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趙禎值得乾隆佩服的原因是什麼?

風雪月


我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乾隆說一生佩服三位皇帝的說法出自何處?可能是我知識有限,但是我找到了乾隆多次鄙視宋仁宗的評價。

乾隆時期,大臣劉統勳等人編纂一部史書更乾隆皇帝閱讀,乾隆留下了一些閱讀批註,劉統勳將皇帝的御批編纂成書,名為《御製評鑑闡要》。

《御製評鑑闡要》一共十二卷,上至太昊伏羲,下至明末崇禎、史可法,乾隆無不評論一番,“計恭錄御批七百九十八則”,其中乾隆對很多歷史定論進行否定,“其義皆古人所未發”,可謂標新立異,觀點獨特。

《御製評鑑闡要》第七卷,涉及對宋仁宗一些事的評價,多是負面的。

一、關於宋仁宗廢郭皇后起因

郭皇后與尚楊二美人忿爭後於帝前,誤批帝頸,使得宋仁宗與宰相呂夷簡決定廢后。

乾隆在看了這段故事後,批註道:

“仁宗之失,在於寵二美人使之與後忿爭,既爭而相鬭,又失之自起相救耳,然既已批及帝頸,則罪在後矣……仁宗不能明正大義,抵之以罪,而顧謀之宦官,謀之執政,以至議論紛然,道輔仲淹反以黜而得名,所為不益可笑哉。”

這裡相信大家能看懂的,宋仁宗被郭皇后誤打臉,這本是後宮的一件私事,他直接去和宰相商議,讓醜事公開,以致於諫官議論紛紛,仁宗的做法很可笑。

二、關於重熙增幣

遼國挾夏詐宋,利用西夏逼迫北宋在澶淵之盟基礎上增加歲幣,宋仁宗遣富弼與遼和談。

最終達成了增加歲幣,史稱“重熙增幣”,對於這事,乾隆對宋仁宗也有不滿。

“仁宗又急圖了事,遂至名實俱虧,積弱之勢既成,益見其懨懨不振,誠可笑耳。”

三、關於禁中為亂皇后閉閤止帝出一事

一次夜晚,宮中發生兵變,危急時刻曹皇后指揮若定,關閉宮門,最終平定了變亂。

對此事,乾隆批註道:“觀此所載,仁宗曾一後之不如,直是無丈夫氣。”

乾隆對事後仁宗對曹皇后的態度,乾隆也不滿的。

四、對於宋仁宗感風寒,文彥博擅自赦死罪以下

一次宋仁宗在大慶殿受朝,暴感風寒,文彥博等大臣“啟醮於大慶殿因赦死罪以下”。對於這事,乾隆批註道:“文彥博等此為,直以三尺童視仁宗矣!”

宋仁宗病癒後對文彥博擅自做這樣的事,沒有追究,更被講究君主權威的乾隆嘲笑:

“仁宗愈後亦置之不問,可謂柔懦不飭君綱者矣!”

乾隆皇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他對於軟弱的宋仁宗多是鄙視的,對他的統治是不以為然的,曾多次批評宋仁宗“不整乾綱有以啟之耳”。


微史春秋


紅哥認為,宋仁宗趙禎值得乾隆佩服的原因

一,宋仁宗的重要個性特徵是:對弱者同情,對世事寬仁。這既成就了他的個人魅力,也成就了他為帝的業績。

二,趙禎不事奢華,能夠約束自己。“為人君,止於仁”,“仁”就是對他的最高評價。作為一個性情文弱溫厚的守成之君,趙禎能守祖宗法度,並知人善任,有解決社會舊弊之心,因而在其統治時期,名臣輩出,有太平治世之稱。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

自稱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曆,自視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認,有三個帝王,卻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燁,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公元1010年生,因其之前的皇子一個個夭折,故起名“受益”,五歲封慶國公,九歲立為太子,十三歲就承繼大統,更名趙禎,一登帝位。

