擊穿“虎王”首下裝甲——但這個理想的測試數據可能是在射擊偏角為0度得到的。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但在實戰中,盟軍根本無法取得如此理想的射擊角度,於是盟軍坦克在遇到“虎王”時,都會想方設法的對其進行“繞側”攻擊。這樣一來“虎王”就無形中對盟軍坦克造成了戰術優勢,而且“虎王”還可以憑藉其威力巨大的88毫米坦克炮,最遠在2.5公里外就能擊毀所有盟軍坦克正面。

蘇聯對“虎王”的裝甲評估

1944年8月,蘇聯在桑多梅日附近俘獲了兩輛“虎王”坦克,很快,蘇這兩輛“虎王”坦克就被送到了位於庫賓卡的試驗場。在運送途中,這兩輛“虎王”坦克的冷卻系統就因無法適應過熱的天氣,造成了“虎王”坦克的發動機過熱、變速箱出現故障。而蘇聯人員在試圖修復時,不得不將這兩“虎王”坦克的右側懸掛進行了完全更換,這樣一來就造成了該輛“虎王”坦克性能的下降。平均下來,這兩輛坦克每行駛10-15公里就會出一次故障。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而在蘇聯後續開始的測試中,“虎王”坦克的主炮KwK43 88毫米坦克炮在精度和穿甲能力方面與蘇聯的122毫米D-25T坦克炮相當。經測試,後者經可以在400米距離擊穿“虎王”坦克的炮塔所有部位。後來,蘇聯還對一輛“虎王”坦克的裝甲用100毫米和152毫米口徑的火炮進行了射擊測試,而測試結果卻讓蘇聯大跌眼鏡:這種在二戰末期幾乎橫掃所有盟軍坦克的“戰場霸王”,居然其焊接工藝比起其它德國坦克都要差得多!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而“虎王”坦克的車體造遭受到炮彈打擊後,即便憑藉厚實的裝甲使得炮彈無法洞穿其裝甲板,但是擊中後的衝擊力,在傳導到坦克內部後,也常常會造成“虎王”坦克內部的裝甲板大量脫落,嚴重的還會導致“虎王”坦克的傳動受損,立即在戰場上表演“趴窩”絕技。在針對這種製造水平嚴重不符合德國“精工”品質的產品詳細分析後,蘇聯發現:造成“虎王”坦克裝甲雖然厚度很高,但防護效果並不太理想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德國德國缺乏鉬,所以“虎王”坦克的裝甲板用了釩替代,這個行為直接導致了“虎王”坦克裝甲板延展性的大幅降低。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蘇聯之後還找來更多口徑的火炮對“虎王”坦克進行“狂轟亂炸”。比如即便發現“虎王”坦克的裝甲工藝質量下降較多,可是在使用T-34-85坦克主炮發射D-5和S-53穿甲彈進行測試後發現:300米內的射擊無法穿透“虎王”坦克的車體並對其造成任何結構損壞!而100毫米BS-3和122毫米A-19火炮在發射穿甲彈時,可以在1000–1500米的距離上擊穿“虎王”坦克的炮塔裝甲,這說明“虎王”坦克炮塔的質量指數為0.86。不過,被用作標靶的“虎王”坦克的主炮和炮盾在進行測試時都被拆掉了。這使得炮彈能夠擊穿裝甲開口(比如原來火炮所在的位置和觀察孔)附近的位置。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此前打在上面的100毫米口徑炮彈和裝甲的損傷也對炮彈對火炮開口右側的擊穿有影響。“虎王”坦克車體和炮塔的側部裝甲則可以被蘇聯的85毫米火炮和美國的76毫米火炮發射的穿甲彈在800-2000米的距離上擊穿。另外,100毫米BS-3和122毫米A-19在向虎II坦克前裝甲的焊縫射擊3–4次後,也能夠在500–600米的距離上將之擊穿。

​“虎王”坦克為何無法扭轉戰局?

“虎王”坦克可能比其主要對手——美國的二戰末期裝甲薄弱、只有46噸重的M-26“潘興”坦克要好得多,但如果與其另一個“死敵”蘇聯的IS-2重坦對比呢?雖然在1944年8月IS-2和“虎王”坦克之間的大戰,使得雙方都遭受到了巨大損失,但在這場大戰中,卻暴露出了IS-2這種蘇聯當時的主力重坦一些缺陷:低射速和較少的載彈量。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雖然IS-2的122毫米主炮在理論上可以穿透一英里範圍內的“虎王”坦克厚重的炮塔裝甲。當然,如果二戰能延續到1946年,那麼“虎王”坦克就可能會與英國的著名坦克“百夫長”相遇,屆時,不知“百夫長”的表現是否會超過蘇聯的。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但即便“虎王”坦克如此“生猛”,然而,在最有說服力的統計數據面前,“虎王”坦克也無法撐得起德國在二戰末期衰落的“國運”:德國的“虎王”坦克製造總數只有492架輛;而蘇聯生產了將近3900輛IS-2重型坦克。

二戰末期盟軍坦克的“噩夢”:德國“虎王”坦克,竟然不到500輛

並且,蘇聯在二戰期間大概共生產了超過10.8萬輛坦克,美國雖然少了點,但也生產超過了8.8萬輛坦克。以德國在二戰末期幾近被摧毀的工業基礎,來與盟軍繼續打“消耗戰”的結局,並不是“虎王”坦克以區區不到500輛的產能可以滿足的。所以,不管這500只“虎王”如何強大無比,都不會改變最終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