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淮南王劉安發兵響應吳王,卻中了自己丞相的計謀?

各諸侯國內部,因利害不一致,態度相左。衡山王劉錫反對叛亂,拒絕了吳使。廬江、閩、越等國意在觀望,含糊答覆。燕王對吳國來信未予理睬。淮南王劉安想發兵響應,沒想到中了自己丞相的計謀丞相伴請為將,當兵權到手後不服從命令,守住邊境抗拒吳軍。濟北王劉勃有意響應叛亂,無奈正趕上修補塌了的城牆,又被郎中令劫守,不得出兵,無法響應。先前答應同謀反叛的齊王回去反覆思量,覺得事情不妙,因而幡然悔悟,退出同盟,收兵自守。這樣,諸王力量自相削弱了,實際起兵的只有吳、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七個國家,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

吳楚七國之亂”。

為何淮南王劉安發兵響應吳王,卻中了自己丞相的計謀?

淮南王劉安

在這七國當中,只有吳楚是大國。趙國國小兵弱,不敢孤軍冒進,只把軍隊拉到西邊國境上。單等吳楚大軍到時再一起西進,這實際上等於沒有參加進攻。更為嚴重的是,臨時反悔的齊國不僅不能相助於反叛,反而橫在中間,成為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四國西進的一大障礙。因此,他們用三國的兵力圍住齊國國都,企圖攻下齊國再向西進發。這樣,他們也就無法向朝廷發動進攻了。由於大多數諸侯國沒有像吳王預想的那樣起兵,因而,吳王原來部署的軍事行動也就無法實現了。

為何淮南王劉安發兵響應吳王,卻中了自己丞相的計謀?

袁盎

七國叛亂的消息傳來,引起了朝廷一片恐慌和震驚,景帝就找晁錯商量對策。晁錯早就得知消息,他不僅不著急,反而十分高興。他對同僚們說:“我早就料到吳王會反。袁盎受過吳王的賄賂,包庇吳王,聲言吳王不會反。如今吳王反了,應該追查袁盎預知吳王反叛之罪。”這時,一個丞史替袁盎解脫說:“袁盎還不至於會預先知道吳王謀反,而且吳國已經起兵,現在這麼辦恐怕也沒有什麼好處。”由於證據不足,晁錯才從緩計議。這一天,晁錯來到朝堂,景帝問他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為何淮南王劉安發兵響應吳王,卻中了自己丞相的計謀?

晁錯

晁錯作為一個謀士,是個出類拔萃的人才,可是要他處理實際問題,卻不免顯得遷腐可笑了。雖然他曾指出對那些諸侯國削亦反,不削亦反,但他並未認真研究一些對策,如果真的反起來,該怎樣處理。所以,當他聽完景帝的問話,倉促之間竟不知怎樣回覆,想了一會兒就說:“兵書上說:‘欲將取之,必先予之。’今可不妨將徐(今安徽省泗縣西北)、僮(今安徽省泗縣東北)一帶土地暫時放棄,叛軍得地必驕,自減銳氣,驕則必敗!

為何淮南王劉安發兵響應吳王,卻中了自己丞相的計謀?

叛軍

景帝聽了大吃一驚,忙說:“難道朝廷不發一兵,只賞賜給叛軍土地,叛軍就會自動撤兵嗎?”晁錯道:“兵還是要發的,不過今日朝廷並無良將可選,只有陛下親自帶兵出函谷關,那時,全軍將士定會勇氣倍增,軍心大振,很快就會捉住吳王的。”景帝一聽晁錯讓他親征更加驚愕了,半說不出話來。他心想,削藩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坐穩皇位,可按晁錯的意見,不僅要削自己的地給叛軍,而且還要朕親冒弓矢,身陷險境,這怎麼得了?不禁又問:“我若親征,都城由何人居守,朝廷之事交付給誰?

為何淮南王劉安發兵響應吳王,卻中了自己丞相的計謀?

景帝劇照

晁錯回答說:“若陛下不棄,臣願為陛下鎮守都城,代行朝中之事,運送兵士糧草,以為後盾。”景帝聽完,十分惱怒,心想:削藩是你出的點子,現在惹出了亂子,你不想法退兵,反而躲藏在後方看熱鬧,把朕推到前方戰場上去冒險,是何居心。景帝滿心的不願意,開始怨恨起晁錯,對他冷笑一聲說:“多謝先生指教,你下去吧!”這時,景帝忽然覺得文帝當年不用晁錯“削藩”的主意是對的,自己十分後悔。吳楚七國以“誅晁錯”為名聯名反叛,已使晁錯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可是晁錯並未仔細研究對策,反而輕率地提出讓皇帝親征,自己守城的下策,致使景帝疑心重重,也給其他大臣提供了攻擊他的口實。

為何淮南王劉安發兵響應吳王,卻中了自己丞相的計謀?

匈奴

一想起文帝,景帝眼前突然一亮,記起了父親的臨終之言:“將來如果國家有危急之事,周亞夫可以擔負重任,讓他統率軍隊。”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絳侯周勃的兒子,周勃死後,文帝封周亞夫為條侯,作為周勃的襲爵人。後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文帝派三路大軍迎敵。為了保衛京師,文帝又派劉禮駐軍霸上,徐厲駐紮棘門,周亞夫駐紮在細柳。為了激勵士氣,文帝御駕三營慰勞將士。他先到霸上,次到棘門,不等通報,車駕就長驅直人軍營,如入無人之境。當文帝來到細柳營時,卻碰了釘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