初初一看,幸運之神似處處關愛著他,但其實並非全然如此。一是他的老子前任皇帝宋真宗,曾對他懷有殺機,只是在大臣的提醒下才倖免於死;二是他雖登帝位,可只是名義上的皇帝,太后垂簾聽政多年後才得親政;三是愛面子講排場的真宗留給他的,是一個邊患多國庫空虛的爛攤子,要多難有多難。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卻作出了一系列的業績,讓後人不能不對他刮目相看。

在他一朝,出了許多名垂千秋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兩人出在唐,六人出在宋。而出在宋朝的六人,均出於他當政時期。這六人,可以說是個個名聲顯赫。時至今日,有誰不知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的大名呢?為什麼能這樣呢?林語堂說得好,因為這時是中國文人所處的“最好的時代”,文化氛圍輕鬆。

在他一朝,不只出大文豪,而且出大政治家出能臣出大忠臣。如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包拯,杜衍等。他支持范仲淹的新政,他寬宏大量,他在一定程度上有如今說的民主雅量,他能容忍臣子與自己爭辯,不動輒就龍顏大怒要人首級。

仁宗有個寵妃張貴妃,故爾其才能平庸的伯父張堯佐大沾其光,不只出任財政部長,而且同時還兼四大要職。為此,眾官合起力來彈劾之,並與仁宗在廷堂之上爭論不休,楞頭青的包拯,更是態度激烈,滔滔不絕,唾沫星子濺得仁宗一頭一臉,直氣得仁宗拂袖返回後宮。要說皇帝口含天憲,治包拯個大不敬罪易如反掌,但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對張貴妃大發脾氣:“你只知道為你伯父要官,可你知道,現在的御史中丞是包拯嗎?”容臣子這般與自己爭吵,還有哪個帝王能夠這樣?不是就連被稱之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也恨不得要了魏徵的腦袋一求清靜一顯帝王的威嚴嗎?

今人知道,柳永在歷史上是個寫青樓歌詞的高手。這個人二十幾歲時赴京應考,結果榜上無名,幾年後再考,仍是名落孫山。這讓他鬱悶之至,於是寫下了大發牢騷的《鶴沖天》,其最後的句子是:“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事讓仁宗知道了,所以,當他第三次應考時,雖然考官錄了他,但最後關頭,仁宗臨軒發榜時,御筆一揮,劃掉了他的名字,並金口玉牙說道:“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粗略以看,似是仁宗器量狹小,何必這般計較一個小文人的牢騷之言,斷人前途。但再一想,柳永的詞句,不是大有譏諷國家大考,藐視朝廷之嫌嗎,認真追究起來,這就不是小事一樁,而是罪名甚大了,仁宗不給他這樣上綱上線,又可以說是寬宏大量放他一馬處事寬仁了。

而這件事的下文,則更有趣,因為柳永隨後就一頭扎進青樓,寫詞賺取銀子,讓煙花女奉養他,並美其名曰,他這是“奉旨填詞”,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與皇帝竟開這樣的玩笑,在別的朝代遇上別的帝王,不掉腦袋才怪!

 宋仁宗早年經歷

趙受益(後改名趙禎)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12日) ,他是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子,其母為李宸妃。 因趙恆所寵信的美人劉氏(章獻明肅皇后)無子,趙恆便對外聲稱趙受益為劉氏所生。

趙受益天性仁孝,對人寬厚和善,喜怒不表現於外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被封為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封壽春郡王,講學於資善堂。天禧元年(1017年),加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趙受益進封升王。同年八月(《宋史·本紀》作九月),趙受益被冊封為皇太子,賜名趙禎。由參知政事李迪兼太子賓客,以輔導趙禎。

結束語 

紅哥認為,宋仁宗趙禎值得乾隆佩服的原因

一,宋仁宗的重要個性特徵是:對弱者同情,對世事寬仁。這既成就了他的個人魅力,也成就了他為帝的業績。

二,趙禎不事奢華,能夠約束自己。“為人君,止於仁”,“仁”就是對他的最高評價。作為一個性情文弱溫厚的守成之君,趙禎能守祖宗法度,並知人善任,有解決社會舊弊之心,因而在其統治時期,名臣輩出,有太平治世之稱。


