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戰爭很多,但是還一直很富有?

歷史小白兔


1.土地所有制發生重大變化

宋朝廷採取不抑兼併的政策,對土地私人佔有採取自由放任,土地私有制佔支配地位。一半以上的土地被豪強大地主所佔,大批農民淪為佃農,租佃經濟逐漸取代自耕農的小農經濟,大量自由勞動力出現,促進了城市化進程,促進了城市工商業的發展。水滸傳中“菜園子”張青就是佃農,園子就是園農。盧俊義和柴進就是大地主。

2.奉行利國利民的和平政策

宋朝雖然給西夏和遼歲幣,但是這些歲幣跟和平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財富相比簡直不值一提。在跟西夏和遼的貿易點上宋朝的商人把這些歲幣不僅賺回來,可能還有盈餘。所以打不過人家就不要打,用錢買和平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政策,實際上北宋一百多年和平階段,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是不多見的,如果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連續和平幾百年的話,那我們創造出來的文明是相當可觀的。

3.農田耕作技術,水利技術,農具改良和發明取得了重大成就

宋代神宗年間南方的水稻可以一年兩熟,桑田魚塘的模式基本成型。大型水利工程一般採取官修民辦的方法,注重發揮民間資金的作用。梯田開墾也始於北宋,盛於南宋。神宗時,頒佈《農田利害條約》,全國從南到北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水利建設高潮。這樣大面積的種植,其實跟英國的圈地運動有一拼,可以縱向比較。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4.不抑商,貿易極度發達

這一點尤為重要。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推行抑商政策的專制王朝。對內,它實行“通商惠工”的政策,推進的手工業和工商業的發展並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大量的佃農有的沒有地種也可以做點小生意,還能賺點小錢,日子不至於過不下去,“浪裡白條”張順就是靠賣魚為生,並且生活也挺好,沒有體現出拮据。所以宋朝只有宋江方臘等小規模農民起義外(勢力基本不超過一個省),沒有什麼嚴重威脅政權的農民起義。宋代開設“早市”和“夜市”,夜市在水滸傳中“吳用智取大名府”這一回中有所體現。早市在“宋江怒殺閻婆惜”中有所體現。對外,宋代不遺餘力地發展海外貿易。以廣州、泉州為中心的20餘個沿海港口,與日本,高麗等60多個國家進行頻繁的國際貿易,形成繁華一時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商業的促進下,北宋時全國流通的錢幣達到26000萬貫。宋代的錢幣成為南海諸國通用貨幣,如同今天的美元一樣。另外,宋代出現了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如廣州泉州鎮江等,這在以前的王朝也是不多見的。

5.政治開明,言論自由,思想解放

宋代貫徹執行“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政策。大臣在朝堂上可以和皇帝面對面討論。據說,包拯曾與仁宗皇帝當朝爭吵,把唾沫星子都濺到了仁宗臉上,仁宗以絲絹拭面。包拯視而不見,繼續慷慨陳詞。這與以後的明清大臣動不動就要被廷杖相比,待遇優厚可見一斑。宋代也有黨派之爭,但是最多也就是流放,把你擠出朝廷中心就算完事,一般不傷人性命。王安石和司馬光可是政敵,但是人傢俬交比較好。

6.稅制改革

田稅基本沿襲唐的兩稅法,由於宋朝商業比較發達,商稅科目比較多,大項就是“過稅”和“住稅”兩項。在這一部分可以重點講一下“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兩個字來說就是“開源”,反對他的司馬光就是側重“節流”。王安石變法可以和桑弘羊變法,1945年國民政府經濟改革相提並論。現在主要說王安石變法失敗帶來的影響:王安石變法以前宋王朝強盛,變法之後就變得孱弱;它的失敗給後來的治國者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南宋,明清各朝再也沒有大刀闊斧地經濟改革,他們只追求穩定。另外,值得一提的時,從王安石變法後,西方逐漸崛起,中國逐漸衰落。

7.重視教育

可以說,教育興國在宋朝也可以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以上六點都跟教育息息相關。教育是基礎,如果教育沒有好的發展,沒有好的管理人才,各種欣欣向榮的景象都會被湮滅。有宋一代,不管是皇帝,官員,農民,商人對知識都比較尊重,社會是一種崇文的風氣。嶽麓、石鼓、白鹿洞、應天四大書院為宋朝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


