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韭菜盒子是北方人很喜歡的小吃之一,它是由薄薄的外皮,裡面包裹著豐富的韭菜雞蛋餡,用油煎而成,外酥裡嫩,特別香。雖然韭菜盒子是一個純素的小吃,但是它的味道不輸給肉餡的餃子和包子,香而不膩,吃上就會上癮。​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韭菜盒子的做法比較簡單,用和好的麵皮,包上炒香的雞蛋和新鮮的韭菜,再放一些蝦米等提鮮。韭菜和雞蛋已經很鮮了,加上蝦米的味道,真是很美味。韭菜盒子好吃又好做,但是在製作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兩個問題,一個是韭菜遇鹽容易出水,還有就是韭菜盒子做熟之後,餡料中的油和水分很容易爆出來,所以​在包制韭菜盒子的時也要注意一些技巧。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韭菜盒子的做法​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食材準備】

麵粉300克,溫水145克,韭菜200克,雞蛋4個,粉絲1把,蝦米適量,生抽2勺,蠔油1勺,鹽1小勺,糖1小勺,五香粉適量,胡椒粉適量。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操作步驟】

步驟一:把300克麵粉倒入一個大碗中,加入145克溫水,用筷子攪成面絮狀。麵粉吸水程度不同,水量僅供參考,具體的量只要揉成麵糰不硬不粘手就行。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步驟二:

和成面絮之後,用手揉成麵糰,一開始很難揉光滑,沒關係先揉成團就可以,成團之後蓋上保鮮膜放在一旁醒面10分鐘。​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步驟三:把醒過之後的麵糰​,接著用手揉光滑,醒過之後的麵糰很容易揉光滑。麵糰光滑之後蓋上保鮮膜接著醒發,醒發的過程開始準備餡料。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步驟四:把雞蛋打入一個碗中,用筷子攪散。​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步驟五:鍋裡倒入適量油燒熱,把打散的雞蛋放入鍋中炒至雞蛋凝固,然後用筷子或者鏟子攪散,讓雞蛋變成小塊。​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步驟六:把韭菜洗乾淨切成韭菜末。做餡用盡量選擇嫩一點的韭菜。​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步驟七:把切好的韭菜,炒過的雞蛋碎放入一個大碗中,加入切好的粉絲段,粉絲提前用熱水泡軟,然後加入一些乾的蝦米。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步驟八:在餡料中先倒入一些玉米油,攪拌均勻,讓玉米油鎖住韭菜中的水分,這樣韭菜餡就不容易出水了。然後再調味道,加入​2勺生抽,1勺蠔油,1小勺鹽,1小勺糖,適量五香粉,適量胡椒粉,用筷子充分攪勻。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步驟九:醒好的麵糰放在案板上,不用揉,直接用手整理成長條形,用刀分成大小均勻的劑子。​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步驟十一:拿出其中的一個劑子放在面板上,用擀麵杖搞成一個薄餅。薄餅儘量中間厚,兩邊薄。​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步驟十二:用勺子盛一些餡料放在麵皮上​,儘量放在麵皮中間偏上的位置,麵皮下邊多一些留白。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步驟十三:把下邊的麵皮向上對摺,先大致捏緊,然後捏成圖片中的花邊,褶皺越多,就越不容易露餡和破皮。​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步驟十四:包完的韭菜盒子放在竹簾上。等到全捏好後,開始準備烙制。​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步驟十五:平底鍋或者電餅鐺燒熱,倒入玉米油刷勻,把韭菜盒子放在平底鍋中,小火慢慢烙制,等到一面烙定型,然後翻面烙另一面,直到兩面的顏色都變黃就可以出鍋了。

天涼了想吃韭菜盒子,按這種方法做,不破皮不露餡,比餃子香

出鍋微微晾涼就可以吃了,趁熱吃更香,千萬不要燙到嘴。用褶皺花邊捏出來的韭菜盒子邊緣很牢靠,不用擔心露餡的問題。

【小貼士】

1、和麵的時候儘量用溫水,溫水和麵麵糰更柔軟,涼水和麵麵糰不那麼軟,熱水和麵麵糰更軟,但是延展性會變差,讓麵糰筋性不好。

2、揉麵團的時候如果不容易揉光滑,可以先放一旁醒發之後再揉,醒過之後麵糰更容易揉光滑。

3、調韭菜餡的時候一定要先放油,然後再放生抽和鹽等調料,鹽會把韭菜中的水分殺出來,先放油可以鎖住韭菜中的水分,讓韭菜餡不容易出水。

4、在包韭菜盒子的時候儘量多捏一些褶皺,這樣在吃的時候不容易露餡。

本文由聰聰食光原創,主要分享家常菜、私房菜、西餐,烘焙,甜點,麵點等等。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有問題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討論。若轉載圖片請不要刪除水印,希望您能理解和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感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