紅哥生楚國


清山雅舍,暢談歷史。

前言

宋仁宗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真宗的第六子。要說他為何能入乾隆的法眼,個人覺得這一方面是宋仁宗確實有了不起之處,主要體現在“仁”上,另一方面也是與乾隆追求文治武功的標準有關。

先簡要談談後者,乾隆最佩服的三個皇帝中,康熙是文治武功齊全,創下了不少偉績的皇帝,又是自己的爺爺和清王朝穩定的奠基者,自然要放在首位;李世民則是武功為主文治為輔的皇帝,亦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超級帝王;再看宋仁宗,找到規律了,是以文治為輔武功為主的守成仁君。當然,宋仁宗具體有何與眾不同,就讓我們把他放大了細看。

千古第一“仁”

先從廟號為“仁”來看,宋仁宗就相當的與眾不同。因為中華上下五千年,在宋仁宗以前,沒有一個能在死後得到“仁”字的帝王。在宋仁宗之後,雖然元明清各有一個仁宗,但我覺得這裡有跟風的嫌疑,因為不管是愛育黎拔力八達、朱高熾還是嘉慶,在仁這一方面,都要遜色於“正牌的仁宗”趙禎。

那麼,皇帝怎樣做才叫做仁呢?《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仁,親也。《禮記》中的解釋是:“仁者,人也。”《韓非子》中的解釋是:“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結合起來看,這個“仁”說白了就體現在“愛人”上。當然這個“愛人”指的是愛護人,以人為本,而不是對象的意思。搞清楚了仁的含義,我們回頭審視一下宋仁宗,他到底是怎樣做的。

宋仁宗在位時期,厚待臣子,與民休息,施行的是寬鬆的仁政。這一點從他去世後百姓們自發哭泣哀悼就可見一斑。其實,所謂的仁政,就是減輕百姓的徭役賦稅,讓百姓能夠少受干擾的從事自己的勞動。但就是這一點,其實也不容易做到,在歷史上有的是皇帝施政嚴苛,百姓們苦不堪言。而百姓的要求其實真的不高,仁宗只是將與民休養生息這一條做到了一個很高的境地,百姓就十分感念於他。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宋仁宗仁和寬容的小故事,比如包拯對他的剛強直諫,他也只是唾面自乾;還有平時宮人犯錯,他不忍看到宮人受罰,都幫著遮掩,心地純良如此,事事懂得換位思考。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了宋仁宗的愛人和以人為本。

宋仁宗在位時,雖然武功方面沒什麼建樹,在對西夏戰爭中失利頗多,比如著名的好水川之戰。但是我認為他通過外交手段促成的近五十年和平,是的確從百姓出發,以人為本的。有人可能覺得宋仁宗也是納歲幣求和,怎麼不是恥辱反成榮耀?這個思想有些狹隘了,一方面宋仁宗接的是真宗的爛攤子,宋朝積弱已久,已經出現衰敗之相,這個時候是給國家休養生息為好,還是窮兵黷武為好?換句話說,窮兵黷武你也得能打得過啊,西夏和遼在軍事上依然處於優勢地位。所以,為人民著想,為百姓著想,花點錢換來和平是值得的。一定要注意,宋朝的歲幣和清末的賠款不是一回事,宋朝經濟很發達,每年的歲幣比起戰爭的開支,簡直九牛一毛。舉例比較下,宋朝每年賜西夏絲綢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而一場宋夏戰爭就消耗了三千多萬兩的軍費,孰輕孰重,一目瞭然。所以,仁宗的作為名副其實,親民愛人正是他施政宗旨。

結語

宋仁宗的一生雖然算不上轟轟烈烈,豐功偉績,但是他確實把仁政施行到了歷史上的一個巔峰,千古帝王無人能望其項背。而他親民愛人的本心,正是一代代後人敬仰尊重他的所在,作為一個權力頂峰上的皇帝能做到受世人公認的“仁”,實在是難能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