老林愛影視


在我國曆史上,宋朝是出了名的“國富軍弱”。宋朝的版圖疆域是歷代王朝中最小的,而且周邊異族環伺,年年戰爭頻發。據統計,有宋一代319年的國祚裡,一共爆發大規模戰爭 551 次,平均每年要打1.73 次仗,而且因為軍事力量較弱,往往敗多勝少,遠沒有強漢誅異族於千里之外的豪情和盛唐以國威懾服萬邦的恢弘,可以說是十分窩囊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戰爭頻發還打不贏的“窩囊”朝代卻是我國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與萬邦臣服的盛唐相比,戰爭頻發的宋朝人口十萬戶以上的城市多了將近三十個,宋神宗時期全國年鑄幣 506 萬貫,而唐朝最鼎盛的玄宗開元時期年鑄幣僅有32萬貫,其富有程度遠不及宋朝。

異族環伺,戰爭頻發的宋朝為何比天下太平,盛極一時的唐朝還要富有,而且這種富有無論在北宋還是南宋幾乎一直保持著。在咱看來,其中原因涉及內外,牽扯甚多,與戰爭相關、與異族相關、與政策相關亦與社會民生相關。


一、宋朝經濟繁榮,一直富有的外部原因

(一)戰爭頻發,敗多勝少,間接為宋朝提供了適合發展經濟的統治疆域

宋朝由於實行重文抑武、休養生息的國策,對軍事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軍事力量較弱,對外戰爭常年失利。常年失利的結果就是領土疆域不斷為外族蠶食,統治地區越來越小,由北宋到南宋,國家的領土不僅沒有擴張,反而漸趨萎縮,最後只能偏安東南一隅。然而正是因為這狹小的疆界版圖給了宋朝發展經濟的獨特優勢。

宋朝的疆域雖然並不廣闊, 但他佔據的卻都是土地最肥沃,氣候條件最好的地區 。在農耕經濟時代,各地區的貧富差異只要看農業經濟的發展程度,農業的發展更傾向於“靠天吃飯”,受地理氣候等諸多條件的影響。相比於遼、金等周邊其他國家而言,宋朝恰恰是牢牢控制住了那些土地肥沃,氣候條件好的地區,這些地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佔有很大的優勢。例如江南地區,是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稱。而且有限的疆域更便於管理,宋朝的疆界都處在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在對外戰爭打不贏,無法擴張領土的前提下,宋朝統治者更注重的是在有限的國土上產出更高的經濟效益。

故而,連番戰爭失利下形成的小而肥沃的疆域為宋朝經濟的繁榮提供了先然的經營基礎。

(二)以議和、簽約為主的和平實現方式為宋朝提供了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

宋朝軍事力量羸弱且不喜動武,故而常以議和簽訂盟約的方式與異族止戈,實現邊境的和平。這種和平的方式與漢唐以來追亡逐北、伏擊千里的強硬手段相比雖然顯得懦弱,卻為宋朝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以北宋與遼國的檀淵之盟為例,遼國是北宋的大敵,在北宋建國初期,遼國因為宋太宗的討伐報復性的連年騷擾北宋邊境,嚴重破壞了北方經濟的發展。最終,宋朝抓住了戰爭中佔上風的機會,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規定雙方停戰,宋朝此後每年向遼國交納30萬的歲幣。乍看之下“檀淵之盟”的簽訂確實顯得宋朝懦弱,但和談之後,宋遼保持了百餘年的和平相處,儘管宋朝每年向遼國繳納30萬的歲幣,但宋朝每年打仗的軍費支出卻高達5000萬兩,相比之下,歲幣實在是九牛一毛。而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在邊境設立“榷場”,開啟互市,憑藉其強大的生產力,將大量物美價廉的產品(如絲綢、瓷器、茶葉及手工藝品等),輸往不事生產的遼國,使商人獲得了鉅額利潤,宋朝政府更是增加了稅收。

僅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以議和簽約的手段實現和平確實有利於邊境地區和內地的生產和發展,尤其是邊境貿易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宋朝長期富有的保持打造了穩定的發展環境。

