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市場慢慢升溫?!調控措施為什麼屢屢失效?這男人說清楚了

買房的事兒為什麼這麼牽動人心?因為買房還是我們現在社會里面一個資產的大類。前兩天,原萬通的董事長、大地產商馮侖,他在《馮侖書偶》裡提到:起鬨買房賺錢的時代結束了。

二手房市場慢慢升溫?!調控措施為什麼屢屢失效?這男人說清楚了

對於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以前有點錢就買房,買了房就能賺錢,閉著眼睛買房也能賺錢,總之是買了房子,把房子閒置著在那也能賺錢,然而這麼順利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

為什麼呢?這也很簡單,因為形勢在變化啊!

二手房市場慢慢升溫?!調控措施為什麼屢屢失效?這男人說清楚了

馮侖稱:如果放眼全國,中國的總體房價在 2017 年調控之後反倒上漲了。所以,住宅調控政策並沒有減少人們的抱怨。我稱中國房地產調控的模式為“無規律調控”:在調控密集的時候,一個月來一次,甚至半個月來一次,也有三個月來一次的緊急時刻,可能每半年也有一次大調控。

“梳理一下中國樓市調控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在 2004 年土地出讓市場化改革以後,大型的房地產調控一共有4輪,分別在 2006 年、2010 年、2013 年和 2017 年,大致對應房地產市場每3年左右出現的“小週期”特徵。對民眾影響比較大的,還有大調控裡的小調控。大調控定方向,而定了調子後實施的小調控,會在執行層面影響到每個人。

二手房市場慢慢升溫?!調控措施為什麼屢屢失效?這男人說清楚了

很多人對頻繁的“國字頭”調控都不陌生:2005 年 5 月的 “國八條”,2006 年 5 月的“國六條”,2010 年 4 月的“國十條”,2010 年 9 月的“國五條”,2011 年 1 月的“新國八條”,2013 年 2 月的“新國五條”,2015 年的“330新政”“930 新政”,2017 年的“317 新政”,等等。後來,不統一正式發文了,改由各地政府自己制定樓市調控政策。從調研、制定政策到實施,地方政府的操作更靈活,調控頻率越來越高,無規律調控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京八條”“滬九條”“蘇十五條”“津十六條”等搞得大家都很崩潰。”

中國房地產行業進入市場化發展 20 多年,經歷了多少次調控,根本數不清。為什麼人們還是抱怨房價高?馮侖點破了其中奧秘——因為大大小小的調控策略和方法,實際上在相互影響,上一次調控的效果也許很快就被下一次的調控抵消了。

二手房市場慢慢升溫?!調控措施為什麼屢屢失效?這男人說清楚了

不過,總結來看就是兩個原因:一是房產的供應量已經很多了,二是慢慢的房產的供給也在產生分化。在很多大的城市,比如北上深杭,在市區裡面已經沒有地,也沒有新房了,它更多的只能是做二手房的存量交易,沒有新房大量入市,就不容易出現房價提升,也就很難有波濤澎湃上漲的趨勢,這也是我們目前在大城市裡面常見的現象。但是在其他的所謂的強一線城市,或者說還沒有特別限購的這種二線城市裡面,也有一些新房的市場是很熱鬧的,有人專門在其中尋找投資機會,也是成立的,就是操作難度太大,這個以後再專門展開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