(三)戰爭的失利迫使人口南遷,加快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由於宋朝戰爭頻發,處在北方邊境地區的人們時長飽受戰亂之苦,民不聊生,紛紛逃往南方地區。尤其是南宋建立,趙構遷都臨安後,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人口南遷的進程。南方“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戰爭施壓下,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使得南方的經濟面貌呈現出一派繁榮的變化:

  • 首先是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使大片的荒地得以開發,糧食作物面積擴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為了安置自北方而來的流民,南宋政府特設招納司,“招納京東、西、河北流移之民…… 撥田土,給牛具,貸種糧,使之耕鑿”。一時之間,宋朝糧食產量大增,糧價更是上漲至一斛至萬二千錢,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發展遠勝北方。
  • 其次是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資金,推動了南方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北方商人和地主帶來的巨大財富和多樣化的經營手段以及大量工匠的湧入推動了南方地區絲織業、印刷業、釀酒業、陶瓷業等商品經濟形態的發展。一時之間,南方城市異常繁榮,各種並無記載的小經營者、街頭巷尾的貨郎擔都是從北方逃來的流民。

總之,在戰爭逼迫下的人口南遷順應了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發展趨勢。人口的大量南移使全國的生產力集中於南方一隅,再加上南宋政府的妥善安排,宋朝的各個行業的得到了集中發展,農業商業的繁榮皆超與前代,產生了看似與戰爭頻發表象不相容的經濟富有。


小結:

戰爭往往與血火相伴,呈現給人們的是鐵血沙場的豪氣或殘忍,人們對戰爭的印象有熱血澎湃也有惋惜厭惡,卻從未想過它竟與一朝的經濟繁榮相關。其實,戰爭不光只有鐵血,它亦是一種變化,會給一國一朝的發展帶來意料之外的變化,宋朝經濟的繁榮富有在一定程度上與戰爭帶來的變化息息相關。當然,外部的衝擊不會是一個王朝繁榮富有的全部原因,宋朝經濟的繁榮還得益於它內部的社會發展。


二、宋朝經濟繁榮,一直富有的內部原因

(一)宋朝採取相對寬鬆的政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中國古代歷來以“重農抑商”為首要,宋朝雖也實現重農抑商卻不像前朝那樣嚴格。宋朝採取“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即不抑制士族地主兼併土地,允許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土地兼併是封建王朝嚴厲打擊的基本問題,因為在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里,土地兼併的擴大會導致社會矛盾激化,進一步就會演化成起義、造反,促成改朝換代。宋朝“不抑兼併”是因為統治者認為不管土地在誰的手上,稅收也不會減少半分,那些兼併土地的人不過是“為國家養財”而已。

這裡暫且不談“不抑兼併”的政策得失,只說不抑兼併對宋朝經濟繁榮的推動作用。於商品經濟而言,“不抑兼併”,使得土地合法向地主集中,農民沒有自己的地,只能給去做地主的佃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這些剩餘勞動力大多轉移到工商業領域,而宋朝政府亦鼓勵工商業發展,在開國之初就規定“一切弛放,任令通商”,對商人的限制多有放寬。有政策、有人力,兩相結合之下,宋朝的商品經濟異常繁榮,僅宋神宗時,開封已有戶 20 萬,處處都有商鋪、邸店、酒樓等“耍鬧去處,通曉不絕”。勾欄瓦肆,坊間夜市更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常。

(二)宋朝對外貿易積極,收斂了大量來自海外的財富

南宋時期由於疆域狹小,偏安東南,且無力向北方擴張,宋朝統治者便鼓勵海上貿易。宋朝的港口貿易十分興盛,閩廣等沿海地區得到了較大開發,福州、泉州、廣州、漳州、興化等更是發展成舉世聞名的國際大城市,每天都要大量的海外商人在此停泊,政府更是專設市舶司來管理海外貿易。規定“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是泉州便可放洋”。而福州手工業發達,其造船業技術更是領先全國,為中國商人的出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粵商、閩商等海上商幫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海外貿易的發達使宋朝多了一項比其他朝代特殊的經濟來源,自然造就了其超與其他朝代的富有。

(三)宋朝科學技術發達,有利於生產力的提高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科學技術較為強盛的朝代,也是比較重視科技發展的朝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聞名於世,甚至一度傳於海外促進了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而這四大發明中除造紙術外,其他三項( 印刷術、指南 針、火藥 ) 都在宋朝得到了廣泛的創新與運用。

指南針運用與航海,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羅盤儀構造的基本原理,宋朝的海外貿易船隻上都裝有羅盤。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極大的促進了宋朝印刷業的發展,文化娛樂項目也得以普及。火藥也在宋代得到了廣泛使用。 南宋中晚期出現的突火槍,是近現代管形火器的先驅,而將火藥用於商業也是宋朝獨有的熱情,煙花炮竹在宋代銷量很高。恩格斯曾對此評價道:

“對仁義的宋人來說,火藥和火器的採用決不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是一種工業的,也就是經濟的進步 。”

除四大發明以外,宋朝在農業、手工業等與民生相關的各行各業都出現了新型的技術,生產領域的科技進步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經濟繁榮、國家富有提供了技術支持。

三、結語:宋朝到底有多富有

通過對宋朝戰爭多卻一直富有的原因分析就可以發現,對於宋朝來說,譬如疆域小、軍事能力差、外交懦弱這些鑲嵌在歷史記憶中的標籤都可以變成幫助它發展經濟的有生力量,聰明的宋人向歷史展現了戰火下的另類繁榮。那麼宋朝到底有多富有呢?

英國經濟史學家麥迪森曾採用購買力平價法算過宋朝的GDP,他說在公元 960 年,北宋剛建立時,中國人均 GDP 為 450 美 元,至宋末達600美元。而處於中世紀黑暗中的歐洲,僅為 422 美元,鴉片戰爭後不久的清朝也只有440美元,宋朝之富,可見一斑。

開封汴梁,泉州臨安,富宋之繁華無關戰爭多少,而在內外同心。其當年之風華亦值得後世追溯與想象。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嫣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 《青玉案·元夕》


國子監小祭酒


題主你好,我是LT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社會經濟關係的重大變化

在這一時期裡,生產力的水平又有新的提高,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全面發展;商品經濟得到全面的發展,商業城市和鎮市大量湧現,商業日益繁榮,貨幣重新得到普遍使用,發行和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全國性的商業網絡初步形成;封建的生產關係日趨完善,土地私有制度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國家對土地佔有的干預逐步降到最低限度,地主經濟和土地租佃關係佔據統治地位,各種形式的人身依附關係大為減少。總體來說是內需加大,人民群眾也有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老百姓有錢了,就促進了消費,各種消費娛樂型產業也就發達了,服務性行業也逐漸增多。只要勤勞隨便找個工作過生活是很容易的事情,把老百姓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

(二)稅賦結構

宋朝實行兩稅制,夏季多徵收現錢,秋季多徵收穀物,因此有 夏稅秋苗 之說。兩稅實質上是土地稅,只向有田產的農戶徵收,無地的農戶不直接承擔兩稅。兩稅制更適合均田制廢棄后土地私有制度進一步發展的現實,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從此,徵收賦稅由重丁口、輕田產轉變為輕丁口、重田產。

(三)生產發展,商業繁榮

宋代人口一直保持增長的勢頭。北宋末年全國人口超過1億。遠遠超過漢唐。南宋國土比北宋約減少2/5,人口仍達6000萬左右,與漢唐大體相當。宋代農作物的品種也有增加,一些新引進的或前代引進的品種得到推廣,如抗旱力強的占城稻,新的纖維原料棉花,用於製糖的甘蔗等。蔬菜中,大白菜和蘿蔔取代原來的葵菜,成為民間的主要蔬菜。

宋代手工業的重要特點,是私營手工業有很大的發展,在眾多行業都出現了大量私營手工業作坊。規模較大的私營作坊,僱用工匠達百人以上。專業化分工更加細密。私營手工業作坊的生產完全面向市場,許多原料也從市場上購置。在作坊內部,業主與工匠之間主要是僱傭關係。

宋代的商業繁榮是建立在農業和手工業迅速發展、生產的專業化和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大為提高的基礎上的。宋代城市的數量和規模都較前代有較大幅度的擴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據估計已超過全國總人口的10%,在有些地區達到20%以上。這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

總而言之,宋代百姓只要不懶都能好好的生存下去,一個家庭不會被繁重的稅賦給壓垮。內部經濟體系完善,對外戰爭的消耗也會帶動內需的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